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补偿技术,具体为一种带引压管的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
背景技术:
弯管压力平衡性膨胀节由两个工作波纹管和一个平衡波纹管及铰链装置组成,工作波纹管以角位移方式吸收管道的轴向位移和横向位移,平衡波纹管平衡膨胀节自身的压力推力。目前普通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的设计方案是在介质流向改变处使用开孔弯头或者三通将压力传递到平衡波纹管,此方案一方面在弯头上开孔,难度高,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介质通过孔很容易进入平衡波纹管及封头端,当介质为非气态或液态而为固态粉末或球体时,平衡波纹管及封头端很容易聚集固体物质或球体导致介质冲击弯头孔后产生破坏的问题,不利于膨胀节发挥补偿位移作用,且影响膨胀节的安全可靠性。
如图1为原普通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示意图,其平衡波纹管平衡压力推力主要通过在件6弯头处开孔实现。介质很容易通过开孔进入平衡波纹管及封头末端。当介质为固态粉末或球体时,介质很容易聚集在平衡波纹管及封头末端。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固态粉末或球体介质在平衡波纹管及封头端聚集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介质流动阻力,避免在弯头上开孔,本实用新型采用新的压力导引方式,即波纹管筒节直接与弯头连接,在靠近弯头的直管段筒壁上开孔并进行支管连接将压力引至平衡波纹管端。采用不开孔弯头连接比三通及开孔弯头连接有更低的流动阻力,有利于介质的流动,同时可有效减少介质在平衡波纹管及封头端聚集。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引压管的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包括工作波纹管、平衡波纹管和弯头,工作波纹管的一端连接第一端管,其另一端连接第二端管,平衡波纹管的一端连接封头,其另一端与平衡波纹管接管一端连接,弯头的一端与第二端管连接,弯头的管壁与平衡波纹管接管的另一端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膨胀节还包括引压管,在第二端管上开设通孔A,在平衡波纹管接管上开设通孔B,通孔A通过引压管与通孔B连通。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带引压管的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采用不开孔弯头连接比三通及开孔弯头连接有更低的流动阻力,有利于介质的流动,避免在弯头上开孔,降低加工制造难度,同时可有效减少介质在平衡波纹管及封头端聚集。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端管,2、端板,3、工作波纹管,4、中间管,5、第二端管,6、引压管,7、弯头,8、拉杆,9、平衡波纹管接管,10、平衡波纹管,11、锥面垫圈,12、球面垫圈,13、螺母,14、封头,15、通孔A,16、通孔B,17、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带引压管的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包括工作波纹管、平衡波纹管、弯头、第一端管、第二端管、平衡波纹管接管和封头,第一端管、工作波纹管、第二端管、弯管、平衡波纹管接管、平衡波纹管和封头依次连接,平衡管波纺管接管与弯管的管壁密封连接,保证压力不会从弯管进入平衡波纹管,工作波纹管可以为单个或多个,当为多个时,多个工作波纹管之间通过中间管串联。
普通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介质流向改变处使用开孔弯头或者三通使得压力传递到平衡波纹管,但当介质为非气态或液态而为固态粉末或球体时,存在平衡波纹管端容易聚集固体物质或球体冲击弯头孔后易破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新的压力导引方式,即弯头不开孔,采用在直管段开孔接管将压力引至平衡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弯头不开孔,在第一端管的壁上开一个通孔A,在平衡波纹管接管的管壁上开另一通孔B,通过引压管将两孔连通,此实用新型避免在弯头上开孔,降低了膨胀节制造难度,不仅实现了介质压力的传递,保证膨胀节整体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可使管道流动阻力更低,有利于介质的流动,同时可有效减少固体物质或球体介质在平衡波纹管及封头端聚集。
带引压管的弯管压力平衡型膨胀节采用不开孔弯头连接比三通及开孔弯头连接有更低的流动阻力,有利于介质的流动,避免在弯头上开孔,降低加工制造难度,同时可有效减少介质在平衡波纹管及封头端聚集。
引压管的粗细以及通孔A、通孔B的大小,可根据膨胀节的大小,或内部的压力,或介质进行选择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