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口式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312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口式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开口式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活塞常被设置在阀体上,调节或控制阀体内部流体的单向流动或双向流动。活塞要实现与阀体的结合发挥功能,一般是通过连接部件将活塞与阀体进行连接,因此设计合理的连接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5485420 A,公开了一种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阀体连接件,包括圆柱状的基体段,所述基体段的一端设置有凸出的螺纹连接段,所述螺纹连接段为圆柱体,所述螺纹连接段与基体段同轴,所述螺纹连接段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螺纹连接段和基体段内轴向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基体段的另一端设置有光轴连接部,所述光轴连接部的外端依次设置有第一锥体连接部、第二锥体连接部和第三锥体连接部,所述第一锥体连接部、第二锥体连接部和第三锥体连接部内轴向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第二连接孔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不能设置在活塞和阀体之间,用于连接活塞和阀体;并且不能对分体式的结构进行连接,尤其不能通过分体式结构与相连接的阀体结构进行排气。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开口式连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连接结构不能对分体式的阀体结构进行连接及与阀体结构进行排气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开口式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盖、第二连接盖以及连接板;

所述连接板在所述第一连接盖和第二连接盖之间,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连接盖和所述第二连接盖,并在第一连接盖和第二连接盖之间形成开口。

进一步地,上述开口式连接结构中,所述连接板为两块对称设置的弧形板。

进一步地,上述开口式连接结构中,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预留孔,用于设置安装或拆卸所用的工具。

进一步地,上述开口式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盖与所述第二连接盖的中心处对应设置有贯穿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

进一步地,上述开口式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可穿设活塞杆。

进一步地,上述开口式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盖和所述第二连接盖设置有螺纹和/或嵌入式连接件。

进一步地,上述开口式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孔周围设置有排气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口式连接结构,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盖和第二连接盖,在减少连接零件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活塞与阀体之间的连接难度;同时,将相连接的阀体及机构分体连接,各个机构分别通过铸造及机加工即可成型,相比于整体式的铸造,节约工序时间,并且,各个机构可以拆装替换,方便对各个机构进行检修。

尤其是,开口式连接结构在连接盖与活塞杆的贯穿孔周缘设置有排气孔,在泄压腔室内的高压气体突破所述弹性垫片与所述第一活塞杆之间的弹性密封时,能够与外界大气相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板上设置贯穿孔,便于在安装或拆卸活塞与阀体时安装所需工具,进一步降低了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开口式连接结构通过设置若干弧形板,一方面使连接结构与外界大气相同,另一方面,方便通过夹持弧形板而携带、运输;而且,还能通过对若干分立的弧形板方便与相连接的机构进行拆装。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贮罐罐顶呼吸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贮罐罐顶呼吸阀实施例一的复合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贮罐罐顶呼吸阀实施例二的复合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贮罐罐顶呼吸阀实施例三的复合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贮罐罐顶呼吸阀实施例的开口式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贮罐罐顶呼吸阀实施例的嵌入式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贮罐罐顶呼吸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贮罐罐顶呼吸阀包括:呼吸腔体1、泄压阀体2、充压阀体3和限压机构4,其中,呼吸腔体1,其通过管道与贮罐的腔室相连通,以便贮罐腔室内气体进出;泄压阀体2设置在所述呼吸腔体1上部并与其连通,以便通过贮罐腔室内的高压气体进入泄压阀体2中,完成泄压;充压阀体3设置在呼吸腔体1的下部,用以在外界气压高于贮罐腔室内的气体时,空气进入所述呼吸腔体1、以及贮罐腔室内;限压机构4设置在泄压阀体2上侧,通过所述限压机构4改变所述呼吸阀体呼吸腔体1内的气压,以便达到预设的气压阈值,进而改变呼吸腔体1、以及贮罐腔室内的气压。本实施例的贮罐罐顶呼吸阀,其通过设置在贮罐顶部,用于维持贮罐内的气压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当贮罐内气压高于该范围时,泄压阀体排气降压;当气压低于该范围时,充气阀进气补压。具体而言,呼吸腔体1的整体外形为圆柱形结构,在其上设置有洁净空气入口11和洁净空气出口12,其中洁净空气出口12通过管道与贮罐相连通,洁净空气从洁净空气入口11进入到呼吸腔体1中,再通过洁净空气出口12进入到贮罐内,从而使贮罐获得洁净空气的正压保护,防止外界非洁净气体和微生物进入其中。

具体而言,泄压阀体2包括泄压腔室21,泄压腔室21上下端均开口,其中,在泄压腔室21上端设置复合垫片,其包括弹性垫片22,弹性垫片22封闭与所述泄压腔室21上端连接口,在弹性垫片22上还设置穿过弹性垫片22的第一活塞杆,在所述泄压腔室21内气压低于第二气压阈值时,弹性垫片22与第一活塞杆23之间形成弹性密封;在所述呼吸腔体1内气压高于第一气压阈值时,高压气体进入所述泄压腔室21内,在泄压腔室21内气压高于第二气压阈值时,泄压腔室21内的高压气体突破弹性垫片22与第一活塞杆23之间的弹性密封而排出泄压腔室21外。

参阅图2A-2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贮罐罐顶呼吸阀实施例一、二、三的复合垫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弹性垫片22上设置有硬质盘221,用以增强所述弹性垫片22的强度、防止其在高压气体的冲击下变形,尤其,本实施例中,高压气体通过弹性垫片22与第一活塞杆23之间的缝隙排出,在高压气体冲击下,弹性垫片22容易变形、产生弯折,通过设置硬质盘221,在高压气体冲击时与高压气体产生抗击,保护弹性垫片22,防止其变形。同时,弹性垫片22上设置有硬质盘221,在所述泄压腔室21内气压低于第二气压阈值时在常压下,弹性垫片22能够封堵泄压腔室21的上端,隔绝泄压阀2与外界的空气。

结合图2A-2C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垫片的多种结构示意图,由于弹性垫片22设置在泄压腔室21上端,在高压气体冲击时,弹性垫片22的整个侧面均会受到冲击,因此,在图2B 、2C中,弹性垫片22的侧面分布若干硬质盘221,硬质盘221均匀或任意排列在弹性垫片22,硬质盘221可以呈条状或圆盘状设置在弹性垫片22的侧面,通过挤压或者粘接为一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硬质盘221与弹性垫片22通过任意稳固的方式固定为一体,硬质盘221为金属材质或硬质复合材料制成。作为最优的实施方式,在图2A 中,硬质盘22整体覆盖在弹性垫片22的一侧面,如图2A所示,均匀承受高压气体对整个弹性垫片的冲击。继续参阅图2A所示,弹性垫片22上设置有穿设所述第一活塞杆23的第一贯穿孔222,所述第一活塞杆23下端置于所述泄压腔室21内部,上端置于所述泄压腔室21外部。作为最佳的实施方式,硬质盘221上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垫片22上贯穿孔对应的穿孔,第一活塞杆23依次穿过弹性垫片22以及硬质盘221。

继续参阅图1所示,第一活塞杆23下端处于泄压腔室21内、其上设置有第一阀芯24;在常压下,第一阀芯24封堵在泄压腔室21下端连接口,能够封闭所述泄压腔室22下端的连接口。由于呼吸腔体1和贮罐处于连通状态,因此在常态下,罐体内的气压值和呼吸腔体1内的气压值相同。当罐内气压高于第一气压阈值第一阈值时,在高压气体的驱动下泄压腔室21中的第一阀芯24和泄压腔室21下端连接口脱离,从而使气体进入泄压腔室21中,在所述泄压腔室21内气压高于第二气压阈值时,通过设置在泄压腔室21上端的弹性垫片22与穿设在弹性垫片22上的第一活塞杆23之间的间隙自动排出到外界。高压气体通过这种自动连续的排气方式逸出,其速度比较缓慢、稳定,能够防止外界空气进入,保证了贮罐和呼吸腔体内的洁净卫生。随着泄压腔室21内的气压逐渐降低,在所述泄压腔室21内气压低于第二气压阈值时,弹性垫片22与穿设在弹性垫片22上的第一活塞杆23之间的间隙不再排出气体,两者重新形成弹性密封,阻止外界空气进入泄压腔室21内;该过程相当于形成单向阀,只允许气体从泄压腔室21内排入大气。随着高压气体的逸出,当贮罐内气压值小于第一气压阈值后,第一阀芯24向下运动,其与泄压腔室21下端的连接口恢复结合状态,从而封闭泄压腔室21下端的连接口,气体则不能再通过泄压阀体2逸出。同时,当贮罐内气压值异常高于第二气压阈值第一阈值时,可以通过打开设置在泄压腔室21侧壁上的超高压排气口211进行泄压;当然,若泄压腔室21内的气压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变化,也可不设置超高压排气口211。

继续参阅图1,在泄压腔室21侧壁上设置有超高压气体排出口211,超高压气体排出口211上设置有适配的封闭盖,通常情况下,超高压气体排出口211处于封闭状态。在高压气体的压力异常高时,高压气体除通过所述弹性垫片22与第一活塞杆23之间的间隙排出外,还通过超高压气体排出口211排出;或者,当罐体内的压力突然升高时,高压气体通过超高压气体排出口211排出。超高压气体排出口211的出口端可设置电控阀或者其他阀体,通过对阀体设置气体压力阈值,排出气体,或者直接对超高压气体排出口211开口安装,排出气体。

继续参阅图1,限压机构设置在泄压阀体上侧,用来设定上述第一气压阈值,通过所述限压机构改变所述呼吸腔体1内的气压,作为其中一较优实施例,限压机构包括:连接在泄压阀体2上端的具有预设重量的配重阀体4,配重阀体4包括调节配重阀体重量的配重块41,装载配重块的缸体42,设置在缸体上端开口处的缸体盖43,以及与配重块41相连接的第二活塞杆26,第二活塞杆26与第一活塞杆24上端相连接。因此,配重阀体4的重力能够通过第二活塞杆26和第一活塞杆23作用于第一阀芯24上,通过调节配重阀体4的重力大小,来控制第一气压阈值的大小,从而达到精确调节贮罐内气压浮动范围的目的。

具体而言,配重块41为不同厚度的多个实体圆环结构,圆环内孔可套入第二活塞杆26,安装时可根据需要选择其相应厚度的环体调整阀体下行重力;缸体42为圆柱型结构,其上端设置有开口并配置有缸体盖43,底端通过开口式连接结构5与泄压阀体2的上部相连接;缸体盖43为圆环形,中部装有与第二活塞杆26上部密封的星型密封环,主要作用是为配重块41及第二活塞杆26进行定位,使其在上下运动时不产生倾斜,优选缸体盖43上设置有排气孔,从而使配重块41及第二活塞杆26在往复运动过程中不产生气阻现象。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作为限压机构优选的实施方式,可采用弹性组件代替配重块,如在配重阀体4内设置弹簧、配重阀体的上端封闭与弹簧连接,下端设置封堵的挡板,第二活塞杆26与下端的挡板连接,弹簧的弹性力通过第二活塞杆26和第一活塞杆23作用于第一阀芯24上,通过调节弹簧的作用力大小,来控制第一气压阈值的大小,从而达到精确调节贮罐内气压浮动范围的目的。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将弹簧替换为可控的气压缸或者液压缸等能够提供预设的作用力的元件。

继续参阅图1,充压阀体3包括充压腔室31和能够与所述充压腔室31结合或脱离的第二阀芯25,所述第二阀芯25在所述呼吸腔体1内部气压低于预先设定的第三气压阈值时打开,使外界空气进入所述呼吸腔体1平衡气压。具体而言,充压阀体3包括连接在呼吸腔体1下端的充压腔室31和通过连接轴251与充压腔室31下端的镂空结构相连接的第二阀芯25,第二阀芯25能够与充压腔室31结合或脱离。当贮灌内的气压低于第三气压阈值时,第二阀芯25与充压腔室31脱离,经过过滤的外界空气通过充压腔室31进入呼吸腔体1内,进而补充贮罐内的气压,当贮罐内的气压恢复至第三气压阈值以上时,第二阀芯25和充压腔室31恢复结合状态,外界空气则不能再通过充压阀体3进入到罐体内。本实施例中,通过充压阀体3、泄压阀体2的作用,维持呼吸腔体1及罐体内的压力在预设的范围内。

继续参阅图1和图3所示,所述限压机构与所述泄压阀体2之间设置可拆卸的开口式连接结构5,所述开口式连接结构5通过其侧壁上的开口将所述泄压阀体2排出的高压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具体而言,开口式连接结构5包括第一连接盖51、第二连接盖52以及连接板53。其中,第一连接盖51与泄压腔室21上端相连接,第二连接盖52通过嵌入式连接机构6与配重阀体41的缸体412下端相连接,连接板53设置在第一连接盖51和第二连接盖52之间,并在第一连接盖51和第二连接盖52之间形成开口,用以起固定和支持作用,其数量不定,当然,连接板53的形状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其为若干弧形板,各个弧形板之间设置间隔,通过设置相互间隔的若干弧形板,也能够方便握持,以便呼吸阀能够方便安装及搬运。

继续参阅图3,第一连接盖51的中心设置贯穿的第一连接孔511,第二连接盖52的中心处设置与第一连接孔51对应的第二连接孔521,用以穿设第一活塞杆23和第二活塞杆26,并防止其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离。同时,所述第一连接盖51上的第一连接孔511周缘设置有排气孔,第一连接盖51上还可设置有排气孔用以将突破所述弹性垫片22与所述第一活塞杆23之间的弹性密封而排出泄压腔室21外的高压气体释放到大气中。此外,开口式连接结构5上还设置有预留孔531,供安装或拆卸时穿设工具所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分体式、可拆装的限压机构、泄压阀体2、开口式连接结构5,方便制造,各个机构分别通过铸造及机加工即可成型,相比于整体式的铸造,节约工序时间;并且,各个机构可以拆装替换,方便对各个机构进行检修,尤其,可以对泄压阀体2内的弹性垫片,以及限压机构内的配重阀体或弹簧组件进行更换,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同时,通过设置间隔设置的连接板,使连接机构内侧与大气相通,第一连接盖上的贯穿孔511周缘设置有排气孔,在泄压腔室内的高压气体突破所述弹性垫片与所述第一活塞杆之间的弹性密封时,能够与外界大气相同。

参阅图4所示, 开口式连接结构5的第二连接盖52通过嵌入式连接机构6与所述缸体412下端相连接,嵌入式连接机构6包括第一凹槽54、第二凹槽55和限位件56,其中,第一凹槽54设置在第二连接盖52侧壁外侧,第二凹槽55设置在所述缸体412下端内壁上、与所述第一凹槽54对应,限位件56同时卡设在第一凹槽54和第二凹槽55内,用以限制配重阀体41与开口式连接结构5在轴向方向上的运动。

具体而言,限位件56其可以选择金属丝,优选一端带有弯勾的金属丝;同时,第二凹槽55内设置有贯穿缸体412侧壁的导入孔551,用以将所述限位件56导入或导出所述第一凹槽54与第二凹槽55。在安装时,使第二连接盖52与缸体412结合,第一凹槽54与第二凹槽55对齐,将限位件56的一端通过导入孔551,并固定在第一凹槽54上,通过向相反方向旋转缸体412和开口连接机构5,使所述限位件56的自由端缓慢进入第一凹槽54与第二凹槽55,并使限位件56同时卡设在第一凹槽54和第二凹槽55内,实现锁紧;在拆卸时,向相反方向旋转缸体412和开口连接机构5,使限位件56的自由端露出,并夹持自由端,继续向相反方向旋转缸体412和开口连接机构5,使限位件56缓慢导出第一凹槽54与第二凹槽55,直至限位件56完全脱离第一凹槽54和第二凹槽55,使第二连接盖52与缸体412脱离。

作为较佳的实施例,为了能够在安装及拆卸时将限位件56固定在第一凹槽54上,第一凹槽54内设置有定位孔541, 限位件选择带有弯钩的金属丝,将限位件56弯勾端通过导入孔551固定到定位孔541内实现固定,通过向相反方向旋转缸体412和开口连接机构5,使所述限位件56的自由一端进入或脱离第一凹槽54与第二凹槽55,已达到安装和拆卸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嵌入式连接机构6相比于卡箍式连接机构将两个机构安装,具有更加的稳定性,卡箍式连接机构通过在两个机构的外侧设置环形固定件,并通过螺钉拧紧,实现固定,依靠螺钉结构的锁紧及环形固定件的包覆凸肩侧壁的剪切强度;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结合的两机构的内侧及外侧面上设置凹槽,并通过限位件卡设在两机构之间,通过限位件与凹槽侧壁之间的径向压力抗衡两机构的轴向拉力,比采用卡箍机构具有更强的作用效果;同时,相比于焊接方式破坏机构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安装方式能够拆卸、方便对机构内的结构进行操作及更换,只需对两机构进行相反方向的旋转即可实现安装及拆卸;并且,该连接方式设置在两机构的内部,不占用机构外部空间,具有更大的操作方便性;通过设置导入孔方便限位件进出凹槽,安装方便省力。

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贮罐罐顶呼吸阀中,还包括过滤机构7,设置在充压阀体3的下端,其主要包括用于过滤自然空气的过滤网71和设置在过滤网外侧起保护作用的外壳72。其中外壳72上并列开设有多条长孔结构,过滤网71以内衬的方式设置在外壳72内部。

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贮罐罐顶呼吸阀中,还包括清洗机构8,其包括设置在呼吸腔体1外壁上的清洗液进口81,设置在呼吸腔体1内壁上、与清洗液进口81对应的清洗喷球82,以及外壳内侧的清洗液回收通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贮罐罐顶呼吸阀通过设置泄压阀体,泄压阀体内设置随泄压阀体内的气压值而改变结合关系的弹性垫片与活塞杆,在所述泄压腔室内气压低于第二气压阈值时,弹性垫片与第一活塞杆之间形成弹性密封;在所述泄压腔室内气压高于第二气压阈值时,弹性垫片与第一活塞杆之间产生足够间隙,泄压腔室内的高压气体突破弹性垫片与第一活塞杆之间的弹性密封而排出泄压腔室外。相较于通过设置在泄压阀体侧壁上的高压气体出口,本实用新型一方面能够防止高压状态下打开高压气体出口泄压而引起外界大气倒灌,污染贮罐内的物质,无论高压气体出口处于常开状态或在气压高于一定条件下打开的状态,均不可避免污染罐体物质,影响贮罐内物质纯度,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结合关系随气压改变的弹性垫片与活塞杆,实现泄压腔室内的气体单向排出,绝对避免外界空气的反向流入;另一方面,通过避免在泄压阀体外侧壁设置高压气体出口或者减少高压气体出口使用频率,避免对阀体结构造成硬性损坏;同时,在贮罐内气压微高时,实现自动调节贮灌内气压值,使其达到平衡状态,避免对高压气体出口的通断进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