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31181发布日期:2018-06-30 10:3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轴承的动力传递装置,该轴承支承作为旋转体的动力传递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动力传递装置中,输入侧的动力传递构件与输出侧的动力传递构件一同为旋转体的情况下,各动力传递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多个轴承部件枢转支承。例如,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在作为输入侧传递构件的离合器外壳与作为输出侧传递构件的离合器毂之间配置有一个轴承部件,在该离合器毂与壳体之间配置有其他的轴承部件。

但是,以往,在支承这样的作为动力传递构件的各旋转体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那样,使各轴承部件的内圈与离合器毂抵接,使各轴承部件的外圈与离合器外壳或壳体抵接,从而支承旋转体。

对于这样的动力传递构件,在离合器接合时相互施加有扭矩,因此在动力传递构件的一方(例如离合器毂)朝相对于旋转轴倾倒的方向作用有力。并且,当离合器毂相对于旋转轴的倾倒大时,离合器的一部分滑动,可能因倾倒而产生扭矩变动及杂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42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8576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抑制动力传递构件相对于旋转轴的倾倒,抑制倾倒导致的扭矩变动及杂音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第1旋转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中心轴4);第2旋转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输出轴6),其旋转轴线与第1旋转轴4相同;动力传递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装置5),其能够从与第1旋转轴4一体旋转的第1接合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引导件51)向与第2旋转轴6一体旋转的第2接合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毂52)传递动力;壳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差速器壳9),其收纳动力传递构件5;第1轴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滚珠轴承13),其安插在第1接合构件51与第2接合构件52之间;以及第2轴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滚珠轴承14),其安插在第2接合构件52与壳体9之间,在第1接合构件51上形成有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第1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筒部51d),在第2接合构件52上形成有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内筒部52d),在壳体9上形成有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第3延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圆孔58a),第1轴承13配置在第1延伸部51d的外周侧且第2延伸部52d的内周侧,第2轴承14配置在第2延伸部52d的外周侧且第3延伸部58的内周侧。

这样,第2接合构件的第2延伸部配置在第1轴承的外周侧且配置在第2轴承的内周侧。因此,第2延伸部从内径侧及外径侧被第1轴承及第2轴承沿径向夹持。此处,第1轴承的内周侧相对于第1接合构件的第1延伸部固定,而第2轴承的外周侧相对于第3延伸部固定。因此,在第2延伸部因各轴承的内部间隙而相对于第1延伸部及第3延伸部相对地倾倒的情况下,第2延伸部的倾倒方向上的各轴承的内部间隙均减小,由此作用有抑制第2延伸部的倾倒的力。由此,与以往那样两个轴承均配置在第2延伸部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第2接合构件相对于第1接合构件的旋转轴的轴倾倒,从而能抑制第2接合构件的轴倾倒导致的扭矩变动及杂音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特征可以在于,第2延伸部52d具有中空筒状且直径不同的小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小径内筒部52d1)及大径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大径内筒部52d2),第1轴承13配置在大径部52d2的内周侧,第2轴承14配置在小径部52d1的外周侧。这样,通过在第2延伸部形成不同直径的部分,能够提高第1轴承及第2轴承的配置的自由度。由此,能够容易地构成由两个轴承从内径侧及外径侧支承第2延伸部这样的支承结构。此外,还能够例如像以往那样使第1轴承的直径与第2轴承的直径大致同径,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应用于以往的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

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特征可以在于,具有沿与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并连结小径部52d1与大径部52d2的连结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圆环部52d3),在连结部52d3形成有贯通孔52a,在第2延伸部52d形成有从连结部52d3向轴向突出并到达第1延伸部51d的内径侧的突出部52d4。由于存在突出部,例如在用于液压控制的工作油通过贯通孔的情况下,能将工作油高效地导入第1轴承。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第1旋转轴4;第2旋转轴6,其旋转轴线与第1旋转轴4相同;动力传递构件5,其能够从与第1旋转轴4一体旋转的第1接合构件51向与第2旋转轴6一体旋转的第2接合构件52传递动力;第1轴承13,其支承第2接合构件5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第1接合构件51侧;以及第2轴承14,其支承第2接合构件5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与第1接合构件51相反的一侧,第1轴承13配置在第2接合构件52的内周侧,第2轴承14配置在第2接合构件52的外周侧。

这样,第2接合构件的内周侧支承于第1轴承,而外周侧支承于第2轴承,因此第2接合构件从内径侧及外径侧被第1轴承及第2轴承沿径向夹持。因此,在第2接合构件因各轴承的内部间隙而相对于第1接合构件相对地倾倒的情况下,第2接合构件的倾倒方向上的各轴承的内部间隙均减小,由此作用有抑制第2接合构件的倾倒的力。由此,与以往那样两个轴承均配置在第2接合构件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第2接合构件相对于第1接合构件的旋转轴的轴倾倒,从而能抑制第2接合构件的轴倾倒导致的扭矩变动及杂音的产生。

在此,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可以在第1轴承13的内周侧配置第1接合构件51。此外,可以在第2轴承14的外周侧配置静止部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壳体58)。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第2接合构件相对于第1接合构件或静止部件的轴倾倒。

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特征可以在于,第1轴承13及第2轴承14是球轴承。球轴承是利用球状的滚珠支承外圈和内圈的结构。因此,与借助不同于球状的例如圆筒状等形状的部件支承外圈和内圈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外圈与内圈相对地沿轴向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支承载荷。因此,适合作为动力传递构件的轴承。

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特征可以在于,第2旋转轴6是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并向该车辆的左右的驱动轮传递动力的一对旋转轴6L、6R,动力传递构件5是设置在一对旋转轴6L、6R中的各个旋转轴与第1旋转轴4之间的一对离合器5L、5R。

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特征可以在于,配置所述第1轴承的轴向位置与所述第1旋转轴和所述第1接合构件花键结合的轴向位置重合。这样,通过将第1轴承的位置配置成与第1旋转轴和第1接合构件花键结合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合,能够将从花键结合位置至第1轴承的轴向距离构成得较短。于是,即使不变更花键结合位置与第2轴承之间的轴向距离,也能够将第1轴承与第2轴承之间的轴向距离构成得较长。由此,不用增长从花键结合位置至第2轴承的距离,就能够将被第1轴承与第2轴承支承的第2接合构件的第2延伸部的轴向长度构成得较长,能够提高第2接合构件的支承刚性。

另外,上述标号及名称是将后述实施方式的对应的结构构件的标号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而示出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能抑制动力传递构件相对于旋转轴的倾倒,从而能抑制倾倒导致的扭矩变动及杂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说明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滚珠轴承的周边部的说明图,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示出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滚珠轴承的支承结构及离合器毂的倾倒量的说明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毂的支承结构与以往的结构的比较图,(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图,(b)是示出以往的结构的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毂的支承结构与以往的结构的比较图,(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图,(b)是示出以往的结构的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滚珠轴承的周边部的说明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滚珠轴承的周边部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00:动力传递装置;

1:驱动轴;

2:驱动锥齿轮;

3:从动锥齿轮;

4:中心轴(第1旋转轴);

4a:大径部;

4b:中径部;

4c:小径部;

5L:左离合器装置(动力传递构件);

5R:右离合器装置(动力传递构件);

6L:左输出轴(第2旋转轴);

6R:右输出轴(第2旋转轴);

7:电动油泵;

8L:左调压阀;

8R:右调压阀;

11、12:锥形轴承;

13:滚珠轴承(第1轴承);

14:滚珠轴承(第2轴承);

51:离合器引导件(第1接合构件);

51d:离合器引导件的内筒部(第1延伸部);

52:离合器毂(第2接合构件);

52a:贯通孔;

52d:离合器毂的内筒部(第2延伸部);

52d1:小径内筒部(小径部);

52d2:大径内筒部(大径部);

52d3:圆环部(连结部);

52d4:轴向突出部(突出部);

53:分离板;

54:摩擦板;

55、56:花键部;

57:活塞;

58:壳体;

58a:圆孔(第3延伸部);

59:活塞室;

60:润滑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0的主要部分剖视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动力传递装置100,例示出液压式的动力传递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0作为用于将驱动轴1的旋转分配至左右的驱动轮(未图示)的差速机构构成。

动力传递装置100具有与未图示的传动轴结合的驱动轴1。驱动轴1被传递来自未图示的驱动源(发动机)的驱动力。

动力传递装置100具有:驱动锥齿轮2,其与驱动轴1一体旋转;从动锥齿轮3,其与该驱动锥齿轮2啮合;以及中心轴4,其与驱动轴1垂直地配置,与从动锥齿轮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结合。此外,具有: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它们配置在中心轴4的左右;以及左右的输出轴6L、6R,它们将由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传递的各驱动力分别传递至左右的驱动轮(未图示)。中心轴4对于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而言相当于“输入轴”,左右的输出轴6L、6R对于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而言相当于“输出轴”。

此外,动力传递装置100具备:左右的调压阀8L,8R,它们对从电动油泵7排出的各油的压力进行调压(减压),该电动油泵7向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供给油(工作油);以及差速器壳9,其是覆盖包括离合器装置5在内的整体的壳体。

中心轴4形成有:中央的大径部4a、该大径部4a的左右的中径部4b、与该中径部4b相邻的左右端的小径部4c。在大径部4a固定有从动锥齿轮3,整个中心轴4一体旋转。在中心轴4的左右端的各小径部4c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花键齿,与对应的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的动力传递构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花键结合。

中心轴4借助锥形轴承11、12轴支承于差速机构的差速器壳9。锥形轴承11的轴向被差速器壳9的阶差部9b以及形成于从动锥齿轮3的阶差部3a夹住,从而锥形轴承11被固定。锥形轴承12的轴向(长度方向)被差速器壳9的阶差部9a及中心轴4的大径部4a的阶差部4aa夹住,从而锥形轴承12被固定。

电动油泵7由以下部分构成:电机部71,其产生旋转动力;以及泵部72,其利用该旋转动力从滤油器吸取工作油(油)并向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压送,泵部72形成为在泵轴73上串联连接有左右2个内接齿轮泵74L、74R的双泵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左内接齿轮泵74L向左离合器装置5L压送油,右内接齿轮泵74R向右离合器装置压送油。

在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的正旁边,左右的调压阀8L、8R分别大致对称地配置。左右的调压阀8L,8R由线性电磁阀(电磁调压阀)构成。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滚珠轴承的周边部的说明图,是图1的A部放大图。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由湿式多板离合器构成。由于左右的离合器装置5L、5R为相同的结构,此处仅对右离合器装置5R进行说明。此外,基于同样的理由,在之后的说明中,表示“左”或“右”的下标L、R除了必须区别的情况之外均予以省略。

如图2所示,离合器装置5R具有:离合器引导件51,其是与中心轴4一体旋转的输入侧旋转部件;以及离合器毂52,其是与输出轴6R一体旋转的输出侧旋转部件。作为摩擦件的多个分离板53沿轴向以规定间隔排列地花键结合于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周面。作为摩擦件的多个摩擦板54沿轴向以规定间隔排列地花键结合于离合器毂52的外周面。各分离板53和各摩擦板54配置成沿轴向彼此交错地交替排列,形成分离板53及摩擦板54的层叠体。

在离合器引导件51的根部附近形成有花键部55,该花键部55与中心轴4的右端的所述小径部4c花键结合。因此,离合器引导件51与中心轴4一体旋转。另一方面,在离合器毂52的根部附近形成有花键部56,该花键部56与右输出轴6R花键结合。因此,离合器毂52与右输出轴6R一体旋转。

离合器引导件51和离合器毂52经由滚珠轴承13彼此轴支承,能够相对旋转。另一方面,离合器毂52经由滚珠轴承14相对于壳体58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固定。

在离合器引导件51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圆筒状的内筒部51d,在离合器毂52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圆筒状的内筒部52d。并且,滚珠轴承13与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的外周侧且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的内周侧抵接。另一方面,滚珠轴承14与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的外周侧且固定在差速器壳9的内部的壳体58的圆孔58a的内周侧抵接。

壳体58的圆孔58a是用于将右输出轴6R贯穿插入到壳体58中的孔。右输出轴6R被配置成贯穿插入到壳体58的圆孔58a中。并且,与右输出轴6R一体旋转的离合器毂52与壳体58的圆孔58a经由滚珠轴承14相对旋转。

另外,与滚珠轴承14抵接的本实施方式的壳体58为调压阀8R的壳体,但不限于此,只要是离合器装置5内的相对于旋转体静止的壳体或静止部件,可以是其他的壳体等其他的部件。

此外,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具有直径不同的小径内筒部52d1及大径内筒部52d2,形成两级圆筒结构。离合器毂52的小径内筒部52d1由滚珠轴承14支承,离合器毂52的大径内筒部52d2由滚珠轴承13支承。小径内筒部52d1和大径内筒部52d2通过沿与旋转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圆环部52d3连结。

因此,滚珠轴承13与离合器毂52的大径内筒部52d2的内周面抵接,并且与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的外周面抵接。另一方面,滚珠轴承14与离合器毂52的小径内筒部52d1的外周面抵接,并且与壳体58抵接。

在离合器接合时,分离板53及摩擦板54的层叠体(以下称作“摩擦接合部”。)被活塞57向轴向(图2中为左方向)驱动。与活塞57的驱动相应地,分离板53与摩擦板54摩擦接合,离合器接合。活塞57被活塞室59的液压液压驱动,被控制成在摩擦接合部得到必要的离合器接合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58的内部形成有将从调压阀8的出口P/OUT排出的油直接向离合器装置5的内部导入的润滑油路60。

在离合器毂52的与滚珠轴承13对置的圆环部52d3设置有贯通孔52a。由此,通过润滑油路60被导入离合器装置5内部的油高效且均匀地遍及滚珠轴承13、14。

在贯通孔52a的外径侧(外缘侧)设置有覆盖贯通孔52a的呈檐形状地突出的突出部52c。由此,即使在对润滑用的油作用有离合器毂52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情况下,油也高效地被导入贯通孔52a。

图3是示出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滚珠轴承的支承结构及离合器毂52的倾倒量的说明图。图3的(a)示出倾倒量为零的状态,图3的(b)示出倾倒量为θ的状态。此外,此处所谓的“倾倒量”意思是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的中心轴线CL2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的中心轴线CL1的倾倒角度。

如图3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滚珠轴承13、14是利用球状的滚动体即滚珠13c、14c支承内圈13a、14a与外圈13b、14b之间的球轴承。滚珠轴承13的内圈13a与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的外周面紧密地(tightly)抵接,外圈13b与离合器毂52的大径内筒部52d2的内周面宽松地(loosely)抵接。另一方面,滚珠轴承14的内圈14a与离合器毂52的小径内筒部52d1的外周面宽松地抵接,外圈14b与壳体58紧密地抵接。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紧密地抵接的滚珠轴承13的内圈13a或外圈13b及滚珠轴承14的外圈14b标上了阴影。之后同上。

在滚珠轴承13的内圈13a与滚珠13c之间、或者外圈13b与滚珠13c之间具有滚珠13c能够滚动的内部间隙IC13(参照图4)。同样地,在滚珠轴承14的内圈14a与滚珠14c之间、或者外圈14b与滚珠14c之间具有滚珠14c能够滚动的内部间隙IC14(参照图4)。因此,如图3的(b)所示,离合器毂52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具有上述内部间隙IC13、IC14引起的倾倒量。在本实施方式的滚珠轴承13、14的支承结构中,离合器毂52的上述内部间隙IC13、IC14引起的倾倒量为θ。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毂的支承结构与以往的结构的比较图,(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图,(b)是示出以往的结构的图。如图4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离合器毂52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向逆时针方向倾倒的情况下,离合器毂52被相对于中心轴线CL1位于倾倒方向侧(图中比中心轴线CL1靠上侧)的滚珠轴承13的内圈13a及滚珠轴承14的外圈14b限制倾倒。其结果是,离合器毂52不能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倾倒超过内部间隙IC13、IC14引起的倾倒量θ。

即,在本发明的滚珠轴承13、14的支承结构中,在离合器毂52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倾倒的情况下,相对于中心轴线CL1位于倾倒方向侧的滚珠轴承13的内部间隙IC13及滚珠轴承14的内部间隙IC14均减小。由此,离合器毂52不能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倾倒超过上述内部间隙引起的倾倒量θ。

此外,粗虚线表示,在离合器毂52被滚珠轴承13的上述内圈13a及滚珠轴承14的上述外圈14b限制倾倒的状态下,离合器毂52、滚珠轴承13及滚珠轴承14受到的载荷方向。

滚珠轴承13作用于离合器毂52的载荷方向是对超过离合器毂52的内部间隙引起的倾倒量θ的进一步倾倒进行限制的方向。因此,离合器毂52越欲向逆时针方向进一步倾倒,滚珠轴承13作用于离合器毂52的载荷就越强,离合器毂52不能超过固有的倾倒量θ而进一步倾倒。

与此相对,如图4的(b)所示,在以往的结构中,滚珠轴承113由离合器毂152的内筒部外周面和离合器引导件151的内筒部内周面支承,并且滚珠轴承114由离合器毂的内筒部外周面和壳体支承。

因此,离合器毂152被相对于中心轴线CL101位于倾倒方向的相反侧的滚珠轴承113的外圈113b、和相对于中心轴线CL101位于倾倒方向侧的滚珠轴承114的外圈114b限制倾倒。

此处,在离合器毂152欲向逆时针方向倾倒的情况下,滚珠轴承113的内圈113a及滚珠轴承114的内圈114a相对于离合器毂152分别相对移位。由此,离合器毂152超过滚珠轴承113、114的内部间隙IC113、IC114引起的倾倒量θ1而进一步倾倒。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滚珠轴承13、14的支承结构中,离合器毂52不能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倾倒超过滚珠轴承13、14的内部间隙IC13、IC14引起的倾倒量θ。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毂的支承结构与以往的结构的比较图,(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图,(b)是示出以往的结构的图。另外,在图5中,距离L0表示从中心轴4与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花键结合的部分的花键结合中心至滚珠轴承14的距离。

如图5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配置滚珠轴承13的位置P1与中心轴4和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花键结合的位置P2在轴向上重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滚珠轴承13的位置P1配置成与中心轴4和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花键结合的位置P2在轴向上重合。这样,当将位置P1与位置P2配置成在轴向上重合时,从花键结合中心至滚珠轴承13的轴向距离L1变短。于是,不用变更距离L0,也能够将滚珠轴承13与滚珠轴承14之间的轴向距离L2构成得较长。

与此相对,如图5的(b)所示,在以往的结构中,滚珠轴承113的位置P11相对于中心轴4与离合器引导件151的内筒部151d花键结合的位置P12在轴向上不重合。因此,如果是位置P1与位置P2在轴向上不重合的结构,则从花键结合中心至滚珠轴承113的轴向距离L11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不得不变长。于是,滚珠轴承113与滚珠轴承114的轴向距离L12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变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配置在滚珠轴承13的外周侧且配置在滚珠轴承14的内周侧。因此,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从内径侧及外径侧被两个滚珠轴承13、14沿径向夹持。此处,滚珠轴承13的内周侧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固定,而滚珠轴承14的外周侧相对于壳体58固定。

其结果是,在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及壳体58相对地倾倒的情况下,内筒部52d的倾倒方向上的滚珠轴承13及滚珠轴承14的内部间隙均减小。于是,在滚珠轴承13及滚珠轴承14中的内筒部52d的倾倒方向上,作用有抑制内筒部52d倾倒的力。由此,与以往那样两个轴承均配置在内筒部52d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离合器毂52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的旋转轴的轴倾倒,从而能抑制轴倾倒导致的扭矩变动及杂音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具有中空筒状且直径不同的小径内筒部52d1及大径内筒部52d2,滚珠轴承13配置在大径内筒部52d2的内周侧,滚珠轴承14配置在小径内筒部52d1的外周侧。这样,通过在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形成不同直径的部分,能够提高滚珠轴承13、14的配置自由度。由此,能够容易地构成由两个滚珠轴承13、14从内径侧及外径侧支承离合器毂52这样的支承结构。此外,还能够例如像以往那样使滚珠轴承13的直径与滚珠轴承14的直径大致同径,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应用于以往的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具有:滚珠轴承13,其支承离合器毂5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离合器引导件51侧;以及滚珠轴承14,其支承离合器毂5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与离合器引导件51相反的一侧,滚珠轴承13配置在离合器毂52的内周侧,滚珠轴承14配置在离合器毂52的外周侧。这样,离合器毂52的内周侧支承于滚珠轴承13,而外周侧支承于滚珠轴承14,因此离合器毂52从内径侧及外径侧被滚珠轴承13及滚珠轴承14沿径向夹持。因此,在离合器毂52因各轴承的内部间隙而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相对地倾倒的情况下,离合器毂52的倾倒方向上的各轴承的内部间隙均减小,由此作用有抑制离合器毂52的倾倒的力。由此,与以往那样两个轴承均配置在离合器毂52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离合器毂52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的旋转轴的轴倾倒,从而能抑制离合器毂52的轴倾倒导致的扭矩变动及杂音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在滚珠轴承13的内周侧配置有离合器引导件51,在滚珠轴承14的外周侧配置有壳体58。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离合器毂52相对于离合器引导件51或壳体58的轴倾倒。

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滚珠轴承13及滚珠轴承14为球轴承。球轴承是借助球状的滚珠支承外圈和内圈的结构。因此,与借助不同于球状的例如圆筒状等形状支承外圈和内圈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外圈与内圈相对地沿轴向偏移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支承载荷。因此,适合作为动力传递构件的轴承。

此外,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将滚珠轴承13的位置配置成与第1旋转轴和第1接合构件花键结合的位置在轴向上重合,由此能够将从花键结合位置至滚珠轴承13的轴向距离L1构成得较短。

于是,即使不变更花键结合中心与滚珠轴承14之间的轴向距离L0,也能够将滚珠轴承13与滚珠轴承14之间的轴向距离L2构成得较长。由此,不用增长从花键结合中心至滚珠轴承14的距离L0,就能够将被滚珠轴承13与滚珠轴承14支承的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的轴向长度构成得较长,能够提高离合器毂52的支承刚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附图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滚珠轴承13、14的周边部的说明图。在第1变形例中,在离合器毂52上形成有沿着离合器毂52的轴向突出的轴向突出部52d4。该轴向突出部52d4以进入离合器引导件51的内筒部51d的内径侧的方式延伸设置。由此,用于液压控制的工作油通过贯通孔52a的情况下,能够将工作油高效地导入滚珠轴承13等。

此外,对于滚珠轴承13、14的轴承形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深沟球轴承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本发明不仅对深沟球轴承,对角接触球轴承等其他的球轴承也能够适用。此外,这些轴承不仅对单列,对双列也能够适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从花键结合位置至滚珠轴承13的轴向距离L1短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滚珠轴承13、14的周边部的说明图。在第2变形例中,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没有上述实施方式那么长,但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配置在滚珠轴承13的外周侧且配置在滚珠轴承14的内周侧。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离合器毂52的内筒部52d的倾倒。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