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吸收恒速接头护套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5768发布日期:2018-09-25 18:0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本专利申请主张于2017年3月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系列号no.62/468,720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参考的方式将其整体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恒速接头(joint,万向节)通常用在汽车驱动轴(driveaxle,驱动桥)上,并且用密封护套封装。密封护套被固定到恒速接头,并且被设计成将油脂保持在恒速接头内且在接头旋转(rotation)、接头成角(angulation)和猛冲(plunging,跳进)期间防止外部元件进入恒速接头。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速接头护套组件。该恒速接头护套组件包括柔性护套,该柔性护套具有沿轴线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延伸的柔性部。第一端围绕恒速接头的一部分设置,并且第二端围绕轴组件的一部分设置。第一端限定裙部(skirt),该裙部具有弹性吸收和/或反射冲击能量的操作部(engineeredportion)。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速接头护套组件。恒速接头护套组件包括柔性护套,该柔性护套具有沿轴线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延伸的柔性部。第一端限定裙部,该裙部具有在第一端的远端处与第一端的近端之间延伸的操作部,所述远端具有保持片(retainingtab),所述近端设置成邻近柔性部。操作部设有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raisedbumper),该凸起缓冲部被设置在第一端的近端处且被设置成邻近柔性部。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速接头护套组件。恒速接头护套组件包括柔性护套,该柔性护套具有沿轴线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延伸的柔性部。第一端限定裙部,该裙部具有设有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的操作部,该凸起缓冲部包含插件(insert)。

从结合附图作出的以下描述中,该设计特征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

附图说明

在说明书的结尾处的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并清楚声明了本公开的主题。从参照附图作出的以下详细描述中,将明白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轴系统的侧视图;

图2是轴系统的恒速接头护套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恒速接头护套组件的端视图;

图4和图5是沿截面x-x截取的图3的恒速接头护套组件的截面图;

图6是恒速接头护套组件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恒速接头护套组件的端视图;

图8是沿截面线x’-x’截取的图7的恒速接头护套组件的截面图;以及

图9和图10是恒速接头复合插件式(compositeinsert)护套组件的多个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时参照附图,将在不限制本公开的情况下参考特定实施例来描述本公开,应该理解的是,所公开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公开,其中可以通过多种和替代性的形式来呈现本公开。这些附图没有必要成比例;为了示出特殊部件的细节可能夸大或缩小一些特征。因此,这里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并不被解释为是限制性的,而仅仅作为代表性基础来教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多种方式运用本公开。

参考图1,轴系统10沿着轴线12延伸并且关于该轴线12可旋转。轴系统10包括轴组件20、恒速接头22和恒速接头护套组件24。

轴组件20被布置成关于轴线12旋转。轴组件20可以包括第一轴,该第一轴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二轴。第一轴或第二轴中的一个连接到旋转源(例如,传动输出轴),而另一个连接到可旋转构件(例如,轮、轮毂等)。

恒速接头22被设置在轴组件20的第一轴与第二轴之间的交叉部处或该交叉部附近。恒速接头22被布置为促进第一轴相对于第二轴的旋转、咬合(articulation,接合)、成角和/或猛冲。恒速接头22包括:可操作地连接到内部构件的外部构件30;轴组件20的第一轴或第二轴中的至少一个;以及设置在外部构件30与内部构件之间的多个滚动元件。

参考图1和图2,恒速接头护套组件24围绕恒速接头22和轴组件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恒速接头护套组件24被布置成将润滑剂或油脂保持在恒速接头22内并在恒速接头22旋转、成角、摆动或猛冲期间抑制侵入元件或外部元件(或物体)进入恒速接头22。

恒速接头护套组件24包括沿轴线12在第一端44与第二端46之间延伸的柔性护套40。第一端44围绕恒速接头22的一部分(诸如,外部构件30)设置。第一端44具有第一直径。

柔性护套40具有沿轴线12在第一端44与第二端46之间延伸的柔性部42。柔性部42在第一端44与第二端46之间可以具有变化的截面直径或变化的截面形状。在附图中柔性部42被示出为具有多个盘绕(convolute)的盘绕部,但柔性部42还可以被构造为能够使柔性护套40呈柔性的波纹管、瓦楞部、柔性圆锥部等。

参考图1、图2、图4至图6和图8至图9,柔性护套40的第一端44限定裙部50,该裙部在第一端44的远端52朝向第一端44的近端54之间延伸,所述近端设置成接近或邻近柔性部42。

裙部50包括保持片60、凹部62和操作部64。保持片60设置在第一端44的远端52处。保持片60沿延伸远离轴线12的方向延伸远离第一端44的远端52。

凹部62由裙部50限定并在保持片60与近端54之间延伸,或者在保持片60与柔性部42的第一盘绕70之间延伸,所述第一盘绕设置成接近或邻近第一端44的近端54。裙部50设有操作部64,该操作部被布置成弹性吸收和/或反射冲击能量。操作部64的厚度t大于柔性部42的壁厚tw。

第一带夹80被设置成围绕柔性护套40的第一端44以将柔性护套40可操作地连接到恒速接头22的外部构件30。第一带夹80被接收于凹部62内并被设置成围绕操作部64。

操作部64具有的截面厚度被选择为在冲击事件期间吸收能量,从而防止或抑制对第一带夹80和恒速接头22的外部构件30的损害,该损害通过与冲击事件相关的预计质量、速度和方向确定。

参考图4和图5,操作部64设有第一缓冲部90和/或第二缓冲部92。第一缓冲部90被设置在第一端44的接近柔性部42的近端54处,使得第一缓冲部90被设置在柔性部42与第一端44的远端52之间。第一缓冲部90被设置成接近第一带夹80的一侧(即,设置成邻近第一端44的近端54),使得第一缓冲部90被设置在第一带夹80与柔性部42之间。凹部62被设置在第一缓冲部90与保持片60之间。

第一缓冲部90被设置成大体上横向于轴线12并延伸远离轴12。第一缓冲部90通常被设置成平行于保持片60。第一缓冲部90限定具有大体上光滑轮廓的主要表面(prevailingsurface)100,其被设置在第一缓冲部90的远端或末端(tip)处。第一缓冲部90的高度大体上等于保持片60的高度。

第一缓冲部90的直径d1位于第一缓冲部90的沿直径方向相对的主要表面之间。直径d1可以小于第一盘绕70的直径d2,如图1和图5所示。直径d1可以大体上等于第一盘绕70的直径d2,如图4所示。第一缓冲部90的直径d1大于第一带夹80的直径。第一缓冲部90的直径d1和截面厚度ct被选择为使得在轴组件20的第一轴或第二轴中的至少一个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第一缓冲部90的主要表面100可以弹性地吸收能量,并且抑制对第一带夹80的损害以及抑制对柔性护套40的穿刺。

操作部64的第二缓冲部92被设置在第一缓冲部90与保持片60之间。第二缓冲部92被设置成与接收第一带夹80的凹部62相对并且第二缓冲部朝向轴线12延伸,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第二缓冲部92延伸到恒速接头22的外部构件30内形成的袋状部110中或者至少部分由所述袋状部接收。第二缓冲部92被接收在袋状部110内,从而辅助将柔性护套40保持在恒速接头22上。

参考图6至图8,操作部64设有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其被设置在第一端44的近端54处。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被设置成邻近第一带夹80,使得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被设置成接近第一端44的近端54,从而使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被设置在第一带夹80与柔性部42之间。凹部62被设置在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与保持片60之间。

参考图6和图7,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设有多个突出部122,所述多个突出部从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外表面124径向延伸。设置在外表面124上或由外表面124限定的多个突出部122形成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织纹状(textured,纹理化)外表面。多个突出部122中的每个的末端或末端表面(tipsurface)可以限定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主要表面126。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高度大于保持片60的高度。

参考图6和图8,在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沿直径方向相对的主要表面之间测量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直径d3。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直径d3大于第一带夹80的直径。直径d3可以大体上等于第一盘绕70的直径d2。直径d3可以等于第一盘绕70的直径d2,如图6所示。直径d3可以大于第一盘绕70的直径d2,如图8所示。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直径d3和截面厚度ct被选择为使得在轴组件20的第一轴或第二轴中的至少一个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多个突出部122的主要表面126可以弹性地吸收能量,并且抑制对第一带夹80的损害以及抑制对柔性护套40的穿刺。

参考图9和图10,操作部64设有复合插件式的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30。复合插件式的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30被设置成邻近第一带夹80,使得复合插件式的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30被设置成接近第一端44的近端54,从而使复合插件式的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30被设置在第一带夹80与柔性部42之间。

复合插件式的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30包括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和从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延伸的插件132。插件132可以被构造为模制于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中的偏置构件。插件132的一部分沿延伸远离轴线12的方向延伸到主要表面126之外。

在轴线12与插件132的末端之间测量的距离d大于在轴线12与第一带夹80的外表面之间测量的距离db。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直径d3、主要表面126与插件132的末端之间的距离dt、以及复合插件式的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30的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截面厚度ct被选择为使得在轴组件20的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至少一个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插件132的末端和/或复合插件式的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30的一体模制的凸起缓冲部120的外表面124可受到冲击并可弹性地吸收能量,并且抑制对第一带夹80的损害以及抑制对柔性护套40的穿刺。

参考图1、图2、图4至图6、图8和图9,第二端46被设置成围绕轴组件20的第一轴或第二轴中至少一个的一部分。第二端46具有第二直径,该第二直径小于第一端44的第一直径。

第二端46包括第二保持片140、肩台142和第二凹部144。第二保持片140被设置在第二端46的远端150处。第二保持片140沿延伸远离轴线12的方向延伸远离第二端46的远端150。

肩台142与第二保持片140间隔并被设置在第二端46的近端152处。肩台142至少部分地由第二凹部144限定并通常被设置成垂直于轴线12。肩台142被设置成接近或邻近第二盘绕160,该第二盘绕与第一盘绕70完全分隔并被设置成与第一盘绕70相对。

第二凹部144由第二端46限定并被设置在第二保持片140与肩台142之间。第二带夹170被设置成围绕柔性护套40的第二端46,从而使柔性护套40可操作地连接到轴组件20的第一轴或第二轴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带夹170被接收于第二凹部144内,如图1所示,从而将恒速接头护套组件24的柔性护套40的第二端46固定到轴组件20。

虽然仅参考有限数量的实施例已详细描述了本公开,但应该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这些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本公开可以被修改以包含至此没有描述但等同地包含于本公开的范围内的任意数量的变型、更改、替换或等价布置。此外,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多种实施例,但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方案可以包含所述实施例中的仅一些或多个实施例的组合。因此,本公开并不被视为由上述描述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