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6199阅读:1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椅,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座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折叠椅如中国专利CN201120032571所公示的一种舒适型折叠椅,其特征是前椅腿与后椅腿的轴心设置在同一平面,折叠后两根脚管堆叠,造成折叠后的高度较高,从而导致包装体积较大,最终增加了运输成本与存放空间;

其二,上述公开文献中后椅腿上设有沿长度向滑动的滑杆,滑杆上开设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锁孔,所述的锁扣件的凸柱在弹性件贪利的作用下自外而内穿过通孔并插入多个锁孔实现锁紧的目的,这种设置方式会导致两个问题:其一,后椅脚上的滑杆上设有多个锁孔,会使后椅脚的承重能力降低,势必需要增加后椅脚的管径或壁厚来增强支撑强度,从而使椅子增加了额外成本,其二,这种采用两边多锁孔分别调节卡入实现锁紧的结构,导致操作困难,繁琐,使用便利性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椅,其主要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折叠椅,包括相互铰接的椅座、靠背,及用于支撑的前支脚、后支脚,还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扶手,各扶手包括前部、中部及后部,所述扶手后部铰接于靠背侧壁中部,后支脚顶端铰接于扶手中部,前支脚顶端铰接于扶手前部,所述后支脚设置有用于实现稳定支撑的转动固定机构;

所述转动固定机构包括转动座及定位卡件,所述转动座上设置有与后支脚卡槽,该转动座一端铰接于后支脚且其另一端为自由端,而所述定位卡件为能沿后支脚轴向移动的管体,所述转动座的自由端能与定位卡件配合沿后支脚轴向卡接,用以实现转动座与定位卡件的相对锁紧;

所述定位卡件上设置有弹性片,该弹性片朝定位卡件内侧设置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能与安装有定位卡件的后支脚外表面配合,用以实现该定位卡件在后支脚任意一处的定位。

进一步,所述定位卡件与转动座配合卡接一端为卡固端,该卡固端设置有定位凸柱,而对应转动座的自由端设置有与定位凸柱相适配的凹槽。

进一步,所述定位卡件还具有能与转动座自由端配合抵触的限位面。

进一步,所述弹性片是由在定位卡件侧面开设的U形分割槽分隔而成。

进一步,所述转动座与后支脚铰接一端为铰接端,该铰接端开设有铰接孔,一铰接轴沿后支脚径向穿过铰接孔及后支脚。

进一步,该转动固定机构还包括一限位柱,前述定位卡件上开设一位移限位孔,该位移限位孔能与限位柱配合,用以限制定位卡件沿后支脚轴向移动的位移。

进一步,所述限位柱设置在后支脚上。

进一步,所述前支脚顶端的与扶手前部内侧铰接,而后支脚顶端与扶手中部外侧铰接。

进一步,所述各扶手设置与前支脚铰接孔及后支脚铰接孔相适配的前脚槽及后脚槽,用于以分别容置折叠后的前支脚及后支脚。

本实用新型采用扶手内外侧设置能与前、后支脚配合铰接的铰接孔,用以对前、后支脚的分别铰接,从而使得前、后支脚在折叠后达到前支脚置于后支脚内,从而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问题一;同时,本实用新型还采用转动固定机构提高座椅的承载力,同时达到操作简便、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等目的,从而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技术问题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扶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后支脚与椅座、靠背铰接处结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卡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卡件结构主视图;

图7是图6结构俯视图;

图8是图6结构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折叠椅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一种折叠椅,包括相互铰接的椅座1、靠背2,及用于支撑的前支脚3、后支脚4,还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扶手5,所述任意一个扶手尾5端铰接在靠背2外侧面且其设置有能分别与前支脚3、后支脚4铰接的前支脚铰接孔51及后支脚铰接孔52,所述前支脚铰接孔51、后支脚铰接孔52分别设置在扶手5的内外两侧,用于铰接前支脚3及后支脚4。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所述椅座1及靠背2分别包括座管及背管,其中座管及背管上套设有支撑布,所述座管可旋转的铆接有连接片6,该连接片6还与背管可旋转的铆接,从而实现椅座1与靠背2之间的铰接,前述的前支脚3端头铰接在位于扶手5内侧前方的前支脚铰接孔51上且其对应椅座1处还与椅座1可选择铆接,而后支脚4铰接在位于扶手5外侧靠近尾端的后支脚铰接孔52上;各扶手5包括前部、中部及后部,所述扶手5后部铰接于靠背2侧壁中部,后支脚4顶端铰接于扶手5前部。

如图1至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减小前支脚3、后支脚4折叠而占据的空间,所述各扶手5设置与前支脚铰接孔51及后支脚铰接孔52相适配的前脚槽53及后脚槽54,用于以分别容置折叠后的前支脚3及后支脚4。具体的说,结合图9所示,所述前脚槽53靠近扶手5内侧,而后脚槽54靠近扶手5外侧,且前脚槽53及后脚槽54平行设置,前支脚3及后支脚4分别以前支脚铰接孔51、后支脚铰接孔52为轴朝靠背一侧逆时针旋转,进而得到前支脚3位于后支脚4内的折叠结构,从而有效解决现有因脚管堆叠而造成占用面积大、运输成本高等技术问题。

如图1、图4、图5、图6、图7及图8所示,前述后支脚4上设置有用于实现稳定支撑的转动固定机构7。所述转动固定机构7包括转动座71及定位卡件72,所述定位卡件72位于转动座71上方,其中所述转动座71一端可旋转铆接在后支脚4上,其另一端与靠背2可旋转铆接,所述定位卡件72套设在后支脚4上且能与转动座71配合卡固,用以实现对定位卡件72的沿后支脚4轴向限位。具体的说:所述定位卡件72与转动座71配合卡接一端为卡固端,该卡固端设置有与转动座凹陷处相适配的定位凸柱721,还具有能与转动座对应面配合抵固的限位面722。

如图1、图4、图5、图6、图7及图8所示,前述定位卡件72侧面还开设有U形分割槽723,形成弹性片724,该弹性片724朝定位卡件内侧设置有定位凸台725,所述定位凸台725能与安装定位卡件72后的支脚4外表面配合,用以实现该定位卡件72在后支脚4任意一处的定位。具体的说:后脚管4穿过定位卡件72从而挤压定位凸台725使弹性片724弹性变形,所述定位凸台725随弹性片724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与其后支脚4外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使定位卡件72在后脚管4上的任意一点都能克服自身重力而处于静止状态,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承载力不佳同时操作不便等技术问题。

更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如图1、图4、图5、图6、图7及图8所示,为了限制定位卡件72在后支脚4上的位移,所述定位卡件72上开设一位移限位孔726,该位移限位孔726能与限位柱73配合,用以限制定位卡件72沿后支脚4的位移;具体的说,所述位移限位孔726为沿后支脚4轴向设置的条形孔,而限位柱73则是后支脚4向外延伸所形成能与位移县为孔配合定位的柱体,所述位移限位孔726能与限位柱73配合,用以限制定位卡件沿后支脚的位移。

如图1至图9所示,本结构具体折叠如下:

椅座1与靠背2先对折叠,从而使得前支脚3及后支脚4分别以前支脚铰接孔51、后支脚铰接孔52为轴朝靠背一侧逆时针旋转,使得前支脚3置于扶手5的前脚槽53内,而后支脚4置于扶手的后脚槽54内,转动座71与定位卡件72分离,从而实现折叠椅的折叠(见图9);反之,实现折叠椅的展开。

以上所记载,仅为利用本创作技术内容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