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充气沙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6204阅读:17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充气沙发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沙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充气沙发。



背景技术:

现有沙发多为木质材料框架,框架中安装弹簧、绳网拉住,然后放置填充料,比如海绵碎布料等;然后用皮革、蒙布、人造皮等包装,以螺钉固定,即形成沙发;该种结构的沙发体积重量都很大,运输安装不便,而且容易受潮;当使用原木料做框架时不但成本高,同时会破坏森林资源,使用集成碎木料做框架,又会因为集成板中的胶水含有甲醛、苯等物质危害人身安全。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充气沙发。但是这些充气沙发不便于携带,只能固定地方使用。所以现急需一种可随身携带的充气沙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充气沙发,解决现有沙发多为木质且不能随身携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充气沙发,包括布袋状的袋体,所述袋体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封口装置;所述袋体的材质为柔性不透气材质;

所述袋体充气后,袋体上侧具有沿袋体长度方向的第一凹槽,用于人体休息;袋体下侧具有沿袋体长度方向的第二凹槽,在袋体下侧的左右两边分别形成支撑脚。

进一步的,所述袋体内部设置有分隔层;所述分隔层的一端与所述袋体的上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袋体的下侧连接,将袋体分隔成左袋体和右袋体;所述袋体在所述分隔层的牵扯下,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再进一步的,所述封口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开口两侧的两个袋口封条,两个所述袋口封条贴合后能够将所述开口完全闭合;两个所述袋口封条的端头分别连接,形成两个合一的端头,且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动连接的公件和母件。

再进一步的,所述袋体由两个独立的左袋体和右袋体构成,所述左袋体的右侧与所述右袋体的左侧中间部位相连接,形成袋体上侧的第一凹槽和袋体下侧的第二凹槽。

再进一步的,所述封口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左袋体的开口两侧的两个袋口封条和设置在所述右袋体的开口两侧的两个袋口封条;四个所述袋口封条贴合后能够将所述左袋体的开口和所述右袋体的开口完全闭合;四个所述袋口封条的端头分别连接,形成两个合一的端头,且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动连接的公件和母件。

再进一步的,所述左袋体的开口右侧与所述右袋体的开口左侧连接为一体;所述封口装置包括三个袋口封条,分别设置在左袋体左侧、左袋体右侧与右袋体左侧连接处、右袋体右侧;三个所述袋口封条贴合后能够将所述左袋体的开口和所述右袋体的开口完全闭合;三个所述袋口封条的端头分别连接,形成两个合一的端头,且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动连接的公件和母件。

再进一步的,所述公件和母件为卡扣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袋口封条的材质为橡胶。

再进一步的,所述袋体的侧面上设置有储物袋。

再进一步的,还包括携带包,用于盛装所述袋体;所述携带包上设置有背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利用柔性不透气材质的袋体作为沙发主体,开口处设置封口装置用于密封,充气完成后,袋体下方具有支撑脚,使沙发稳定,袋体上方具有第一凹槽,使人体舒适地在里面休息,符合人体工程学;结构简单,便于携带,随使随充气,不需要充气工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沙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充气沙发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开口及封口装置示意图;

图4为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开口及封口装置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开口及封口装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携带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袋体;101、左袋体;102、右袋体;2、开口;3、封口装置;301、袋口封条;302、公件;303、母件;4、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501、支撑脚;6、分割层;7、储物袋;8、携带包;801、背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充气沙发,包括布袋状的袋体1,所述袋体1具有开口2,开口的大小与袋体的截面大小相当,便于自然充气,不用借助充气工具,只需抓住袋体向开口方向快速移动,则空气进入袋体内,完成充气;所述开口2处设置有封口装置3,密封后防止漏气;所述袋体1的材质为柔性不透气材质,具体在布料的内层涂装TPU涂层,接缝用TPU热熔胶密封,保证其气密性;

如图2所示,所述袋体1充气后,袋体1上侧具有沿袋体1长度方向的第一凹槽4,用于人体休息;袋体1下侧具有沿袋体1长度方向的第二凹槽5,在袋体1下侧的左右两边分别形成支撑脚501,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充气后袋体随意滚动。

如图1所示,所述袋体1的侧面上设置有储物袋7,方便使用。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携带包8,用于盛装所述袋体1;所述携带包8上设置有背带801,在不使用时将袋体卷起装入携带包内,利用背带背在身上,方便携带,具体地还可以在背带上设置松紧装置。

如图2、3所示,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其它特征与上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袋体1内部设置有分隔层6;所述分隔层6的一端与所述袋体1的上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袋体1的下侧连接,将袋体1分隔成左袋体101和右袋体102;所述袋体1在所述分隔层6的牵扯下,形成第一凹槽4和第二凹槽5。

如上述的方式左袋体与右袋体为袋体内部分开的,公用一个袋体的开口,所述封口装置3包括设置在所述开口2两侧的两个袋口封条301,两个所述袋口封条301贴合后能够将所述开口2完全闭合;两个所述袋口封条301的端头分别连接,形成两个合一的端头,且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动连接的公件302和母件303。充气完成后,将两个袋口封条贴合,并向一个方向卷动,直至袋体臌胀,将公件和母件反方向连接,防止卷动的袋口封条再反弹回去。

如图2、4所示,另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袋体1由两个独立的左袋体101和右袋体102构成,所述左袋体101的右侧与所述右袋体102的左侧中间部位相连接,形成袋体1上侧的第一凹槽4和袋体1下侧的第二凹槽5。

所述封口装置3包括设置在所述左袋体101的开口两侧的两个袋口封条301和设置在所述右袋体102的开口两侧的两个袋口封条301;四个所述袋口封条301贴合后能够将所述左袋体101的开口和所述右袋体102的开口完全闭合;四个所述袋口封条301的端头分别连接,形成两个合一的端头,且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动连接的公件302和母件303。充气完成后,将四个袋口封条贴合,并向一个方向卷动,直至袋体臌胀,将公件和母件反方向连接,防止卷动的袋口封条再反弹回去。

如图2、5所示,另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袋体1由两个独立的左袋体101和右袋体102构成,所述左袋体101的右侧与所述右袋体102的左侧中间部位相连接,形成袋体1上侧的第一凹槽4和袋体1下侧的第二凹槽5。

所述左袋体101的开口右侧与所述右袋体102的开口左侧连接为一体;所述封口装置3包括三个袋口封条301,分别设置在左袋体101左侧、左袋体101右侧与右袋体102左侧连接处、右袋体102右侧;三个所述袋口封条301贴合后能够将所述左袋体101的开口和所述右袋体102的开口完全闭合;三个所述袋口封条301的端头分别连接,形成两个合一的端头,且两个端头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可活动连接的公件302和母件303。充气完成后,将三个袋口封条贴合,并向一个方向卷动,直至袋体臌胀,将公件和母件反方向连接,防止卷动的袋口封条再反弹回去。

上述的所述公件302和母件303为卡扣连接,快速连接也便于拆卸。所述袋口封条301的材质为橡胶,便于贴合且可弯曲改变开口形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