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即热防烫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6059阅读:9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即热防烫龙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五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即热防烫龙头。



背景技术:

目前的防烫龙头采用在内外阀体之间留置一定距离,使其存有空气层以达到隔热防烫的目的,但是长时间使用中空气层慢慢被加热,最终也会使龙头失去防烫的效果。

目前的龙头恒温阀芯通常设置在冷水入口处,即冷水先进入恒温阀芯,热水流经龙头内部的水道后再进入阀芯,这种配置在开始使用的时候需要将预先存留在水道内部的冷水排出,不能实现即开即热的功能,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热水在水道流动的过程中也会损失热量,造成能源的浪费。

分水阀芯通常为两出水或三出水两种,两出水阀芯在转动过程中不能够360°任意旋转,使用时不够方便,三出水阀芯虽然可以360°旋转操作,但是却不具备封水功能,与恒温阀芯连用时无法实现关闭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即热防烫龙头,解决了现有龙头不能长时间防烫且内部存有冷水不能即开即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

一种即热防烫龙头,包括恒温阀体、阀体外壳、恒温阀芯、分水阀芯、冷水入口以及热水入口,所述恒温阀芯装设在所述恒温阀体的一端,所述分水阀芯装设在所述恒温阀体的另一端;所述恒温阀芯包括冷水进水孔、热水进水孔以及出水孔;所述恒温阀体外部设有一隔热腔,所述热水进水孔直接连通至所述热水入口。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外壳套设在所述恒温阀体外部,所述阀体外壳与所述恒温阀体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冷水入口与所述阀体外壳连通,冷水经由所述冷水入口进入所述空腔内,所述恒温阀体上与所述热水入口同侧设有多个冷水孔,多个所述冷水孔与所述冷水进水孔连通;由此所述冷水入口、所述空腔以及所述冷水孔组成所述隔热腔。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阀体中壳,所述阀体中壳套设在所述恒温阀体外,所述阀体外壳套设在所述阀体中壳外;所述阀体中壳与所述恒温阀体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冷水入口与所述阀体中壳连通,冷水经由所述冷水入口进入所述空腔内,所述恒温阀体上与所述热水入口同侧设有多个冷水孔,多个所述冷水孔与所述冷水进水孔连通;由此所述冷水入口、所述空腔以及所述冷水孔组成所述隔热腔。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分水阀芯包括进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恒温阀体包括混合水腔、上出水腔以及下出水腔,所述上出水腔连接有上出水接头,所述下出水腔连通有下出水接头;所述混合水腔一端与所述出水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上出水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下出水腔连通。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分水阀芯包括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以及第三出水口;所述恒温阀体包括混合水腔、上出水腔、下出水腔以及封堵件,所述上出水腔连接有上出水接头,所述下出水腔连通有下出水接头;所述混合水腔一端与所述出水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上出水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与所述下出水腔连通,所述封堵件封堵在所述第三出水口前端。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中壳和所述恒温阀体为塑料件。

进一步的,还包括恒温手轮组件和切换手轮组件,所述恒温手轮组件装设在所述恒温阀芯上,用以控制所述恒温阀芯;所述切换手轮组件装设在所述分水阀芯上,用以控制所述分水阀芯。

进一步的,所述冷水孔数量为四个,其均匀围设在所述恒温阀体外壁上。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一、本实用新型在恒温阀体外设置了隔热腔,隔热腔内充满了流动的冷水,就算长时间使用水龙头,该隔热腔也可以起到隔热防烫的目的。

二、本实用新型的恒温阀体和阀体中壳采用塑料材质,使得所有的过水部位均与金属的阀体外壳隔离,水在流动过程中不会因为与金属件的接触而融入重金属,安全环保。

三、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选择恒温阀体直接与阀体外壳匹配的结构,省去阀体中壳,降低生产成本。

四、本实用新型中在三出水的分水阀芯的出水孔处设置封堵件,既实现了360°任意旋转操作,同时也实现了封水功能,使得水龙头操作更加方便简单,更加人性化。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恒温阀体右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恒温阀体右视图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至图7,一种即热防烫龙头,包括恒温阀体1、阀体外壳2、恒温阀芯3、分水阀芯4、冷水入口5以及热水入口6,所述恒温阀芯3装设在所述恒温阀体1的一端,所述分水阀芯4装设在所述恒温阀体1的另一端;所述恒温阀芯3包括冷水进水孔30、热水进水孔31以及出水孔32;所述恒温阀体1外部设有一隔热腔7,所述热水进水孔31直接连通至所述热水入口6。

所述即热防烫龙头还包括恒温手轮组件8和切换手轮组件9,所述恒温手轮组件8装设在所述恒温阀芯3上,用以控制所述恒温阀芯3;所述切换手轮组件8装设在所述分水阀芯上4,用以控制所述分水阀芯4。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2和图6,所述阀体外壳2套设在所述恒温阀体1外部,所述阀体外壳2与所述恒温阀体1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冷水入口5与所述阀体外壳2连通,冷水经由所述冷水入口5进入所述空腔内,所述恒温阀体1上与所述热水入口6同侧设有多个冷水孔10,多个所述冷水孔10与所述冷水进水孔30连通;由此所述冷水入口5、所述空腔以及所述冷水孔10组成所述隔热腔7。所述冷水孔10数量为四个,其均匀围设在所述恒温阀体1外壁上。

所述分水阀芯4包括进水口40、第一出水口41以及第二出水口42;所述恒温阀体1包括混合水腔11、上出水腔12以及下出水腔13,所述上出水腔12连接有上出水接头14,所述下出水腔13连通有下出水接头15;所述混合水腔11一端与所述出水孔3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40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41与所述上出水腔12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42与所述下出水腔13连通。

实施例二:

参照图1、图3和图6,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阀体中壳20,所述阀体中壳20套设在所述恒温阀体1外,所述阀体外壳2套设在所述阀体中壳20外;所述阀体中壳20与所述恒温阀体1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冷水入口5与所述阀体中壳20连通,冷水经由所述冷水入口5进入所述空腔内,所述恒温阀体1上与所述热水入口6同侧设有多个冷水孔10,多个所述冷水孔10与所述冷水进水孔30连通;由此所述冷水入口5、所述空腔以及所述冷水孔10组成所述隔热腔7。所述阀体中壳20和所述恒温阀体1为塑料件。

实施例三:

参照图1、图4和图7,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分水阀芯4包括进水口40、第一出水口41、第二出水口42以及第三出水口43;所述恒温阀体1包括混合水腔11、上出水腔12、下出水腔13以及封堵件16,所述上出水腔12连接有上出水接头14,所述下出水腔13连通有下出水接头15;所述混合水腔11一端与所述出水孔3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40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41与所述上出水腔12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42与所述下出水腔13连通,所述封堵件16封堵在所述第三出水口43前端。

实施例四:

参照图1、图5和图7,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分水阀芯4包括进水口40、第一出水口41、第二出水口42以及第三出水口43;所述恒温阀体1包括混合水腔11、上出水腔12、下出水腔13以及封堵件16,所述上出水腔12连接有上出水接头14,所述下出水腔13连通有下出水接头15;所述混合水腔11一端与所述出水孔3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水口40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41与所述上出水腔12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42与所述下出水腔13连通,所述封堵件16封堵在所述第三出水口43前端。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