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型密封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848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O型密封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件,特别涉及一种O型密封圈。



背景技术:

O型密封圈是具有圆形界面的环形橡胶密封圈,通常起到机械部件在静态条件下防止液体或气体泄漏的作用。有时,O型密封圈也可适应轴向往复运动和低速旋转运动中,但一般会受到密封处的速度和压力的限制。当外部压力和运动速度较大时,O型密封圈具有容易发生变形或者存在挤出空隙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O型密封圈。这种O型密封圈不易发生变形且在外部压力较大时不容易被挤出空隙。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O型密封圈,包括密封圈体,所述密封圈体由丁腈橡胶制成,所述密封圈体中部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大小可以根据与密封圈体配合的机械部件在制作密封圈体时进行调整,所述环形槽将密封圈体分为圈体内层与圈体外层,所述圈体内层的高度大于圈体外层的高度,所述圈体内层一侧设置有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丁腈橡胶制作密封圈体,使得密封圈体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较好的耐高温特性。通过在密封圈体中部设置环形槽,使得环形槽可以与机械部件相互配合,使得密封圈体与机械部件之间连接更为紧密。通过该方式连接密封圈体与机械部件,在较高的运动速度下,机械部件也可以与密封圈体较好的连接而不至于脱落。圈体内层的高度大于圈体外层的高度,使得当密封圈体制作完成时,需要将密封圈体从密封圈模具中取出,此时,由于圈体内层与圈体外层之间存在高度差,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抓住圈体外层从而实现密封圈体从密封圈模具中脱离的目的。通过在圈体内层设置倒角,使得机械部件可以在倒角的引导作用下进入到密封圈体中部,减少了机械部件与密封圈体之间的校准步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圈体外层设置有圆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在圈体外层设置圆环,使得在将圈体放入需要密封的部位时,可以通过圆环与密封部位卡接,从而提高圆环与密封部位之间的挤压力,从而增大圆环与密封部件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密封圈体与密封部位脱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圈体外层于圆环下方设置有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在圈体外层的圆环下方设置螺纹,使得密封圈体可以旋入密封部位,从而使得密封圈体与密封部位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提高了密封圈体与密封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的提高了密封圈体与密封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在较大压力与较高运动速度下密封圈体与密封部件脱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密封圈体上设置环形槽,使得机械部件的一部分可以进入到环形槽中,从而使得机械部件与密封圈体之间紧密连接。并且,通过在密封圈体上设置螺纹,使得密封圈体可以旋入需要密封的部位,从而使得密封圈体与密封部位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通过上述过程,实现了机械部件与密封部位之间的密封,并且,在较大的压力与较高的运动速度下,密封圈体也不会轻易从密封部位脱离。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1、密封圈体;2、环形槽;3、圈体内层;4、圈体外层;5、倒角;6、圆环;7、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O型密封圈,包括由丁腈橡胶制成的密封圈体1。密封圈体1上设置有环形槽2。环形槽2的大小可根据与密封圈体1配合的机械部件在制作密封圈体1时进行调整。通过机械部件与密封圈体1上的环形槽2相配合,使得机械部件与密封圈体1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密。

环形槽2将密封圈体1分为圈体内层3与圈体外层4。圈体内层3的高度大于圈体内层3的高度。在制作完成密封圈体1后,需要将密封圈体1从制作密封圈体1的模具中取出。由于圈体内层3与圈体外层4之间存在高度差,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圈体内层3施加外力,从而将密封圈体1从制作密封圈体1的模具中取出。圈体内层3一侧设置有倒角5。倒角5的设置使得机械部件在穿入密封圈体1时,不需要对机械部件与密封圈体1的位置进行校准就可以将机械部件引导进入到密封圈体1中。该设置减少了机械部件与密封圈体1之间的安装步骤。

圈体外层4设置有圆环6。圆环6的下方设置有螺纹7。通过在密封圈体1上设置有螺纹7,使得密封圈体1与需要密封的部位之间可以通过螺纹7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在较高的运动速度与较高的压力下,密封圈体1不会轻易从需要密封的部位之间脱离。通过圆环6的设置,使得在密封圈体1旋入需要密封的部位至圆环6与需要密封的部位抵接挤压时,一方面,可以防止密封圈体1全部旋入至需要密封的部位,防止后期更换密封圈体1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圆环6与需要密封的部位抵接挤压,增大圆环6与需要密封的部位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防止圆环6在较高的运动速度与较大的压力下与需要密封的部位脱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