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重保险锁紧机构调整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0448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重保险锁紧机构调整臂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汽车调整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重保险锁紧机构调整臂。



背景技术:

在现有汽车制动系统中,汽车调整臂主要功能为根据刹车片的磨损程度,适时调节刹车片与制动鼓之间的间隙,以达到最佳刹车效果。不仅如此,调整臂还担负着传递制动扭矩,制动和回位的功能,所以要求在工作过程中可以自锁,且要求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汽车在行驶中难免会发生振动颠簸,因此经常引发调整臂松动,从而影响汽车的制动效果,驾驶者不得不经常对调整臂进行调整。

目前市场上的防松锁紧调整臂款式各种各样,目的都是如何防止调整好的调整臂不再松动。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一种调整臂,其结构主要包括壳体、涡轮、蜗杆和蜗杆轴,涡轮和蜗杆设于壳体内且相互啮合,蜗杆轴与蜗杆同连,在蜗杆上开设有十二等分的球窝,在壳体上下两侧的相应位置开设有孔,将钢球通过壳体上下两侧的孔装入蜗杆轴的相应球窝内,在钢球上再装入弹簧,然后将盖板用螺栓固连在壳体上以压紧弹簧。汽车制动时,通过弹簧压紧钢球的弹簧力,以阻止钢球从蜗杆轴上的球窝内爬升出来。转动蜗杆轴,当转动的作用力大于弹簧压紧钢球的弹簧力时,通过和蜗杆轴同连的蜗杆会转动,蜗杆会带动相啮合的涡轮转动,涡轮会带动制动凸轮转动一小角度,制动凸轮转动使制动蹄鼓之间的间隙产生变化,由于其在蜗杆轴转动一圈上可以实现十二等分调节,从而实现对制动间隙的精密调整。

由于现在汽车载重量越来越大,造成制动时的制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制动气室以及制动气压都有所增大,目前国内汽车(特别是重载汽车)制动时有时会产生回退现象,造成汽车刹车时刹车疲软,制动距离过长,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重保险锁紧机构调整臂,目的是通过卡板锁紧固定,限制蜗杆轴转动,解决制动时回退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重保险锁紧机构调整臂,包括壳体、蜗杆、蜗杆轴和可调节限制蜗杆转动的控制调节机构,所述调整臂还包括紧固装置和设于壳体外通过紧固装置与壳体连接的卡板,所述卡板设有用于配合紧固装置松紧进行控制螺杆轴调节转动的槽型调节机构。

所述槽型调节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长形槽、第二长形槽和用于卡紧螺杆轴的卡槽,所述第二长形槽比第一长形槽大且螺杆轴可在第二长形槽内转动,所述紧固装置为第一螺栓,通过旋松第一螺栓并推动卡板使第一螺栓沿第一长形槽的长度方向运动。

所述蜗杆轴包括六角头,六角头的对向两边与卡槽卡合固定。

所述控制调节机构包括止动圈、锁紧件、第一钢球、设于蜗杆轴内的导向通道和设于导向通道内可通过弹性复位将第一钢球限位在止动圈槽内的弹性挤压机构,导向通道的侧壁设有径向通孔,第一钢球设于径向通孔内,止动圈外套于螺杆轴,锁紧件可沿导向通道运动进行压缩弹性挤压机构且将第一钢球卡紧在止动圈的槽内。

所述锁紧件为第二螺栓,所述导向通道为设于螺杆轴内的中心盲孔。

所述弹性挤压机构包括第二钢球和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钢球和导向通道的顶端内壁连接,所述弹簧通过复位运动带动第二钢球沿导向通道的轴向方向运动将第一钢球挤压在止动圈槽内。

所述径向通孔与第一钢球均为两个,且两个径向通孔均布于导向通道的侧壁上。

所述锁紧件与螺杆轴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锁紧件的顶端为锥形结构。

所述卡板为平板状的异形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将卡板设计在壳体外部,通过卡板限制蜗杆轴头部转动,精确调整制动间隙,且能解决制动时回退现象,消除安全隐患;通过螺栓将卡板与壳体固定,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自锁能力非常好。

2、采用蜗杆和双钢球结构,调整精度高,定位准确,且锁止力矩相应增加。

3、双重保险锁紧,可靠性增加,安全系数增大。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卡板自锁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卡板自锁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自锁状态图。

图中标记为:

1、螺杆轴,2、卡板,3、第一螺栓,4、六角头,5、第一长形槽,6、第二长形槽,7、卡槽,8、止动圈,9、第一钢球,10、第二螺栓,11、第二钢球,12、弹簧,13、六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重保险锁紧机构调整臂,包括壳体、蜗杆、蜗杆轴1和可调节限制蜗杆转动的控制调节机构,蜗杆装于壳体内,壳体上对应开设有蜗杆内孔相贯通的安装孔,蜗杆轴的下端穿过安装孔与蜗杆配合,该调整臂还包括紧固装置和设于壳体外通过紧固装置与壳体连接的卡板2,卡板2设有用于配合紧固装置松紧进行控制螺杆轴1调节转动的槽型调节机构。卡板2优选为平板状的异形板。

槽型调节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长形槽5、第二长形槽6和用于卡紧螺杆轴1的卡槽7,第二长形槽6比第一长形槽5大且螺杆轴1可在第二长形槽6内转动,紧固装置为第一螺栓,通过旋松第一螺栓并推动卡板使第一螺栓沿第一长形槽的长度方向运动。蜗杆轴1包括六角头13,六角头13的对向两边与卡槽7卡合固定,如此通过卡槽7卡住螺杆轴六角头的对向两边,配合拧紧第一螺栓来压紧固定卡板,能够有效限制螺杆轴的转动,从而通过卡板锁止蜗杆轴。第一螺栓可采用M8螺栓,旋松M8螺栓,使其相对沿第一长形槽6的长度方向移动(如图2所示向左运动),进而螺杆轴脱离卡槽7进入第二长形槽6,此时可以旋转螺杆轴进行转动调节;若M8螺栓相对沿第一长形槽向右移动,螺杆轴卡合在卡槽内,旋紧M8螺栓,蜗杆轴无法转动,进而防止蜗杆转动,达到锁紧的目的。

控制调节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方法实现,较好的是,控制调节机构包括止动圈8、锁紧件、第一钢球9、设于蜗杆轴1内的导向通道和设于导向通道内可通过弹性复位将第一钢球9限位在止动圈槽内的弹性挤压机构,导向通道的侧壁设有径向通孔,第一钢球9设于径向通孔内,止动圈8外套于螺杆轴,止动圈且与第一钢球9配合使用,锁紧件可沿导向通道运动进行压缩弹性挤压机构且将第一钢球9紧在止动圈的槽内。锁紧件优选为第二螺栓10可以起到控制锁紧的目的,导向通道为设于螺杆轴1内的中心盲孔。第二螺栓10与螺杆轴1的上端面之间设有密封圈,保证紧固密封效果。径向通孔与第一钢球9可以均为两个,且两个径向通孔均布于中心盲孔的侧壁上,也即是两个径向通孔之间的连线将中心盲孔等分为两段,形成对称结构。

弹性挤压机构包括第二钢球11和弹簧12,弹簧1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钢球11和中心盲孔的顶端内壁连接,弹簧12通过复位运动带动第二钢球11沿中心盲孔的轴向方向运动将第一钢球9挤压在止动圈槽内。具体设置时,第二钢球比第一钢球大,当第二螺栓沿中心盲孔向下运动时,将第一钢球卡死在止动圈槽内,同时将第二钢球向下压缩一定的距离;当第二螺栓沿中心盲孔向上运动,由于弹簧12的弹性回复作用,推动第二钢球向上运动,进而通过第二钢球将第一钢球挤压在止动圈槽内,防止蜗杆转动,达到锁紧调整臂的目的。

第二螺栓的顶端优选为锥形结构。采用锥形结构,在锁紧过程中,锥形端头的锥面与第一钢球9相切,便于第二螺栓10下压逐步将第一钢球9压向止动圈槽内,使其牢牢卡入止动圈槽内,达到较好的防松锁紧的目的。

本发明的双重保险锁紧机构调整臂的自锁状态原理为:手动将第二螺栓向下拧入5mm,通过第二螺栓的挤压作用,将两颗第一钢球卡死在止动圈槽内,防止蜗杆转动,达到锁紧调整臂的目的。

防转状态原理为:手动将第二螺栓向上拧出5mm,通过弹簧回弹作用,推动第二钢球运动,进而将两个第一钢球顶在止动圈槽内,防止蜗杆转动,达到锁紧调整臂防转的目的。

调整状态:当调整臂处于防转状态时,由于第二螺栓没有给第一钢球挤压力,第一钢球是通过第二钢球顶在止动圈槽内,此时第二螺栓的顶端相对处于第一钢球的上方,用力转动蜗杆轴六角头时,当转动的力大于第二钢球的弹性挤压力时,止动圈槽带动两颗第一钢球向中心移动,将第二钢球下压使弹簧压缩进而向下移动,使螺杆轴可以正反向手动转动,从而可以带动蜗杆蜗轮转动,达到调整调整臂的目的。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