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1913发布日期:2019-06-15 00:57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自行车的避震器,特别是指气压避震器有两气室具有彼此间能相互达到气压平衡作用。



背景技术:

自行车大致上有车架、转向、传动、刹车、避震等相关零组件配置组成,其用途从传统交通工具之外也成为现代人喜爱的运动,甚至演变多样化专属各项竞赛。

自行车中攸关于行驶上的舒适与稳定性的重要性零件,主要是依赖避震器,例如避震器吸收来自路面的震动力有助于提升行驶操控,而有助于行驶稳定保持车身稳定,大部分路面传来震动由避震器吸收,可以减少传递至骑乘者肌肉的负担与疲劳感,特别是在崎岖路况(颠颇的山路或郊区、修补的道路)其效果更为显著。

一般自行车避震器大多为内外管相互穿设,可作彼此相对的伸缩位移的作用,并配合内部设置气体、油压、弹簧或是前述的组合成为复合式,于伸缩位移的作用下挤压流体或弹簧提供缓冲的力量,大致上都可以吸收来自地面的震动力,其中又以气压式避震器反应灵敏、轻量化设计,受到不少玩家族群的青睐选购使用。而本发明则是对气压式避震器进行研发与改良,针对有两气室避震器,能够自动在特定情况(例如不慎充气过度、避震器动作形成不足而触底等)达到气压平衡作用,如此避免前述因素而损坏相关气压避震器的零组件,以及避免行驶的路况不佳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避免现有自行车避震器有两气室所遭遇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具有能够让气压避震器的两气室压力达到平衡的效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包括一外管、一内管、一芯杆、一浮动座、一套管以及一平衡阀,其中:该外管的两端分别为一套设端与一封闭端;该内管两端分别为一进气端与一穿设端,且该内管的穿设端则穿设于该外管的套设端内,以致该外管的套设端于该内管的该进气端与该穿设端两者方向间滑移,另于该进气端组设一充气阀,而该封闭端内组设一穿设座;该芯杆的两端分别为一固定端与一限位端,该芯杆的固定端组设于该外管的封闭端,该芯杆的限位端则贯穿该穿设座进入该内管内部;该浮动座滑设于该内管内部并位于该充气阀与该穿设座之间,该浮动座分别与该充气阀与该穿设座之间将该内管区分为一第一气室与一第二气室,该浮动座设有轴向贯穿该浮动座的一通孔,又该通孔的上孔端缘内环设有一倒锥孔段,而该通孔的下孔端缘设有一大孔段;该套管穿套于该芯杆,且该套管的两端分别为一配接端与一触发部,该套管的配接端设于该穿设座,而该套管的触发部则朝向该充气阀方向;该平衡阀组设于该浮动座的通孔,该平衡阀包括有一启闭座、一倒锥栓、一启闭杆,该启闭座组配于该通孔的大孔段,该启闭杆顶端穿设该启闭座而与该倒锥栓固定结合,而该倒锥栓则是常态密合于该倒锥孔段内,借以阻绝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气体流通,而该套管的触发部抵顶该启闭杆的底端,以致该启闭杆由该大孔段朝向倒锥孔段轴向位移,并由该启闭杆的顶端带动该倒锥栓从相对该倒锥孔段密合为脱离状态,而该第一气室与第二气室之间得由该通孔呈相连通状态达到两气室的气压平衡。

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该平衡阀进一步包括有一弹簧,该弹簧套设于该启闭杆,且该弹簧一端弹抵于该启闭杆底端的一环凸部,而该弹簧一端弹抵于该启闭座的底部;该套管的触发部抵顶该启闭杆的底端时,该弹簧受该启闭杆的环凸部与启闭座之间的压缩;而该触发部未抵顶该启闭杆的底端则由该弹簧自然伸张带动该启闭杆由该倒锥孔段朝向大孔段位移,而该倒锥栓同步随启闭杆位移而以其外周侧密合于该倒锥孔段的内周侧。

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中该大孔段与该倒锥孔段彼此相连。

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中该套管的触发部由该套管由内向外扩的环状结构。

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中该浮动座的底端设有一限位孔,而该芯杆的限位端具有穿抵于该限位孔的一限位柱。

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中该浮动座外周侧设有数个外环槽,且该数个外环槽环套有数个气密环并与该内管的内壁面相接触。

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中该芯杆的限位端延伸于该第二气室内。

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中该第一气室与该第二气室未包含有油压缓冲、弹簧机械式缓冲,而该外管的封闭端与该内管的穿设端之间亦未有油压缓冲、弹簧机械式缓冲。

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中该启闭座具有一流孔且与该通孔彼此相通,该启闭杆穿设于流孔,且该启闭杆与流孔之间尚有空隙。

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中该浮动座的底端设有一底侧槽并与该通孔相连通,且该底侧槽朝向该浮动座外周侧贯穿并连通第二气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具有能够让气压避震器的两气室压力达到平衡的效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应用于前叉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浮动座与平衡阀分解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是图1线段iii-iii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平衡阀开启浮动座而导通第一、二气室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图5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自行车前叉

2外管

21套设端

22封闭端

3内管

301第一气室

302第二气室

31进气端

32穿设端

33充气阀

34穿设座

4芯杆

41固定端

42限位端

421限位柱

5浮动座

51通孔

511倒锥孔段

512大孔段

52底侧槽

53限位孔

54外环槽

55气密环

6套管

61配接端

62触发部

7平衡阀

71启闭座

711流孔

72倒锥栓

73启闭杆

731环凸部

7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图中揭示本发明应用于自行车前叉1为例,并位于附图中右侧下叉位置。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自行车避震器气压平衡装置,其包括一外管2、一内管3、一芯杆4、一浮动座5、一套管6以及一平衡阀7:

该外管2的两端分别为一套设端21与一封闭端22;该内管3两端分别为一进气端31与一穿设端32,且该内管3的穿设端32则穿设于该外管2的套设端21内,以致该外管2的套设端21于该内管3的该进气端31与该穿设端32两者方向间滑移,另于该进气端31组设一充气阀33,而该封闭端22内组设一穿设座34;

该芯杆4的两端分别为一固定端41与一限位端42,该芯杆4的固定端41组设于该外管2的封闭端22,该芯杆4的限位端42则贯穿该穿设座34进入该内管内部;

该浮动座5滑设于该内管3内部并位于该充气阀33与该穿设座34之间,该浮动座5分别与该充气阀33与该穿设座34之间将该内管3区分为一第一气室301与一第二气室302,该浮动座5设有轴向贯穿该浮动座5的一通孔51,又该通孔51的上孔端缘内环设有一倒锥孔段511,而该通孔51的下孔端缘设有一大孔段512;该大孔段512与该倒锥孔段511彼此相连;该芯杆4的限位端42延伸于该第二气室302内;

该套管6穿套于该芯杆4,且该套管6的两端分别为一配接端61与一触发部62,该套管6的配接端61设于该穿设座34,而该套管6的触发部62则朝向该充气阀33方向;该套管6的触发部62由该套管6由内向外扩的环状结构;

该平衡阀7组设于该浮动座5的通孔51,该平衡阀7包括有一启闭座71、一倒锥栓72、一启闭杆73,该启闭座71组配于该通孔51的大孔段512,该启闭杆73顶端穿设该启闭座71而与该倒锥栓72固定结合,而该倒锥栓72则是常态密合于该倒锥孔段511内,借以阻绝第一气室301与第二气室302气体流通(如图3、图4所示),而该套管6的触发部62抵顶该启闭杆73的底端,以致该启闭杆73由该大孔段512朝向倒锥孔段511轴向位移,并由该启闭杆73的顶端带动该倒锥栓72从相对该倒锥孔段511密合为脱离状态,而该第一气室301与第二气室302之间得由该通孔51呈相连通状态达到两气室的气压平衡(如图5、图6所示)。

由上述记载可知,本发明平时倒锥栓72是常态密合于该倒锥孔段511内,借以阻绝第一气室301与第二气室302彼此的气体流通现象。一旦有套管6的触发部62抵顶该启闭杆73的底端,以致该启闭杆73由该大孔段512朝向倒锥孔段511轴向位移,并由该启闭杆73的顶端带动该倒锥栓72从相对该倒锥孔段511密合为脱离状态,此时该第一气室301与第二气室302之间得由该通孔51呈相连通状态,如此可以快速达到两气室(第一气室301与第二气室302)的气压平衡,借此避免如不慎充气过度、避震器动作形成不足而触底等状态下,通过气压平衡作用方式,避免前述因素而损坏相关气压避震器的零组件,以及避免行驶的路况不佳,仍能维持自行车行驶上的稳定、安全性。

必须说明的是本发明应用于气压式避震器,且其运作的轴向方向未配合有任何其余缓冲效用,举例来说本发明第一气室301与该第二气室302未包含有油压缓冲、弹簧机械式缓冲,而该外管2的封闭端22与该内管3的穿设端32之间亦未有油压缓冲、弹簧机械式缓冲。

值得一提的是,该启闭座71具有一流孔711且与该通孔51彼此相通,该启闭杆73穿设于流孔711,且该启闭杆73与流孔711之间尚有空隙,如此于第一气室301与第二气室302两边的气体得以经由通孔51、流孔711达到两气室的气压平衡状态。另外,该浮动座5的底端设有一底侧槽52并与该通孔51相连通,且该底侧槽52朝向该浮动座5外周侧贯穿并连通第二气室302,特别是套管6的触发部62顶抵该启闭杆73的底端时仅局部遮蔽该底侧槽52,意即该套管6的触发部62的最大外径仍未超过该浮动座5的外径,使得底侧槽52仍能够与第二气室302相连通。

该平衡阀7进一步包括有一弹簧74,该弹簧74套设于该启闭杆73,且该弹簧74一端弹抵于该启闭杆73底端的一环凸部731,而该弹簧74一端弹抵于该启闭座71的底部;该套管6的触发部62抵顶该启闭杆73的底端时,该弹簧74受该启闭杆73的环凸部731与启闭座71之间的压缩;而该触发部62未抵顶该启闭杆73的底端则由该弹簧74自然伸张带动该启闭杆73由该倒锥孔段511朝向大孔段512位移,而该倒锥栓72同步随启闭杆73位移而以其外周侧密合于该倒锥孔段511的内周侧,意即该弹簧74常态伸张下带动平衡阀7闭锁着通孔51的倒锥孔段511,阻绝第一气室301与第二气室302的流动现象。

该浮动座5的底端设有一限位孔53,而该芯杆4的限位端42具有穿抵于该限位孔53的一限位柱421。如此可以进一步限制该浮动座5朝向于该芯杆4两者之间的移动现象。另外,该浮动座5外周侧设有数个外环槽54,且该数个外环槽54环套有数个气密环55并与该内管3的内壁面相接触,借此提高彼此间的气密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