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线性模块的油路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3287发布日期:2019-03-05 20:39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用于线性模块的油路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与线性模块有关,尤指一种用于线性模块的油路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线性模块于运行时需要充分的润滑,以避免各组件之间产生摩擦损耗。一般的线性模块主要是位于滑块两端的端盖内部设置两条相对的油路,这两条油路主要用来让润滑油能够在进入进油孔之后以一左一右的方式分流至左右两个回流道内对滚动组件进行润滑。然而,线性模块的安装有多种方式,例如水平、倾斜、倒装或侧挂等,其中以侧挂方式来说,前述两条油路会呈现一高一低的情况,当润滑油从进油孔注入之后,由于重力的影响,导致润滑油往低处油路所流动的量会比往高处油路流动的量要来得多,相对地就会让位于高处回流道内的滚动组件产生润滑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台湾公告第m503492号专利案所揭露的线性模块提供一油路片与一油路转换片。油路片具有一进油孔且在进油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粗流道与一细流道,位于同一侧的粗、细流道为上下配置,位于左、右两侧的粗、细流道为错位配置,至于油路转换片的一端面具有一第一衔接道,另一端面具有一第二衔接道,通过油路转换片的翻转,使第一衔接道衔接进油孔、左粗流道及右细流道,或使第二衔接道衔接进油孔、右粗流道及左细流道。然而在前述现有专利案中,由于油路转换片的位置紧邻于滑块,所以在注油时可能会让润滑油从油路转换片与滑块的上方邻接处溢漏出来,进而造成使用上的困扰。

公开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线性模块的油路调整装置,其在拆装过程中可避免发生掉珠的问题,另外可以防止润滑油发生溢漏的情形。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油路调整装置包含有一个端盖与一个刮油片。该端盖设于该滑块的一端面,该端盖具有两个相对的回流槽、一个进油孔、一条导油通道、一条主油路及两条相对的副油路,其中,该进油孔与该导油通道分别位于该端盖背对该滑块的一端面,且该进油孔比该导油通道更远离该滑轨,该主油路的两端分别连通该进油孔与该导油通道,各该副油路的两端分别连通该导油通道与一该回流槽;该刮油片设于该端盖背对该滑块的一端面且具有一个注油孔,该注油孔连通该端盖的进油孔。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油路调整装置在配合该线性模块的安装方式来进行油路调整时不需要将该端盖从该滑块拆卸下来,因而可以避免产生掉珠的问题。此外,该进油孔与该导油信道所开设的位置不在该端盖与该滑块的相邻处,因此可以防止润滑油从该端盖与该滑块之间的缝隙溢漏出来。

优选地,该油路调整装置更具有一个阻油组件,该阻油组件主要用来调整润滑油的流动速度。该阻油组件可拆卸地设于该端盖的导油通道内且位于该端盖的主油路与该端盖的其中一该副油路之间,以因应该两副油路在该线性模块以侧挂方式进行安装时所呈现的一高一低的情况。

优选地,该端盖为一体式结构。该端盖背对该滑块的一端面具有一个容置槽,该容置槽的槽壁开设有该导油通道,该刮油片朝该端盖的一端面具有一个容置部,该容置部嵌设于该端盖的容置槽内,使该刮油片进一步对该导油通道提供密闭效果。

优选地,该端盖为两件式结构。该端盖具有一个端盖本体与一个导油板,该端盖本体设于该滑块的一端面且具有该两回流槽、该进油孔、该主油路及该两副油路,该端盖本体背对该滑块的一端面更具有一个容置槽,该容置槽连通该主油路及该两副油路,该导油板嵌设于该端盖本体的容置槽内,且该导油板朝该端盖的一端面具有该导油信道,该导油信道在该导油板组装于该端盖本体之后会与该端盖本体的主、副油路形成连通。

优选地,该端盖为两件式结构。该端盖具有一个端盖本体与一个外端盖,该端盖本体设于该滑块的一端面且具有该主油路及该两副油路,该端盖本体背对该滑块的一侧面具有该进油孔与一个位于该进油孔下方的容置槽,该容置槽连通该主油路与该两副油路,且该容置槽的槽壁设有一条第一半导油通道与两条相对的第一半回流槽;该外端盖嵌设于该端盖本体的容置槽内,且该外端盖朝该端盖本体的一端面具有两条相对的第二半回流槽与一第二半导油通道。由此,当该端盖本体与该外端盖完成组装之后,该外端盖的该两第二半回流槽分别接设于该端盖本体的一该第一半回流槽,使得两者之间共同形成一该回流槽,此外,该外端盖的第二半导油通道对接于该端盖本体的第一半导油通道,使得两者之间共同形成该导油信道,如此的结构配置可以应用在小型线性模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配合线性模块在水平安装方式下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所提供的端盖的平面图。

图4为图3沿4-4剖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油路调整装置配合线性模块在侧挂安装方式下的外观立体图。

图6为图5省略刮油片的平面图,主要显示阻油组件的位置。

图7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所提供的端盖的平面图。

图9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的组合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所提供的端盖的平面图。

图12为图11沿12-12剖线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所提供的端盖的平面图。

图15为图14沿15-15剖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第1实施例」

10线性模块12滑轨

14滑块30端盖

31回流槽32进油孔

33导油通道34主油路

35副油路36刮油片

37注油孔38阻油组件

「第2实施例」

40端盖42容置槽

44导油通道46刮油片

48容置部

「第3实施例」

50端盖51端盖本体

52回流槽53进油孔

54主油路55副油路

56容置槽562定位孔

57导油板572定位部

58导油通道

「第4实施例」

60端盖61端盖本体

62主油路63副油路

64进油孔65容置槽

66第一半导油通道67第一半回流槽

68外端盖69第二半导油通道

70第二半回流槽71回流槽

72导油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所列举的若干优选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特征,本说明书内容所提及的“左”、“右”、“内”、“外”、“上”、“下”等方向性形容用语,只是以正常使用方向为基准的例示描述用语,并非作为限制主张范围的用意。

请先参阅图1,图中所示的线性模块10包含有一条滑轨12及一个可滑移地设于滑轨12的滑块14。请再参阅图2,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油路调整装置20包含有一个端盖30及一个刮油片36。

端盖30可滑移地设于滑轨12且连接于滑块14的一端面。如图3所示,端盖30的内部具有两对回流槽31,两对回流槽31位于滑轨12的两相对长侧边,主要用来对设置在滑轨12与滑块14之间的多个滚动组件(图中未示)提供回流效果。再如图3及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盖30为一体式结构而在外端面(也即端盖30背对滑块14的一端面)具有一个进油孔32及一条导油信道33,导油信道33位于进油孔32的下方,使得导油通道33比进油孔32更靠近滑轨12。此外,如图3及4所示,端盖30的内部更具有一条主油路34及两条相对的副油路35,主油路34呈u字形,主油路34的两端分别连通进油孔32与导油通道33的中央,各副油路35的两端分别连通导油通道33的一端与一个回流槽31。

刮油片36可滑移地设于滑轨12且盖设于端盖30的外端面,用以对导油通道33提供密闭效果。此外,刮油片36具有一个贯穿内、外两侧面的注油孔37,注油孔37连通端盖30的进油孔32。

由上述结构可知,当线性模块10在如-图1所示的水平安装方式下从刮油片36的注油孔37进行注油时,如图3及4所示,润滑油会从端盖30的进油孔32沿着主油路34流到导油通道33,接着从导油通道33分别流往左、右两条副油路35,最后再从左、右两条副油路35分别流到左、右两个回流槽31来达到润滑效果。然而当线性模块10在如图5所示的侧挂安装方式进行注油时,由于两条副油路35之间会呈现一高一低的情况,为了避免润滑油过度往位置较低的副油路35流动,在使用之前可以先将刮油片36拆下,接着安装一个阻油组件38(在本实施例中为羊毛毡)于导油通道33内,并且如图6所示,让阻油组件38位于主油路34与位置较低的副油路35之间,通过此一阻油组件38来调整润滑油的流动速度,使润滑油能够较为平均地往上、下两个回流槽31流动,最后再将刮油片36重新装上即可使用线性模块10。

请参阅图7及8,在本发明第2实施例中,油路的配置与前述第1实施例相同,而且端盖40也为一体式结构,但是与前述第1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端盖40的外端面(也即端盖40背对滑块14的一端面)具有一个容置槽42,导油通道44设于容置槽42的槽壁。刮油片46的内端面(也即刮油片46朝端盖40的一端面)具有一个容置部48,刮油片46通过容置部48嵌设于端盖40的容置槽42内,如图9所示,使刮油片46能够进一步提升对导油通道44的密闭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若要使用阻油组件38时,与前述第1实施例一样将刮油片46拆下即可进行安装。

请参阅图10至12,在本发明第3实施例中,油路的配置及刮油片36的结构与前述第1实施例相同,主要差异在于端盖50为两件式结构。详而言之,端盖50具有一个端盖本体51与一个导油板57。端盖本体51固定于滑块14的一端面且具有两对回流槽52、一个进油孔53、一条主油路54及两条左右相对的副油路55,前述各部位的结构关系与前述第1实施例相同。此外,端盖本体51的外端面(也即端盖本体51背对滑块14的一端面)具有一个容置槽56,容置槽56连通主油路54及各副油路55,而且,容置槽56的槽壁设有多个定位孔562,至于导油板57的内端面(也即导油板57朝端盖本体51的一端面)具有一条导油通道58与多个位于导油通道58周围的定位部572,导油板57嵌设于端盖本体51的容置槽56内且通过多个定位部572分别穿接于端盖本体51的定位孔562来完成组装定位,使得导油通道58在导油板57组装于端盖本体51之后即与端盖本体51的主、副油路54、55形成连通。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若要使用阻油组件38时,将刮油片36与导油板57依序取下之后即可进行安装。

请参阅图13至15,在本发明第4实施例中,油路的配置与刮油片36的结构于前述第1实施例相同,端盖60则是与前述第3实施例一样同为两件式结构,然而与前述第3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端盖60具有一个端盖本体61与一个外端盖68,端盖本体61除了在内部具有主油路62及两条左右相对的副油路63,端盖本体61的外端面(也即端盖本体61背对滑块14的一端面)具有一个进油孔64与一个位于进油孔64下方的容置槽65,容置槽65连通主油路62与各副油路63,且容置槽65的槽壁开设有一条第一半导油通道66与两对的第一半回流槽67。外端盖68嵌设于端盖本体61的容置槽65内,且外端盖68的内端面(也即外端盖68朝端盖本体61的一端面)具有一条第二半导油通道69与两对第二半回流槽70。由此,当外端盖68组装于端盖本体61之后,外端盖68的第二半回流槽70接设于端盖本体61的第一半回流槽67,使得两者之间共同形成一条回流槽71,此外,外端盖68的第二半导油通道69对接于端盖本体61的第一半导油通道66,使得两者之间共同形成一条导油信道72,如此的结构配置可以应用在小型化的线性模块。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若要使用阻油组件38时,将刮油片36与外端盖68依序取下之后即可进行安装。

综上所陈,不论线性模块以水平或侧挂方式进行安装,本发明的油路调整装置均能顺利完成注油作业,若在侧挂安装方式下进行注油时,不需要将整个端盖拆卸下来就能够安装阻油组件来达到控制油量的效果,因此除了具有易于拆装的功效之外,同时可以避免发生掉珠的问题。此外,进油孔与导油信道所开设的位置在端盖的外端面,并不在端盖与滑块的交界处,所以在注油时可以防止润滑油从端盖与滑块之间的缝隙溢漏出来,进而达到防漏油的功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