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的阀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2297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缓冲器的阀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器的阀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jp2015-90180a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将缸体内划分为两个室的活塞、形成于活塞并将两个室连通的通路、以及设于活塞的阻尼阀的缓冲器。阻尼阀由多个叶片阀构成,其通过对在通路中流动的工作油施加阻力而产生阻尼力。

日本jp2015-90180a所述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是通过改变叶片阀的挠曲方式来进行变更的。

但是,在日本jp2015-90180a所述的缓冲器中,能够对阻尼力特性进行变更的范围被限定在从叶片阀开始开阀到成为全开为止的活塞速度区域。因此,难以在更宽的活塞速度的范围内变更阻尼力特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变更阻尼力特性的缓冲器的阀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缓冲器的阀构造,其包括:阀盘,其设在缸体内,并划分出第1压力室和第2压力室;第1连通通路,其设于所述阀盘,将所述第1压力室和所述第2压力室连通;第2连通通路,其在所述第1连通通路的径向内侧设于所述阀盘,将所述第1压力室和所述第2压力室连通;第1阀座部,其设于所述第1连通通路的所述第1压力室侧的开口端的周围;第2阀座部,其设于所述第2连通通路的所述第1压力室侧的开口端的周围;环状的第1板阀,其与所述第1阀座部和所述第2阀座部抵接;以及载荷施加构件,其用于施加将所述第1板阀推压于所述第1阀座部和所述第2阀座部的初始载荷,所述阀盘具有供所述第1板阀的内周端抵接的抵接部,在比所述第1阀座部的位于所述第1连通通路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靠径向内侧且比所述抵接部靠径向外侧的范围内对所述第1板阀施加所述初始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阀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的图表。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阻尼力特性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00的阀构造。

缓冲器100例如是安装在汽车(未图示)的车身与车轴之间、用于产生阻尼力来抑制车身的振动的装置。

如图1所示,缓冲器100包括填充有作为工作液的工作油的作为缸体的内管1、覆盖内管1地配设的外管2、滑动自如地插入到内管1的作为阀盘的活塞3、以及进退自如地插入到内管1并与活塞3相连结的活塞杆4。

内管1内被活塞3划分为作为第1压力室的压缩侧室60和作为第2压力室的伸长侧室50。此外,在内管1和外管2之间形成有用于储存工作油的储液器70。在储液器70中除了储存有工作油之外,为了防止工作液的空化等还封入有压缩气体。

外管2的底部侧即压缩侧室60侧的端部被底部构件5堵塞。底部构件5利用焊接固定于外管2。此外,在底部构件5设有用于将缓冲器100安装于车辆的连结构件6。

在内管1的伸长侧室50侧的端部设有将活塞杆4支承为滑动自如的杆导引件(未图示)和用于防止工作油及压缩气体泄漏到缓冲器100的外部的油封(未图示)。此外,在内管1的底部侧即压缩侧室60侧的端部设有将压缩侧室60和储液器70划分开的基座阀8。

基座阀8具有形成于底部构件5侧的面的外周侧并与底部构件5相抵接的多个脚部8a、将压缩侧室60与储液器70连通的通路8b、8c、以及形成于外周侧的压入部8d。通过将压入部8d压入到内管1并且在内管1的压缩侧室60侧的端面与底部构件5之间夹持脚部8a来固定基座阀8。

在基座阀8的压缩侧室60侧配设有单向阀9,在基座阀8的储液器70侧配设有阻尼阀10。

单向阀9在缓冲器100的伸长时在压缩侧室60与储液器70之间的压力差的作用下进行开阀而开放通路8b。此外,在缓冲器100的收缩时封闭通路8b。

阻尼阀10在缓冲器100的收缩时在压缩侧室60与储液器70之间的压力差的作用下进行开阀而开放通路8c,并且对通过通路8c从压缩侧室60向储液器70移动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此外,在缓冲器100的伸长时封闭通路8c。

在活塞杆4的活塞3侧的端部形成有外径比活塞杆4的外径小且贯穿活塞3的小径部4a。在小径部4a形成有外螺纹,通过将螺母11螺纹接合于小径部4a,从而使活塞杆4与活塞3相连结。

活塞3具有将伸长侧室50与压缩侧室60连通的第1连通通路3a、第2连通通路3b以及第3连通通路3c。此外,在活塞3的伸长侧室50侧配设有单向阀13,在活塞3的压缩侧室60侧配设有阻尼阀40。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构造包括活塞3和阻尼阀40。

单向阀13是圆环状的叶片阀,其内周端作为固定端而被夹持在活塞3与活塞杆4之间,其外周端作为自由端而进行弹性变形。单向阀13在缓冲器100的收缩时在伸长侧室50与压缩侧室60之间的压力差的作用下进行开阀而开放第3连通通路3c。此外,在缓冲器100的伸长时封闭第3连通通路3c。

如图2所示,阻尼阀40具有与活塞3抵接地配置的作为第1板阀的第1叶片阀41和用于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向将第1叶片阀41推压于活塞3的方向作用的初始载荷f的载荷施加构件42。

第1叶片阀41呈圆环状,其内周端作为固定端而被夹持在活塞3与螺母11之间,其外周端作为自由端而进行弹性变形。

载荷施加构件42具有作为第2板阀的圆环状的第2叶片阀43、夹持在第1叶片阀41与第2叶片阀43之间且用于向第1叶片阀41传递第2叶片阀43的弹性力的圆环状的传递板44、以及夹持在第2叶片阀43的内周端与传递板44的内周端之间的圆环状的分隔件45。

在传递板44的外周端朝向第2叶片阀43的外周端的突出地形成有用于使第2叶片阀43的外周端弹性变形的突起44a。因第2叶片阀43的外周端进行弹性变形而产生的载荷经由传递板44的突起44a而作为初始载荷f向第1叶片阀41作用。这样,载荷施加构件42朝向活塞3推压第1叶片阀41。

由载荷施加构件42施加的初始载荷f的大小通过变更第2叶片阀43的刚度或者第2叶片阀43的外周端的变形量而发生变化。特别是,第2叶片阀43的外周端的变形量通过变更分隔件45的厚度而发生变化,因此,仅更换分隔件45就能够容易地调整初始载荷f的大小。调整初始载荷f的大小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方法,也可以通过变更传递板44的突起44a的突出量而变更第2叶片阀43的外周端的变形量来调整初始载荷f的大小。

此外,能够通过变更传递板44和第2叶片阀43的外径来改变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

突起44a既可以在圆周方向上连续地设置,也可以间断地设置。此外,突起44a也可以不朝向第2叶片阀43而是朝向第1叶片阀41突出地形成。此外,突起44a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半球形,只要能够使第2叶片阀43的外周端弹性变形,就可以是任意的截面形状。此外,突起44a也可以由独立于传递板44的构件形成,例如形成为夹持在传递板44与第2叶片阀43之间的环状构件。

上述结构的阻尼阀40从活塞3侧按照第1叶片阀41、传递板44、分隔件45、第2叶片阀43的顺序进行层叠。在层叠的状态下,各构件的内周端借助垫圈46被夹持在螺母11与活塞3之间。这样,阻尼阀40相对于活塞3固定。

阻尼阀40在缓冲器100的伸长时在伸长侧室50与压缩侧室60之间的压力差的作用下进行开阀而开放第1连通通路3a和第2连通通路3b,并且对通过第1连通通路3a和第2连通通路3b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的工作油的流动施加阻力。此外,在缓冲器100的收缩时封闭第1连通通路3a和第2连通通路3b。阻尼阀40的具体的工作见后述。

接着,参照图2和图3说明活塞3的设有阻尼阀40的那一侧的构造。图3是从压缩侧室60侧观察到的活塞3的俯视图。

活塞3是在中央形成有供活塞杆4的小径部4a贯穿的贯穿孔3d的圆环状构件。第1连通通路3a和第3连通通路3c在活塞3的靠外周的部分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设置,第2连通通路3b设于第1连通通路3a的径向内侧。这些连通通路3a、3b、3c在轴向上贯通活塞3而形成。

在贯穿孔3d与第2连通通路3b之间设有供第1叶片阀41的内周端抵接的平坦状的抵接部3e。此外,在第1连通通路3a的开口端的周围和第2连通通路3b的开口端的周围分别设有供第1叶片阀41抵接的第1阀座部3f和第2阀座部3g。

第1阀座部3f以包围第1连通通路3a的开口端的方式形成,第1连通通路3a的开口端与第2连通通路3b的开口端之间的部分成为与第2阀座部3g共用的阀座部。此外,在第1阀座部3f的设于第1连通通路3a的径向外侧的部分设有缺口3h。缺口3h作为节流部发挥功能,在第1叶片阀41抵接于第1阀座部3f时也能通过第1连通通路3a将伸长侧室50与压缩侧室60连通。

第2阀座部3g设于第2连通通路3b的径向外侧,形成为以活塞3的轴心为中心的圆环状。通过内周端与抵接部3e相抵接的第1叶片阀41抵接于第2阀座部3g,从而封闭所有的第2连通通路3b。

此外,在活塞3的、第2阀座部3g与抵接部3e之间设有用于支承第1叶片阀41的支承部3i。支承部3i是从第2阀座部3g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肋。支承部3i的与第1叶片阀41接触的面和第1阀座部3f、第2阀座部3g以及抵接部3e的与第1叶片阀41接触的面设在同一个平面上。通过设置支承部3i,从而在第2阀座部3g与抵接部3e之间防止了第1叶片阀41朝向活塞3变形。

在此,一般来讲,环状的叶片阀的开阀压力由其刚度决定,越朝向自由端,其开阀压力越低。在设于上述结构的活塞3的阻尼阀40中,如图2所示,在自活塞杆4的轴线中心o离开规定的距离(半径r)的位置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初始载荷f。因此,与初始载荷f的大小相对应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变大。也就是说,能够使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和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各不相同。

在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处于第1阀座部3f的位于第1连通通路3a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上时,与初始载荷f的大小相对应地,第1叶片阀41整体的开阀压力增大。因此,无法使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和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各不相同。此外,在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处于抵接部3e上时,第1叶片阀41的开阀压力不变。因而,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设定在比第1阀座部3f的位于第1连通通路3a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靠径向内侧且比抵接部3e靠径向外侧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只要在图2所示的最大半径rmax~最小半径rmin的范围内变更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就能够使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和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各不相同。

接着,参照图2、图4及图5说明阻尼阀40的工作。图4是表示使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半径r)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阻尼力特性的变化的图表。图5是表示使初始载荷f的大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阻尼力特性的变化的图表。

阻尼阀40在缓冲器100伸长而活塞杆4自内管1退出时,通过与活塞3的移动速度相应地改变第1连通通路3a和第2连通通路3b的开放程度而使缓冲器100的阻尼力发生变化。

首先,如图2所示,对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处于第2阀座部3g附近的情况(以下称作第1样态a1。)进行说明。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为相对较低的速度的期间里,对第1叶片阀41作用的工作油的推压力较低,因此,第1叶片阀41维持在落位于第1阀座部3f和第2阀座部3g的状态。因此,工作油通过缺口3h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缺口3h作为节流部发挥功能,因此,该期间的阻尼力成为与活塞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地变化的平方特性。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进行挠曲,第1叶片阀41自第1阀座部3f离位。因此,工作油通过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与第1阀座部3f之间的间隙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该间隙随着工作油的压力上升、即活塞速度上升而变大。因此,缓冲器100的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地变化。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进一步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自第2阀座部3g离位。因此,工作油除了通过已经开放的第1连通通路3a之外还通过第1叶片阀41与第2阀座部3g之间的间隙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这样,将伸长侧室50与压缩侧室60连通的通路的面积随着活塞速度的上升而增加,因此,缓冲器100的阻尼力缓慢地上升。

此外,利用第1叶片阀41进行封闭的第1连通通路3a和第2连通通路3b各自独立地形成,因此,第1叶片阀41开阀之后的阻尼力如图4的实线所示分两阶段进行变化。因此,抑制了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急剧地变化,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接着,对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处于比第2阀座部3g靠径向外侧的靠近最大半径rmax的位置的情况(以下称作第2样态a2。)进行说明。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为相对较低的速度的期间里,与第1样态a1同样,工作油通过缺口3h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进行挠曲,第1叶片阀41自第1阀座部3f离位。在此,在第2样态a2中,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即成为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的挠曲支点的位置比第1样态a1靠径向外侧。因此,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能够在轴向上进行挠曲的范围与第1样态a1相比变小,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和第1阀座部3f之间的间隙与第1样态a1相比变小。因而,如图4中虚线所示,第2样态a2的阻尼力大于第1样态a1的阻尼力。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进一步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使第1连通通路3a开放,进而自第2阀座部3g离位。因此,工作油除了通过第1连通通路3a之外还通过第1叶片阀41与第2阀座部3g之间的间隙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其结果,与第1样态a1同样,第2样态a2的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地缓慢上升。

接着,对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处于比第2阀座部3g靠径向内侧的靠近最小半径rmin的位置的情况(以下称作第3样态a3。)进行说明。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为相对较低的速度的期间里,与第1样态a1同样,工作油通过缺口3h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进行挠曲。在此,在第3样态a3中,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即成为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的挠曲支点的位置比第1样态a1靠径向内侧。因此,在工作油的压力、即活塞速度上升时,第1叶片阀41自第1阀座部3f离位,并且也自第2阀座部3g离位。这样,工作油能够流通的间隙与第1样态a1相比变大。因而,如图4的单点划线所示,第3样态a3的阻尼力小于第1样态a1的阻尼力。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进一步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使第2连通通路3b进一步开放。因此,工作油除了通过第1连通通路3a之外还通过开放的第2连通通路3b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其结果,与第1样态a1同样,第3样态a3的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地缓慢上升。

另外,在将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设为比第2阀座部3g靠径向内侧的情况下,在第2阀座部3g与抵接部3e之间,有可能由初始载荷f导致第1叶片阀41向活塞3侧变形,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自第1阀座部3f悬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3的、第2阀座部3g与抵接部3e之间设有支承部3i。第1叶片阀41被该支承部3i支承,即使被施加初始载荷f,也能防止该第1叶片阀41向活塞3侧变形。其结果,防止了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自第1阀座部3f悬空,并且能够施加初始载荷f的范围扩大,因此能够获得期望的阻尼力特性。

通过这样使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即半径r发生变化,从而如图4所示能够变更特别是低速侧的中速区域的阻尼力特性。具体地讲,使半径r越大,则阻尼力越大,使半径r越小,则阻尼力越小。

接着,对使初始载荷f的大小比第1样态a1大的情况(以下称作第4样态a4。)进行说明。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为相对较低的速度的期间里,与第1样态a1同样,工作油通过缺口3h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进行挠曲,第1叶片阀41自第1阀座部3f离位。第4样态a4的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即成为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的挠曲支点的位置与第1样态a1相同。因此,与第1样态a1同样,第4样态a4的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地上升。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进一步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使第2连通通路3b开放。在此,由于第4样态a4的初始载荷f与第1样态a1相比较大,因此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与第1样态a1相比变大。因此,如图5中虚线所示,在活塞速度较快的区域中,第4样态a4的阻尼力大于第1样态a1的阻尼力。

接着,对使初始载荷f的大小比第1样态a1小的情况(以下称作第5样态a5。)进行说明。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为相对较低的速度的期间里,与第1样态a1同样,工作油通过缺口3h从伸长侧室50向压缩侧室60移动。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进行挠曲,第1叶片阀41自第1阀座部3f离位。第5样态a5的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即成为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的挠曲支点的位置与第1样态a1相同。因此,与第1样态a1同样,第5样态a5的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地上升。

在活塞3的移动速度进一步上升,工作油的压力达到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时,第1叶片阀41使第2连通通路3b开放。在此,由于第5样态a5的初始载荷f与第1样态a1相比较小,因此第1叶片阀41的比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开阀压力与第1样态a1相比变小。因此,如图5的单点划线所示,在活塞速度较快的区域中,第5样态a5的阻尼力小于第1样态a1的阻尼力。

通过这样使初始载荷f的大小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如图5所示变更特别是高速区域的阻尼力特性。具体地讲,使初始载荷f越大,则阻尼力越大,使初始载荷f越小,则阻尼力越小。

像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分别改变初始载荷f所作用的半径r和初始载荷f的大小,从而能够在较宽的活塞速度范围内变更阻尼力特性。

此外,一般来讲,若存在相对于活塞速度而言阻尼力急剧变化的部分,则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有可能恶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第1叶片阀41进行封闭的第1连通通路3a和第2连通通路3b各自独立地形成,因此如图4和图5所示,阻尼力不会急剧地变化而与活塞速度相应地缓慢变化。其结果,能够实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的阻尼力特性。

以下,归纳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及效果。

缓冲器100的阀构造包括:活塞3,其设在内管1内,并划分出压缩侧室60和伸长侧室50;第1连通通路3a,其设于活塞3,将压缩侧室60和伸长侧室50连通;第2连通通路3b,其在比第1连通通路3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设于活塞3,将压缩侧室60和伸长侧室50连通;第1阀座部3f,其设于第1连通通路3a的压缩侧室60侧的开口端的周围;第2阀座部3g,其设于第2连通通路3b的压缩侧室60侧的开口端的周围;环状的第1叶片阀41,其与第1阀座部3f和第2阀座部3g抵接;以及载荷施加构件42,其用于施加将第1叶片阀41推压于第1阀座部3f和第2阀座部3g的初始载荷f,活塞3具有供第1叶片阀41的内周端抵接的抵接部3e,在比第1阀座部3f的位于第1连通通路3a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靠径向内侧且比抵接部3e靠径向外侧的范围内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初始载荷f。

采用该结构,通过分别改变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和初始载荷f的大小,从而使第1叶片阀41自第1阀座部3f和第2阀座部3g离位的载荷发生变化。其结果,能够在较宽的活塞速度范围内变更缓冲器100的阻尼力特性。特别是,通过变更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能够变更低中速区域的阻尼力特性,通过变更初始载荷f的大小,能够变更高速侧的阻尼力特性。

此外,在该结构中,利用第1叶片阀41进行封闭的通路各自独立地形成,因此,阻尼力从低速侧朝向高速侧逐渐变化。此外,通过变更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初始载荷f的大小,能够调整中速区域的阻尼力,使得低速侧的阻尼力和高速侧的阻尼力平滑地连接。其结果,抑制了相对于活塞速度而言阻尼力急剧地变化的情况,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并且,在该结构中,通过使利用第1叶片阀41进行封闭的通路各自独立地形成,并且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初始载荷f,从而使各通路开放时的活塞速度不同。因此,通过使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侧的第1连通通路3a提前开阀,能够使作为阀特性的阻尼力特性的区域向低速侧扩大。其结果,节流部特性的区域变小,因此,能够增大节流部特性的阻尼系数,能够增加极低速区域的阻尼力。

此外,活塞3还具有设在第2阀座部3g与抵接部3e之间并用于支承第1叶片阀41的支承部3i。

若将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设为比第2阀座部3g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则有可能导致第1叶片阀41向活塞3侧变形,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自第1阀座部3f悬空。采用该结构,在活塞3的、第2阀座部3g与抵接部3e之间设有支承部3i。第1叶片阀41被该支承部3i支承,因此,即使施加初始载荷f,也能防止该第1叶片阀41向活塞3侧变形。其结果,防止了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自第1阀座部3f悬空,能够发挥期望的阻尼力特性。

此外,在比第1阀座部3f的位于第1连通通路3a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靠径向内侧且比支承部3i靠径向外侧的范围内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初始载荷f。

采用该结构,第1叶片阀41被支承部3i支承,防止了向活塞3侧变形,并且通过变更对第1叶片阀41施加的初始载荷f的位置,能够任意地变更从低速区域到高速区域的阻尼力特性。

此外,载荷施加构件42具有环状的第2叶片阀43以及夹持在第1叶片阀41与第2叶片阀43之间的环状的传递板44,传递板44具有沿轴向突出并与第1叶片阀41或第2叶片阀43相抵接的突起44a。

采用该结构,从第2叶片阀43借助传递板44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初始载荷f。因而,通过变更传递板44的外径、突起44a的突出量、第2叶片阀43的刚度等,能够容易地变更对第1叶片阀41施加初始载荷f的位置和初始载荷f的大小。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实现期望的阻尼力特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并不是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例的意思。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工作油作为工作液,但也可以使用水等其他的液体。

此外,载荷施加构件42并不限定于利用第2叶片阀43的回弹力,也可以利用一端支承于螺母11等的螺旋弹簧等的弹性力。

此外,阀构造并不限定于由双筒式的缓冲器的活塞3和阻尼阀40构成,也可以由双筒式的缓冲器的基座阀8和阻尼阀10构成。此外,阀构造也可以用于在单筒式的缓冲器中对从压缩侧室向伸长侧室流通的工作油施加阻力、或者用于对从伸长侧室向压缩侧室流通的工作油施加阻力。

此外,设于活塞3的第1阀座部3f、第2阀座部3g、支承部3i以及抵接部3e的与第1叶片阀41接触的面也可以以随着朝向第1叶片阀41的外周端去变高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在该情况下,第1叶片阀41易于接触各阀座部,能够提高密封性。

此外,利用第1叶片阀41开闭的通路并不限定于第1连通通路3a和第2连通通路3b,也可以是在径向上排列形成的3个以上通路。例如,也可以在第2连通通路3b的径向内侧还设置独立的通路。

此外,为了改变阻尼力特性,除了变更初始载荷f的大小、位置之外,也可以适当地变更第1叶片阀41、第2叶片阀43、传递板44的刚度。

本申请基于2015年8月7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申请的特愿2015-157518要求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