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路固定卡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0693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路固定卡箍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电线路装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路固定卡箍。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设备都需要电的驱动、水的冷却,而电控柜、循环水机组都是独立的部分,一般不会与设备整合在一起,因此设备上的电动部件如阀门等,需要水冷却的部件如泵等,都需要线路(电线、水管)将控制器与这些部件连接在一起。复杂的设备零部件较多,设备连接后线路(电线、水管)会很凌乱,不利于设备的维修、维护,美观性也很差,特别是当设备中有运动的零部件,线路需要跟随零部件运动,且在零部件运动的连接处如若有接头,反复运动容易造成接头处的松动脱落,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路固定卡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路固定卡箍,包括紧固装置、连接套座,所述紧固装置包括上卡环、下卡环,所述上卡环和下卡环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所述连接套座下端通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柱,所述连接套座的上端设有盲孔,所述连接套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中间设有通孔的连接帽,所述连接套座的盲孔内可转动地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上端穿过通孔与所述紧固装置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螺柱的外表面和所述连接套座的下端内表面均设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下端设有支撑垫,所述连接柱通过支撑垫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连接套座的盲孔内。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上端与所述下卡环的中间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线路固定卡箍安装拆卸方便,可根据线路的实际大小设计下卡环和上卡环的尺寸,方便各不同设备线路的固定;紧固装置可以360度旋转,满足线路不同角度的走向;将线路抱紧,跟随运动机构一体运动,对运动机构连线处的接头有保护作用,避免接线松动脱落,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1-紧固装置;11-上卡环;12-下卡环;13-螺栓;2-连接柱;21-支撑垫;3-连接套座;31-盲孔;4-连接帽;41-通孔;5-固定螺柱;6-运动管一;7-运动管二;8-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线路固定卡箍,包括紧固装置1、连接套座3,所述紧固装置1包括上卡环11、下卡环12,所述上卡环11和下卡环12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13连接,所述连接套座3下端通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柱5,所述连接套座3的上端设有盲孔31,所述连接套座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中间设有通孔41的连接帽4,所述连接套座3的盲孔31内可转动地设置有连接柱2,所述连接柱2的上端穿过通孔41与所述紧固装置1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螺柱5的外表面和所述连接套座3的下端内表面均设有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2的下端设有支撑垫21,所述连接柱2通过支撑垫21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连接套座3的盲孔31内。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2的上端与所述下卡环12的中间固定连接。

如图2、图3所示,将固定螺柱5焊接在运动管一6、运动管二7需要固定线路走向的位置,按所需的角度位置进行分布,将连接帽4通过通孔41套入连接柱2中,将连接柱2的上端与下卡环12的中间位置焊接,将连接柱2的下端支撑垫21放入连接套座3的上端盲孔31内,将连接帽4与连接套座3的上端焊接,将连接套座3通过螺纹与固定螺柱5连接,将所需要固定的线路8放入下卡环12中,通过螺栓13将上卡环11与下卡环12拧紧连接。连接柱2的下端通过支撑垫21可转动连接于连接套座3的上端,可使由上卡环11、下卡环12、螺栓13组成的紧固装置有360度的自由旋转度,以满足线路不同方向的走向。

所述上卡环11和下卡环12的大小可根据线路尺寸进行设计,方便不同设备线路的固定。

如图3所示,线路8在运动管一6、运动管二7运动连接处预留线路运动的余量,运动管在运动过程中线路8不会受影响,且运动连接处两端的线路已被线路固定卡箍抱紧,如若该地方有线路的接头也不会因为运动管的反复运动造成接头处的线路松动脱落,避免了安全隐患。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