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夹套的金属软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2586发布日期:2018-06-19 22:48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夹套的金属软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夹套的金属软管,涉及金属软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用于输送液体的金属软管,而其应用环境的不同,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而很多金属软管由于环境因素导致部分管段磨损严重,因而,需要在其外部加装夹套,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但是,目前很多的金属软管外部并没有加装夹套,因而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磨损严重而需要频繁更换,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有效避免金属软管部分管段磨损的带夹套的金属软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带夹套的金属软管,包括内管以及外管,所述外管套接在内管外部,且在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具有填充间隙,所述填充间隙内填充有蓄热材料,所述外管包括第一分管体以及第二分管体,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均设置为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半圆形管,且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上侧开口边缘之间通过金属软连接带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下侧开口边缘设有沿管体边缘设置为条形固定板,所述条形固定板上设有相对应的螺纹孔,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下侧边缘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管体内部设有多根与两者管体同轴设置的毛细导流管。

作为优选,多根毛细导流管的两端部之间均连接一主导流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两端部均设有半圆形的法兰盘,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端部上的两个半圆形法兰盘组成一个完成的连接法兰。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上的两个条形固定板的相对侧板体上设有密封橡胶垫。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软连接带设置为两个,且相互平行并上下相对的连接于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上侧边缘管体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所述带夹套的金属软管整体结构简单,安装制作以及操作方便,能快速有效的进行安装与拆卸,而且能有效起到放置内管磨损的效果,而且方便多段外管之间连接固定,提高整体金属软管的稳固性,因而实用性高,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带夹套的金属软管,包括内管1以及外管,所述外管套接在内管1外部,且在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具有填充间隙2,所述填充间隙内填充有蓄热材料3,所述外管包括第一分管体4以及第二分管体5,所述第一分管体4、第二分管体5均设置为横截面为半圆形的半圆形管,且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上侧开口边缘之间通过金属软连接带6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下侧开口边缘设有沿管体边缘设置为条形固定板7,所述条形固定板上设有相对应的螺纹孔,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下侧边缘之间通过螺栓8紧固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对内管进行散热或保暖,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管体内部设有多根与两者管体同轴设置的毛细导流管9,进一步地,多根毛细导流管9的两端部之间均连接一主导流管,因而,当金属管所处的环境温度较高或较低时,可以通过将主导流管连接外部冷却水或热水循环发生设备,继而通过毛细导流管起到对内管持续降温散热或保温的效果,实用性高。

为方便将不同管段的外管之间连接起来,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两端部均设有半圆形的法兰盘11,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端部上的两个半圆形法兰盘组成一个完成的连接法兰。

进一步地,为提高外管套接在内管时的管体密封效果,所述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上的两个条形固定板的相对侧板体上设有密封橡胶垫12。

为提高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上侧管体边缘之间的连接稳固性,所述金属软连接带设置为两个,且相互平行并上下相对的连接于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上侧边缘管体之间。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将内管置于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所组成的管腔内,然后合拢两个分管体,并通过螺栓穿过两个分管体下部的条形连接板,继而将第一分管体、第二分管体的下侧边缘之间连接紧固,从而完成夹套管的安装过程,安装拆卸方便且实用性高。

上述带夹套的金属软管整体结构简单,安装制作以及操作方便,能快速有效的进行安装与拆卸,而且能有效起到放置内管磨损的效果,而且方便多段外管之间连接固定,提高整体金属软管的稳固性,实用性高。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