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桥差速锁手动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3690发布日期:2018-07-20 20:39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传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桥差速锁手动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差速锁是安装在差速器上的一种锁止结构,其作用是提高汽车在泥泞、结冰等恶劣路况中的通过能力。当汽车的一个半轴空转时,差速锁能迅速锁死差速器,使两个半轴变为刚性连接,这样就可以把大部分的扭矩甚至全部扭矩传给不空转的半轴,充分利用它的附着力而产生足够的牵引力,从而使汽车能够继续行驶。原全地形车欧四差速后桥使用电磁阀进行差速状态的切换,长时间保持差速锁状态对电磁阀损耗大。专利号为201320424897.1,专利名称为“差速锁”的实用新型专利通过操纵拉杆控制拨叉摇臂控制差速锁的状态,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由于复位弹簧的作用,差速锁始终处于解锁状态。但是,该结构空间设计不紧凑,零部件更换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切换可靠性高、操作方便的差速锁手动切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后桥差速锁手动切换装置,包括锁面板与锁体,锁面板一体的设置在差速器壳体上端面,锁面板还包括均匀分布在差速器壳体上端面的锁孔,锁体包括设在右箱体内的切换盘、控制组件、手动切换组件,在切换盘与差速器壳体相对端面上设有与锁孔相互配合的锁舌,切换盘上设有环状滑槽,切换盘与控制组件滑动连接,控制组件与手动切换组件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控制组件包括拨叉、切换杆扭簧、切换轴、切换轴套、回位扭簧、切换杆,切换轴贯穿切换轴套,切换轴套贯穿连接切换杆、切换杆扭簧、回位扭簧、拨叉,切换杆、切换杆扭簧、回位扭簧、拨叉从中心向两端分布并且可绕切换轴套转动,控制组件通过切换轴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与右箱体之间,拨叉一端与切换盘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手动切换组件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手动切换组件包括手动切换轴套与手动切换轴,手动切换轴套包括上空腔,上空腔圆周面对称位置开有两个J形卡槽,J形卡槽与手动切换轴套上端面相通,上空腔下方固定有一油封,手动切换轴贯穿连接油封,手动切换轴的与J形卡槽对应位置贯穿设有一弹性销,弹性销的直径与J形卡槽的内径相匹配,手动切换轴超出手动切换轴套上端面的一端旋转连接一蝶形螺母,手动切换轴超出手动切换轴套下端面的部分固定有开口挡圈,手动切换组件固定于右箱体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拨叉包括拨叉轴、拨叉爪子、拨叉手柄座,拨叉轴呈半圆弧形,拨叉轴两端设有凸出的拨叉爪子,拨叉爪子与环状滑槽滑动连接,拨叉手柄座呈倒U形,拨叉轴与拨叉手柄座焊接连接,焊接处设有四个扭簧插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切换杆扭簧包括U形扭簧,与U形扭簧相互垂直并对称分布的左旋密绕、右旋密绕,左旋密绕、右旋密绕的端点插入在焊接处内的两扭簧插孔内固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两个回位扭簧的一扭臂插入在焊接处外的两扭簧插孔内固定,另一扭臂卡在右箱体内壁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切换杆底端设有一凹槽,凹槽大小与U形扭簧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原差速器壳体上进行改进,在原有的差速后桥结构基础上,尽量不破坏原有结构,设计了新的切换装置。结构紧凑,集变速箱、差速锁后桥为一体,实现差速锁与差速的功能。

2、本实用新型根据原电磁阀接口,通过增加手动切换轴套与手动切换轴,通过旋转与推动手动切换轴,并使其落在手动切换轴套上的J形卡槽,以起到固定状态的作用。

3、本实用新型装置切换可靠性高,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后桥差速锁手动切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差速器壳体上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3为图1中切换盘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4为图1中切换盘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图5为图1中控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拨叉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7为图1中拨叉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图8为图1中拨叉结构示意图仰视图,

图9为图1中切换杆扭簧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10为图1中切换杆扭簧结构示意图右视图,

图11为图1中回位扭簧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12为图1中切换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手动切换组件主视图,

图14为图1中手动切换组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1、差速器壳体,11、锁孔,2、右箱体,3、切换盘,31、锁舌,32、环状滑槽,4、控制组件,41、拨叉,411、拨叉轴,412、拨叉爪子,413、拨叉手柄座,414、扭簧插孔,42、切换杆扭簧,421、U形扭簧,422、左旋密绕,423、右旋密绕,43、切换轴,44、切换轴套,45、回位扭簧,46、切换杆,5、手动切换组件,51、手动切换轴套,511、上空腔,512、油封,513、J形卡槽,52手动切换轴,521、弹性销,522、蝶形螺母,523、开口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非限制性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理解本实用新型。

如图1-5、13、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锁面板与锁体,锁面板一体的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上端面,包括均匀分布在差速器壳体1上端面的锁孔11,锁体包括设在右箱体2内的切换盘3、控制组件4、手动切换组件5,在切换盘3与差速器壳体1相对端面上设有与锁孔11相互配合的锁舌31,通过锁孔11与锁舌31的匹配锁定差速器。切换盘3上还设有环状滑槽32,控制组件4包括拨叉41、切换杆扭簧42、切换轴43、切换轴套44、回位扭簧45、切换杆46,切换轴43贯穿切换轴套44,切换轴套44贯穿连接切换杆46、切换杆扭簧42、回位扭簧45、拨叉41,切换杆46、切换杆扭簧42、回位扭簧45、拨叉41从中心向两端分布并且可绕切换轴套44转动,手动切换组件5包括手动切换轴套51与手动切换轴52,手动切换轴套51包括上空腔511,上空腔511圆周面对称位置设有两个J形卡槽513,J形卡槽513与手动切换轴套51上端面相通,上空腔511下方固定有一油封512,手动切换轴52贯穿连接油封512,手动切换轴52的与J形卡槽513对应位置贯穿设有一弹性销521,弹性销521的直径与所述J形卡槽513的内径相匹配,手动切换轴52超出手动切换轴套51上端面的一端旋转连接一蝶形螺母522,手动切换轴52超出手动切换轴套51下端面的部分固定有开口挡圈523,手动切换组件5固定于右箱体2内,控制组件4通过切换轴43固定在差速器壳体1与右箱体2之间,拨叉41一端与切换盘3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手动切换组件5接触连接。

如图6-8,拨叉41包括拨叉轴411、拨叉爪子412、拨叉手柄座413,拨叉轴411呈半圆弧形,拨叉轴411两端设有凸出的拨叉爪子412,拨叉爪子412与环状滑槽32滑动连接,拨叉手柄座413呈倒U形,拨叉轴411底部与拨叉手柄座413顶部焊接连接,连接处设有四个扭簧插孔414。

如图9-12,切换杆扭簧42包括U形扭簧421,与U形扭簧421相互垂直并对称分布的左旋密绕422、右旋密绕423,左旋密绕422、右旋密绕423的端点插入在焊接处内的两扭簧插孔414内固定。切换杆46底端设有一凹槽461,凹槽461大小与U形扭簧421相匹配,切换杆通过凹槽461固定在切换杆扭簧42上。两个回位扭簧45的一扭臂插入在焊接处外的两扭簧插孔414内固定,另一扭臂卡在右箱体2内壁上。

安装控制组件4时,把切换杆46和切换杆扭簧42穿在切换轴套44上,然后,分别装上拨叉41与回位扭簧45,其中切换杆扭簧42与回位扭簧45分别插入拨叉41上的四个扭簧插孔414内,最后用切换轴43把控制组件4固定在右箱体2内。

切换杆扭簧42用来固定切换杆46与拨叉41的相对位置,当切换盘3的锁舌31与差速器壳体1上的锁孔11不能完好结合时,切换杆扭簧42可以给切换盘3一个让力,等差速器壳体1转到与之匹配的位置时,切换盘3的锁舌31与差速器壳体1上的锁孔11再结合。

安装手动切换组件5时,先将手动切换轴52插入油封512,对齐手动切换轴52上弹性销孔与J形卡槽513位置后,插入弹性销521使其贯穿J形卡槽513与手动切换轴52,然后在手动切换轴52超出手动切换轴套51上端面的一端旋转连接一蝶形螺母522,手动切换轴52超出手动切换轴套51下端面的部分固定安装一开口挡圈523,最后将手动切换组件5时嵌入安装在右箱体内。

从差速状态切换至差速锁状态:下压手动切换轴52,弹性销521从上端面缺口进入手动切换轴套51的J形卡槽513,旋转约30°,弹性销521卡在J形卡槽513内,手动切换轴52前端柱头顶出推动切换杆46逆时针旋转,从而带动拨叉41逆时针旋转,带动回位扭簧45延伸贮能,并且使切换盘3水平左移,从而切换盘3的锁舌31与差速器壳体1上的锁孔11结合,此时后桥处于差速锁状态。

从差速锁状态切换至差速状态:略微下压手动切换轴52,使弹性销521离开轴套51的J形卡槽513,旋转约30°,然后使弹性销521上来至可拉伸的最高处,在回位扭簧45的贮备弹力的作用下,切换杆46顺时针旋转,同时带动拨叉41顺时针旋转,使切换盘水平右移,从而切换盘3与差速器壳体1分离。差速锁不工作,此时后桥处于差速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集变速箱、差速锁后桥为一体,手动切换装置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