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栓和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02354发布日期:2018-08-19 14:4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间隔栓和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的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由de102012220947已知一种具有间隔栓的减振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间隔栓和一种改进的减振装置。

该任务借助于根据权利要求1的间隔栓和根据权利要求10的减振装置得到解决。有利的实施方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发现能够通过下述方式提供一种用于减振装置(尤其是用于离心力摆或者扭转振动减振器)的改进的间隔栓:所述间隔栓具有轴环区段、第一铆接区段和第二铆接区段。所述轴环区段具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构造用于贴靠在该减振装置的第一构件上。所述第一铆接区段和所述第二铆接区段相互间隔地布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铆接区段和所述第二铆接区段构造用于配合到所述第一构件中并且将所述轴环区段与所述第一构件连接。所述轴环区段具有压印区域。至少一个槽口在所述轴环区段中布置在所述压印区域中。所述压印区域布置在所述第一铆接区段与所述第二铆接区段之间。

由此能够特别强固地构造所述间隔栓,并且在将所述第一铆接区段和所述第二铆接区段与所述第一构件铆接时避免所述轴环区段在所述第一铆接区段与所述第二铆接区段之间凹陷。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铆接区段具有第一铆钉杆。所述第一铆钉杆在第一固定端处与所述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二铆接区段具有第二铆钉杆。所述第二铆钉杆在第二固定端处与所述第一端面连接。在第一方向上该第一铆钉杆的第一固定端与该第二铆钉杆的第二固定端具有第一间距。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压印区域具有最大宽度。所述最大宽度至少是该第一间距的20%。由此提供该间隔栓的特别强固的轴环区段。附加地或者替代地,所述压印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整个轴环区段上延伸。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压印区域在面向所述第一铆钉杆的侧上在所述压印区域与该第一铆钉杆的第一固定端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压印区域在面向所述第二铆钉杆的侧上在所述压印区域与该第二铆钉杆的第二固定端之间具有第三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和所述第三间距是相同的或者不同的。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隔栓具有第三铆接区段和第四铆接区段。所述轴环区段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置地布置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构造用于贴靠在该减振装置的第二构件上。所述第三铆接区段和所述第四铆接区段相互间隔地布置在该轴环区段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三铆接区段和所述第四铆接区段构造用于配合到所述第二构件中并且将所述第二构件与所述轴环区段连接。所述第三铆接区段具有第三铆钉杆,并且所述第四铆接区段具有第四铆钉杆。所述第三铆钉杆在第三固定端处与所述第二端面连接,并且所述第四铆钉杆在第四固定端处与所述第二端面连接。在该轴环区段的第一方向上该第三铆钉杆的第三固定端与该第四铆钉杆的第四固定端具有第四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四间距是相同的。

在一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隔栓具有第三铆接区段和第四铆接区段。所述轴环区段具有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置地布置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构造用于贴靠在该减振装置的第二构件上。所述第三铆接区段和所述第四铆接区段相互间隔地布置在该轴环区段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三铆接区段和所述第四铆接区段构造用于配合到所述第二构件中并且将所述第二构件与所述轴环区段连接。所述第三铆接区段具有第三铆钉杆,并且所述第四铆接区段具有第四铆钉杆。所述第三铆钉杆在第三固定端处与所述第二端面连接,并且所述第四铆钉杆在第四固定端处与所述第二端面连接。在该轴环区段的第一方向上该第三铆钉杆的第三固定端与该第四铆钉杆的第四固定端具有第四间距。所述第四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轴环区段处的压印区域在第二方向上达到所述第一端面或者与所述第一端面相间隔地布置。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槽口构造为球壳形、柱壳形、透镜形、棱锥形、立方形或者棱柱形。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轴环区段具有周面,其中,所述周面邻接所述第一端面,其中,所述槽口在所述周面处具有槽口轮廓,其中,所述槽口轮廓优选构造为圆形、矩形、梯形或者椭圆形,其中,所述压印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另外的槽口,其中,所述槽口和所述另外的槽口在所述压印区域中相互间隔地布置在所述周面上,其中,所述槽口和所述另外的槽口相同地构造或者相互不同地构造。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铆接区段具有第一主延伸轴线,并且所述第二铆接区段具有第二主延伸轴线。所述槽口具有第三主延伸轴线。所述第三主延伸轴线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第一主延伸轴线与所述第二主延伸轴线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主延伸轴线和/或所述第二主延伸轴线和/或所述第三主延伸轴线相互平行地取向。替代地,所述第一主延伸轴线和所述第三主延伸轴线相互倾斜地、优选相互垂直地取向。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用于机动车的减振装置、尤其是离心力摆或者扭转减振器以能围绕旋转轴线转动的方式被支承。所述减振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间隔栓。所述第一构件至少区段地与所述第二构件相间隔地布置。所述轴环区段在轴向上布置在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之间。所述第一构件贴靠在该轴环区段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构件具有第一铆钉开口和与所述第一铆钉开口错位地布置的第二铆钉开口,其中,所述第一铆接区段穿过所述第一铆钉开口,并且所述第二铆接区段穿过所述第二铆钉开口,并且所述第一铆接区段和所述第二铆接区段将所述轴环区段与所述第一构件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阐释本发明。在此示出:

图1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局部半纵剖面图;

图2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局部半纵剖面图;

图3沿着图1和2所示的减振装置的图1和2所示的截面a-a的剖视图;

图4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栓的侧视图;

图5沿着图4所示的间隔栓的图4所示的截面b-b的剖视图;

图6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间隔栓的俯视图;

图7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间隔栓的俯视图;

图8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间隔栓的俯视图;

图9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间隔栓的俯视图;

图10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间隔栓的立体图;

图11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间隔栓的压印区域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0的局部半纵剖面图。

减振装置10以能围绕旋转轴线15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减振装置10可以是机动车驱动系的一部分,并且构造用于减小要通过所述驱动系传递的转矩的旋转振动。因此,例如也可考虑的是,减振装置10构造为扭转振动减振器、尤其是弹簧减振器。

减振装置10具有第一构件20、第二构件25和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三构件30。第一构件20在轴向上与第二构件25间隔地布置。第一构件20例如构造为第一减振器输入件,所述第二构件构造为第二减振器输入件。第一构件20也可构造为第一减振器输出件,第二构件25也可构造为第二减振器输出件。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三构件30构造为能量存储元件、尤其是弹簧元件,例如弓形弹簧或者压式弹簧。在此,所述能量存储元件在一侧上与第一构件20和/或第二构件25耦合。在第二侧上,所述能量存储元件可与另一未示出的构件耦合。

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5在作用技术方面与第三构件30连接。第一构件20与第二构件25借助于间隔栓40连接。间隔栓40在此确定第一构件20与第二构件25之间的一预定间距adef。该预定间距adef优选至少为6mm、优选至少为9mm并且优选小于25mm。

图2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0的局部半纵剖面图。

减振装置10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构造为离心力摆。减振装置10以能围绕旋转轴线15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当然,也可考虑的是,减振装置10以其他方式构造。

减振装置10包括构造为第一构件20的第一摆法兰件和构造为第二构件25的第二摆法兰件。第一构件20在径向外侧与第二构件25间隔地布置。在第一构件20与第二构件25之间布置有构造为第三构件30的摆质量。所述摆质量借助于耦合件35与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5耦合。第三构件30通过所述耦合件可在周向上受限地相对于第一和第二构件20、35运动。

在径向外侧,减振装置10具有间隔栓40。间隔栓40以预定间距adef将第一构件20与第二构件25连接。在径向内侧,示例性地,第一构件20和第二构件25区段地相互贴靠地借助于连接件45相连接。连接件45可例如构造为铆接连接件。该连接件45也可以其他形式构造。

图3示出沿着图1和2所示的减振装置10的图1和2所示的截面a-a的剖视图。在此,图3沿顺时针旋转90°地示出。

间隔栓40具有轴环区段50、第一铆接区段55、第二铆接区段60,示例性地具有第三铆接区段65和第四铆接区段70。铆接区段55、60、65、70的数量是示例性的。当然,间隔栓40也可具有其它数量的铆接区段55、60、65、70。

轴环区段50具有第一端面75和第二端面80。第二端面80布置在与该第一端面75相对置的侧上。第一端面75和第二端面80分别在相对于旋转轴线15的不同旋转平面中延伸。也可考虑端面75、80的其它取向。第一构件20贴靠在第一端面75上。第二构件25贴靠在第二端面80上,从而使得轴环区段50在轴向上布置在第一构件20与第二构件25之间。

第一铆接区段55具有第一铆钉杆85和第一铆钉头90。第二铆接区段60具有第二铆钉杆95和第二铆钉头100。第三铆接区段65具有第三铆钉杆105和第三铆钉头110。第四铆接区段70具有第四铆钉杆115和第四铆钉头120。

第一构件20具有第一铆钉开口125和在周向上与第一铆钉开口125相间隔地布置的第二铆钉开口130。第二构件25示例性地具有第三铆钉开口135和第四铆钉开口140。第四铆钉开口140在周向上与第三铆钉开口135相间隔地布置在第二构件25中。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第一铆钉开口125和第三铆钉开口135在径向方向上和在周向方向上对齐地布置。第二铆钉开口130和第四铆钉开口140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在径向上和在周向上相互对齐地布置。当然,铆钉开口125、130、135、140也可这样布置,使得它们只部分地对齐或者不对齐。

第一铆钉杆85穿过第一铆钉开口125。在第一构件20的背离轴环区段50的侧上布置有第一铆钉头90。第二铆钉杆95穿过第二铆钉开口130。第二铆钉头100布置在第一构件20的背离轴环区段50的侧上。第一铆钉杆85构造得比第一铆钉开口125宽。第二铆钉杆95构造得比第二铆钉开口130宽。第一和第二铆钉头90、100将轴环区段50通过相应的第一和第二铆钉杆85、95与第一构件20连接。

在轴向上对置地,第三铆钉杆105穿过第三铆钉开口135。在第二构件25的背离轴环区段50和背离第一铆接区段55的侧上布置有第三铆钉头110。第二构件25在端侧贴靠在第二端面80上。第四铆钉杆115穿过第四铆钉开口140。第四铆钉头120布置在第二构件25的背离轴环区段50的侧上。第三铆钉头105构造得比第三铆钉开口135宽。第四铆钉头95构造得比第四铆钉开口140宽。第三和第四铆接区段65、70将第二构件25与轴环区段50连接并且将第二构件25通过轴环区段50与第一构件20连接。在此,轴环区段50通过第一构件20贴靠在第一端面75上和第二构件25贴靠在第二端面80上来确定所限定的轴向间距adef。在这种情况下,当所预定间距adef至少为6mm、尤其是至少为9mm并且优选小于25mm时,是特别有利的。

铆钉头90、100、110、120通过下述方式构造:各自配属的铆钉杆85、95、105、115被引导穿过铆钉开口125、130、135、140,并且在第一和第二构件20、25贴靠在端面75、80之后将模具145(在图3中以虚线示出)优选地放置到两个在周向上相邻地布置的铆接区段55、60、65、70上,铆钉头90、100、110、120通过模具145成型。模具145在此以预定的力f不仅挤压到铆接区段55、60、65、70上,还挤压到第一和第二构件20、25和轴环区段50上。

图4示出在利用模具145将间隔栓40与第一和第二构件20、25铆接之前图4所示的间隔栓40的俯视图。

第一铆钉杆85在第一端面75处在第一固定端150处与轴环区段50连接。第二铆钉杆95以第一端面75在第二固定端155处与轴环区段50连接。第三铆钉杆105在第二端面80处在第三固定端160处与轴环区段50连接。第四铆钉杆115在第二端面80处在第四固定端165处与轴环区段50连接。

在第一固定端150与第二固定端155之间,第一铆钉杆85与第二铆钉杆90具有第一最小间距a1。在周向上在第一铆接区段55与第二铆接区段60之间以及在第三铆接区段65与第四铆接区段70之间,轴环区段50具有压印区域170。在压印区域170中布置有在轴环区段50中的至少一个槽口175。

在周向方向上,压印区域170具有第一最大宽度b。压印区域170在此至少在第一最小间距a1的20%上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最大宽度b通过第一槽口175的最大槽口宽度b1来限定。

第一槽口175在轴环区段50的周面180的第一侧179上具有第一槽口轮廓185。周面180邻接第一端面75和第二端面80。第一槽口轮廓185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构造为矩形并且与第一端面75和第二端面80相间隔地布置。

压印区域170在面向第一铆钉杆85的侧上在压印区域170与第一铆钉杆85的第一固定端150之间在周向上具有第二最小间距a2。压印区域170在面向第二铆钉杆95的侧上在压印区域170与第二固定端155之间在周向上具有第三最小间距a3。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第二最小间距a2和第三最小间距a3是相同的。当然,也可考虑的是,第二最小间距a2和第三最小间距a3是不同的,从而使得压印区域170布置得离第二铆钉杆95比离第一铆钉杆85更近。

在周向方向上,第三铆钉杆105的第三固定端160与第四铆钉杆115的第四固定端165在第二端面80上具有第四最小间距a4。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间隔栓40相对于对称平面186轴对称地布置。对称平面186在旋转平面中垂直于旋转轴线15地布置。因此,第一间距a1和第四最小间距a4示例性地是相同的。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轴环区段50处的压印区域170在轴向上与第一端面75和第二端面80相间隔地布置。第一槽口轮廓185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构造为矩形。替代地,也可考虑的是,第一槽口轮廓185构造为圆形、矩形、棱柱形或者椭圆形。

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第一铆接区段55具有第一主延伸轴线190,第二铆接区段60具有第二主延伸轴线195。第一槽口175具有第三主延伸轴线200。在此,主延伸轴线190、195、200被理解为,铆接区段55、60、65、70和/或第一槽口175在所述主延伸轴线上具有最大延伸。第一和第二主延伸轴线190、195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平行于旋转轴线15地取向。同样地,第三主延伸轴线200平行于第一和第二主延伸轴线190、195地取向。此外,在周向上第三主延伸轴线200布置在第一主延伸轴线190与第二主延伸轴线195之间。当然,也可考虑的是,第一槽口175和从而第一主延伸轴线190以别的方式取向。

图5示出沿着图4所示的间隔栓40的图4所示的截面b-b的局部剖视图。

第一槽口175在该实施例中构造为棱柱形,从而使得在图4中第一槽口175具有三角形的横截面。第一槽口175也可构造为圆柱形、透镜形、棱锥形、立方形或者球壳形。也可考虑第一槽口175的其它构型方案。

第一槽口175借助于压印工艺被压印到轴环区段50中。当然也可考虑别的用于制造压印区域170的制造工艺。尤其是,例如也可考虑的是,在一共同的模具145中制造压印区域170,利用该模具制造、例如锻造铆接区段55、60、65、70。

图6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间隔栓40的俯视图。

间隔栓40与图3和4所示的间隔栓40基本上相同地构造。不同之处在于,间隔栓40构造得不对称,从而使得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第四间距a4大于第一间距a1。在此重要的是,压印区域170在其最大宽度b方面至少是第一或者第四间距a1、a4中较小间距的20%。

图7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间隔栓40的俯视图。

间隔栓40与图3和4所示的间隔栓40基本上相同地构造。不同之处在于,压印区域170除了第一槽口175之外还具有第二槽口205和第三槽口210。槽口175、205、210的数量是示例性的。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和第三槽口205、210与第一槽口175相同地构造。当然,槽口175、205、210也可构造得相互不同。槽口175、205、210在该实施方式中布置在围绕旋转轴线15的共同的旋转平面中。槽口175、205、210能够例如通过将一个或者多个冲模压入到轴环区段50中来制造。在该实施方式中,压印区域170的最大宽度b通过在周向上间隔最远的两个槽口175、210来确定。

槽口175、205、210在该实施方式中布置成一排,其中,所述排在相对于旋转轴线15的旋转平面中伸展。此外,槽口175、205、210示例性地相同地构造,并且在轴环区段50中具有凹口轮廓185、220、225的示例性的矩形的构型方案。

图8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间隔栓40的俯视图。

间隔栓40与图7所示的间隔栓40基本上相同地构造。不同之处在于,槽口175、205、210在轴向方向上布置。槽口175、205、210在该实施方式中布置成一排,其中,所述排与旋转轴线15平行地取向。此外,槽口175、205、210相同地构造,并且在轴环区段50中具有示例性的球壳形的构型方案。

图9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间隔栓40的俯视图。

间隔栓40与图8所示的间隔栓40基本上相同地构造。不同之处在于,压印区域170以第一槽口175直接邻接第一端面75。第三槽口210直接邻接第二端面80。

图10示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间隔栓40的立体图。

间隔栓40与图3至9所示的间隔栓40基本上相同地构造。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槽口175的第三主延伸轴线200与第一主延伸轴线190和第二主延伸轴线195垂直地取向。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槽口205布置在周面180的与周面180的第一侧在径向上对置地布置的第二侧215上。由此,轴环区段50在第一端面75与第二端面80之间在轴向上变窄。第一槽口175和第二槽口205在该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通过滚压工艺被引入到轴环区段50中。

在此,模具145的用以制造第一槽口175的在周面180上的压入深度可不同于用以制造第二槽口205的在另外的周面215上的压入深度。

图11示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间隔栓40的压印区域170的局部示意图。

间隔栓40与图3至10所示的间隔栓40基本上相同地构造。不同之处在于,压印区域170以其他形式构造。在该实施方式中,压印区域170具有大量槽口175、205、210。槽口175、205、210可例如借助于沟纹平整(riffelplanieren)被引入到轴环区段50的周面180中。在此,槽口175、205、210的深度可(例如在径向上)各自不同和/或第一槽口175的第一槽口轮廓185可与第二槽口205的第二槽口轮廓220和/或与第三槽口210的第三槽口轮廓225不同。借助于沟纹平整能够特别成本有利地来制造间隔栓40。

借助于图3至11所示的间隔栓40防止在放置用于将铆接区段55、60、65、70与第一和第二构件20、25铆接的模具145时在轴环区段50中的第一构件20和/或第二构件25以及间隔栓40凹陷。由此能够保证间隔栓40的以及第一和第二构件20、25的特别高的强度。此外,因此避免尤其是在出现不期望的过载情况下减振装置10在间隔栓40处的不期望的损坏。

要指出的是,附图中所示出的特征也能够以与所示出的方式不同的方式相互组合。

附图标记列表

10减振装置

15旋转轴线

20第一构件(第一摆法兰件)

25第二构件(第二摆法兰件)

30第三构件

35耦合件

40间隔栓

45连接件

50轴环区段

55第一铆接区段

60第二铆接区段

65第三铆接区段

70第四铆接区段

75第一端面

80第二端面

85第一铆钉杆

90第一铆钉头

95第二铆钉杆

100第二铆钉头

105第三铆钉杆

110第三铆钉头

115第四铆钉杆

120第四铆钉头

125第一铆钉开口

130第二铆钉开口

135第三铆钉开口

140第四铆钉开口

145模具

150第一固定端

155第二固定端

160第三固定端

165第四固定端

170压印区域

175第一槽口

179第一侧

180周面

185第一槽口轮廓

190第一主延伸轴线

195第二主延伸轴线

200第三主延伸轴线

205第二槽口

210第三槽口

215第二侧

220第二槽口轮廓

225第三槽口轮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