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动链保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9592发布日期:2018-08-31 21:34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机器保护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传动链保护罩。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纺织机中,动力传输的链条外侧一般都带有保护罩,而目前所使用的保护罩只是将传动链罩住并将传动链与外界隔离。现有的保护罩在传动链运行时没法往传动链中注油,只有将机器停下打开保护罩才能往传动链上涂润滑油,而这种人工涂润滑油导致润滑油涂抹不均匀,浪费润滑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传动链传送链保护罩,解决在传动链水平运行过程中无法完成润滑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传动链保护罩,包括:

罩体,其由相互扣合在一起的底壳和盖板构成,所述底壳内构造有供传动链行走的传动链行走槽,并在传动链行走槽两端开设有供传动链穿入和穿出的穿孔,所述底壳在传动链行走槽的上侧成排固定有若干注油嘴,这些注油嘴均朝下且出油口与传动链行走槽连通;以及

若干抹油滚轮,其均通过滚轮轴布置在传动链行走槽内,这些抹油滚轮与注油嘴一一对应并分别位于各注油嘴的出油口处,每个抹油滚轮的外表面均包覆有柔性面层,且抹油滚轮的滚轮轴与传动链的传送方向相互垂直使得抹油滚轮能够随着传动链的传送而逆向旋转从而通过柔性面层将油涂抹于传动链的滚柱上。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传动链保护罩主要是解决传动链在水平传输时的滚子润滑问题。该方案通过将传统简略的金属板构成的保护罩设计成底壳和盖板的形式,让底壳和盖板之间形成腔室,并且在底壳上构造出传动链行走槽供传动链传输;接着利用形成的传动链行走槽在底壳上布置注油嘴,将注油槽的出油口向下与传动链行走槽的上槽边接通,便可在传动链运行时,无需拆开罩体即可利用注油嘴向传动链滴入润滑油;而进一步的是为了防止滴下的润滑油在传动链行走槽内堆积影响罩体的清洁,本实用新型还在注油嘴的出油口处布置了抹油滚轮,让润滑油通过抹油滚轮涂抹至传动链的滚柱上,从而减少润滑油的用量,而且还能对传动链滚柱进行均匀润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链保护罩的底壳布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传动链滚柱与抹油滚轮和皮带之间的示意图;

图中,1.底壳,2.传动链行走槽,3.传动链滚柱,4.注油嘴,5.固定支架,6.抹油滚轮,61.滚轮轴,62.柔性面层,7.带油机构,71.电机,72.驱动轮,73.从动轮,74.过渡轮,75.皮带,76.滑油斜板,77.接油槽,78小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链保护罩,包括罩体,其由相互扣合在一起的底壳1和盖板构成,所述底壳1内构造有供传动链行走的传动链行走槽2,并在传动链行走槽2两端开设有供传动链穿入和穿出的穿孔,所述底壳1在传动链行走槽2的上侧成排固定有若干注油嘴4,这些注油嘴4均朝下且出油口与传动链行走槽2连通;以及若干抹油滚轮6,其均通过滚轮轴61布置在传动链行走槽2内,这些抹油滚轮6与注油嘴4一一对应并分别位于各注油嘴4的出油口处,每个抹油滚轮6的外表面均包覆有柔性面层62,且抹油滚轮6的滚轮轴41与传动链的传送方向相互垂直使得抹油滚轮6能够随着传动链的传送而逆向旋转从而通过柔性面层将油涂抹于传动链滚柱3上。结合图2理解,抹油滚轮6的柔性面层62处于传动链的相邻两滚柱之间但除开滚轮轴61;因此当传动链滚柱3自左向右传输时,传动链滚柱3与抹油滚轮6接触驱使抹油滚轮6逆时针旋转;反之,抹油滚轮6顺时针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利用柔性面层62完成对传动链滚柱3的润滑。且由于柔性面层62为软质材料,故不会对传动链的传输造成较大阻碍。

上述方案中,所述传动链保护罩在保护链条的同时,能在传动链运行过程中往传动链滚柱3上均匀涂抹润滑油。抹油滚轮6设置于注油嘴4出油口处,两者之间存在缝隙,同时抹油滚轮6通过柔性面层62与传动链滚柱3接触,使得传动链在运行时带动抹油滚轮6滚动,注油嘴4出油口处流出润滑油经抹油滚轮6的柔性面层62均匀涂抹在传动链滚柱3上,从而达到润滑传动链的目的。同时,传动链保护罩上等距布置的注油嘴4既能满足对传动链滚柱3的均匀抹油又使得涂抹润滑油的效率更高,也保证了在其中一两个注油嘴4堵住的时候,也能正常的对传动链进行涂油润滑。抹油滚轮6外表面的柔性面层62可以是棉布也可以是海绵毛刷等类似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细节是,所述传动链保护罩还包括带油机构7,参照图1所示,所述带油机构7布置在传动链行走槽的下侧,并具体包括:驱动轮72,其布置在传动链行走槽的下侧且轮轴与传动链的传送方向垂直,所述驱动轮72至少一部分外轮面伸入到传动链行走槽2内,所述驱动轮72驱动连接位于底壳1外的电机71;从动轮73,其与驱动轮72并排平行设置,且也有至少一部分外轮面伸入到传动链行走槽2内;过渡轮74,其布置在驱动轮72和从动轮73的连线中部下方,以与驱动轮72和从动轮73构成倒三角分布,所述底壳1为过渡轮预留有将过渡轮74的一部分外轮面外露的底部开口;所述皮带75,其绕设在驱动轮72、从动轮73和过渡轮74之间形成倒三角传输,所述皮带75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弧形的小凸起78,这些弧形的小凸起78随皮带75传输至传动链下侧时能够与传动链滚柱3底部光滑过渡接触;其中,所述底壳1在底部开口的至少一侧倾斜设置有一滑油斜板76,所述滑油斜板76与所在侧的皮带75斜向传输段相互平行,且上端连接至传动链行走槽2的下槽边,所述驱动轮72和从动轮73的位置设置使得皮带75的水平传输段位于抹油滚轮6下方。

结合图1-2理解,上述所给出的带油机构7主要是考虑到当注油嘴往下注油过多过快导致抹油滚轮6的柔性面层62吸油过多,从而在当传动链滚柱3穿过柔性面层62因受挤压为传动链滚柱3的涂抹过多的润滑油,造成传动链滚柱3底部形成多余的欲滴未滴的油滴,为避免油滴滴入到传动链行走槽2内影响清洁而设计的。即上述带油机构7主要是用于将传动链滚柱3上因注油过多形成的油滴带离传动链滚柱3。具体实现是:将驱动轮72、从动轮73至少一部分外轮面伸入到传动链行走槽2内,并利用过渡轮74形成倒三角分布,然后在三者之间绕设皮带75,使皮带75既能在传动链行走槽2内形成水平传输段,又能在底壳1内形成斜向传输段;由于在皮带75上设置了若干弧形的小凸起78,这些小凸起78又是与传动链滚柱3底部光滑过渡接触的,因此皮带75在传动链行走槽2内的水平传输段在与传动链逆向传输时,这些小凸起78便能够将传动链滚柱3底部形成的多余油滴带走;带走后,由于皮带75形成的是倒三角传输,因此当皮带75运行至斜向传输时,这些带走的油滴便会滴落到滑油斜板76上,经滑油斜板76滑下从底壳1的底部开口送出。当然优选的是,所述底壳1在底部开口的两侧都倾斜设置滑油斜板76,使两块滑油斜板76分别平行于皮带75的两边斜向传输段。这样可以在皮带75顺向传输或逆向传输均能将油滴从底壳1的底部开口顺利滑出。即滑油斜板76的设置使得传送带上多余的润滑油在向下传输的过程中不至于滴落在传动链保护罩内部下表面。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底壳1在底部开口处还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有接油槽77,该接油槽77主要是用于将滑油斜板76上的润滑油收集起来。皮带75从传动链滚柱3上带下的润滑油能直接被流入接油槽77内。可拆卸的接油槽77使得接油槽77方便清洁。

从图1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底壳1(及盖板)设计成L形转角构造,此时该种构造的保护罩适用于传动链在转角传输的位置保护。

进一步的是,所述皮带75的水平传输段与若干注油嘴4所占据的底壳1长度相适配,使得传动链在运行的过程中位于注油嘴4正下方的传动链滚柱3能一直与皮带75上的小凸起78相接触并在启动带油机构7时带下多余润滑油。在实际操作时,带油机构7的运行可以人工自行启动,可以隔段时间按需启动。启动操作仅需启动电机71即可。当带油机构7未被启动时,由于皮带75上的小凸起78是与传动链滚柱3底部是光滑接触的(结合图2),因此也是不会影响传动链的正常传输的。

进一步的是,底壳1侧壁外表面的底部连接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上开有用于固定的固定孔。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