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瓣式三通保温弯管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9199发布日期:2018-09-18 17:4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保温管连接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两瓣式三通保温弯管配件。



背景技术:

申请号:201510001991.X发明介绍了一种保温管,包括直通的保温管内管,还包括包裹住保温管内管外壁的隔热空腔,所述隔热空腔位于封闭的壳体内,所述隔热空腔内为真空或者充有隔热介质。进一步的,还包括保温管外管,所述保温管外管内径大于保温管内管外径,所述保温管外管两端为收口处,所述收口处密封的连接在保温管内管外壁,所述封闭的壳体由保温管外管、保温管内管和收口处构成。本发明的保温管,在内管和外管之间为真空层或者填充有隔热介质,可以减少内部物料的热量散失,实现保温,管道因为不需要包裹保温层,不会出现传统保温管外部保温材料易损坏的问题,尤其适用于建筑工地等秩序较为混乱的场所。

现有的管道,一般使用保温棉包裹在管道外面或者管道之间的连接处,对管道进行保温,这种外带的保温手法,容易脱落,长时间会风化,且会保温效果不均匀,容易让水管爆裂,特别是长度不够,多个水管的连接处,往往容易被忽略,在内部水流的受力冲击下,在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下,更加容易爆裂,所以需要一种安装方便,且具有良好保温效果的保温弯管配件,来应对处保温水管长度不够的连接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两瓣式三通保温弯管配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两瓣式三通保温弯管配件,用于连接三根待连接的保温管之间,包括上三通管壳、下三通管壳、内三通管和发泡剂,所述三根待连接的保温管的连接端将外管和发泡剂去除,露出里面的内管,所述内三通管连通设置在三个内管上,所述上三通管壳和下三通管壳的三端连接口处均对称设有回型连接座,所述下三通管壳和上三通管壳相配合连接设置在外管上,所述上三通管壳的中间位置设有注射孔,所述上三通管壳和下三通管壳之间通过螺杆穿过回型连接座连接在一起,所述发泡剂通过注射孔填充满内直管与上三通管壳、下三通管壳之间。

优选的,所述内三通管和三个内管连接处保持密封。

优选的,所述上三通管壳、下三通管壳与三个外管连接处保持密封。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两瓣式三通保温弯管配件,先将三根待连接的保温管的连接端将其外管和发泡剂去除,露出里面的内管,再用内三通管连接三个内管,达到三根保温管的内管相连通的效果,保证内管水流动的通畅,之后在通过螺钉锁紧回型连接座的方式,来合上上三通管壳和下三通管壳,且两者的两端都包裹住外管,将连接处形成密封式包裹住,起到对内部水管保护的作用,最后,从注射孔中注射进去新的发泡剂来起到保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根据地形需要,在三根保温水管之间随时组件新的保温三通管,相较于普通的三通管和保温棉,本发明结构更加简单耐用,美观大方,对保温水管的连接处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且保温效果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三通管壳,2-下三通管壳,3-内三通管,4-发泡剂,5-外管,6-内管,7-回型连接座,8-注射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2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一种两瓣式三通保温弯管配件,用于连接三根待连接的保温管之间,包括上三通管壳1、下三通管壳2、内三通管3和发泡剂4,所述三根待连接的保温管的连接端将外管5和发泡剂4去除,露出里面的内管6,所述内三通管3连通设置在三个内管6上,所述上三通管壳1和下三通管壳2的三端连接口处均对称设有回型连接座7,所述下三通管壳2和上三通管壳1相配合连接设置在外管5上,所述上三通管壳1的中间位置设有注射孔8,所述上三通管壳1和下三通管壳2之间通过螺杆穿过回型连接座7连接在一起,所述发泡剂4通过注射孔8填充满内直管与上三通管壳1、下三通管壳2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内三通管3和三个内管6连接处保持密封。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三通管壳1、下三通管壳2与三个外管5连接处保持密封。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一种两瓣式三通保温弯管配件,先将三根待连接的保温管的连接端将其外管5和发泡剂4去除,露出里面的内管6,再用内三通管3连接三个内管6,达到三根保温管的内管6相连通的效果,保证内管6水流动的通畅,之后在通过螺钉锁紧回型连接座7的方式,来合上上三通管壳1和下三通管壳2,且两者的两端都包裹住外管5,将连接处形成密封式包裹住,起到对内部水管保护的作用,最后,从注射孔8中注射进去新的发泡剂4来起到保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根据地形需要,在三根保温水管之间随时组件新的保温三通管,相较于普通的三通管和保温棉,本发明结构更加简单耐用,美观大方,对保温水管的连接处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且保温效果更加均匀。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