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拨键式分水阀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3881发布日期:2018-07-20 20:4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龙头的水流分流以及换向的拨键式分水阀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都是通过旋转的方式带动产品内置的陶瓷片转动实现分水效果,从而限制了龙头的开发方向,使市场上开发出来的水龙头调温的方式普遍一致,严重制约了产品的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拨键式分水阀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其通过使用杠杆原理,让阀芯内部陶瓷片可以通过使用拨键平滑拨动,延展了水龙头外形以及功能开发时的开发范围,使用这款阀芯设计水龙头可以让龙头的结构更为简单,外观更为简洁,满足市场使用需求,有利于产品的推广。

为了达到上述设计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拨键式分水阀芯,包括拨键、上盖、阀体、拨盘、拨杆、动片、静片、底座,所述阀体中部设有球形卡槽,球形卡槽内卡接拨杆中部设有的球形结构,球形结构可在球形卡槽内自由转动,所述拨杆下端卡接在拨盘上侧的槽内,拨盘下侧卡接动片,动片侧面设有槽口,所述槽口与阀体侧面设置的进水口相通,所述动片下侧密封设置静片,所述静片通过底座密封卡接在阀体内,静片上设有三个出水口;所述拨杆上端卡接在拨键内,拨键卡接在阀体顶端卡接的上盖内。

所述球形卡槽下侧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压帽,通过压帽将球形结构卡接在球形卡槽内。

所述上盖中部内侧设有台阶槽,拨键卡接在台阶槽内,并可在台阶槽内滑动。

所述压帽与阀体中部的球形卡槽下端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静片与底座之间设有密封圈。

所述底座下侧设有密封圈。

所述阀体中部设有槽,槽内套接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拨键式分水阀芯的有益效果是:其通过使用杠杆原理,让阀芯内部动片可以通过使用拨键平滑拨动,延展了水龙头外形以及功能开发时的开发范围,使用这款阀芯设计水龙头可以让龙头的结构更为简单,外观更为简洁满足市场使用需求,有利于产品的推广。

使用本产品可以使龙头做出来外观以及功能新颖,简洁,延展水龙头外形以及功能开发时的开发范围,目前市场上没有类似通过拨键拨动来实现分水功能的龙头以及阀芯,本产品可以填补相应的市场空白。

目前市场上的龙头分水,由于是旋转实现分水,如果使用时手上有沐浴露时,扭动时手很容易打滑,使用本产品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个问题。

如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置物台与龙头主体一体的大淋浴龙头,如使用本产品,可以使龙头本体做得更薄,更简洁,外形更为美观,使用时的感觉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拨键式分水阀芯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拨键式分水阀芯的分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拨键式分水阀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的描述。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案中,所述拨键式分水阀芯,包括拨键1、上盖2、阀体3、拨盘4、拨杆5、压帽6、动片8、静片9、底座11,所述阀体3中部设有球形卡槽18,球形卡槽18内卡接拨杆5中部设有的球形结构19,球形结构19可在球形卡槽18内自由转动,所述球形卡槽18下侧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压帽6,通过压帽6将球形结构19卡接在球形卡槽18内,所述拨杆5下端卡接在拨盘4上侧的槽内,拨盘4下侧卡接动片8,动片8侧面设有槽口16,所述槽口16与阀体3侧面设置的进水口13相通,所述动片8下侧密封设置静片9,所述静片9通过底座11密封卡接在阀体3内,静片9上设有三个出水口17,使用时,静片9上的三个出水口17分别与动片8的槽口16相对,实现分水;所述拨杆5上端卡接在拨键1内,拨键1卡接在阀体3顶端卡接的上盖2内。

所述上盖2中部内侧设有台阶槽14,拨键1卡接在台阶槽14内,并可在台阶槽14内滑动。

所述压帽6与阀体3中部的球形卡槽18下端之间设有密封圈7。

所述静片9与底座11之间设有密封圈10。

所述底座11下侧设有密封圈10。

所述阀体3中部设有槽15,槽15内套接密封圈12。

使用时,拨键左右滑动带动拨杆上面的球头运动,通过杠杆原理,拨杆下面的球头会带动拨盘反向运动,由于拨盘与动片是通过卡位连接成一体,从而使动片实现在静片上左右滑动的效果,阀体侧面开孔,上面用密封圈密封,实现进水;动片侧面有槽口,静片平面并排开孔,动片在静片上左右滑动时,进水通过动片的槽口流入静片上不同的孔中,底座上对应静片的开孔位置开孔,中间通过密封圈密封,流入静片孔内的水会从底座的不同孔中流出,实现分水功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简单改进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