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控制型磁流变液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4506阅读:8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主动控制型磁流变液阻尼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消能阻尼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动控制型磁流变液阻尼器。



背景技术:

智能材料的开发利用,使建筑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一个高度,也是传统结构增加了许多保障。尤其是磁流变液的发明,悬浮液可以根据磁场的变化而变化,当未加磁场时,磁流变液呈现液态,当加上一定的磁场时,磁流变液由液态向固态转化,而且变化过程是瞬间完成,且是可逆的,而且有磁流变液做成的阻尼器阻力尼效果好。

目前,隔震减震采用多种阻尼器,虽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传统阻尼器都是被动的进行减震耗能,这样存在减震不完全,而且面对多发状态的地震,表现不太令人满意。传统的磁流变液阻尼器存在以下几点弊端,1、缺乏智能控制系统;2、所采用的励磁线圈中的电能靠外部传输,破坏阻尼器结构整体性;3磁流变液长时间在零磁场环境下会出现沉淀,一旦真正发挥作用时,效果会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动控制型磁流变液阻尼器,具有智能控制和高效消能的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主动控制型磁流变液阻尼器,包括缸体12,传动杆11一端伸出缸体12并与连接板1连接,连接板1和减震设备连接,传动杆11的另一端伸入缸体12的腔体5内,端头连接有阻液板13,两侧各布置一个励磁线圈9,励磁线圈9上附有永磁体3,永磁体3与缸体12侧壁之间形成磁流变液的流通道4,流通道4与腔体5中都充满磁流变液,和阻液板13相对的腔体5内设置有一个可移动活塞8,活塞8与缸体12端头之间设有自然伸长的弹簧6和压电陶瓷7,压电陶瓷7通过缸体内导线10与储能控制终端2的输入端相连,储能控制终端2的输出端通过缸体内导线10与励磁线圈9的控制端相连。

所述的传动杆11与缸体12之间设有密封。

所述的可移动活塞8外侧与缸体12内壁进行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永磁体3和励磁线圈9的双重作用,既可以通过磁流变液液固态交替实现阻尼器的强阻尼性能,还可以避免长时间零磁场造成磁流变液沉淀的问题,在设备、结构领域实现减震消能作用。

2、不依靠外部电源供电,由压电陶瓷7产生电能储存到储能控制终端2,再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电能分配,使得励磁线圈9产生与永磁体3磁场相抵消或相加强的磁场,实现智能化控制,大大减少被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一种主动控制型磁流变液阻尼器,包括缸体12,传动杆11一端伸出缸体12并与连接板1连接,连接板1和减震设备连接,传动杆11的另一端伸入缸体12的腔体5内,端头连接有阻液板13,两侧各布置一个励磁线圈9,励磁线圈9上附有永磁体3,永磁体3与缸体12侧壁之间形成磁流变液的流通道4,流通道4与腔体5中都充满磁流变液,和阻液板13相对的腔体5内设置有一个可移动活塞8,活塞8与缸体12端头之间设有自然伸长的弹簧6和压电陶瓷7,压电陶瓷7通过缸体内导线10与储能控制终端2的输入端相连,压电陶瓷7利用其正压电性,受压将产生电能的性能并传输给储能控制终端2,储能控制终端2的输出端通过缸体内导线10与励磁线圈9的控制端相连,励磁线圈9接收储能控制终端2的电信号产生磁场。

所述的传动杆11与缸体12之间设有密封,不会出现漏液现象。

所述的可移动活塞8外侧与缸体12内壁进行密封,能够移动,且不会漏液。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减震设备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通过传动杆11将外部作用向缸体12内传递,由于刚开始有永磁体3的作用,使得磁流变液在流通道4内为固态,受到冲击时,会使阻液板13运动,推动可移动活塞8,这样使得压电陶瓷7受压产生电能,电能通过缸体内导线10传到储能控制终端2,储能控制终端2将使励磁线圈9产生增强磁场,使得流通道4内固态加强,外力克服摩擦阻力做工耗能,弹簧6的存在保证压电陶瓷7的安全性。当外力作用消失后,多余的电能在控制下阶段性让励磁线圈9产生相抵消磁场,保证磁流变液固液交替避免沉淀。

由压电陶瓷7产生电能储存到储能控制终端2,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电能分配,使得励磁线圈9产生与永磁体3磁场相抵消或相加强的磁场,实现智能化控制,大大减少被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