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6760发布日期:2019-04-03 04:2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用于对车辆进行驱动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供给润滑油而实施冷却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润滑油被用于车辆用旋转电机等的需要冷却的部位的冷却、以及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润滑的部位的润滑中。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提出了一种如下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备冷却用机油泵和润滑用机油泵,其中,所述冷却用机油泵从机油贮留部经由热交换器而向车辆用旋转电机供给润滑油,所述润滑用机油泵从所述机油贮留部不经由热交换器而向润滑需要部供给润滑油。据此,在所述旋转电机等需要冷却的情况下,从所述冷却用机油泵经由热交换器而供给润滑油。另外,对于润滑油的粘度有上升的可能性的冷却不太优选的润滑而言,从所述润滑用机油泵不经由所述热交换器而向需要润滑的部位供给润滑油。根据这种结构,可同时实现车辆用旋转电机等的冷却性能和需要润滑的部位处的润滑性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44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例如,在仅向润滑需要部供给润滑油的情况下,由于从润滑用机油泵被供给的润滑油并不经由所述热交换器,因此即使在润滑油成为高温而需要冷却的情况下,也难以适当地进行冷却,从而润滑油的寿命可能会缩短。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对从润滑用机油泵被供给的润滑油进行冷却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发明的主旨在于,(a)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具备:第一机油泵,其随着车辆的行驶而机械性地被旋转驱动;润滑油道,其向润滑需要部供给从所述第一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第二机油泵,其通过与所述第一机油泵不同的驱动源而被旋转驱动;以及冷却油道,其经由热交换器而向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电机供给从所述第二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b)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机油分配部,所述机油分配部被设置在对所述润滑油道、和所述冷却油道中的所述热交换器的机油流动的上游侧进行连结的旁通油道上,并且,随着从所述润滑油道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温度的上升,而使流过所述旁通油路的润滑油的流量相对于流过所述润滑油道的润滑油的流量增多。

第二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中,所述机油分配部不论从所述第一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如何,均维持润滑油向所述润滑需要部的供给。

第三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中,所述机油分配部在从所述第一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为预先规定的预定温度以下时,关闭所述旁通油道。

第四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任意一项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中,具备压力切换阀,所述压力切换阀被配置在所述冷却油道与所述旁通油道的分支点上,并将所述旁通油道的油压与所述热交换器的机油流动上游侧的冷却油道的油压中的任意一个油压较高的油道打开。

第五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任意一项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中,在所述旁通油道上串联地设置有所述机油分配部和单向阀,所述机油分配部由用于对所述旁通油道进行开闭的开闭阀构成。

第六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中任意一项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机油泵通过差速器齿圈而机械性地被旋转驱动,所述第二机油泵通过发动机而被旋转驱动。

第七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中任意一项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中,所述机油分配部由温度切换阀构成,所述温度切换阀通过形状根据温度而发生变化的感温部件的变形,从而随着润滑油的温度上升而增大所述旁通油道的开度。

第八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六发明中任意一项的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中,所述机油分配部由节流件构成。

第九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五发明、第七发明及第八发明中任意一项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二机油泵通过电机而被旋转驱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具备:第一机油泵,其随着车辆的行驶而机械性地被旋转驱动;润滑油道,其向润滑需要部供给从所述第一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第二机油泵,其通过与所述第一机油泵不同的驱动源而被旋转驱动;以及冷却油道,其经由热交换器而向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电机供给从所述第二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具备机油分配部,所述机油分配部被设置在对所述润滑油道、和所述冷却油道中的所述热交换器的机油流动的上游侧进行连结的旁通油道上,并且,随着从所述润滑油道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温度的上升,而使流过所述旁通油路的润滑油的流量相对于流过所述润滑油道的润滑油的流量增多。由此,即便在所述第二机油泵停止而仅使所述第一机油泵被驱动的情况下,通过伴随着润滑油的温度的上升而经由所述旁通油道向具备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油道供给润滑油,从而使润滑油被适当地冷却。

根据第二发明,所述机油分配部不论从所述第一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如何,均维持润滑油向所述润滑需要部的供给。由此,能够继续实施润滑油向润滑需要部的供给,从而抑制了润滑需要部的润滑不足。

根据第三发明,所述机油分配部在从所述第一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为预先规定的预定的温度以下时,关闭所述旁通油道。由此,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润滑油的量减少,从而能够抑制基于因温度下降而产生的润滑油的粘度上升的所述热交换器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耗油率的下降。

根据第四发明,具备压力切换阀,所述压力切换阀被配置于所述冷却油道与所述旁通油道的分支点上,并将所述旁通油道的油压与所述热交换器的机油流动上游侧的冷却油道的油压中的任意一个油压较高的油道打开。由此,在所述冷却油道的油压高于所述旁通油道的油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压力切换阀来关闭所述旁通油道,从而从所述第一机油泵被供给的润滑油仅向所述润滑需要部供给,由此提高了润滑性能。另一方面,从所述第二机油泵被供给的润滑油通过经由热交换器而被供给至冷却油道,从而维持了冷却性能。

根据第五发明,在所述旁通油道上串联地设置有所述机油分配部与单向阀,所述机油分配部由用于对所述旁通油道进行开闭的开闭阀构成。由此,在从所述第一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为预先规定的预定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旁通油道被关闭,从而流入所述热交换器的润滑油的量减少,由此能够抑制基于因温度下降而产生的润滑油的粘度上升的所述热交换器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耗油率的下降。另外,在从所述第一机油泵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超过预先规定的预定的温度的情况下,通过向冷却油道供给润滑油,从而能够实施润滑油的冷却。

根据第六发明,所述第一机油泵通过差速器齿圈而机械性地被旋转驱动,所述第二机油泵通过发动机而被旋转驱动。由此,在行驶过程中所述第一机油泵被旋转驱动,且向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润滑的所述润滑需要部供给润滑油,并且在所述发动机被驱动的高要求驱动力行驶模式即hv模式中所述第二机油泵被旋转驱动,从而使润滑油被适当冷却。

根据第七发明,所述机油分配部由温度切换阀构成,所述温度切换阀通过形状根据温度而发生变化的感温部件的变形,从而随着润滑油的温度上升而增大所述旁通油道的开度。由此,通过在润滑油的温度下降时减少流过所述旁通油道的润滑油的流量,从而减少了所述热交换器中的压力损失,并且通过润滑油的温度上升时增大所述旁通油道的开度,从而增加了润滑油的冷却。

根据第八发明,所述机油分配部由节流件(orifice)构成。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对流过所述旁通油道的润滑油的流量进行调节,并通过在润滑油的温度下降时减少流过所述旁通油道的流量,从而减少所述热交换器中的压力损失,并且通过在润滑油的温度上升时增大流过所述旁通油道的流量,从而增加润滑油的冷却。

根据第九发明,所述第二机油泵通过电机而被旋转驱动。由此,伴随着润滑油的温度的增减,通过对所述电机的旋转进行调节,从而能够调节从所述第二机油泵被供给的润滑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展开的方式来表示优选地应用了本发明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框架图。

图2是对在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中能够执行的两种行驶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对图2的两种行驶模式的行驶区域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映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中所具备的冷却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油压回路图。

图5是表示用于图4的冷却装置的压力切换阀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是以简化的方式来对被设置于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上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冷却装置进行说明的油压回路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油压回路图的机油分配部的主要部分的一个示例的图,且是表示旁通油道被关闭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图6的油压回路图的机油分配部的主要部分的一个示例的图,且是表示旁通油道被开放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图6的油压回路图的机油分配部的主要部分的另一个示例的图,且是表示旁通油道被关闭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图6的油压回路图的机油分配部的主要部分的另一个示例的图,且是表示旁通油道被开放的状态的图。

图11是更详细地表示了图6的已简化的冷却装置的油压回路图的图。

图12是对在图11的冷却装置的两种行驶模式中,对应于润滑油的温度而切换润滑油的供给目标的示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表示图6的油压回路图的机油分配部的主要部分的另一个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图6的油压回路图的机油分配部与压力切换阀的另一个示例的图。

图15是以展开的方式来表示示出了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所具备的、通过与冷却装置不同的驱动源而被旋转驱动的机油泵的一个示例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框架图。

图16是以展开的方式来表示优选地应用了本发明的其他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以下实施例中,对附图进行适当地简化或变形,各部分的尺寸以及形状不一定被准确地描绘出来。

实施例1

图1是对优选地应用了本发明的混合动力车辆10的动力传递装置12进行说明的框架图,且是以构成该动力传递装置12的多个轴位于共同的平面内的方式而展开来表示的展开图,动力传递装置12被收纳于未图示的驱动桥箱内。

车辆10的动力传递装置12具备与车辆宽度方向大致平行的第一轴线s1~第四轴线s4,在第一轴线s1上设置有与发动机20连结的输入轴22,并且具备由发动机20而被驱动的第二机油泵p2。另外,与第一轴线s1同心地配置有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装置24及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对应于旋转电机。之后,设为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由于行星齿轮装置24及第一电动发电机mg1作为电气式差动部26而发挥功能,因此在作为差动机构的行星齿轮装置24的行星齿轮架24c上连结有输入轴22连结,在太阳齿轮24s上连结有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在内啮合齿轮24r上连结有发动机输出齿轮ge。行星齿轮架24c是第一旋转要素,太阳齿轮24s是第二旋转要素,内啮合齿轮24r是第三旋转要素,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相当于差动控制用旋转机。由于第一电动发电机mg1被择一性地用作电动机以及发电机,因此通过利用作为发电机而发挥功能的再生控制等而连续地控制太阳齿轮24s的转速,从而使发动机20的转速连续地发生变化并从发动机输出齿轮ge被输出。另外,通过将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转矩设为0而使太阳齿轮24s空转,从而防止发动机20被带动。发动机20为,通过燃料的燃烧而产生动力的内燃机。

在第二轴线s2上配置有减速齿轮装置31,所述减速齿轮装置31在副轴28的两端上设置有减速大齿轮gr1以及减速小齿轮gr2,减速大齿轮gr1与所述发动机输出齿轮ge相啮合。减速大齿轮gr1还与被设置于第三轴线s3上的电机输出齿轮gm相啮合。电机输出齿轮gm被设置于动力传递轴34上,且动力传递轴34以与被配置于第三轴线s3上的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对应于旋转电机。之后,设为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转子轴30无法绕第三旋转轴线s3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被花键嵌合。第二电动发电机mg2被择一性地用作电动机以及发电机,并且通过以作为电动机而发挥能够的方式而被动力运行控制,从而被用作混合动力车辆10的行驶用驱动力源。

减速小齿轮gr2与被配置于第四轴线s4上的差速器装置32的差速器齿圈gd相啮合,并使来自发动机20及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驱动力经由差速器装置32而被分配至左右驱动轴36,并且向左右的驱动轮38传递。差速器装置32的差速器齿圈gd进一步经由泵驱动齿轮gp而与作为被机械性地旋转驱动的机械式机油泵的第一机油泵p1连结。另外,通过发动机输出齿轮ge、减速大齿轮gr1、减速小齿轮gr2、差速器齿圈gd等而构成了齿轮机构。

在这样的混合动力车辆10中,能够执行图2所示的ev行驶模式及hv行驶模式,例如,如图3所示,根据以要求驱动力(加速器操作量等)及车速v为参数而被确定的模式切换映射图而对ev行驶模式及hv行驶模式进行切换。ev行驶模式为,通过在使发动机20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对第二电动发电机mg2进行动力运行控制从而作为驱动力源来使用并进行行驶的模式,并且在低要求驱动力即低负载的区域内被选择。发动机20通过使燃料供给等停止,并且将第一电动发电机mg1的转矩设为0从而虽然行星齿轮装置24的太阳齿轮24s、内啮合齿轮24r以由车速v所规定的速度旋转,但是也以容许与行星齿轮架24c连结的发动机20的转速大致为0的状态的特定的速度旋转,从而即便在行驶中也能大致上停止转动。由于hv行驶模式是通过对第一电动发电机mg1进行再生控制从而将发动机20作为驱动力源来使用并进行行驶的模式,因此与ev行驶模式相比,在高要求驱动力(高负载)的区域内被选择。在该hv行驶模式中,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在加速时等辅助性地被动力运行控制从而作为驱动力源来使用,或者被常时动力运行控制从而作为驱动力源来使用。

此外,该混合动力车辆10的动力传递装置12归根结底仅是一个示例,也能够采用如下各种的方式,即,采用双小齿轮型行星齿轮装置以作为行星齿轮装置24,或者使用多个行星齿轮而构成,或者能够与第一轴线s1同心地配置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又或者也能够采用机械式的变速装置以代替电气式差动部26等。

在图4中示出了从第一机油泵p1和第二机油泵p2供给润滑油的动力传递装置12的冷却装置160的简化后的回路图,其中,该第一机油泵p1被差速器装置32的例如差速器齿圈gd机械性地旋转驱动,该第二机油泵p2被发动机20机械性地旋转驱动。对于被贮留在机油贮留部46中的润滑油而言,吸入口78被设置于第一机油贮留部72上,从第一机油泵p1经由第一油道62(对应于润滑油道。之后,设为第一油道62)而向作为润滑需要部48的集油罐、齿轮、轴承等供给润滑油。第二机油泵p2的吸入口80被设置于第二机油贮留部74上,从第二机油泵p2经由第二油道64(对应于冷却油道。之后,设为第二油道64)而向压力切换阀42、机油冷却器56(对应于热交换器。之后,设为机油冷却器56)、以及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对应于旋转电机。之后,设为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及第二电动发电机mg2)供给润滑油。此外,在无需特别区分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情况下,称为电动发电机mg1、mg2。第一油道62和第二油道64通过旁通油道70而被连接,且在旁通油道70的两端的分支点76、77上使第一油道62和第二油道64被连结。在图4中,由于在旁通油道70的第二油道64侧的分支点77上设置有压力切换阀42,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分支点77在压力切换阀42和旁通油道70的连接点处被示出。机油贮留部46通过隔壁68而被划分为第一机油贮留部72和第二机油贮留部74,并通过对各个机油贮留部配置吸入口,从而能够根据相对于该机油贮留部的回油量而单独地设定机油泵的喷出量(吸入量)等。虽然图4中的隔壁68在其底面上具有作为节流件(orifice)而发挥功能的开口,但是在不具有开口且回到机油贮留部的润滑油溢出并越过隔壁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向另一个机油贮留部供给润滑油的方式而被构成。

在图5中,示出了作为压力切换阀42的一个示例的梭动阀82。通过梭动阀82,从而将经由第一油道62和旁通油道70而被供给的第一机油泵p1的油压与经由第二油道64而被供给的第二机油泵p2的油压中的任意一个油压更高的油压侧的润滑油向机油冷却器56和电动发电机mg1、mg2进行供给。

图6为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冷却装置60的图,且在该图6中,示出了将在由图4所示的回路图中的旁通油道70与第一油道62的分支点76上设置有温度切换阀40(对应于机油分配部)简化后的回路图。除了追加了温度切换阀40以外,图6为与图4相同的结构,对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合并省略说明。此外,温度切换阀40只需被设置于旁通油道70及其两端的分支点76、77中的至少一处即可。在图7及图8中,示出了温度切换阀40的一个示例。图7及图8所示的温度切换开闭阀84例如是恒温器,且为根据温度的下降而伸长且根据温度的上升而缩小的感温部件86例如通过形状记忆合金而实施开闭阀87的开闭的结构。对于感温部件86而使用例如伴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体积发生变化的蜡等,从而也能够构成温度切换阀。温度切换开闭阀84被设置于分支点76上,在图7中,在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为预先设定的切断温度toa以下的情况下,被设定为,感温部件86伸长并通过开闭阀87而使旁通油道70被切断。即,虽然在润滑油温to为预先设定的切断温度toa以下的情况下,将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向润滑需要部48进行供给,但是不向机油冷却器56侧进行供给。在图8中,在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超过切断温度toa的情况下,被设定为,根据润滑油温to的上升而感温部件86缩小,从而旁通油道70被开放,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向润滑需要部48进行供给,并且经由旁通油道70也向机油冷却器56侧进行供给。此外,对于温度切换开闭阀84的感温部件86而言,如果选择对应于润滑油温to的上升而几乎连续地缩小的材料,则在润滑油温to虽然在切断温度toa以上但是接近于切断温度toa的情况下,开闭阀87的开度也变小,并且随着温度的上升开度也变大。由此,随着从第一油道62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的上升,流过旁通油道70的润滑油的流量相对于流过第一油道62的润滑油的流量被增加。

在图9及图10中,示出了温度切换阀40的另一个示例。图9及图10所示的温度切换阀88为,根据温度的下降而伸长且根据温度的上升而缩小的感温部件86例如通过形状记忆合金而实施滑阀89的移动的结构,在此称其为温度切换滑阀88。温度切换滑阀88被设置于分支点76上,在图9中示出了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成为预先设定的切断温度toa以下的情况,虽然通过滑阀89而切断旁通油道70,并使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向润滑需要部48进行供给,但是不向机油冷却器56侧进行供给。在图10中示出了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超过切断温度toa的情况,感温部件86缩小并通过滑阀89而使旁通油道70开放,从而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向润滑需要部48被供给,并且经由旁通油道70也向机油冷却器56侧进行供给。此外,在所使用的温度范围中以如下方式决定温度切换滑阀88的结构,即,从第一机油泵p1向润滑需要部48供给的润滑油的供给不会停止。另外,对于温度切换滑阀88的感温部件86而言,如果选择对应于润滑油温to的上升而几乎连续地缩小的材料,则在润滑油温to虽然在切断温度toa以上但接近于切断温度toa的情况下,开闭阀87的开度也变小,并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开口变大。

在图11中,对于在图6中被简化而示出的第一油道62及润滑需要部48的配置和第二油道64及电动发电机mg1、mg2等,以更类似于实际的配置的方式而示出。从第一机油泵p1经由第一油道62而供给的润滑油被供给至处于旁通油道70的一端且作为旁通油道70的一部分的与第一油道62分支的分支点76上的温度切换阀40。在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为切断温度toa以下的情况下,如前文所述,通过温度切换阀40而停止向旁通油道70的润滑油的供给,即停止向第二油道64侧的润滑油的供给。在图11中,示出了由虚线所包围的润滑需要部48,且润滑油从第一油泵部p1经由第一油道62而向构成润滑需要部48的轴承50、齿轮52、集油罐54等被供给。此外,轴承50被固定于未图示的驱动桥箱上,并且输入轴22、副轴28、转子轴30等通过轴承50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相对于各自的旋转轴而被保持。另外,润滑油的一部分在通过集油罐54而被暂时保存之后,向润滑需要部48的各部分进行供给。另外,从第二机油泵p2经由第二油道64而被供给的润滑油向压力切换阀42、行星齿轮装置24、以及第一电动发电机mg1进行供给。通过被设置于第二油道64与旁通油道70的分支点77上的压力切换阀42,从而从温度切换阀40经由旁通油道70而被供给的工作油的油压与第二机油泵p2中的任意一个油压较高的工作油选择性地被供给至机油冷却器56,通过机油冷却器56而被冷却了的润滑油向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第二电动发电机mg2被供给。

在图12中,示出了ev行驶和hv行驶中的、来自第一机油泵p1及第二机油泵p2的润滑油的供给目标。此外,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为温度切换阀40的切断温度toa以下的情况作为低温而被示出,而超过切断温度toa的情况作为高温而被示出。在hv行驶过程中,第一机油泵p1伴随着车辆10的行驶而工作,并且第二机油泵p2也通过发动机20的驱动而进行工作。从第一机油泵p1向润滑需要部48、即向齿轮52、轴承50侧供给润滑油。但是,从第二机油泵p2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油压被设定为,与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油压相比而升高。因此,通过压力切换阀42的工作,从而不论润滑油温to如何,均不从第一油道62向机油冷却器56侧供给润滑油。从第二机油泵p2被供给的润滑油,向行星齿轮装置24、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压力切换阀42送出有润滑油,并且经由压力切换阀42而向机油冷却器56侧供给。

在ev行驶中,由于第一机油泵p1伴随着车辆10的行驶而进行工作,因此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向润滑需要部48供给。但是,第二机油泵p2因发动机20停止而并未工作。即,与高温、低温无关地,第二机油泵p2成为停泵状态。在ev行驶中,当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温to超过温度切换阀40的预先设定的切断温度toa时,通过温度切换阀40而使旁通油道70开放,从而从第一机油泵p1向压力切换阀42供给有润滑油。由于第二机油泵p2停止,因此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经由压力切换阀42而向机油冷却器56侧供给。

根据本实施例,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12的冷却装置60,具备:第一机油泵p1,其随着车辆10的行驶而机械性地被旋转驱动;第一油道62,其向润滑需要部48供给从第一机油泵p1被喷出的润滑油;第二机油泵p2,其通过与第一机油泵p1不同的驱动源、即发动机20而被旋转驱动;以及第二油道64,其经由机油冷却器56而向动力传递装置12的电动发电机mg1、mg2供给从所述第二机油泵p2被喷出的润滑油,在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12的冷却装置60中,具备温度切换阀40,所述温度切换阀40被设置在对第一油道62、和第二油道64中的机油冷却器56的机油流动的上游侧进行连结的旁通油道70上,并且随着从第一油道62供给的润滑油的温度to的上升一起,使流过旁通油道70的润滑油的流量相对于流过第一油道62的润滑油的流量而增多。由此,即便在第二机油泵p2停止而仅使第一机油泵p1被驱动的情况下,通过伴随着润滑油的温度to的上升而经由旁通油道70向具备机油冷却器56的第二油道64供给润滑油,从而润滑油被适当冷却。

另外,温度切换阀40不论从第一机油泵p1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to如何,均维持向润滑需要部48的润滑油的供给。由此,能够继续实施向润滑需要部48的润滑油的供给,从而抑制了润滑需要部48的润滑不足。

而且,温度切换阀40在从第一机油泵p1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to为预先规定的切断温度toa以下时,关闭旁通油道70。由此,流入机油冷却器56的润滑油的量减少,从而能够抑制基于因温度下降而产生的润滑油的粘度上升的机油冷却器56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加、以及由此导致的耗油率的下降。

另外,具备压力切换阀42,所述压力切换阀42被配置于第二油道64与旁通油道70的分支点77上,并将旁通油道70的油压与机油冷却器56的机油流动上游侧的第二油道64的油压中的油压较高一方的油道打开。由此,在第二油道64的油压高于旁通油道70的油压的情况下,通过压力切换阀42而关闭了旁通油道70,从而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仅向润滑需要部48供给,由此提高了润滑性能。另一方面,从第二机油泵p2被供给的润滑油通过经由机油冷却器56而被供给至第二油道64,从而维持了冷却性能。

另外,第一机油泵p1通过差速器齿圈gd而机械性地被旋转驱动,第二机油泵p2通过发动机20而被旋转驱动。由此,在行驶过程中第一机油泵p1被旋转驱动,从而向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润滑的润滑需要部48供给润滑油,并且在发动机20被驱动的高要求驱动力行驶模式即hv模式中第二机油泵p2被旋转驱动,从而润滑油被适当地冷却。

而且,温度切换阀40由温度切换阀构成,所述温度切换阀通过形状根据温度而发生变化的感温部件86的变形,从而随着润滑油的温度to上升一起增大旁通油道70的开度。由此,通过在润滑油的温度to下降时减少流过旁通油道70的润滑油的流量,从而减少了机油冷却器56中的压力损失,并且通过润滑油的温度to上升时增大旁通油道70的开度,从而增加了润滑油的冷却。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实施例彼此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2

在图13中示出了在图4被简化了的油压回路图的旁通油道70上设置有节流件102的冷却装置90。该冷却装置90为,代替图6所示出的油压回路图中的温度切换阀40而设置有节流件102的油压回路,节流件102相当于机油分配部。穿过节流件102的润滑油的量伴随着润滑油温to的变化而变动。例如,在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上升了的情况下,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润滑油的粘性会下降,因此穿过节流件102的润滑油量会增加。因此,在第二机油泵p2停止、仅利用第一机油泵p1来实施润滑需要部48的润滑的情况下,伴随着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的上升,送至机油冷却器56的润滑油增加,从而加速了润滑油的冷却。另外,在第二机油泵p2停止、仅利用第一机油泵p1来实施润滑需要部48的润滑的情况下,伴随着润滑油的润滑油温to的下降,送至机油冷却器56的润滑油减少,从而抑制了润滑油的冷却。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期待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即,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12的冷却装置90,具备:第一机油泵p1,其随着车辆10的行驶而机械性地被旋转驱动;第一油道62,其向润滑需要部48供给从第一机油泵p1被喷出的润滑油;第二机油泵p2,其通过与第一机油泵p1不同的驱动源、即发送机20而被旋转驱动;以及第二油道64,其经由机油冷却器56而向动力传递装置12的电动发电机mg1、mg2供给从所述第二机油泵p2被喷出的润滑油,在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12的冷却装置90中,具备节流件102,所述节流件102被设置在对第一油道62、和第二油道64中的机油冷却器56的机油流动的上游侧进行连结的旁通油道70上,并且随着从第一油道62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温度to的上升一起,使流过旁通油道70的润滑油的流量相对于流过第一油道62的润滑油的流量增多。由此,即便在第二机油泵p2停止而仅使第一机油泵p1被驱动的情况下,通过伴随着润滑油的温度to的上升而经由旁通油道70向具备机油冷却器56的第二油道64供给润滑油,从而润滑油被适当冷却。

另外,节流件102不论从第一机油泵p1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to如何,均维持向润滑需要部48的润滑油的供给。由此,能够继续实施向润滑需要部48的润滑油的供给,从而抑制了润滑需要部48的润滑不足。

另外,具备压力切换阀42,所述压力切换阀42被配置于第二油道64与旁通油道70的分支点77上,并将旁通油道70的油压与机油冷却器56的机油流动上游侧的第二油道64的油压中的任意一个油压较高的油道打开。由此,在第二油道64的油压高于旁通油道70的油压的情况下,通过压力切换阀42而关闭旁通油道70,从而从第一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仅向润滑需要部48供给,由此提高了润滑性能。另一方面,从第二机油泵p2被供给的润滑油通过经由机油冷却器56而被供给至第二油道64,从而维持了冷却性能。

机油分配部由节流件102构成。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对流过旁通油道70的润滑油的流量进行调节,并通过在润滑油的温度to下降时减少流过旁通油道70的流量,从而减少机油冷却器56中的压力损失,并且通过在润滑油的温度to上升时增大流过旁通油道70的流量,从而增加润滑油的冷却。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在旁通油道70上设置了节流件102,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通过对油道中的管道长度、管道直径进行调节,从而与从分支点76起至穿过机油冷却器56为止的管道阻力相比,能够缩小从分支点76起至润滑需要部48为止的管道阻力。由此,实现了与将节流件102设置在旁通油道70上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即通过伴随着润滑油温to的上升而使润滑油的粘度下降,从而与穿过第一油道62的润滑油量相比较,穿过旁通油道70的润滑油量增加。另外,通过伴随着润滑油温to的下降而使润滑油的粘度上升,从而与穿过第一油道62的润滑油量相比,能够减少穿过旁通油道70的润滑油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3

在图14中示出了代替被设置在实施例1的旁通油道70的分支点76处的温度切换阀40以及被设置在分支点77处的压力切换阀42,而在旁通油道70上串联设置有螺线管开闭阀92及单向阀94的被简化了的冷却装置100的回路图。螺线管开闭阀92与实施例1中的温度切换阀40具有相同的功能,即以在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为切断温度toa以下的情况下关闭旁通油道70,在润滑油温to超过切断温度toa的情况下开放旁通油道70的方式通过螺线管来实施电气操作。在切断温度toa的判断中,例如可使用通过被设置于第一油道62内或者第一机油贮留部72中的公知的油温传感器96所测量出的油温to。通过单向阀94,从而在第二机油泵p2进行工作且从第二机油泵p2被供给的润滑油的压力高于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压力的情况下,关闭旁通油道70。另外,在第二机油泵停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从第一机油泵p1被供给的润滑油的压力而设为从第一油道62向第二油道64供给工作油,从而单向阀94实现了与压力切换阀42同样的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在旁通油道70上串联地设置有用于对旁通油道70进行开闭的由螺线管开闭阀92构成的温度切换阀40和单向阀94。由此,在从第一机油泵p1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to为预先规定的预定的温度toa以下的情况下,关闭旁通油道70,从而流入机油冷却器56的润滑油的量减少,由此能够抑制基于根据温度下降而产生的润滑油的粘度上升的机油冷却器56中的压力损失的增加以及由此造成的耗油率的下降。另外,在从所述第一机油泵p1被喷出的润滑油的温度to超过预先规定的预定的温度toa的情况下,通过向第二油道64供给润滑油,从而随着从第一油道62被供给的润滑油的润滑油温度to的上升一起,使流过旁通油道70的润滑油的流量相对于流入第一油道62的润滑油的流量增加,由此能够实施润滑油的冷却。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4

图15示出了与图1的混合动力车辆10不同的混合动力车辆110的动力传递装置112。在车辆110中,与车辆1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机油泵p2并非被发动机20驱动,第二机油泵p2为通过电机114而被旋转驱动的机油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20驱动时,代替发动机20,而通过对电机114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第二机油泵p2被驱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冷却装置60、90、100,从而也能够获得与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所说明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效果。而且,通过伴随着润滑油的温度to的增减而对电机114的旋转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从第二机油泵p2被供给的润滑油量进行调节。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5

在图16中,作为一个示例而示出了作为行驶用驱动力源不具有发动机20而仅具有第二电动发电机mg2的、电动车即车辆120的动力传递装置122。本实施例成为从实施例1的车辆10中去除了发动机20及电气式差动部26、即第一电动发电机mg1和行星齿轮装置24的结构,且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机油泵p2并非通过发动机20而机械性地被旋转驱动,而是通过泵专用的电机114而被旋转驱动的机油泵、即电气式机油泵。

在本实施例中,也与实施例4同样地,通过对电机114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第二机油泵p2被驱动。由此,通过使用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冷却装置60、90、100,从而也能够获得与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所说明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效果。而且,通过伴随着润滑油的温度to的增减而对电机114的旋转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从第二机油泵p2被供给的润滑油量进行调节。

虽然在前述实施例中,设为使第一机油泵p1通过差速器装置32的差速器齿圈gd而被旋转驱动的结构,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通过副轴28的减速小齿轮gr2而被旋转驱动的结构。

此外,上述的方式归根结底只不过是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以施加各种变更、改良的方式来实施。

符号说明

10、110、120:车辆

12、112、122: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20:发动机

40:温度切换阀(机油分配部)

42:压力切换阀

48:润滑需要部

56:机油冷却器(热交换器)

60、90、100:冷却装置

62:第一油道(润滑油道)

64:第二油道(冷却油道)

70:旁通油道

86:感温部件

92:螺线管开闭阀(开闭阀)

94:单向阀

102:节流件

114:电机

p1、p2:第一机油泵、第二机油泵

mg1、mg2:第一电动发电机、第二电动发电机(旋转电机)

to:润滑油的温度

toa:切断温度

gd:差速器齿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