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快速连接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1665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管路快速连接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路快速连接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管路连接方式主要以焊接为主,两个需要连接的管路通过扩口(或缩口)连接,在连接处添加助燃剂、焊锡等,用焊枪对连接处高温加热,使得铜材受热变形,相互粘结,焊锡融化并沿着变形的铜材填充进铜管变形产生的微小缝隙中,关闭焊枪后材料冷却,使两根铜管密封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适用于厂家批量生产,但仍需要持有动火操作资格的员工进行操作。在工程安装条件下,由于动火操作要求条件较高,常伴有安全隐患。

安装效率上,虽然焊接动作迅速,仍需要准备较长时间备齐动火操作工具、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整体消耗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管路快速连接装置和空调器,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管路连接操作要求高,连接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管路快速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管和套设在连接管外的套管,连接管沿径向从外到内间隔设置有环形且一侧开口的第一管槽和第二管槽,第一管槽的开口与第二管槽的开口朝向相反。

作为优选,第一管槽的中部设置有收窄的第一管夹,和/或第二管槽的中部设置有收窄的第二管夹。

作为优选,第一管夹的出口处坡度陡于第一管夹的入口处坡度,和/或第二管夹的出口处坡度陡于第二管夹的入口处坡度。

作为优选,第一管槽包括设于第一管夹的内侧的第一延伸段,第一延伸段的开口截面大于第一管夹的最小开口处的截面;和/或第二管槽包括设于第二管夹内侧的第二延伸段,第二延伸段的开口截面大于第二管夹的最小开口处的截面。

作为优选,连接管的内周壁设置有导流翼,沿远离第二管槽开口的方向,导流翼开口的内径逐渐缩小。

作为优选,第二管槽位于内侧的管壁厚度沿着远离第二管槽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加。

作为优选,连接管的外周设置有外螺纹,套管的内周设置有与外螺纹螺接的内螺纹。

作为优选,外螺纹沿套管的安装方向螺径逐渐增大。

作为优选,套管的外周设置有供拧紧件将套管拧紧在连接管上的拧紧操作结构。

作为优选,拧紧操作结构包括设置在套管的外周并沿套管的轴向延伸的卡槽。

作为优选,卡槽截面为矩形、梯形、半圆形或V形。

作为优选,拧紧操作结构为套管的正多边形外周面。

作为优选,第一管槽和/或第二管槽与待连接管路之间密封填充有液态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管路快速连接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管路快速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管和套设在连接管外的套管,连接管沿径向从外到内间隔设置有环形且一侧开口的第一管槽和第二管槽,第一管槽的开口与第二管槽的开口朝向相反。需要连接的两个管路插入连接管的第一管槽和第二管槽,套管套设在连接管外,将连接管和两个管路相互压紧,从而将两个管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可靠的连接结构。该管路快速连接装置替代了在空调器工程安装环境中的管路焊接动作,使得工程安装环境无需准备动火设备,操作员无需具备动火使用资格,减少了安装复杂程度,增加了安装时的安全保障,连接操作要求低,连接效率高,整体提升了管路连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路快速连接装置的分解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路快速连接装置的连接管的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路快速连接装置的连接管的剖视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路快速连接装置的套管的主视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路快速连接装置的套管的剖视结构图;

图6至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路快速连接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路快速连接装置连接完成后的受力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管;2、套管;3、第一管槽;4、第二管槽;5、第一管夹;6、第二管夹;7、第一延伸段;8、第二延伸段;9、导流翼;10、卡槽;11、第一管路;12、第二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结合参见图1至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管路快速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管1和套设在连接管1外的套管2,连接管1沿径向从外到内间隔设置有环形且一侧开口的第一管槽3和第二管槽4,第一管槽3的开口与第二管槽4的开口朝向相反。

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这两个管路可以通过第一管槽3和第二管槽4套接在一起,并通过套设在连接管1外的套管2将两个管路相互压紧,从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稳定可靠的连接结构。该管路快速连接装置替代了在空调器工程安装环境中的管路焊接动作,使得工程安装环境无需准备动火设备,操作员无需具备动火使用资格,减少了安装复杂程度,增加了安装时的安全保障,连接操作要求低,连接效率高,整体提升了管路连接效率。

在两个管路完成连接之后,可以通过连接管1与两个管路之间的压力摩擦实现管材固定及管材间密封的作用,在受到管材的抗压强度的影响的基础上,产生自锁效应,也即管路内的压力越大,整个管路快速连接装置的密封及固定效果越好。

第一管槽3的中部设置有收窄的第一管夹5,和/或第二管槽4的中部设置有收窄的第二管夹6。第一管夹5和第二管夹6能够保证设置在相应管夹内的管路能够更好地固定在管槽内,防止管路固定在管槽内之后发生相对的位移,保证管路快速连接装置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第一管夹5的出口处坡度陡于第一管夹5的入口处坡度,和/或第二管夹6的出口处坡度陡于第二管夹6的入口处坡度。两个管夹均采用坡状结构,且入口缓而出口陡,因此可以对管路安装起到引导作用,方便安装管路。同时通过出口收窄的管夹夹紧管路,完成对管路的有效定位,使得管路与管夹之间的摩擦力可以进一步增加,进一步提高管路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第一管槽3包括设于第一管夹5的内侧的第一延伸段7,第一延伸段7的开口截面大于第一管夹5的最小开口处的截面;和/或第二管槽4包括设于第二管夹6内侧的第二延伸段8,第二延伸段8的开口截面大于第二管夹6的最小开口处的截面。第一延伸段7可以使第一管路11从第一管槽3进入到第一管夹5时,能够继续进入第一管槽3内足够深度,使得第一管夹5能够更好地夹紧第一管路11,提高第一管槽3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连接管1的内周壁设置有导流翼9,导流翼9沿远离第二管槽4的开口的方向开口逐渐缩小,可以起到导流作用,同时能够便于连接管1与第二管路12之间实现自锁功能。

优选地,第二管槽4位于内侧的管壁厚度沿着远离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加,从而沿着管路进入第二管槽4的方向,使得管壁壁厚逐渐增加,保证第二管槽4的管壁具有足够的强度对第二管路12形成有效定位支撑,进一步提高管路快速连接装置的整体结构强度。

连接管1的外周设置有外螺纹,套管2的内周设置有与外螺纹螺接的内螺纹。在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均连接至连接管1上之后,就可以将套管2套接在连接管1外,并拧紧在连接管1的外螺纹上,从而通过套管2的螺旋压紧作用使得连接管1的两个管槽与两个管路之间相互作用,使得这些结构之间具有足够的摩擦力可以稳定地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连接管1的外螺纹沿套管2的安装方向螺径逐渐增大,相应地,套管2的内螺纹也是沿着套管2的安装方向螺径逐渐增大,从而在刚开始安装时保证套管2与连接管1之间具有足够大的间隙,便于套管2在连接管1上的安装。

结合参见图11所示,当套管2安装到位时,套管2逐渐压紧在连接管1的外螺纹上,逐渐提供较大的压力,使得连接管1的第一管槽3的外壁开始向第一管路11收缩压紧,第一管路11受到压力之后,向第一管槽3的外壁提供反作用力,同时向第一管槽3的内壁提供压紧作用力,使得第一管槽3的内壁向内侧收缩。在第一管槽3的内壁向内侧收缩的过程中,由于第一管槽3的内壁同时作为第二管槽4的外壁,因此第二管槽4的外壁向内压紧在第二管路12上,第二管路12在向第二管槽4的外壁提供反作用力的同时,向第二管槽4的内壁提供压紧作用力,第二管槽4的内壁同时向第二管路12提供反作用力,使得第二管路12牢固地固定在第二管槽4内。

套管2的外周设置有供拧紧件将套管2拧紧在连接管1上的拧紧操作结构。通过该拧紧操作结构,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扳手等操作工具方便地将套管2拧紧在连接管1上。

在本实施例中,拧紧操作结构包括设置在套管2的外周并沿套管2的轴向延伸的卡槽10,多个卡槽10沿套管2的外周周向均匀分布。活动扳手卡入卡槽10内,可以方便地对套管2进行操作。

卡槽10截面为矩形、梯形、半圆形或V形,也可以为其他的能够与扳手等拧紧工具相配合的截面结构。

拧紧操作结构为套管2的正多边形外周面,如此就可以直接使用扳手卡紧在正多边形的外周面上,对套管2进行操作。

第一管槽3和/或第二管槽4与待连接管1路之间密封填充有液态胶。液态胶具有以下特征:

1、常温、常压、低氧环境下为液态;

2、由低氧环境转置于空气中,逐渐与氧气混合,粘性增大,由液态转变为胶态,且具备一定粘连能力。

3、上述粘粘能力可以粘接连接管1、套管2、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且能够避免其连接处脱开产生缝隙导致装置密封性失效。

液态密封胶可以充分地填充在连接管1与管路之间的间隙处,更好地实现完全密封的效果。

下面结合图6至图10对该管路快速连接装置的使用过程加以说明:

1、将套管2预先从第一管路11的连接端套在第一管路11上,将液态胶均匀涂抹在第一管路11的连接端部约10mm,如图6所示。将套管2预先安装在第一管路11上,是为了防止将连接管1安装在第一管路11上之后,由于第一管路11的长度过程而导致套管2无法安装在第一管路11上的问题。

2、随即迅速将第一管路11插入连接管1的第一管槽3内,用力插紧,使得第一管路11的端部穿过第一管夹5处,插入深度13-15mm,如图7所示,使得第一管路11能够与第一管槽3之间形成稳定可靠连接。

3、将液态胶均匀涂抹在第二管路12的连接端部约10mm,如图8所示;

4、迅速将第二管路12插入连接管1的第二管槽4内,用力插紧,使得第二管路12的端部穿过第二管夹6处,插入深度13-15mm,如图9所示;

5、手动旋转套管2,使套管2的内螺纹与连接管1的固定螺纹相配合。旋转至稍稍用力时,将活动扳手等工具夹紧套管2的卡槽处,用力旋紧使连接管1的固定螺纹全部旋入套管2的内螺纹内。套管2旋紧过程中带动连接管1的第一管夹5、第二管夹6分别夹紧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起到固定的作用,如图10所示。

本装置具有自锁功能,体现在,当装置连接完成后,内部流体压力增大,作用于连接管1的导流翼面,带动第二管夹6,夹紧第二管路12,又通过连接管1将力传递至第一管夹5的管夹处,夹紧第一管路11,防止整个装置系统因内外压力差爆裂失效。

此管路快速连接装置所需工具简便易取,操作时间与焊接操作时间相当,节省了大部分的工具准备、安全保障时间,整体提升了管路连接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管路快速连接装置。

当然,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