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采集流体介质功能的旋启式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152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采集流体介质功能的旋启式止回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回阀,具体是指一种具有采集流体介质功能的旋启式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是指依靠流体介质本身流动而自动开、闭阀瓣,用来防止介质倒流的阀门。按结构可分为升降式止回阀、旋启式止回阀及蝶式止回阀。

传统的旋启式止回阀包括阀体、阀盖、阀座、阀瓣、转轴,阀体内设置有流道,流道包括来流流道及去流流道,来流流道与去流流道之间设置有交汇口,转轴一端铰接于阀体,另一端与阀瓣联动设置,转轴沿来流流道向去流流道方向转动时,阀瓣远离交汇口,转轴沿去流流道向来流流道方向转动时,阀瓣朝向交汇口转动,交汇口内设置有与阀瓣密封配合的阀座,阀盖设置于流体上方,并与阀体呈密封配合。

传统的旋启式止回阀只具备单向流通的功能,即在流体介质从来流流道进入的情况下,流道处于持续性的开启的状态,无法关闭,因此无法对流道内流体介质进行采集,若强行采集,由于流道内流体介质处于高压状态,将产生喷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流道处于开启状态下时,进行主动关闭,从而对流道内流体介质进行采集的一种具有采集流体介质功能的旋启式止回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阀体、阀盖、阀座、阀瓣、转轴,阀体内设置有流道,流道包括来流流道及去流流道,来流流道与去流流道之间设置有交汇口,转轴一端铰接于阀体,另一端与阀瓣联动设置,转轴沿来流流道向去流流道方向转动时,阀瓣远离交汇口,转轴沿去流流道向来流流道方向转动时,阀瓣朝向交汇口转动,交汇口内设置有与阀瓣密封配合的阀座,阀盖设置于流体上方,并与阀体呈密封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还设置有主动关闭流道的关闭机构及对流体介质进行采集的采集机构,所述的关闭机构包括阀杆、阀芯及驱动阀杆上下移动的驱动件,所述的阀杆下端联动设置于阀芯,上端贯穿阀盖,并与驱动件连接,所述的阀芯侧壁设置有将阀瓣朝向交汇口端复位的推动面,所述的转轴上设置有接受来自推动面作用力的配合块,所述的采集机构包括采集阀及汇流槽,所述的汇流槽设置于去流流道底端,并向下凹陷,所述的采集阀设置于阀体外壁,且与汇流槽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体内来流流道及去流流道的设置,可使流体介质通过来流流道进入,并沿着来流流道进入交汇口,在交汇口处流体介质冲击阀瓣,使阀瓣与转轴同步朝远离交汇口转动,从而使来流流道与去流流道联通,流体介质进入去流流道,并从去流流道离开阀体,完成传输;若流体介质从去流流道进入,则会在交汇口处冲击阀瓣,使阀瓣与转轴朝交汇口同步转动,并相抵于交汇口,从而隔断了来流流道与去流流道之间的联通,使流体介质无法完成传输,起到止逆作用,除此之外,关闭机构的设置,通过驱动件使阀杆上下移动,最终阀杆带动阀芯同步运动,当阀杆朝下运动时,阀芯上的推动面与配合块相抵,使阀瓣朝交汇口方向转动,并最终使阀瓣与交汇口上的阀座呈密封配合,从而关闭流道,当阀杆朝上运动时,阀芯远离阀瓣,使阀瓣根据来流方向启闭流道,采集机构的设置,通过汇流槽对流体介质进行汇聚,对于汇聚的流体介质,可通过采集阀将流道内的流体介质传输至外界。其优点在于,传统的止回阀之所以不能对流道内的流体进行采集,是因为在流道处于开启状态时,流体介质处于高压流动状态,若采用采集阀进行流体介质输出,流体介质由于压强原因将产生喷射现象,即压差过高难以控制输出,而本实用新型首先采用关闭机构,通过驱动件,使阀芯推动阀瓣,将阀瓣朝交汇口转动,最终封闭交汇口,从而实现将处于开启的流道进行人工控制关闭,并在人工控制关闭之后,打开采集阀,使汇流槽内的流体通过采集阀流出,此时,由于交汇口处于关闭状态,因此高压流体介质处于来流流道内,而汇流槽处于去流流道内,因此当采集阀打开时,流体介质缓慢流出,不会产生喷射现象,使采集更加的安全,采集完关闭采集阀之后,可重新通过驱动件将阀芯上升脱离阀瓣,使阀瓣重新开启进行传输,除此之外,根据重力的作用,汇流槽设置于去流流道底端,并呈凹陷形,使介质流体更加容易汇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阀瓣在阀芯的作用下与交汇口密封配合时,推动面与配合块完全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瓣在阀芯的作用下与交汇口完全密封配合时,流道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来流流道内的压强远高于去流流道,因此来流流道内的流体介质将对阀瓣产生较大的压力,而产生的压力均需要来自推动面对配合块的支持力进行支持,因此推动面与配合块的接触越充分,产生的应力越小,而在流道关闭处使推动面与配合块完全贴合,使两者之间接触最为充分,设计更加的合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阀芯位于推动面设置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阀芯与转轴同为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之间的配合容易产生较大程度的撞击,从而破坏转轴及阀芯,而密封圈的设置,使阀芯上的推动面与转轴上的配合块无法直接接触,在配合时产生了弹性缓冲力,保护了阀芯及转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件包括手轮及将手轮安装于阀盖的安装件,所述的安装件沿转轴周向转动设置于阀盖,所述的手轮固定设置于安装件外壁,所述的安装件设置有供阀杆穿出的通孔,且通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阀杆对应内螺纹设置有外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手轮带动安装件同步转动,由于安装件通孔壁上内螺纹的设置,使手轮转动时,带有配对外螺纹的阀杆沿轴向上下移动。其优点在于,传统的手轮与阀杆呈固定连接,阀杆通过与阀盖螺纹配合而升降,然而阀杆与阀盖的配合在阀杆升降时,阀杆会产生边升降边转动的现象,阀杆的转动将带动阀芯同步转动,使推动面与配合块相对转动而产生摩擦力,从而磨损阀芯及转轴,安装件的设置,使手轮转动安装件,阀杆通过螺纹配合而上下移动,不会随安装件同步转动,因此阀芯不会相对转轴转动,从而保护了阀芯及转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阀盖与安装件之间设置有滚珠轴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安装件需要相对阀盖转动,而安装件又安装于阀盖,因此阀盖与安装件极易因转动而产生磨损,滚珠轴承的设置,使安装件与阀盖在转动时通过滚珠轴承进行支撑,从而减小了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阀盖与阀体之间设置有固定连接机构,所述的固定连接机构沿流道朝外界方向依次包括缓冲机构、弹性密封圈及螺栓,所述的缓冲机构包括缓冲块及缓冲槽,所述的缓冲块设置于阀盖朝向阀体端,所述的缓冲槽设置于阀体,并与缓冲块形状大小位置相适配,所述的弹性密封圈挤压设置于阀盖及阀体之间,所述的螺栓固定连接阀体及阀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连接机构的设置,使阀体与阀盖密封配合,防止流体介质从阀体、阀盖之间的间隙泄露,其中固定连接机构分为缓冲槽及缓冲块的配合、弹性密封圈及螺栓,弹性密封圈起到主要的密封作用,其在螺栓的配合下,使阀体及阀盖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弹性密封圈将两者之间的间隙填补,而缓冲槽及缓冲块的作用则是保护弹性密封圈不受流体的冲刷,从而保护了弹性密封圈,使弹性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其原理为,传统的弹性密封圈及螺栓配合,弹性密封圈是直接与流道连通,因此流体介质在流道开启状态下持续不断的对弹性密封圈进行冲击,而本实用新型流体介质冲击弹性密封圈必须经过缓冲槽及缓冲块,因此流体在到达弹性密封圈出已经失去绝大部分的能量,无法对弹性密封圈造成强烈冲击。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装配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采集流体介质功能的旋启式止回阀,包括阀体1、阀盖2、阀座1131、阀瓣3、转轴4,阀体1内设置有流道11,流道11包括来流流道111及去流流道112,来流流道111与去流流道112之间设置有交汇口113,转轴4一端铰接41于阀体1,另一端与阀瓣3通过螺栓连接,转轴4沿来流流道111向去流流道112方向转动时,阀瓣3远离交汇口113,转轴4沿去流流道112向来流流道111方向转动时,阀瓣3朝向交汇口113转动,交汇口113内设置有与阀瓣3密封配合的阀座1131,阀盖2设置于流体上方,并与阀体1呈密封配合。阀体1内来流流道111及去流流道112的设置,可使流体介质通过来流流道111进入,并沿着来流流道111进入交汇口113,在交汇口113处流体介质冲击阀瓣3,使阀瓣3与转轴4同步朝远离交汇口113转动,从而使来流流道111与去流流道112联通,流体介质进入去流流道112,并从去流流道112离开阀体1,完成传输;若流体介质从去流流道112进入,则会在交汇口113处冲击阀瓣3,使阀瓣3与转轴4朝交汇口113同步转动,并相抵于交汇口113,从而隔断了来流流道111与去流流道112之间的联通,使流体介质无法完成传输,起到止逆作用。

另外,本实施例阀体1还设置有主动关闭流道11的关闭机构12及对流体介质进行采集的采集机构13,关闭机构12包括阀杆121、阀芯122及驱动阀杆121上下移动的驱动件123,阀杆121下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阀芯122,上端贯穿阀盖2,并与驱动件123连接,阀杆121与阀盖2之间设置有隔断流道11与外界的密封件21,阀芯122侧壁设置有将阀瓣3朝向交汇口113端复位的推动面1221,转轴4上设置有接受来自推动面1221作用力的配合块42,采集机构13包括采集阀131及汇流槽132,汇流槽132设置于去流流道112底端,并向下凹陷,采集阀131设置于阀体1外壁,且与汇流槽132相连通。关闭机构12的设置,通过驱动件123使阀杆121上下移动,最终阀杆121带动阀芯122同步运动,当阀杆121朝下运动时,阀芯122上的推动面1221与配合块42相抵,使阀瓣3朝交汇口113方向转动,并最终使阀瓣3与交汇口113上的阀座1131呈密封配合,从而关闭流道11,当阀杆121朝上运动时,阀芯122远离阀瓣3,使阀瓣3根据来流方向启闭流道11,采集机构13的设置,通过汇流槽132对流体介质进行汇聚,对于汇聚的流体介质,可通过采集阀131将流道11内的流体介质传输至外界。

优选的,本实施例阀瓣3在阀芯122的作用下与交汇口113密封配合时,推动面1221与配合块42完全贴合。阀瓣3在阀芯122的作用下与交汇口113完全密封配合时,流道11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来流流道111内的压强远高于去流流道112,因此来流流道111内的流体介质将对阀瓣3产生较大的压力,而产生的压力均需要来自推动面1221对配合块42的支持力进行支持,因此推动面1221与配合块42的接触越充分,产生的应力越小,而在流道11关闭处使推动面1221与配合块42完全贴合,使两者之间接触最为充分,设计更加的合理。

优选的,本实施例阀芯122位于推动面1221设置有密封圈1222。密封圈1222的设置,使阀芯122上的推动面1221与转轴4上的配合块42无法直接接触,在配合时产生了弹性缓冲力,保护了阀芯122及转轴4。

另外,本实施例阀盖2与阀体1之间设置有固定连接机构5,固定连接机构5沿流道11朝外界方向依次包括缓冲机构51、弹性密封圈52及螺栓53,缓冲机构51包括缓冲块512及缓冲槽511,缓冲块512设置于阀盖2朝向阀体1端,缓冲槽511设置于阀体1,并与缓冲块512形状大小位置相适配,弹性密封圈52挤压设置于阀盖2及阀体1之间,螺栓53固定连接阀体1及阀盖2。固定连接机构5的设置,使阀体1与阀盖2密封配合,防止流体介质从阀体1、阀盖2之间的间隙泄露,弹性密封圈52起到主要的密封作用,其在螺栓53的配合下,使阀体1及阀盖2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弹性密封圈52将两者之间的间隙填补,而缓冲槽511及缓冲块512的作用则是保护弹性密封圈52不受流体的冲刷,从而保护了弹性密封圈52,使弹性密封圈52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另外,本实施例驱动件123包括手轮1231及将手轮1231安装于阀盖2的安装件1232,安装件1232沿转轴4周向转动设置于阀盖2,手轮1231固定设置于安装件1232外壁,安装件1232设置有供阀杆121穿出的通孔12321,且通孔12321壁上设置有内螺纹12322,阀杆121对应内螺纹12322设置有外螺纹1211。通过转动手轮1231带动安装件1232同步转动,由于安装件1232通孔12321壁上内螺纹12322的设置,使手轮1231转动时,带有配对外螺纹1211的阀杆121只沿轴向上下移动。

优选的,本实施例阀盖2与安装件1232之间设置有滚珠轴承2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