弯管及具备该弯管的流体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7007发布日期:2018-10-23 21:3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弯管及具备该弯管的流体机械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弯管及具备该弯管的流体机械。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涡轮机或压缩机等流体机械的入口配管或出口配管,在设备的设计上有时包含用于改变流体流动方向的弯管。

如图26所示,当在流体在弯管中流动时,会因离心力的作用而产生朝弯曲方向外侧(曲率外径侧)的偏流,并且,在弯曲方向内侧(曲率内径侧)产生剥离。如果产生这种剥离,就会产生压力损失,系统效率降低,并且,由于偏向的流动向设于下游侧的设备流入,所以还成为使该设备的效率降低的主要因素。

在专利文献1中,着眼于在弯管的弯曲部(弯管部)的出口产生向弯曲方向外侧的偏流,如图27A所示,使向弯管的弯曲部的入口管部(上部斜度)和弯曲部之间的连接线朝向弯曲方向外侧偏心。由此,使弯曲部的弯曲方向外侧的流动减速,实现速度分布的均匀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0774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弯管,虽然对在弯管的弯曲方向外侧的流动具有减速效果,但在弯曲方向内侧,如图27B所示,边界层从弯曲部的入口附近起发展较厚,容易在弯曲部的中途产生剥离(倒流)。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弯管中,抑制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产生的弯管及具备该弯管的流体机械。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至少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弯管,其用于将流体向流体机械供给或者从流体机械排出,其中,具备:直线状的入口管部;弯管部,其与所述入口管部的下游端连接,改变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直线状的出口管部,其与所述弯管部的下游端连接,将由所述入口管部的管轴中心线及其延长线构成的直线定义为直线L,将由所述出口管部的管轴中心线及其延长线构成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将平行于与所述直线M正交的平面和与所述直线M正交的平面形成的交线的方向定义为方向I,在从所述方向I观察时,相对于所述直线M,将所述入口管部存在的一侧定义为跟前侧,相对于所述直线M,将所述入口管部不存在的一侧定义为里侧时,在比所述直线M靠里侧的位置,所述弯管部的弯曲方向外侧的侧面包含以与所述直线M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游侧而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外侧倾斜面。

根据所述(1)记载的弯管,通过了弯曲管部之后的流动方向以随着朝向下游侧而向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推进的方式相对于直线M倾斜。其结果,通过朝向以上述方式倾斜的方向推进的流动,能够使在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产生的剥离流迅速地附着于内侧而抑制该剥离流的发展、或者抑制剥离流自身的产生。

(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从所述方向I观察,所述外侧倾斜面相对于与所述直线M平行的直线形成的倾斜角度的最大值α1为10°以上。

根据上述(2)记载的弯管,因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通过了弯曲管部之后的流动方向相对于直线M的倾斜,所以能够高效地抑制在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流的发展或产生。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或(2)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所述弯管部的管轴中心线具有从所述直线M朝所述里侧分离的里侧偏心部。

根据所述(3)记载的弯管,因为能够容易地增大通过了弯曲管部之后的流动方向相对于直线M的倾斜,所以能够抑制在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流的发展或产生。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3)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所述里侧偏心部中朝所述里侧最远离所述直线M的位置与所述直线M之间的距离δ1和所述出口管部的直径De满足δ1≧0.1De。

根据所述(4)记载的弯管,因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通过了弯曲管部之后的流动的方向相对于直线M的倾斜,所以能够高效地抑制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流的发展或产生。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4)中任一项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所述弯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区间的流路截面积比所述入口管部的流路截面积A1大,且比所述出口管部的流路截面积A3大。

管路内的流体的压力损失与流体的速度平方成比例地增大。因此,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大的压力损失的弯管部,从降低压力损失的观点出发,期望扩大流路截面积,降低流速。

在这一点上,如所述(5),通过使弯管部4的至少一部分区间的流路截面积分别比入口管部的流路截面积A1及出口管部的流路截面积A3大,在弯管部的上述至少一部分区间,流速降低,从而使作用于流体的离心力降低。因此,能够抑制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剥离。

另外,在弯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区间,离心力降低的结果是,在出口管部降低流动向弯曲方向外侧的偏离,并且抑制伴随离心力作用的二次流动的产生。其结果,能够在出口管部及其下游侧抑制流动的回旋,使流动均匀化。因此,能够抑制设置于弯管的下游侧的设备的效率降低。

另外,在从入口管部预先流入具有回旋成分的流动的情况下,在弯管部扩大流路截面积的结果是,能够降低回旋成分,实现流动的均匀化及压力损失的降低。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5)中任一项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所述弯管部在至少一部分区间包含重心位于比与所述方向I正交的方向上的流路宽度的中心更靠弯曲方向内侧的截面。

通常,在弯管部,流动容易向弯曲方向外侧偏流,这成为压力损失的原因。因此,如所述(6),由于弯管部包含重心位于比与方向I正交的方向上的流路宽度的中心更靠弯曲方向内侧的截面,流体不容易向弯管部中比所述中心更靠弯曲方向外侧的区域流动,相反,流体变得容易向比所述中心更靠弯曲方向内侧的区域流动。其结果,剥离降低,能够降低弯管部的压力损失。另外,在离心力的影响强的弯曲方向外侧的区域,流量减少,并且,通过壁面的倾斜,抑制二次流动的发展。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6)中任一项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所述弯管部在至少一部分区间具有与所述方向I正交的方向J上的流路宽度比所述方向I上的流路宽度小的扁平形状。

根据所述(7)记载的弯管,通过使弯管部的流路宽度中方向J上的流路宽度比方向I上的流路宽度小,能够减小离心力的影响。由此,能够抑制向弯管的弯曲方向外侧区域的偏流,并且,能够抑制二次流动的产生。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7)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所述扁平形状为椭圆形、长方形、或在长方形的四角带R的形状。

根据所述(8)记载的弯管,能够通过简单形状的弯管获得所述(7)记载的效果。

但是,如所述(1)记载的弯管,在弯管部的弯曲方向外侧的侧面具有所述外侧倾斜面的情况下,通过了弯管部的流动被导向弯曲方向内侧,其结果,在内侧区域能够抑制剥离。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者的见解,朝向内侧的流动的一部分与内侧侧面碰撞,该流动的一部分发生倒流,可能在上游侧诱发局部的剥离。

(9)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8)中任一项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所述弯管部的弯曲方向内侧的侧面在比所述外侧倾斜面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包含以与所述直线M的距离随着朝向下游侧而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内侧倾斜面。

根据该结构,从弯管部向出口管部的流动的一部分以沿着内侧倾斜面的方式弯曲,能够抑制上述一部分的倒流或局部的剥离。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9)中任一项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从所述方向I观察,所述外侧倾斜面相对于与所述直线M平行的直线形成的倾斜角度的最大值α1和所述内侧倾斜面相对于与所述直线M平行的直线形成的倾斜角度的最大值α2满足α1≧α2。

根据所述(10)记载的弯管,能够在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大范围区域有效地抑制剥离。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9)或(10)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所述弯管部的管轴中心线具有:里侧偏心部,从所述直线M朝所述里侧分离;跟前侧偏心部,在比所述里侧偏心部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从所述直线M朝所述跟前侧分离。

根据所述(10)记载的弯管,在所述(3)记载的效果的基础上,从弯管部向出口管部的流动的一部分以沿着内侧倾斜面的方式弯曲,能够抑制上述一部分的的倒流或局部的剥离。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1)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所述里侧偏心部中朝所述里侧最远离所述直线M的位置与所述直线M之间的距离δ1、和所述跟前侧偏心部中朝所述跟前侧最远离所述直线M的位置与所述直线M之间的距离δ2满足δ1≧δ2。

根据所述(12)记载的弯管,能够在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大范围区域有效地抑制剥离。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11)中任一项记载的弯管的基础上,在所述弯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区间,所述弯管部的各截面上的流路宽度成为最大的顶点位置随着朝向下游侧而绕所述弯管部的管轴中心线移动。

根据所述(13)记载的弯管,即使在从入口管部流入的流动预先具有回旋成分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抑制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区域的剥离产生。

(14)本发明至少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流体机械,其具备:叶轮;壳体,其覆盖所述叶轮;入口配管,其与所述壳体的上游侧连接,用于向所述叶轮引导流体;出口配管,其与所述壳体的下游侧连接,用于排出通过了所述叶轮的流体,所述入口配管或所述出口配管是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弯管。

根据所述(14)记载的流体机械,因为具备所述(1)~(13)中任一项记载的弯管,所以能够抑制在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的发展或产生。由此,能够提高流体机械的效率。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14)记载的流体机械的基础上,所述流体机械是涡轮机、轴流压缩机或离心压缩机。

根据所述(15)记载的流体机械,因为具备所述(1)~(13)中任一项记载的弯管,所以能够抑制在弯管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的发展或产生。由此,能够提高涡轮机效率或压缩机效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弯曲方向的内侧区域的剥离产生的弯管及具备该弯管的流体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弯管100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方向I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弯管100(100A)的弯管100的形状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从方向I观察的弯管100的形状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从方向I观察的弯管100的形状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5是用于说明抑制剥离流的发展或产生的效果图。

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弯管100的管轴方向位置m和流路截面积A之间的关系图。

图7是用于说明起因于离心力的二次流动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对于不具有内侧倾斜面16的结构产生部分的倒流的情况的图。

图9是表示对于具有内侧倾斜面16的结构抑制了倒流产生的情况的图。

图10是表示图4所示的弯管100的管轴方向位置m和流路截面积A之间的关系图。

图11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从方向I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弯管100的形状的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流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管轴方向位置)的弯管部4的截面S1~S5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图16所示的流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管轴方向位置)的弯管部4的截面S1~S5的一例的图。

图19A是表示从弯管100的上游侧观察的弯管100的产生剥离流K的区域的主视图。

图19B是表示从方向I观察的弯管100的产生剥离流K的区域的俯视图。

图19C是表示从弯管100的下游侧观察的弯管100的产生剥离流K的区域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涡轮机20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涡轮机20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轴流压缩机30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轴流压缩机30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离心压缩机40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离心压缩机40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现有结构的课题的图。

图27A是用于说明现有结构的、弯管的上部斜度和弯曲部的连接线的偏心方向的图。

图27B是用于说明现有结构的课题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但是,作为实施方式记载的或附图所示的构成零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的消息,只不过是简单的说明例。

例如,表示“沿某方向”、“沿着某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同轴”“一致”等的相对的配置关系的表现不仅严格意义上表示这种相对的配置关系,而且还表示以公差、或得到相同功能的程度的角度或距离相对位移的状态。

另外,“备有”、“拥有”、“具备”、“包含”或“具有”一个构成要素的表现不是除去其它构成要素的存在以外的排他性的表现。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弯管100的概略立体图。弯管100是用于将流体向后述的流体机械供给或从流体机械排出的弯管。在弯管100中流动的流体是用于在流体机械进行能量转换的能量介质,例如是高压气体或流体。

如图1所示,弯管100具备直线状的入口管部2、与入口管部2的下游端2a连接且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向的弯管部4、与弯管部4的下游端4a连接的直线状的出口管部6。

在此,如图1所示,将由入口管部2的管轴中心线及其延长线构成的直线定义为直线L,将由出口管部6的管轴中心线及其延长线构成的直线定义为直线M,将平行于与直线L正交的平面和与直线M正交的平面形成的交线N的方向定义为方向I。此外,在直线L和直线M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方向I是与包含直线L和直线M的平面正交的方向。

图2是表示对于一实施方式的弯管100(100A),从方向I观察弯管100的形状的概略图。图3是表示对于一实施方式的弯管100(100B),从方向I观察弯管100的形状的概略图。图4是表示对于一实施方式的弯管100(100C),从方向I观察弯管100的形状的概略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所示,在从方向I观察弯管100时,如果相对于直线M,将入口管部2存在的一侧定义为跟前侧,并且,相对于直线M,将入口管部2不存在的一侧定义为里侧,则弯管部4的弯曲方向外侧(曲率外径侧)的侧面4A包含外侧倾斜面8,外侧倾斜面8在比直线M更靠里侧的位置以与直线M的距离d1随着朝向下游侧而减小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如图5所示,通过了弯曲管部4后的流动的方向E以随着朝向下游侧而向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推进的方式相对于直线M倾斜。其结果,通过朝向上述方向E推进的流动,能够使在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产生的剥离流K迅速地再附着于内侧,抑制剥离流的发展、或者抑制剥离流K自身的产生。此外,在图5中,以图2所示的弯管形状为例说明了剥离流的抑制效果,但在图3及图4所示的弯管形状中,因具有外侧倾斜面8,也能够实现同样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所示,在从方向I观察时,外侧倾斜面8相对于与直线M平行的直线形成的倾斜角度的最大值α1为10°以上。由此,因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通过了弯曲管部4之后的流动的方向E相对于上述的直线M的倾斜,所以能够高效地抑制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流的发展或产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所示,弯管部4的管轴中心线H具有从直线M朝里侧分离的里侧偏心部Hr。由此,因为容易增大通过了弯曲管部4之后的流动的方向E相对于上述的直线M的倾斜,所以能够抑制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流的发展或产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所示,里侧偏心部Hr中朝里侧最远离直线M的位置P与直线M之间的距离δ1和出口管部6的直径De满足δ1≧0.1De。由此,因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通过了弯曲管部4之后的流动的方向E相对于上述的直线M的倾斜,所以能够高效地抑制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区域的剥离流的发展或产生。

在一实施方式中,例如图2及图4所示,弯管部4的弯曲方向内侧的侧面4B可以包含随着朝向下游侧而与直线M的距离d2减小的倾斜面12和设于该倾斜面12的下游侧且随着朝向下游侧而与直线M的距离d2增大的倾斜面10。

在一实施方式中,例如图3所示,弯管部4的弯曲方向内侧的侧面4B可以包含随着朝向下游侧而与直线M的距离d2减小的倾斜面12和设于该倾斜面12的下游侧且距离d2与流动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为一定的非倾斜面14。

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弯管100中的管轴方向位置m和流路截面积A之间的关系图。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弯管部4的至少一部分区间的流路截面积可以分别比入口管部2的流路截面积A1及出口管部6的流路截面积A3大。

管路内的流体的压力损失与流体的速度平方成比例地增大。因此,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大的压力损失的弯管部4,从降低压力损失的观点出发,期望扩大流路截面积,降低流速。

在这一点上,如上所述,通过使弯管部4的至少一部分区间的流路截面积分别比入口管部2的流路截面积A1及出口管部6的流路截面积A3大,在弯管部4的上述至少一部分区间,流速降低,从而降低作用于流体的离心力。因此,能够抑制在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剥离。

另外,在弯管部4的至少一部分区间,离心力降低,其结果,在出口管部6降低流动向弯曲方向外侧的偏离,并且,也抑制伴随离心力的作用的二次流动(参照图7)的产生。其结果,在出口管部6及其下游侧能够抑制流动的回旋,使流动均匀化。因此,能够抑制设置于弯管100的下游侧的设备的效率降低。

另外,在从入口管部2预先流入具有回旋成分的流动的情况下,在弯管部4扩大流路截面积的结果是,同样能够降低回旋成分,实现流动的均匀化及压力损失的降低。

但是,如上所述,在弯管部4的弯曲方向外侧的侧面4A具有外侧倾斜面8的情况下,通过了弯管部4的流动被导向弯曲方向内侧,其结果,能够在内侧区域抑制剥离。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者的见解,如图8所示,通过朝向内侧的流动的一部分与内侧的侧面碰撞,该流动的一部分倒流,可能在上游侧诱发局部的剥离。

因此,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弯管部4的弯曲方向内侧的侧面4B在比外侧倾斜面8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也可以包含以随着朝向下游侧而与直线M的距离d2减小的方式倾斜的内侧倾斜面16。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内侧倾斜面16在上述的倾斜面10的下游侧连续地形成。根据该结构,如图9所示,从弯管部4向出口管部6的流动以沿着内侧倾斜面16的方式弯曲,能够抑制上述一部分的倒流或局部的剥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图4中,外侧倾斜面8相对于与直线M平行的直线形成的倾斜角度的最大值α1和内侧倾斜面16相对于与直线M平行的直线形成的倾斜角度的最大值α2也可以满足α1≧α2。由此,能够在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大范围区域有效地抑制剥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弯管部4的管轴中心线H在比里侧偏心部Hr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具有从直线M朝跟前侧分离的跟前侧偏心部Hf。由此,如图9所示,从弯管部4向出口管部6的流动以沿着内侧倾斜面16的方式弯曲,能够抑制上述一部分的的倒流或局部的剥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图4中,里侧偏心部Hr中向里侧最远离直线M的部位P与直线M之间的距离δ1和跟前侧偏心部Hf中向跟前侧最远离直线M的部位Q与直线M之间的距离δ2可以满足δ1≧δ2。由此,能够在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大范围区域有效地抑制剥离。

图10是表示图4所示的弯管100的管轴方向位置m和流路截面积A之间的关系图。

在图10所示的方式中,弯管部4的至少一部分区间的流路截面积分别比入口管部2的流路截面积A1及出口管部6的流路截面积A3大。另外,在图10所示的方式中,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积在比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积取最大值A2的管轴方向位置m2更靠下游侧的管轴方向位置m4取极大值A4。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大范围区域抑制剥离,以降低压力损失。

图11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图12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图13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图14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图15是表示图2~图4所示的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弯管部4的流路截面可以为圆形形状。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弯管部4在至少一部分区间可以包含重心G位于比与方向I正交的方向J的流路宽度Wb的中心O更靠弯曲方向内侧的截面。即,在弯管部4的至少一部分区间的截面上,比流路宽度Wb的中心O更靠弯曲方向外侧的流路截面积A2out可以小于比该中心O靠弯曲方向内侧的流路截面积A2in。

通常,在弯管部,流动容易向弯曲方向外侧偏流,这成为压力损失的原因。因此,如上所述,由于弯管部4包含重心G位于比流路宽度Wb的中心O更靠弯曲方向内侧的截面,流体不容易向弯管部4中比中心O靠弯曲方向外侧的区域流动,相反,流体容易向比中心O靠弯曲方向内侧的区域流动。其结果,剥离降低,能够降低弯管部4的压力损失。另外,在离心力的影响强的弯曲方向外侧的区域,流量减少,同时,通过壁面18的倾斜,抑制二次流动(参照图7)的发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5所示,弯管部4在至少一部分区间可以具有与方向I正交的方向J上的流路宽度Wb比方向I上的流路宽度Wa小的扁平形状。扁平形状可以如图13所示为椭圆形,也可以如图14所示为长方形,也可以如图15所示为在长方形的四角带R的形状。另外,图中未图示,但也可以是菱形或梯形等多边形或在该多边形的角部带R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方向J上的流路宽度Wb比方向I上的流路宽度Wa小,能够减小离心力的影响。由此,能够抑制向弯曲方向外侧的区域的偏流,抑制二次流动的产生。

图16是表示对于一实施方式的弯管100从方向I观察弯管100的形状的概略图。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流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管轴方向位置)的弯管部4的截面S1~S5的一例的图。图18是表示图16所示的流动方向上的多个位置(管轴方向位置)的弯管部4的截面S1~S5的一例的图。此外,在图17及图18中,截面S1~S5是从流动方向下游侧观察的截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弯管部4的截面S1~S5各自的流路宽度成为最大的顶点位置V可以与流动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地成为一定。由此,能够以简单的形状形成上述的外侧倾斜面8。

但是,在从入口管部2流入的流动预先具有回旋成分的情况下,如图19A~图19C所示,在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产生的剥离流K描绘沿着流动的回旋方向C扭转的供给。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8所示,在弯管部4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弯管部4的各截面上的流路宽度成为最大的顶点位置V也可以随着朝向下游侧而绕轴线沿着流动的回旋方向C移动。由此,即使在从入口管部2流入的流动预先具有回旋成分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抑制弯管100的弯曲方向内侧的区域的剥离的产生。

此外,上述的弯管100如图20所示,也可以适用于作为流体机械的涡轮机20的入口配管22(进气室)。即,如图20所示,在具备叶轮24、覆盖叶轮24的涡轮机壳体26、与涡轮机壳体26的上游侧连接且用于向叶轮24引导流体的入口配管22的涡轮机20中,入口配管22可以是弯管100。

另外,上述的弯管100如图21所示,也可以适用于作为流体机械的涡轮机20的出口配管28(排气室)。即,如图21所示,在具备叶轮24、覆盖叶轮24的涡轮机壳体26、与涡轮机壳体26的下游侧连接且用于排出通过了叶轮24的流体的出口配管28的涡轮机20中,出口配管28可以是弯管100。

另外,上述的弯管100如图22所示,也可以适用于作为流体机械的轴流压缩机30的入口配管32(进气室)。即,如图22所示,在具备叶轮34、覆盖叶轮34的压缩机壳体36、与压缩机壳体36的上游侧连接且用于向叶轮34导入流体的入口配管32的轴流压缩机30中,入口配管32可以是弯管100。

另外,上述的弯管100如图23所示,也可以适用于作为流体机械的轴流压缩机30的出口配管38(排气室)。即,如图23所示,在具备叶轮34、覆盖叶轮34的压缩机壳体36、与压缩机壳体36的下游侧连接且用于排出通过了叶轮34的流体的出口配管38的轴流压缩机30中,出口配管38可以是弯管100。

另外,上述的弯管100如图24所示,也可以适用于作为流体机械的离心压缩机40的入口配管42。即,如图24所示,在具备叶轮44、覆盖叶轮44的压缩机壳体46、与压缩机壳体46的上游侧连接且用于向叶轮44导入流体的入口配管42的离心压缩机40中,入口配管42可以是弯管100。

另外,上述的弯管100如图25所示,也可以适用于作为流体机械的离心压缩机40的出口配管48(喷出涡旋)。即,如图25所示,在具备叶轮44、覆盖叶轮44的压缩机壳体46(参照图24)、与压缩机壳体46的下游侧连接且用于排出通过了叶轮44的流体的出口配管48的离心压缩机40中,出口配管48可以是弯管100。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了变形的方式、或将这些方式适宜组合的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2 入口管部

2a 下游端

4 弯管部

4A 侧面

4B 侧面

4a 下游端

6 出口管部

8 外侧倾斜面

10 倾斜面

12 倾斜面

14 非倾斜面

16 内侧倾斜面

18 壁面

20 涡轮机

22 入口配管

24 叶轮

26 涡轮机壳体

28 出口配管

30 轴流压缩机

32 入口配管

34 叶轮

36 压缩机壳体

38 出口配管

40 离心压缩机

42 入口配管

44 叶轮

46 压缩机壳体

48 出口配管

100 弯管

A 流路截面积

A1 流路截面积

A2 最大值

A3 流路截面积

A2in 流路截面积

A2out 流路截面积

A4 极大值

C 回旋方向

De 直径

E 方向

G 重心

H 管轴中心线

Hf 跟前侧偏心部

Hf 里侧偏心部

I 方向

J 方向

K 剥离流

L 直线

M 直线

N 交线

O 中心

V 顶点位置

Wa 流路宽度

Wb 流路宽度

d1 距离

d2 距离

m 管轴方向位置

m2 管轴方向位置

m4 管轴方向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