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71542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流路控制用电磁阀。



背景技术:

一些流路如制冷循环装置,通常采用电磁阀作为改变冷媒等流体是否导通的控制部件,一般常规的电磁阀都包括一个固定铁芯与一个活动铁芯,活动铁芯在电磁阀通电时可以动作而实现对流路的控制。一般的电磁阀在电磁阀动作到位后仍然保持与动作时一样的通电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阀,电磁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阀,包括阀座、电磁线圈、第一铁芯组件、第二铁芯组件、限位件,所述第一铁芯组件包括第一铁芯,所述第二铁芯组件包括第二铁芯;所述电磁阀包括一个内腔,所述限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第一铁芯组件、第二铁芯组件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内腔,所述第一铁芯组件、第二铁芯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回复弹簧,所述第一铁芯组件、第二铁芯组件相对设置,至少部分第一铁芯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一侧,至少部分第二铁芯位于所述限位件的另一侧。

所述电磁阀还包括套管、封盖,所述套管与封盖固定设置,所述限位件与套管固定设置,所述第一铁芯组件、第二铁芯组件与所述内腔的内壁部在轴向方向滑动配合。

所述电磁阀第一铁芯组件包括一个抵接部,第二铁芯组件包括一个抵接部,在所述电磁阀通电时,第一铁芯组件的抵接部与第二铁芯组件的抵接部相抵接;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铁芯组件包括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配合部,所述第二铁芯组件包括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配合的限位配合部;所述第一铁芯组件的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铁芯组件的抵接部之间的轴向距离h,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铁芯组件的限位配合部到所述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之间的轴向距离l1与所述第二铁芯的限位配合部到所述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之间的轴向距离l2之和。

所述第二铁芯组件的限位配合部到所述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之间的轴向距离l2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铁芯组件的限位配合部到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之间的轴向距离l1。

所述电磁阀还包括封盖、开关、套管,所述套管与封盖固定设置,所述限位件与套管固定设置,所述开关位于所述封盖、或所述第一铁芯组件、或所述封盖与所述第一铁芯组件之间,所述第一铁芯组件包括两个工作位置:上限位与下限位,当所述电磁阀不通电时,定义所述第一铁芯组件位于上限位,所述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当所述电磁阀通电且所述第一铁芯组件与所述第二铁芯组件吸合时,定义所述第一铁芯组件位于下限位,所述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所述线圈包括两个绕组:保持绕组和动作绕组,所述保持绕组和动作绕组并联设置,所述动作绕组与所述开关电连接,所述保持绕组不通过所述开关连接。

所述电磁阀通电时,所述第二铁芯组件的限位配合部可以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之间相抵接,所述第一铁芯组件的限位配合部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之间不抵接。

所述电磁阀通电时,所述第二铁芯组件的限位配合部可以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二限位部之间不抵接,所述第一铁芯组件的限位配合部与所述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部之间相抵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电磁阀的局部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磁阀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磁阀在通电时的局部的示意图。

图4是另外一个实施方式的两个铁芯相关的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电磁阀可以是常开式的电磁阀,也可以是常闭式电磁阀即在通电时打开的电磁阀,另外也可以是先导式电磁阀,本技术方案主要涉及电磁阀的电磁控制及动作相关部分。

如图1-图3所示,图1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电磁阀的局部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电磁阀在通电时的示意图。电磁阀包括阀座10、电磁线圈、第一铁芯组件、第二铁芯组件,第一铁芯组件包括第一铁芯4;阀座10与套管2固定设置,套管2与封盖16固定设置,第一铁芯4、第二铁芯组件等部件位于阀座10、套管2、封盖16等所形成的内腔17,套管2与阀座10、封盖16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电磁线圈可以套设于套管。电磁阀还包括位于内腔的限位件6,限位件6与套管2相对固定,第一铁芯4、第二铁芯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回复弹簧5,限位件6用于限位第一铁芯4、第二铁芯组件,第一铁芯4、第二铁芯组件两者相对设置,且两者均可在外力作用下在内腔17轴向运动一定范围,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铁芯4、第二铁芯组件与内腔的内壁部滑动配合。第一铁芯4、第二铁芯组件在电磁力等外力作用下在内腔中一定范围内轴向可动作,在第一铁芯4向阀座10方向即图示向下方运动时会受到限位件6的限位,同样第二铁芯组件在轴向方向向封盖方向即图示向上方动作时会受到限位件6的限位。

电磁线圈包括骨架、绕组12、及包覆绕组的绝缘层11。第二铁芯组件包括第二铁芯7、阀芯9、阀芯弹簧8、抵接件15;抵接件15与第二铁芯固定设置如通过紧配固定,回复弹簧5的一端与抵接件15抵接从而实现与第二铁芯组件的抵接,另外回复弹簧5的一端也可以与第二铁芯抵接;回复弹簧5的另一端与第一铁芯组件抵接如直接与第一铁芯抵接;阀芯弹簧8的一端与抵接件15抵接,阀芯弹簧8的另一端与阀芯9抵接,阀芯弹簧8、阀芯9限位于抵接件15且可活动地与第二铁芯相对固定,在第二铁芯7动作时,阀芯9也可以相应动作而实现电磁阀的动作;具体地,抵接件15可以是压块。第一铁芯4在相对靠近第二铁芯7的部位具有圆台状结构或者说斜面部41,而第二铁芯7相应设置有与圆台状结构或者说斜面部41配合的斜面部71。本实施方式中斜面部41为第一铁芯的用于与第二铁芯抵接的抵接部,斜面部71为第二铁芯的用于与第一铁芯抵接的抵接部,在电磁阀通电时这两个抵接部相抵接。

第一铁芯4相对靠近第二铁芯的前端为与第二铁芯配合的抵接部,第二铁芯7相对靠近第一铁芯的一端为与第一铁芯配合的抵接部。限位件6包括两个限位部:第一限位部61与第二限位部62,相应地,第一铁芯4或第一铁芯组件设置有与第一限位部61配合的限位配合部42,第二铁芯7或第二铁芯组件设置有与第二限位部62配合的限位配合部72。在电磁阀不通电时,第二铁芯7的斜面部71与第一铁芯4的斜面部41之间的轴向距离h,小于等于第一铁芯的限位配合部42到限位件6的第一限位部61之间的轴向距离l1与第二铁芯的限位配合部72到限位件6的第二限位部62之间的轴向距离l2之和,这样可以确保电磁阀通电时第一铁芯与第二铁芯之间能够吸合。一般地,第二铁芯的限位配合部72到限位件6的第二限位部62之间的轴向距离l2大于等于第一铁芯的限位配合部42到限位件6的第一限位部61之间的轴向距离l1。

在电磁阀没有通电时,第一铁芯组件与第二铁芯组件之间因回复弹簧的弹力作用,两者是分开的;在通电后,第一铁芯组件与第二铁芯组件受到电磁力的作用克服回复弹簧5的弹力向对方运动,直到两者的抵接部相抵接,请参图3,这时电磁阀的两个接口即第一接口13与第二接口14之间通过内腔而导通,此时作为常闭式电磁阀的两个接口之间导通,当然该电磁阀也可以作为先导式电磁阀的导阀使用。第一铁芯组件与第二铁芯组件轴向运动的距离受到限位件的限位作用。本实施方式的两个铁芯组件均为活动式的,不同于原有电磁阀的一个铁芯固定、一个铁芯活动的结构。

另外,本技术方案的两个铁芯都是活动结构,因此可以在内腔设置其他部件,如图中所示的开关3,开关可以与封盖2固定,其一侧为封盖2,另一侧为第一铁芯组件,在电磁阀不通电时,第一铁芯组件在回复弹簧5的弹簧力的作用下靠近开关或与开关相接触使开关导通,在电磁阀通电时,第一铁芯组件克服回复弹簧5的弹簧力向第二铁芯组件方向运动,第一铁芯组件克离开开关而使开关不导通。同时线圈的绕组包括两个:一个保持绕组和一个动作绕组,其中一个绕组即动作绕组与开关电连接,开关3通过连接件1连接到动作绕组,另外一组绕组即保持绕组不通过开关连接。开关3可以用于控制动作绕组所在的电路,开关3受到其内部弹力的影响,在无外力作用下处于弹出状态,且此时使所在的电路处于断开状态。当电磁阀断电时,第一铁芯组件位于上限位,开关的按钮被压缩或感应器感应动作,动作绕组所在的电路不会因开关而切断,如果此时电磁阀通电,动作绕组所在的电路处于连接导通状态,同样保持绕组也处于连接导通状态,通电时,两个绕组均通电,电磁力使第一铁芯组件与第二铁芯组件同时动作,直到两者相吸合,如果是常闭电磁阀,此时电磁阀打开;而如果是常开电磁阀则电磁阀关闭,第一铁芯组件向下运动处于使开关断开的位置,此时开关连接的动作绕组断开,而电磁阀的保持绕组仍通电,由于这时两个铁芯组件相抵接,所以电磁间隙较小,而使电磁阀保持开启状态的电流可以较小,如一般情况下保持绕组的电流只需要电磁阀开启时的电流的1/3以下,这样,在电磁阀动作到位后,电磁阀所需要的保持电流可以较小,从而达到节能效果。另外开关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封盖或并使部分开关可以与第一铁芯组件作用,另外开关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铁芯组件并使部分开关可以与封盖作用而实现动作。

这一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常开电磁阀或常闭电磁阀,另外也可以用于先导式电磁阀的导阀等电磁控制装置。

另外电磁阀的第一铁芯与第二铁芯的结构也可以有所改变,如图4所示,即为另外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第一铁芯组件的第一铁芯的抵接面41a与第二铁芯组件的第二铁芯的抵接面71a的形状、结构有所不同,在斜面部的外部还具有一个抵接的平面部,另外第一铁芯组件的第一铁芯的抵接面还可以是圆环状平面,相应地第二铁芯组件的第二铁芯的抵接面也是圆环平面。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介绍,本文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修饰、组合或替换,这些也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