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506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疏浚工程中使用的排泥管线的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道、航道、港池浚深、海港浅滩、码头基槽等机械疏浚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排泥管连接而成的排泥管线来实现输送,在整个排泥管线中占居长度总量70%以上的是排泥直管,而排泥管线中的大部分是在水面上使用,因而排泥管线中有较多的自浮式排泥管。而自浮式排泥橡胶管是早期使用的自浮式排泥管的一种,由于自浮式排泥橡胶管在输送有锐缘的固体物料(如岩石、珊瑚礁、矿石等)时磨损很严重,容易较早被磨穿而失去使用价值,直接导致整个疏浚工程系统停工,进行修复或整根排泥管线报废,存在明显的延误施工时间和较高的疏浚成本的技术缺陷。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进一步改进自浮式排泥橡胶管所存在的技术缺陷,国家知识产权局2011年06月29日公开的专利号为:ZL200920235203.3的技术方案和2009年12月02日授权公告的专利号为:ZL200920036395.5的技术方案都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在提高耐磨性能方面采取了在胶管的最内层增加了耐磨性能好的有机胶粘剂和耐磨钢环的技术方案,为提高自浮式排泥橡胶管的使用寿命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技术措施。但是由于自浮式排泥橡胶管本身所存在的技术缺陷而导致存在如下不足之处:其一是自浮式排泥橡胶管具有一定的弯曲性能,主要用来作为排泥弯管起到调整排泥管线方向的功能使用的,由于其耐磨性能较差,因而与捆绑式托浮金属排泥管配套使用时其耐磨损性能方面的差距表现尤为突出;其二是自浮式排泥橡胶管产品体积较大,其运输过程和现场安装都相当不方便;为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一系列的设计开发,其中公告号为CN204986073U公开的一种铠装排泥管和专利号为201420056431.5公开的一种用于疏浚工程的排泥管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不仅为自浮式排泥橡胶管提供了更新换代的技术方案,而且为改进排泥管线目前的使用现状,提高金属复合排泥管线整体配套使用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技术方案。但是上述技术方案没有配套的排泥管浮体,导致所述的金属复合排泥管、铠装排泥管只能在陆地上使用,不具有在水面上使用的条件。因此,为上述铠装排泥管、金属复合排泥管提供一个配套使用的排泥管浮体,不仅使其能够适应水面上排泥管线的输送需要,而且又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能,抗碰撞、耐撕裂,且具有安装运输方便快捷、便于更换维修,降低疏浚成本、降低水上环境污染、提高绿色疏浚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排泥管组合浮体这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既能给金属排泥管配套使用,使排泥管能够适应水上排泥管线的输送需要,又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抗碰撞、耐撕裂的使用性能,同时具有安装运输方便快捷、便于更换维修,降低疏浚费用、提高浮体使用寿命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排泥管组合浮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的: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包括浮体本体和连接紧固机构,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排泥管组合浮体是由若干个半环状结构的浮体本体组合而成;所述的半环状结构浮体本体由一与排泥管管体外壁相吻合的内环层,其内环层的外侧由内至外依次包覆有轻体材料层、外环层,所述的外环层之外侧面两端部设有凹槽;所述的轻体材料层与内环层呈平行和垂直相互交替设置,其相接处有一胶接层。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是:

上述所述的内环层、内环层与外环层之间的连接层的外侧,与轻体材料层之间设有一金属紧固架。

上述所述金属紧固架为两金属板之间设置至少一行、每行至少2根与内环层外形相适应的金属紧固筋;所述的金属紧固筋为钢筋、钢缆或钢带中的任一种或任二种的组合。

上述所述的内环层、外环层和连接层为若干层双面挂胶的化学纤维帘布层的胶合体。

上述所述的浮体本体的宽度H为450-1000㎜,其优选宽度H为450-500㎜。

上述所述外环层的外侧包覆有一不锈钢包覆层。

上述所述连接紧固机构为尼龙带铰链紧固、尼龙子母扣搭接、钢缆紧固连接、钢带紧固连接或螺栓紧固连接中的任一种。

上述所述的轻体材料层为层状的闭孔发泡材料、可发性聚苯乙烯材料或聚氨酯发泡材料中的任一种或任二种的组合;轻体材料层与浮体本体轴心线呈平行和垂直相互交替设置,其相接处有一胶接层。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实质性特点和积极的进步:

其一是本实用新型采取将排泥管组合浮体由若干个半环状结构的浮体本体,其半环状结构由宽度H为450-1000㎜,其优选宽度H为450-500㎜的浮体本体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将一整根排泥管浮体分解成由十几个至二十个组合的浮体组合体,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泥管组合浮体不仅在能够满足为铠装排泥管、金属复合排泥管等不同的管体提供足够的浮力,以托浮排泥管达到漂浮在水平面上,满足水上输送的要求,而且同时又为所述的组合浮体提供了具有运输方便、安装快捷,具有随时可撤换损毁的单个浮体本体,而其它仍然完好无损的再继续使用的条件、从而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合浮体提供了使用过程中维修的便利条件,为提高组合浮体的使用寿命,降低费用和疏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案,特别在面对地球的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今天,如何为绿色疏浚提供了一个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装备的使用寿命的一种新的可靠的技术方案,这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较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其二是本实用新型采取将所述的浮体本体设置为由若干个半环状结构的浮体本体组合而成;所述的半环状结构浮体本体由一与排泥管管体外壁相吻合的内环层,其内环层的外侧由内至外依次包覆有轻体材料层、外环层,所述的外环层之外侧面两端部设有凹槽的技术方案,以此来为各种水上排泥管提供浮力,以托浮水上排泥管达到漂浮在水平面上,使所述的排泥管组合浮体能够适应排泥管线的输送需要,又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能,抗碰撞、抗冲击、耐磨损、耐撕裂的技术性能,为金属排泥管在水上使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可靠的技术方案,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泥管组合浮体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较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积极的进步。

其三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泥管组合浮体的外环层的外侧设有凹槽,可以通过尼龙带铰链紧固、尼龙子母扣搭接、钢缆紧固连接、钢带紧固连接中的任一种连接方式将其紧固在所需要的铠装排泥管、金属复合排泥管之上,也可同时在其上再包覆一不锈钢包覆层的技术方案,从而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泥管组合浮体不仅具有较强的安装方便快捷,随时可撤换损毁的单个浮体本体,而其它仍然完好无损的再继续使用的条件、从而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合浮体使用过程中维修方便利快捷,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绿色疏浚创造了可靠的前提条件,而且具有较强的耐撕裂性能、耐岩石、珊瑚礁的撞击能力,能满足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特别是能够适应在矿区、南海等地进行输送岩石、珊瑚礁等作业场地的条件要求,这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积极的进步。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提供了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其被并入到本说明书中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所述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与金属复合排泥管安装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与铠装排泥管安装后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3的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的浮体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排泥管管体外壁 2-浮体本体 2.1-内环层 2.2-外环层 2.3-轻体材料层 2.4-连接层 2.5-凹槽 2.6-金属紧固架 2.7-不锈钢包覆层 2.8-螺栓窝孔 3-浮体连接紧固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的具体结构细节和安装使用过程,不得理解为任何意义上的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参见图1、图2、图3),包括排泥管管体1、浮体本体2和连接紧固机构3,所述排泥管组合浮体是由若干个半环状结构的浮体本体2组合而成;所述的半环状结构浮体本体2由一与排泥管管体1外壁相吻合的内环层2.1,其内环层2.1的外侧由内至外依次包覆有轻体材料层2.3、外环层2.2,所述的外环层2.2之外侧面两端部设有凹槽2.5;所述的轻体材料层2.3与内环层2.1呈平行和垂直相互交替设置,其相接处有一胶接层。

上述所述的内环层2.1、外环层2.2和连接层2.4为3层双面挂胶的化学纤维帘布层的胶合体。

上述所述的浮体本体的宽度H为1000㎜,其优选宽度H为450-500㎜。

上述所述的外环层2.2之外侧面两端部设有的凹槽2.5内用尼龙带铰链紧固或用尼龙子母扣搭接所构成的连接紧固机构3。

上述所述的轻体材料层2.3为层状的可发性聚苯乙烯材料;轻体材料层2.3与浮体本体2轴心线呈平行和垂直相互交替设置,其相接处设一胶接层。

以上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排泥管组合浮体的一静态结构。

本实施例1所述的排泥管组合浮体宜适用于内陆江河、湖泊、码头等地域水上作业,其作业环境稍好一些、抗风浪、抗撞击能力要求偏低一些的作业条件下小马力挖泥船进行机械疏浚工程使用。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参见图1、图2、图3、图6),包括排泥管管体1、浮体本体2和连接紧固机构3,所述排泥管组合浮体是由若干个半环状结构的浮体本体2组合而成;所述的半环状结构浮体本体2由一与排泥管管体1外壁相吻合的内环层2.1,其内环层2.1的外侧由内至外依次包覆有轻体材料层2.3、外环层2.2,所述的外环层2.2之外侧面两端部设有凹槽2.5,所述的凹槽2.5内用钢带(或钢圈)紧固加螺栓连接所构成的连接紧固机构3;所述的轻体材料层2.3与内环层2.1呈平行和垂直相互交替设置,其相接处有一胶接层。上述所述的内环层2.1、内环层2.1与外环层2.2之间的连接层2.4的外侧,与轻体材料层2.3之间设有一金属紧固架2.6。上述所述金属紧固架2.6在连接层2.4处为金属板状体2.6.1的结构,两金属板2.6.1之间设置一行2根与内环层2.1外形相适应的金属紧固筋2.6.2;所述的金属紧固筋2.6.2为钢筋或钢缆中的任一种。

上述所述的内环层2.1、外环层2.2和连接层2.4为若干层双面挂胶的化学纤维帘布层的胶合体。

上述所述的轻体材料层2.3为层状的闭孔发泡材料和可发性聚苯乙烯材料的组合;轻体材料层2.3与浮体本体2轴心线呈平行和垂直交替设置,其相接处设一胶接层。

上述所述的浮体本体2的宽度H为600-650㎜。

以上构成本发明实施例2的排泥管组合浮体的一静态结构。

本实施例2所述的排泥管组合浮体宜适用于浅海码头等地域作业环境稍差一些、抗风浪、抗撞击能力要求中等一些的作业条件下中马力挖泥船进行机械疏浚工程使用。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参见图4、图5、图6),包括排泥管管体1、浮体本体2和连接紧固机构3,所述排泥管组合浮体是由若干个半环状结构的浮体本体2组合而成;所述的半环状结构浮体本体2由一与排泥管管体1外壁相吻合的内环层2.1,其内环层2.1的外侧由内至外依次包覆有轻体材料层2.3、外环层2.2,所述的外环层2.2之外侧面两端部设有凹槽2.5;所述的浮体本体2的两端部设置有一螺栓窝孔2.8,通过在螺栓窝孔2.8内腔设置的螺栓构成所述的浮体连接紧固机构,并将两个浮体本体2紧固连接在排泥管管体1外壁层上。所述的轻体材料层2.3与内环层2.1呈平行和垂直相互交替设置,其相接处有一胶接层。上述所述的内环层2.1、内环层2.1与外环层2.2之间的连接层2.4的外侧,与轻体材料层2.3之间设有一金属紧固架2.6。上述所述金属紧固架2.6在连接层2.4处为金属板状体2.6.1的整体结构,两金属板2.6.1之间设置二行,每行3根(图中未示出)与内环层2.1外形相适应的金属紧固筋2.6.2;所述的金属紧固筋2.6.2为钢筋或钢带中的任一种。

上述所述的轻体材料层2.3为层状的闭孔发泡材料和聚氨酯发泡材料的组合;轻体材料层2.3与浮体本体2轴心线呈平行和垂直交替设置,其相接处设一胶接层。

上述所述的内环层2.1、连接层2.4、外环层2.2为8层双面挂胶的化学纤维帘布复合体。

上述所述的浮体本体2的宽度H为450-500㎜。

以上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一种排泥管组合浮体的一静态结构。

本实施例是针对港口疏浚工程作业环境相对比较差,条件相对比较恶劣,要求有一定的抗风浪、抗碰撞能力,特别是对于抗海水浸蚀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的特定环境和条件而进行设计和加工制造的排泥管组合浮体。

当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泥管组合浮体在投入使用时,首先要根据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排泥管组合浮体的类型、规格,在装载和运输时,将其直接装入运输车辆运送到现场,进行现场组装。而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排泥管组合浮体发生破损时,可随时随地进行撤换,保证使用过程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