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恒温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1817发布日期:2018-06-27 02:38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浴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增压恒温水龙头。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常用的热水器淋浴水龙头,一般为恒温水龙头,其核心部件包括分水阀芯和恒温阀芯。一般家庭为了省电或实际需要,会选用非承压式热水器,水箱放在屋顶上,依靠重力排水。这就导致了各楼层热水水压不定的情况,尤其是在高楼层使用热水时,热水水压很小,对应的从恒温阀芯出来的混合水水压很小,导致洗浴过程不舒服,实际使用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使混合水增压出水的恒温水龙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压恒温龙头,包括水龙头阀体、恒温阀芯、分水阀芯,水龙头阀体包括前后设置的混水阀体和过水阀体,混水阀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恒温阀芯腔和分水阀芯腔,混水阀体的中部还设有混合水上出水口和混合水下出水口;过水阀体内设有过水通道,过水阀体表面设有阀体冷水进水口和阀体热水进水口,混水阀体和过水阀体之间设有连通恒温阀芯腔的冷水进水通道、热水进水通道和增压进水通道,其中冷水进水通道在热水进水通道的左侧,增压进水通道在冷水进水通道、热水进水通道之间。

进一步的,恒温阀芯包括阀芯阀体、热敏元件、复位弹簧、冷热水进水控制组件,阀芯阀体包括阀芯上阀体、阀芯下阀体,其中阀芯上阀体安装有调温把手及把手套,阀芯下阀体的周壁上设有阀芯冷水进水口及阀芯热水进水口,在阀芯下阀体的底部还设有增压座,增压座呈环柱状,其内腔形成阀芯混合水出水口,增压座环壁设有加水槽,增压座一端与阀芯下阀体连接,另一端环壁设有径向凸缘,并在径向凸缘上设有加水通孔;其中阀芯冷水进水口、阀芯热水进水口和加水槽分别与冷水进水通道、热水进水通道和增压进水通道相对应。

进一步的,径向凸缘环壁安装有加水密封圈。如此,将外接水源限制于下密封圈与加水密封圈之间,对进入加水槽内的水源进行保压,使加注水源只会从加水槽并通过加水通孔流出,保证了加注水源本身的水压。加水通孔可限制加注水源的流通流量,加水密封圈的存在避免加注水源向混合水泄漏,造成水龙头出水温度超出适用温度。

进一步的,径向凸缘上对应设有容置加水密封圈的凸缘环槽。

进一步的,增压座与阀芯下阀体为一体成型。如此阀体整体只有两部分,简化安装,同时减少漏水点。

进一步的,增压座与阀芯下阀体为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如此,阀体各部分分体生产,简化制造难度,同时便于拆装更换维护。当然不仅限于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也可卡扣或其他形式,方便拆装即可。

进一步的,增压座内腔还设有阀芯限位台阶。

进一步的,包括一快开阀芯,在过水阀体表面开设快开安装口,其与增压进水通道同轴线设置;快开阀芯从快开安装口插入,穿过过水通道,快开阀芯的底部出水口与增压进水通道端口相通,快开阀芯的侧面快开进水口与过水通道相通。

进一步的,混水阀体的恒温阀芯腔和分水阀芯腔之间是为混水腔,其内还铸有上、下混合水出水通道,混水腔、上混合水出水通道、下混合水出水通道分别与分水阀芯腔底部设置的混合水进水孔、混合水上出水孔、混合水下出水孔相通。

进一步的,混水阀体和过水阀体一体铸造成型。如此加工一步成型,简化安装,减少漏水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因热水水压较小而导致水龙头恒温出水水压较小的问题,利用冷水水压大于热水水压的事实,从恒温阀芯外部引入一支冷水对混合水进行加压。具体地,冷、热水分别从阀体冷水进水口及阀体热水进水口进入水龙头阀体内,热水经热水进水通道进入恒温阀芯,冷水一支经过水通道、冷水进水通道进入恒温阀芯与热水混合,混合水从阀芯混合水出水口流出;冷水另一支从过水通道、增压进水通道流向恒温阀芯的尾部,记作加注水源,进入加水槽,从加水通孔射流出去,与从阀芯混合水出水口流出的混合水汇聚,形成新的混合水,从而达到适合洗浴的水压,增加用户使用舒适度。新的混合水沿混合腔流入分水阀芯内,经分水阀芯分流从上混合水出水通道或下混合水出水通道流出,实现水龙头的双路出水。

同时,在增压座底部安装加水密封圈,将外接水源限制于下密封圈与加水密封圈之间,对进入加水槽内的水源进行保压,使加注水源只会从加水槽并通过加水通孔流出,保证了加注水源本身的水压。加水通孔可限制加注水源的流通流量,加水密封圈的存在避免加注水源向混合水泄漏,造成水龙头出水温度超出适用温度。本实用新型中,还设置了快开阀芯,以此控制从增压进水通道进入恒温阀芯加水槽的一支水流,提高加注水源的水压,提升水龙头的使用性能。水龙头阀体包括前后平行设置的混水阀体和过水阀体,如此为冷水的分流提供空间,同时便于快开阀芯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恒温龙头,利用加注水源来提高混合水的水压,结构简单合理,设计巧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增压恒温龙头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增压恒温龙头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增压恒温龙头的另一角度剖视图。

图4是水龙头阀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水龙头阀体的右视图。

图6是水龙头阀体的左视图。

图7是图6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图9是水龙头阀体与水龙头外壳配合装配合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恒温阀芯的爆炸图。

图11是恒温阀芯的立体结构图。

图12是恒温阀芯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另一实施例的恒温阀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增压恒温龙头,包括水龙头阀体1、恒温阀芯2、分水阀芯3和水龙头外壳4,恒温阀芯2的外侧安装有恒温手轮连接件20,分水阀芯3的外侧安装有分水手轮连接件30,水龙头阀体1上下方向分别连接有上出水连接件61和下出水连接件62,其中下出水连接件62带摇摆出水嘴,可实现下出水和侧出水,由此本恒温龙头可实现3路出水的效果。实际上也可以只有一个出水口,由分水阀芯控制混合水的开关,增压原理相同。

分水阀芯3为卫浴领域的常用配件,用于控制水的流量及开关,本实施例中控制的是混合水的双路出水及龙头开关。恒温手轮连接件20、分水手轮连接件30为一般常用配件,用于恒温阀芯2、分水阀芯3的固定安装及把手调节。

如图10-12所示,恒温阀芯,包括阀芯阀体21、热敏元件22、复位弹簧23、冷热水进水控制组件24。

阀芯阀体21包括阀芯上阀体211、阀芯下阀体212,其中阀芯上阀体211安装有调温把手2111及把手套2112,阀芯下阀体212的周壁上设有阀芯冷水进水口25及阀芯热水进水口26,其中阀芯热水进水口26设置在阀芯冷水进水口25的下方。阀芯冷水进水口25与阀芯热水进水口26的两侧均设有防止漏水串水的密封圈。具体的阀芯上阀体211、阀芯冷水进水口25与阀芯热水进水口26之间、阀芯下阀体212底部分别安装有上密封圈213、中密封圈214、下密封圈215。同时,阀芯阀体21的阀芯冷水进水口25与阀芯热水进水口26外均罩设有阀芯滤网216。

冷热水进水控制组件24是为一活塞,其两端面分别与阀芯冷水进水口25及阀芯热水进水口26的相离边缘靠近。冷热水进水控制组件24的中部还安装有用于使阀芯下阀体212内腔与冷热水进水控制组件24外壁密封防串水的控水密封圈241。

本实施例中,阀芯下阀体212的底部还设有增压座27,增压座27呈环柱状,其内腔形成阀芯混合水出水口28,增压座27环壁设有加水槽272,增压座27一端与阀芯下阀体212连接,另一端环壁设有径向凸缘273,并在径向凸缘273上设有加水通孔274。径向凸缘273环壁安装有加水密封圈275。径向凸缘273上对应设有容置加水密封圈275的凸缘环槽276。本实施例中,增压座27与阀芯下阀体212为一体成型。如此阀芯阀体21整体只有两部分,简化安装,同时减少漏水点。

现有技术中,使用非承压式热水器,水箱需放在屋顶上,依靠重力排水。这就导致了各楼层热水水压不定的情况,尤其是在高楼层使用热水时,热水水压很小,冷水水压相对较大,对应的从恒温阀芯出来的混合水水压很小,导致洗浴过程不舒服,实际使用非常不便。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非承压式热水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冷水水压大于热水水压的事实,从恒温阀芯2外部引入一支冷水,进入加水槽272,从加水通孔274射流出去,与从阀芯混合水出水口28流出的混合水汇聚,形成新的混合水,从而达到适合洗浴的水压,增加用户使用舒适度。

在实际使用时,适度提升预设温度,使从阀芯混合水出水口28流出的混合水的温度达到45-49度,再与外注的冷水汇合降温,形成38-40度左右的恒温水,以供用户使用。

本实施例中,在增压座27底部安装加水密封圈275,将冷水限制于下密封圈215与加水密封圈275之间,对进入加水槽272内的水源进行保压,使加注的冷水只会从加水槽272并通过加水通孔274流出,保证了加注冷水本身的水压。加水通孔274可限制加注冷水的流通流量,加水密封圈275的存在避免加注的冷水向混合水泄漏,造成水龙头出水温度超出适用温度。

加水通孔274可均布设有多个,小孔径,以提高加注的冷水的水压,从而提升新的混合水的水压。

本实施例中的恒温阀芯以对应的水龙头,解决了因热水水压较小而导致水龙头恒温出水水压较小的问题,利用加注冷水的外部推力来提高混合水的水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

本实施例中,热敏元件22是为石蜡恒温组件。石蜡恒温组件的生产发展已久,其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较为成熟稳定,产品之间差异很小,价格更便宜,普及率更大。具体地,其顶杆与把手套2112相抵,连接杆与冷热水进水控制组件24固定,感温部外套有复位弹簧23,复位弹簧23与增压座27内腔设有的限位台阶277相抵,限位台阶277用于阀芯阀体21内配件的限位安装。为了提高热敏元件22调整冷热水进水控制组件24移动的稳定性,在复位弹簧23与限位台阶277之间还设有弹簧座29。

如图1-9所示,水龙头阀体1包括前后设置的混水阀体11和过水阀体12,混水阀体1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恒温阀芯腔111和分水阀芯腔112,混水阀体11的中部还设有混合水上出水口19-1和混合水下出水口19-2;过水阀体12内设有冷水过水通道121,过水阀体12表面设有阀体冷水进水口13和阀体热水进水口14,混水阀体11和过水阀体12之间设有连通恒温阀芯腔111的冷水进水通道15、热水进水通道16和增压进水通道17,其中冷水进水通道15在热水进水通道16的左侧,增压进水通道17在冷水进水通道15、热水进水通道16之间。恒温阀芯2的阀芯冷水进水口25、阀芯热水进水口26和加水槽272分别与冷水进水通道15、热水进水通道16和增压进水通道17相对应。

混水阀体11的恒温阀芯腔111和分水阀芯腔112之间是为混水腔113,其内还铸有上、下混合水出水通道191、192,混水腔113、上混合水出水通道191、下混合水出水通道192分别与分水阀芯腔112底部设置的混合水进水孔1121、混合水上出水孔1122、混合水下出水孔1123相通。

混水阀体11和过水阀体12一体铸造成型。如此水龙头阀体1加工一步成型,简化安装,减少漏水点。

本恒温水龙头还包括一快开阀芯5,在过水阀体12表面开设快开安装口18,其与增压进水通道17同轴线设置;快开阀芯5从快开安装口18插入,穿过过水通道121,快开阀芯5的底部出水口与增压进水通道17端口相通,快开阀芯5侧面的快开进水口(图中示示出)与过水通道121相通。如图3所示,过水通道121的直径略大于快开阀芯5的外径,过水通道121与快开阀芯5之间存有缝隙供冷水从其间流通,冷水在过水通道121内流通,冷水分流成2支,一支进入快开阀芯5的快开进水口内,之后从快开阀芯5底部流出,另一支从过水通道121与快开阀芯5之间存有缝隙流到过水通道121端部,进入冷水进水通道15。在快开阀芯5的后端还连接有快开手轮连接件50。

本实施例中的过水阀体12呈环柱状,其内部的过水通道121的轴线与混水阀体11的轴线平行,过水通道121是为两端开口的通腔,过水通道121两端安装有过水柱塞122。过水通道121设置成通腔,方便过水阀体12的加工,便于抽芯。

在过水阀体12的表面还设有对应冷水进水通道15的工艺通孔151,工艺通孔151与冷水进水通道15同轴线设置,工艺通孔151内安装有冷水过水堵头152。冷水进水通道15是为通孔状,工艺通孔151的设置相当于冷水进水通道15端口朝外敞开,如此便于冷水进水通道15的加工成型,同样便于抽芯。

本实施例中快开阀芯5与快开安装口18螺纹连接;快开阀芯5的底部与增压进水通道17端口之间连接一快开接头51,快开接头51插装入增压进水通道17内;增压进水通道17为沉孔,具有快开限位平台171,快开接头51的后端与快开阀芯5底部抵触,快开接头51的前端与快开限位平台171抵触,快开接头51的周壁上安装有密封圈;快开阀芯5的底部周壁上或者快开阀芯5底面与快开接头51之间安装有快开密封圈。设置快开接头51得以适应普通快开阀芯5的长度,使水流能顺利被引入恒温阀芯2的增压座27内。设置快开密封圈,使快开阀芯5与快开接头51的密封处于连接关系,保障了快开阀芯5的开关功能。

阀体热水进水口14安装有用于与热水源连接的热水管道接头141,热水管道接头141与阀体热水进水口14之间还安装有热水连接插头142,热水连接插头142的后端与热水管道接头141固定连接,前端穿过过水通道121并插入热水进水通道16内;阀体热水进水口14的后端设有热水限位台阶143,热水连接插头142的后端径向凸出容置于热水限位台阶143上;热水进水通道16为沉孔,具有热水限位平台161,热水连接插头142的前端抵触在热水限位平台161上;热水连接插头142的前后两部分的外壁上均安装有密封圈。

热水管道接头141不与阀体热水进水口14直接固定接触,通过热水连接插头142转接,热水连接插头142置于热水限位台阶143和热水限位平台161之间,再由水龙头外壳4对其进行外压固定,如此不会在龙头关闭时被水流反顶出水龙头,造成密封失效。

阀体热水进水口14和快开安装口18间隔较近,现有技术中,往往会在阀体热水进水口14的内壁设置螺纹,直接与热水管道接头141螺纹连接,同时快开安装口18内壁设有螺纹得以与普通快开阀芯螺接固定,阀体热水进水口14和快开安装口18的同时螺纹设计,会使水龙头阀体1加工工艺复杂,模具抽芯空间有限,常常需要二次加工使螺纹成型。

本实用新型中,热水连接插头142与水龙头阀体1之间仅是限位安装状态,并非固定连接。如此阀体热水进水口14无需如现有技术一般与热水管道接头141螺纹连接,阀体热水进水口14内壁无需设置螺纹,阀体热水进水口14可设计成直通通孔状,这样将便于阀体热水进水口14的加工,简化抽芯过程,阀体热水进水口14和快开安装口18可同时加工成型,从而促使水龙阀体1的一次加工成型,无需二次加工设置螺纹。

热水连接插头142为长杆状,内部为空腔,可将热水从阀体热水进水口14直接通入热水进水通道16内,避免了与冷水串流,同时缩短热水流通通道,避免能量消耗。

热水连接插头142的后端径向凸出呈六角状,如此可卡位安装,热水管道接头141与热水连接插头142内腔螺纹安装时就不会打滑,便于热水管道接头141和热水连接插头142的安装。

阀体冷水进水口13安装有用于与冷水源连接的冷水管道接头131,冷水管道接头131与阀体冷水进水口13之间还安装有冷水连接插头132,冷水连接插头132直接插入阀体冷水进水口13内,冷水管道接头131的外壁与冷水连接插头132的内壁固定连接,冷水连接插头132的外壁上安装有密封圈。与阀体热水进水口14类似,阀体冷水进水口13在加工时无需设螺纹,方便加工抽芯。

对应的水龙头外壳4,其表面对应于阀体冷水进水口13、阀体热水进水口14、快开安装口18开设有外壳冷水进水口41、外壳热水进水口42、外壳快开安装口43,其中,外壳冷水进水口41、外壳热水进水口42的开口直径小于对应的阀体冷水进水口13和阀体热水进水口14的开口直径,外壳快开安装口43的开口直径大于快开安装口18的开口直径。由此,水龙头外壳4可在外压住冷水连接插头132、热水连接插头142,使其无需与水龙头阀体1固定安装,快开阀芯5则可以在水龙头外壳4套在水龙头阀体1外后再插入水龙头阀体1内。

若先安装快开阀芯5再安装水龙头外壳4,则需要将水龙头外壳4为分体式结构,或者快开阀芯5沉入水龙头阀体1内较深的位置,这将造成后续快开手轮连接件50的安装不易及过水通道121将较宽以适应快开阀芯5的尺寸的问题,这都将增大水龙头的制造和安装成本,并不适用。

本实施例中增压恒温龙头的安装过程为,将冷水连接插头132、热水连接插头142、冷水过水堵头152、快开接头51分别插放入水龙头阀体1的阀体冷水进水口13、阀体热水进水口14~热水进水通道16、工艺通孔151、增压进水通道17内,两个过水柱塞122分别螺接在过水通道121的两个开口处,然后将水龙头外壳4套在该水龙头阀体1外面,将恒温阀芯2、分水阀芯3分别塞装入恒温阀芯腔111、分水阀芯腔112内,,并将恒温手轮连接件20、分水手轮连接件30分别安装在恒温阀芯2、分水阀芯3的外端。快开阀芯5插入快开安装口18,其把手端与快开安装口18螺纹安装,其出水端与快开接头51密封相抵,然后将快开手轮连接件50安装在快开阀芯5的外端。最后在水龙头阀体1的上出水口19-1和混合水下出水口19-2处安装上上出水连接件61和下出水连接件62,冷水连接插头132、热水连接插头142端部安装上冷水管道接头131、热水管道接头141,从而完成整个增压恒温龙头的组装。

本增压恒温龙头在使用时,冷、热水分别从阀体冷水进水口13及阀体热水进水口14进入水龙头阀体1内,热水经热水管道接头141、热水进水通道16、阀芯热水进水口26进入恒温阀芯2内,冷水经冷水管道接头131、过水通道121、冷水进水通道15、阀芯冷水进水口25进入恒温阀芯2内,冷、热水在恒温阀芯2内混合形成混合水,利用热敏元件22中温包热胀冷缩的特点,带动冷热水进水控制组件24沿轴向移动,自动调节冷热水的混合比例,最终混合水从阀芯混合水出水口28流出。过水通道121内的冷水部分进入快开阀芯5,沿快开接头51内腔、增压进水通道17流向恒温阀芯2的尾部,该冷水进入加水槽272,从加水通孔274射流出去,与从阀芯混合水出水口28流出的混合水在混水腔113汇聚,形成新的混合水。新的混合水沿混合腔113流入分水阀芯3内,经分水阀芯3分流从上混合水出水通道191或下混合水出水通道192流出,实现水龙头的双路出水。新的混合水将达到适合洗浴的水压,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

本实施中提供的增压恒温龙头,利用加注冷水来提高混合水的水压,设计巧妙,同时结构简单合理,便于水龙头阀体1的一次加工成型,简化加工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实施例,如图13所示,增压座27与阀芯下阀体212为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即增压座27的连接部271与阀芯下阀体212下部进行螺纹固定,如此,阀芯阀体21各部分分体生产,简化制造难度,同时便于拆装更换维护。当然不仅限于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也可卡扣或其他形式,方便拆装即可。其它技术特征与前述实施例相同。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