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阀排气氧气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2867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阀排气氧气阀。



背景技术:

氧气是维持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面对缺少氧气的环境,或者需要更高浓度的氧气,基于这种需求,制氧设备应用而生。人们对氧的需求一般分为两类:用于纠正病理性缺氧,治疗疾病的用氧称为氧疗,其中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紧急氧疗又称为输氧急救;用于纠正生理性缺氧,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等的用氧称之为氧保健。氧疗用氧及氧保健用氧主要采用制氧工艺有三种:化学试剂法,深冷法,变压吸附法。

氧气阀是制氧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运行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制氧机的制氧能力,而目前制氧机在运行时,经氧气阀直接排气,导致大气气体易逆流经排气口进入阀体工作腔,与阀体工作腔内分子筛接触发生反应,影响制氧机制氧的纯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电磁阀排气氧气阀,在排气后能够及时关闭排气口,避免大气气体逆流经排气口进入阀体工作腔,保证了制氧机制氧的纯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阀排气氧气阀,包括阀体、第一先导机构和第二先导机构,第一先导机构和第二先导机构设于阀体内,阀体内设置有与第一先导机构相对应的第一阀腔、与第二先导机构相对应的第二阀腔,阀体上设有与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连通的进气口、与第一阀腔连通的第一工作口以及与第二阀腔连通的第二工作口,阀体内还设有第三阀腔,第一阀腔包括第一上气室、第一中间气室和第一下气室,第二阀腔包括第二上气室、第二中间气室和第二下气室,第三阀腔包括第三上气室、第三中间气室和第三下气室,第一上气室、第二上气室和第三上气室内分别设有上膜片,第一下气室、第二下气室和第三下气室内分别设有下膜片,上膜片和下膜片通过阀杆连接,第三中间气室分别与第一上气室和第二上气室连通,阀体上设有通过第三通道连通第三上气室的第三容置腔,第三容置腔还与进气口连通,第三容置腔内设有第三先导机构,第三先导机构包括动铁芯和静铁芯,动铁芯和静铁芯之间设有回复弹簧,动铁芯在回复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与第三通道密闭配合,第三下气室内还设有回复弹簧,第三阀腔内的下膜片在回复弹簧的作用下与第三中间气室紧密相抵,阀体上还设有与第三下气室相连通的排气口。

进一步的,阀体上设有通过第一通道与第一上气室连通的第一容置腔以及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二上气室连通的第二容置腔,第一先导机构设于第一容置腔内,第二先导机构设于第二容置腔内,进气口分别与第一下气室、第二下气室、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连通。

进一步的,第一先导机构和第二先导机构分别包括动铁芯和静铁芯,动铁芯和静铁芯之间设有回复弹簧,动铁芯在回复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密闭配合。

进一步的, 动铁芯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接触端嵌设有密封堵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当需要第一工作口工作时,气体从进气口进入,向上流入第一容置腔,第一先导机构通电打开后,气体进入第一上气室,把阀杆向下压,带动上膜片下移与第一中间气室紧密相抵进行密封,下膜片下移使第一下气室与第一中间气室连通,气体经由第一下气室经第一中间气室从第一工作口排出进行工作,从第一工作口流出的气体与连通的反应室内的分子筛发生反应产生氧气。当需要第二工作口工作时,只需关闭第一先导机构,开启第二先导机构。第一工作口和第二工作口互不干扰,排气时,关闭第一先导机构后,第一下气室内气压增大,带动膜片下推动阀杆上移,下膜片与第一中间气室紧密相抵进行密封,上膜片上移带动第一上气室与第一中间气室连通,阀体内多余气体经由第一上气室进入第三中间气室,同时气体经进气口进入第三容置腔,第三先导机构开启,第三容置腔内气体经第三通道进入第三上气室,第三上气室和第三中间气室内的气压上升推动膜片压缩回复弹簧下移,使得第三上气室与第三中间气室关闭,第三中间气室与第三下气室连通,气体从第三下气室经排气口排出,通过第三上气室和第三中间气室同时进气,能够将上膜片快速下压,从而实现快速排气。当排气完成后,第三先导机构关闭,第三通道封闭,回复弹簧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复位带动下膜片上移与第三中间气室紧密相抵进行密封,阻挡大气气体逆流出阀体工作腔,与反应室内的分子筛接触发生反应,保证了制氧机制氧的纯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第一先导机构;3.第二先导机构;4.进气口;5第一工作口;6.第二工作口;7.第一上气室;8.第一中间气室;9.第一下气室;10.第二上气室;11.第二中间气室;12.第二下气室;13.第三上气室;14.第三中间气室;15.第三下气室;16.上膜片;17.下膜片;18.阀杆;19.回复弹簧;20.排气口;21.第一容置腔;22.第二容置腔;23.第一通道;24.第二通道;25.第三先导机构;26.第三通道;27.第三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阐释。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电磁阀排气氧气阀,包括阀体1、第一先导机构2和第二先导机构3,第一先导机构2和第二先导机构3设于阀体1内,阀体1内设置有与第一先导机构2相对应的第一阀腔、与第二先导机构3相对应的第二阀腔,阀体1上设有通过第一通道23与第一上气室7连通的第一容置腔21以及通过第二通道24与第二上气室连通的第二容置腔22,第一先导机构2设于第一容置腔21内,第二先导机构3设于第二容置腔22内,阀体1上设有与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连通的进气口4、与第一阀腔连通的第一工作口5以及与第二阀腔连通的第二工作口6,进气口4分别与第一下气室9、第二下气室12、第一容置腔21、第二容置腔22连通。第一先导机构2和第二先导机构3分别包括动铁芯和静铁芯,动铁芯和静铁芯之间设有回复弹簧19,动铁芯在回复弹簧19的弹性力作用下与第一通道23、第二通道24密闭配合,动铁芯与第一通道23、第二通道24接触端嵌设有密封堵头,以保证密封性良好。

阀体1内还设有第三阀腔,第一阀腔包括第一上气室7、第一中间气室8和第一下气室9,第二阀腔包括第二上气室、第二中间气室11和第二下气室12,第三阀腔包括第三上气室13、第三中间气室14和第三下气室15,第一上气室7、第二上气室和第三上气室13内分别设有上膜片16,第一下气室9、第二下气室12和第三下气室15内分别设有下膜片17,上膜片16和下膜片17通过阀杆18连接,第三中间气室14分别与第一上气室7和第二上气室连通,阀体1上设有通过第三通道26连通第三上气室13的第三容置腔27,第三容置腔27还与进气口4连通,第三容置腔27内设有第三先导机构25,第三先导机构25包括动铁芯和静铁芯,动铁芯和静铁芯之间设有回复弹簧19,动铁芯在回复弹簧19的弹性力作用下与第三通道26密闭配合, 动铁芯与第三通道26接触端嵌设有密封堵头,以保证密封性良好,第三下气室15内还设有回复弹簧19,第三阀腔内的下膜片17在回复弹簧19的作用下与第三中间气室14紧密相抵,阀体1上还设有与第三下气室15相连通的排气口20。

当需要第一工作口5工作时,将气体从进气口4进入,向上流入第一容置腔21,第一先导机构2通电,动铁芯上移使第一通道23开启,气体进入经第一通道23进入第一上气室7,把上膜片16向下压,上膜片16下移与第一中间气室8紧密相抵进行密封,同时通过阀杆18带动下膜片17下移使第一下气室9与第一中间气室8连通,气体经由第一下气室9经第一中间气室8从第一工作口5排出进行工作,从第一工作口5流出的气体与连通的反应室内的分子筛发生反应产生氧气。

当需要第二工作口6工作时,将气体从进气口4进入,向上流入第二容置腔22,第二先导机构3通电,动铁芯上移使第二通道24开启,气体进入经第二通道24进入第二上气室,把上膜片16向下压,上膜片16下移与第二中间气室11紧密相抵进行密封,同时通过阀杆18带动下膜片17下移使第二下气室12与第二中间气室11连通,气体经由第二下气室12经第二中间气室11从第二工作口6排出进行工作,从第二工作口6流出的气体与连通的反应室内的分子筛发生反应产生氧气。

关闭第一先导机构2后,第一下气室9内气压增大,带动下膜片17推动阀杆18上移,下膜片17与第一中间气室8紧密相抵进行密封,上膜片16上移带动第一上气室7与第一中间气室8连通,阀体1内多余气体经由第一上气室7进入第三中间气室14,同时气体经进气口4进入第三容置腔27,第三先导机构25开启,第三容置腔27内气体经第三通道26进入第三上气室13,第三上气室13和第三中间气室14内的气压上升推动膜片压缩回复弹簧19下移,使得第三上气室13与第三中间气室14关闭,第三中间气室14与第三下气室15连通,气体从第三下气室15经排气口20排出,通过第三上气室13和第三中间气室14同时进气,能够将上膜片16快速下压,从而实现快速排气。当排气完成后,第三先导机构25关闭,第三通道26封闭,回复弹簧19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复位带动下膜片17上移与第三中间气室14紧密相抵进行密封,阻挡大气气体逆流出阀体1工作腔,与反应室内的分子筛接触发生反应,保证了制氧机制氧的纯度。

关闭第二先导机构3后,第二下气室12内气压增大,带动下膜片17推动阀杆18上移,下膜片17与第二中间气室11紧密相抵进行密封,上膜片16上移带动第二上气室与第二中间气室11连通,阀体1内多余气体经由第二上气室进入第三中间气室14,同时气体经进气口4进入第三容置腔27,第三先导机构25开启,第三容置腔27内气体经第三通道26进入第三上气室13,第三上气室13和第三中间气室14内的气压上升推动膜片压缩回复弹簧19下移,使得第三上气室13与第三中间气室14关闭,第三中间气室14与第三下气室15连通,气体从第三下气室15经排气口20排出,通过第三上气室13和第三中间气室14同时进气,能够将上膜片16快速下压,从而实现快速排气。当排气完成后,第三先导机构25关闭,第三通道26封闭,回复弹簧19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复位带动下膜片17上移与第三中间气室14紧密相抵进行密封,阻挡大气气体逆流出阀体1工作腔,与反应室内的分子筛接触发生反应,保证了制氧机制氧的纯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