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轴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11839发布日期:2019-08-24 09:10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车轴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轴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电动马达的车轴驱动装置中,已知利用减速机构对电动马达的动力进行减速并传递至输出轴的车轴驱动装置。

并且,在减速机构中,为了以小型结构得到高减速比,使用了行星齿轮减速机构。

此外,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为了得到更高的减速比,行星齿轮减速机构使用二级齿轮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363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行星齿轮减速机构中,在得到高减速比的情况下,必须使行星齿轮高速旋转,因而需要针对由此产生的高频振动的对策。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中,也为了使用车辆等得到充分的减速比,必须使行星齿轮高速旋转。

鉴于上述的以往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得到高减速比并且不易发生高频振动的车轴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借助差动齿轮向第1车轴和第2车轴传递驱动力的行星型减速机构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中,具有串联连接并进行减速的多个阶梯齿轮。

由此,通过使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与其他阶梯齿轮的小侧齿轮啮合,驱动力被减速。此外,由于使用了使大侧齿轮与小侧齿轮为一体的阶梯齿轮,与使用独立的齿轮的情况相比,节省了空间。

此外,本发明可以是,所述行星型减速机构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借助于所述多个阶梯齿轮而在所述阶梯齿轮的支承轴的延伸方向上折返。

由此,使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与其他阶梯齿轮的小侧齿轮啮合,将其他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配置在先前的阶梯齿轮的小侧,由此在阶梯齿轮的宽度内完成多次减速。

此外,本发明可以是,所述行星型减速机构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下游侧的阶梯齿轮借助行星齿轮而与所述行星型减速机构的齿圈啮合。

由此,与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配置位置对应地配置行星齿轮,由此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驱动力被传递到齿圈。

此外,可以是,在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之间,设置有支承所述行星齿轮的支承轴的一端的部件,在所述第1车轴的转动轴方向上,所述行星齿轮的支承轴被配置在与所述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重合的位置。

由此,避免了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与行星齿轮的支承轴接触。

此外,可以是,所述行星型减速机构的太阳轮和所述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在所述第1车轴的转动轴方向上错开,在所述第1车轴的转动轴方向上,在与所述太阳轮重合的位置上配置所述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

由此,能够使下游侧的阶梯齿轮接近第1车轴的转动轴而配置。

此外,本发明可以是,在所述行星型减速机构的所述行星齿轮的支承部件上设置有油路,该油路设置在配置有所述行星齿轮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油路与所述行星齿轮的所述支承轴内的油路借助所述支承部件的保持所述行星齿轮的支承轴的轴承部而连接。

由此,在与配置行星齿轮的相反侧,无论行星齿轮如何配置,都设置有油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轴驱动装置,可得到减速比大的车轴驱动装置。并且,利用多个阶梯齿轮增大减速比,因此不需要使行星齿轮高速旋转,能够减少行星齿轮的高速旋转引起的高频振动。

能够减小行星型减速机构的旋转力矩,能够紧凑地构成车轴驱动装置。

此外,所述驱动力传递路径借助于所述多个阶梯齿轮在所述阶梯齿轮的支承轴的延伸方向上折返,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驱动力传递路径。由此,能够减小行星型减速机构的旋转力矩,能够紧凑地构成车轴驱动装置。

此外,根据所述动力传递路径的下游侧的阶梯齿轮借助行星齿轮而与所述行星型减速机构的齿圈啮合的结构,能够提高齿轮的配置上的自由度。由此,能够增大下游侧的阶梯齿轮,从而得到大减速比。

此外,在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之间,设置有支承所述行星齿轮的支承轴的一端的部件,在所述第1车轴的转动轴方向上,所述行星齿轮的支承轴被配置在与所述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重合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配置上的自由度得以提高,并且,能够使下游侧的阶梯齿轮大型化,从而得到大的减速比。

此外,所述行星型减速机构的太阳轮与所述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在所述第1车轴的转动轴方向上错开,在所述第1车轴的转动轴方向上,在与所述太阳轮重合的位置上配置所述下游侧的阶梯齿轮的大侧齿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下游侧的阶梯齿轮接近第1车轴的转动轴而配置。由此,能够减小行星型减速机构的旋转力矩。

此外,在所述行星型减速机构的所述行星齿轮的支承部件上设置有油路,该油路设置在配置有所述行星齿轮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油路与所述行星齿轮的所述支承轴内的油路借助所述支承部件的保持所述行星齿轮的支承轴的轴承部而连接,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向行星齿轮供给润滑油。由此,能够提高车辆驱动装置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车轴驱动装置的左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2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车轴驱动装置的结构的骨架图。

图9是示出车轴驱动装置的左侧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车轴驱动装置的右侧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行星架的左侧的立体图。

图12是行星架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行星架的右侧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在行星架组装了有小齿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在行星架上组装第2阶梯小齿轮的方法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在行星架上组装第1阶梯小齿轮的方法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示出行星架的润滑油路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第1阶梯小齿轮的润滑油路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左侧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右侧的立体图。

图21是第2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22是沿图21中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

图23是沿图21中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

图24是示意性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车轴驱动装置的结构的骨架图。

标号说明

1:车轴驱动装置;

2:马达驱动轴;

3:行星机构;

4:差动机构;

5:第1车轴;

6:第2车轴;

7:行星架;

9:侧板;

21:太阳轮;

31:第1阶梯小齿轮;

31a:齿轮;

31b:齿轮;

32:第2阶梯小齿轮;

32a:齿轮;

32b:齿轮;

33:外小齿轮;

34:齿圈;

41:第1小齿轮;

42:第2小齿轮;

43:齿圈;

44:差速器壳;

51: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使用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车轴驱动装置的左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并且,图5是沿图1中的v-v线的剖视图。并且,图6是沿图2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2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此外,图8是示意性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车轴驱动装置的结构的骨架图。并且,图9是示出车轴驱动装置的左侧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车轴驱动装置的右侧的立体图。

车轴驱动装置1具有差动机构4和作为行星型减速机构的行星机构3,在车轴驱动装置1左侧连接第1车轴5,在车轴驱动装置1右侧连接第2车轴6。并且,车轴驱动装置1与作为驱动力的输入轴的马达驱动轴2连接,从而驱动力被输入车轴驱动装置1。

由马达驱动轴2输入的驱动力被行星机构3减速,并经由差动机构4输出到第1车轴5及第2车轴6。

马达驱动轴2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空的轴,第1车轴5被插入马达驱动轴2内侧。能够在马达驱动轴2的外周面安装电动马达的转子。由此,能够直接地驱动马达驱动轴2,并且从穿过马达驱动轴2内的第1车轴5输出驱动力。

另外,还能够通过其它结构向马达驱动轴2输入驱动力。

接下来,使用图3至图7,对车轴驱动装置1的内部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车轴驱动装置1的行星机构3由设置在马达驱动轴2的一端的太阳轮21、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外小齿轮33、齿圈34以及行星架7构成。

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是行星齿轮。

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分别设置有3个,以相等间隔配置在马达驱动轴2的周围。

此外,行星架7由差速器壳44和借助撑条与基底板70一体地固定的侧板9构成。在侧板9上,利用3个紧固点81安装有盖板8。

另外,撑条由分别设置有3个的第1撑条71、第2撑条72、第3撑条73、第4撑条74以及第5撑条75构成。

行星架7将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的旋转轴与马达驱动轴2平行地配置。

太阳轮21是朝向马达驱动轴2的外侧设置有齿的齿轮,与马达驱动轴2一体地转动。并且,太阳轮21与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啮合。

第1阶梯小齿轮31具有一体地转动的大齿轮31a与小齿轮31b。大齿轮31a是大侧齿轮,小齿轮31b是小侧齿轮。并且,第1阶梯小齿轮3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由支承轴31c支承,支承轴31c由侧板9与差速器壳44支承。

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与小齿轮31b一体地转动,驱动力被从小齿轮31b传递至第2阶梯小齿轮32。

另外,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配置在侧板9侧即左侧,小齿轮31b配置在差速器壳44侧即右侧。

第2阶梯小齿轮32由一体地转动的大齿轮32a与小齿轮32b构成,第2阶梯小齿轮32借助大齿轮32a而与第1阶梯小齿轮31啮合。大齿轮32a是大侧齿轮,小齿轮32b是小侧齿轮。

并且,第2阶梯小齿轮3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由支承轴32c支承,支承轴32c由侧板9与差速器壳44支承。另外,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a配置在差速器壳44侧,小齿轮32b配置在侧板9侧。

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小齿轮32b与外小齿轮33啮合。并且,外小齿轮33配置在侧板9与基底板70之间。

外小齿轮33的支承轴33c的端部分别由侧板9和基底板70支承,将外小齿轮33支承为转动自如。

并且,如图5和图7所示,在沿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外小齿轮33的支承轴33c配置在与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a重合的位置。

另外,基底板70配置在侧板9与差速器壳44之间。基底板70在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与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a之间。

此外,外小齿轮33的支承轴33c以行星架7的转动轴为中心,配置在比第2阶梯小齿轮32的支承轴32c靠外侧处。

在外小齿轮33的附近配置有从基底板70延伸出的第1撑条71和第2撑条72。并且,外小齿轮33在侧板9的旋转方向上配置在第1撑条71与第2撑条72之间。此外,外小齿轮33与第1撑条71及第2撑条72隔开相当于外小齿轮33的齿轮间隙量的间隙而配置。

并且,外小齿轮33在齿圈34的内侧与齿圈34的内齿啮合。

齿圈34在侧板9与差速器壳44之间配置在侧板9侧。并且,在齿圈34的内侧配置有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小齿轮32b、太阳轮21及外小齿轮33。此外,齿圈34利用未图示的固定单元相对于车轴驱动装置1被固定。例如,可以将齿圈34固定于覆盖车轴驱动装置1的壳体。

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a相对于齿圈34在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错开。并且,构成为大齿轮32a的外齿的齿顶从比齿圈34的内齿的齿根靠外侧(离开大齿轮32a的公转轴的一侧)处通过。

此外,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a相对于太阳轮21在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错开,构成为大齿轮32a的齿顶从比太阳轮21的齿根靠内侧(接近大齿轮32a的公转轴的一侧)处通过。

齿圈34被固定于车轴驱动装置1,从而不能转动。

在此,行星架7构成为能够以马达驱动轴2为转动轴转动。由此,支承于行星架7的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能够相对于马达驱动轴2进行公转运动。

因此,借助于传递到外小齿轮33的驱动力,支承外小齿轮33的行星架7进行旋转。

行星架7通过差速器壳44与差动机构4连接,差速器壳44成为行星架7与差动机构4共用的部件。由此,驱动力被从行星架7传递到差动机构4。

差动机构4由差速器壳44、齿圈43、第1小齿轮齿轮41、第2小齿轮齿轮42、支承板61、以及第1车轴5构成。并且,差速器壳44、齿圈43以及支承板61的转动中心与第1车轴5的转动中心一致。

在差速器壳44上固定有齿圈43,齿圈43在内侧配置有第1小齿轮齿轮41、第2小齿轮齿轮42及第1车轴5的齿轮51。

齿圈43与第1小齿轮齿轮41啮合,第1小齿轮齿轮4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41c。支承轴41c的端部分别保持在支承板61和从支承板61延伸的延伸部61a上。

第1小齿轮齿轮41还与第2小齿轮齿轮42啮合。第2小齿轮齿轮42也与第1小齿轮齿轮41同样地以转动自如的方式由未图示的支承轴支承,支承轴保持于支承板61和延伸部61a。第1小齿轮齿轮41及第2小齿轮齿轮42的转动轴沿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配置。

并且,第2小齿轮齿轮42与第1车轴5的齿轮51啮合。

此外,在支承板61的与第1车轴5相反的一侧连接有第2车轴6。

支承板61的转动轴与第2车轴6相同。

接下来,使用图11至图18,对行星架7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行星架的左侧的立体图,图12是行星架的主视图。图13是示出行星架的右侧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在行星架组装有小齿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在行星架上组装第2阶梯小齿轮的方法的局部剖视图,图16是示出在行星架上组装第1阶梯小齿轮的方法的局部剖视图。图17是示出行星架的润滑油路的立体图,图18是示出第1阶梯小齿轮的润滑油路的剖视图。

行星架7是由处于与转动轴垂直的平面上的圆盘形状的侧板9、差速器壳44以及处于与转动轴垂直的平面上的板状的基底板70一体地固定而形成的。

基底板70由环状部70a、延伸部70b以及末端部70e构成。

环状部70a以行星架7的转动轴为中心设置成环状,环状部70a上连接有3个从环状部70a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70b。

延伸部70b以行星架7的转动轴为中心在圆周方向上以相等间隔配置。并且,在延伸部70b中,在行星架7的与转动轴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沿着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周延伸的末端部70e。

在基底板70中,由环状部70a、延伸部70b以及末端部70e构成u字形的缺口部70c。并且,在缺口部70c处配置有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小齿轮32b。

此外,在延伸部70b上,在缺口部70c的相反侧设置有呈圆弧状凹陷的圆弧部70d,配置有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小齿轮31b。

并且,在环状部70a上,在行星架7的转动轴侧,以与基底板70垂直的方式设置有第4撑条74及第5撑条75。

此外,在延伸部70b上,以与基底板70垂直的方式设置有第3撑条73。并且,在末端部70e上,第1撑条71及第2撑条72以与基底板70垂直的方式设置。

并且,第1撑条71、第2撑条72、第3撑条73、第4撑条74以及第5撑条75从基底板70沿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延伸。

第1撑条71、第2撑条72、第3撑条73、第4撑条74、以及第5撑条75分别设置有3个,在行星架7的旋转方向上以相等间隔配置。

第1撑条71、第2撑条72、第3撑条73、第4撑条74以及第5撑条75从基底板70的缘部伸出。因此,可以利用冲压成型等对从基底板70伸出的板部分进行弯曲,从而形成第1撑条71、第2撑条72、第3撑条73、第4撑条74以及第5撑条75。并且,可以通过锻造构成侧板9及差速器壳44,并通过焊接而固定于基底板70。

第1撑条71、第2撑条72以及第5撑条75从基底板70向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侧延伸,在基底板70上固定侧板9。第1撑条71及第2撑条72与侧板9的外周缘部连接。

此外,第1撑条71及第2撑条72配置在比外小齿轮33的支承轴33c靠外侧(离开侧板9的转动轴的一侧)处。另外,第1撑条71及第2撑条72为沿着侧板9的外周缘部的形状,在沿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观察时,为圆弧形状。

并且,第5撑条75与侧板9的开口92的缘部连接,开口92中插入有马达驱动轴2。并且,第5撑条75以包围马达驱动轴2的太阳轮21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

太阳轮21在第5撑条75之间与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啮合。

第3撑条73及第4撑条74从基底板70向车轴驱动装置1的右侧伸出,将差速器壳44固定在基底板70上。

在差速器壳44设置有供第1车轴5插入的圆形的开口44b,在开口44b的周围连接有第4撑条74。另外,第4撑条74构成为沿着开口44b的缘部的形状将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

此外,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a的外周部位于第4撑条74之间。

第3撑条73在基底板70上沿着从行星架7的转动轴朝向外侧的方向设置。并且,在与行星架7的转动轴垂直的面中,第3撑条73形成为使基底板70侧凸处的圆弧形状。

第3撑条73配置在第1阶梯小齿轮31与第2阶梯小齿轮32之间。

如图15所示,当在行星架7上组装第1阶梯小齿轮31和第2阶梯小齿轮32的情况下,将第2阶梯小齿轮32插入侧板9与差速器壳44之间。并且,如图16所示,使得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小齿轮32b位于基底板70的缺口部70c。

在侧板9上设置有插入第2阶梯小齿轮32的支承轴32c的轴承部94,从轴承部94插入支承轴32c,将第2阶梯小齿轮32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固定于行星架7。另外,在差速器壳44上,在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与轴承部9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保持支承轴32c的轴承。由此,支承轴32c被保持在侧板9与差速器壳44之间。

在将第2阶梯小齿轮32组装于行星架7之后,将第1阶梯小齿轮31插入侧板9与差速器壳44之间。并且,使得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小齿轮31b位于基底板70的圆弧部70d处。

如图13所示,在侧板9上设置有插入第1阶梯小齿轮31的支承轴31c的轴承部93。并且,从轴承部93插入支承轴31c,将第1阶梯小齿轮3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固定于行星架7。另外,在差速器壳44上,在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与轴承部9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保持支承轴31c的轴承。由此,支承轴31c被保持在侧板9与差速器壳44之间。

并且,外小齿轮33被插入侧板9与基底板70之间。在侧板9上设置有插入外小齿轮33的支承轴33c的轴承部95,从轴承部95插入支承轴33c,将外小齿轮3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固定于行星架7。另外,在基底板70上,在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与轴承部9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保持支承轴31c的支承孔76。由此,支承轴33c被保持在侧板9与基底板70之间。

在上述的行星架7的结构中,在侧板9与差速器壳44之间配置基底板70。由此,外小齿轮33的支承轴33c的一端由基底板70保持。因此,无论差速器壳44侧的配置结构如何,都能够配置外小齿轮33,能够提高外小齿轮33的支承轴33c的配置上的自由度。

并且,在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能够在与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b重合的位置配置支承轴33c。

由此,能够使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b增大,能够实现减速比大的行星机构3。

此外,在外小齿轮33的附近,配置第1撑条71和第2撑条72,能够在接近的第1撑条71与第2撑条72之间配置外小齿轮33。由此,能够提高外小齿轮33的支承刚性,能够提高行星机构3的耐久性。

并且,在外小齿轮33与第1阶梯小齿轮31之间设置有第1撑条71。此外,在外小齿轮33与第2阶梯小齿轮32之间设置有第2撑条72。由此,外小齿轮33、第1阶梯小齿轮31、以及第2阶梯小齿轮32之间的支承刚性得以提高。

由此,车轴驱动装置1的组装精度提高,并且能够提高耐久性,能够减少噪音。

接下来,对行星机构3的润滑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和图17所示,在侧板9上,在与配置有差速器壳44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有油路91。

油路91由侧板9的表面的凹部构成,由设置于开口92的周围的环状油路91a、从环状油路91a放射状地延伸的直线状的油路91b、油路91c及油路91d构成。

油路91b的末端与外小齿轮33的轴承部95连接,从而能够向外小齿轮33供给润滑油。油路91c与第1阶梯小齿轮31的轴承部93连接,从而能够向第1阶梯小齿轮31供给润滑油。并且,油路91d与第2阶梯小齿轮32的轴承部94连接,从而能够向第2阶梯小齿轮32供给润滑油。

以向第1阶梯小齿轮31供给润滑油的结构为例,使用图18进行说明。

在侧板9上安装有盖板8,在侧板9上,在盖板8的相反侧配置有第1阶梯小齿轮31。

在侧板9上,在侧板9的转动轴侧设置有沿着马达驱动轴2在转动轴方向上延伸的立起部96。在立起部96的外侧设置有环状油路91a,环状油路91a和与环状油路91a连接的油路91c被盖板8覆盖。

盖板8在立起部96侧具有向第1阶梯小齿轮31的相反侧错开的偏移部82。偏移部82借助从偏移部82向第1阶梯小齿轮31侧倾斜的连接部84,而与安装于侧板9的安装部83连接。

在将盖板8的安装部83安装于侧板9的状态下,偏移部82保持在不与侧板9接触的位置。由此,在偏移部82与侧板9之间设置有开口85。

开口85呈环状设置在侧板9的立起部96的周围,与环状油路91a连通。

此外,在第1阶梯小齿轮31的支承轴31c上,在内部设置有润滑油路31d,润滑油路31d与未图示的油路连接,能够向第1阶梯小齿轮31与支承轴31c之间供给润滑油。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行星机构3和差动机构4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从马达驱动轴2传递驱动力时,由固定于马达驱动轴2的太阳轮21驱动第1阶梯小齿轮31。太阳轮21与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啮合,第1阶梯小齿轮31利用小齿轮31b将驱动力传递向第2阶梯小齿轮32。从小齿轮31b传递输入到大齿轮31a的驱动力,因此在第1阶梯小齿轮31中,驱动力完成减速。

并且,在第2阶梯小齿轮32中也同样地使驱动力减速,向外小齿轮33传递驱动力。外小齿轮33利用齿数比外小齿轮33多的齿圈34进行公转运动,因此驱动力进一步被减速。

驱动力从外小齿轮33被传递向支承外小齿轮33的行星架7,从而输入到差动机构4。

差速器壳44通过行星架7的转动而转动,与差速器壳44一体地设置的齿圈43转动。齿圈43与第1小齿轮齿轮41啮合,第1小齿轮齿轮41与第2小齿轮齿轮42啮合。

并且,第2小齿轮齿轮42与固定于第1车轴5的齿轮51啮合。

此外,支承板61固定于第2车轴6的一端,与第2车轴6一体地转动。

由此,输入到差速器壳44的驱动力借助差动机构4传递向第1车轴5和第2车轴6。

在上述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中,串联地连接第1阶梯小齿轮31与第2阶梯小齿轮32,从而进行减速。并且,在行星机构3的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侧配置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小齿轮32b,在小齿轮31b侧配置大齿轮32a。

由此,驱动力被第1阶梯小齿轮31传递向位于车轴驱动装置1的右侧的小齿轮31b侧,驱动力被第2阶梯小齿轮32传递向位于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侧的小齿轮32b侧。

因此,在行星机构3内,利用多个阶梯齿轮即第1阶梯小齿轮31和第2阶梯小齿轮32,能够使驱动力在其支承轴31c、支承轴32c的延伸方向上折返。并且,能够在车轴驱动装置1的左右方向上使对驱动力减速的减速路径折返,能够利用很少的空间而同时得到大的减速比。

此外,在行星机构3中,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地配置第1阶梯小齿轮31及第2阶梯小齿轮32。

另外,处于驱动力路径的下游侧的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小齿轮32b借助外小齿轮33而与齿圈34连接。通过借助外小齿轮33,第2阶梯小齿轮32的配置上的自由度增大,能够使第2阶梯小齿轮32大径化,从而增大减速比。

并且,使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a与马达驱动轴2的太阳轮21错开,因此能够将第2阶梯小齿轮32相对于行星机构3的转动轴配置在内侧。此外,能够增大大齿轮32a,能够实现减速比大的行星机构3。

并且,将外小齿轮33的支承轴33c配置在比第2阶梯小齿轮32的支承轴32c靠外侧处,因此能够将第2阶梯小齿轮32配置在行星机构3的转动轴侧。由此,能够减小行星机构3转动时的力矩。此外,能够减少行星架7转动时的振动。

接下来,对行星机构3的润滑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通过行星架7的转动,车轴驱动装置1内贮存的润滑油飞溅。飞溅并到达开口85的润滑油流入环状油路91a。并且,借助于行星架7旋转产生的离心力而流入油路91b、油路91c及油路91d。

另外,从开口85流入的润滑油由于盖板8而不会向油路91b、油路91c、及油路91d以外流出,而是分别被供给到轴承部95、轴承部93、轴承部94。

流入油路91c的润滑油借助与油路91c连接的轴承部93而流入设置在第1阶梯小齿轮31的支承轴31c内的润滑油路31d内。并且,利用未图示的油路,润滑油被供给向第1阶梯小齿轮31与支承轴31c之间。

此外,在与轴承部94连接的油路91d中也同样地,向第2阶梯小齿轮32与支承轴32c之间供给润滑油。

并且,在外小齿轮33中也同样地借助与轴承部95连接的油路91b而向外小齿轮33与支承轴33c之间供给润滑油。

由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构成行星机构3的润滑机构。能够可靠地润滑行星机构3的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及外小齿轮33。

此外,利用从支承轴33c的支承部件、即侧板9的转动轴附近呈直线状地设置的油路91b,向外小齿轮33的支承轴33c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缩短润滑油的供给路径,能够可靠地进行润滑油的供给。

并且,通过拆卸盖板8,能够容易地进行环状油路91a、油路91b、油路91c以及油路91d的维护。

[实施方式2]

接下来,使用图19至图24,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11。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左侧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右侧的立体图。图21是第2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主视图,图22是沿图21中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并且,图23是沿图21中的xxiii-xxiii线的剖视图,图24是示意性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车轴驱动装置的结构的骨架图。

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11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行星机构35和差动机构45,其他结构是相同的。

因此,对车轴驱动装置11的行星机构35和差动机构45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车轴驱动装置11的行星机构35由设置在马达驱动轴2的一端的太阳轮21、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外小齿轮33、齿圈34以及行星架17构成。

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分别设置有3个,在马达驱动轴2的周围以相等间隔配置。

此外,行星架17由侧板19和差速器壳44构成。

行星架17将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的旋转轴与马达驱动轴2平行地配置。

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侧板19与差速器壳44之间。

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侧支承于侧板19,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小齿轮31b侧借助轴17c支承于差速器壳44。

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大齿轮32a侧借助轴17d支承于侧板19,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小齿轮32b侧支承于差速器壳44。

外小齿轮33的一端侧借助轴17b与侧板19连接,外小齿轮33的另一端侧与差速器壳44连接。

太阳轮21是齿朝向马达驱动轴2的外侧设置的齿轮,太阳轮21与马达驱动轴2一体地转动。太阳轮21与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啮合。

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与小齿轮31b一体地转动,驱动力被从小齿轮31b传递向第2阶梯小齿轮32。

第2阶梯小齿轮32由一体地转动的大齿轮32a与小齿轮32b构成,第2阶梯小齿轮32借助大齿轮32a而与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小齿轮31b啮合。

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小齿轮32b与外小齿轮33啮合。

外小齿轮33与齿圈34啮合。

齿圈34在侧板19与差速器壳44之间配置在差速器壳44侧。并且,在齿圈34的内侧配置有第2阶梯小齿轮32的小齿轮32b以及外小齿轮33。此外,齿圈34利用未图示的固定单元而固定在车轴驱动装置11中。

齿圈34在车轴驱动装置11中是固定的,不能转动。

并且,侧板19与差速器壳44通过轴17b、轴17c以及轴17d被一体地固定。并且,侧板19和差速器壳44够成为能够以马达驱动轴2为转动轴进行转动。

由此,第1阶梯小齿轮31、第2阶梯小齿轮32以及外小齿轮33能够相对于马达驱动轴2进行公转运动。

因此,差速器壳44借助于传递到外小齿轮33的驱动力而旋转。

差动机构45由差速器壳44、齿圈43、第1小齿轮齿轮41、第2小齿轮齿轮42、支承板52以及第2车轴6的齿轮6a构成。

并且,差速器壳44、齿圈43以及支承板52的转动中心与第2车轴6的转动中心一致。

在差速器壳44上固定有齿圈43,在齿圈43内侧配置有第1小齿轮齿轮41、第2小齿轮齿轮42以及第2车轴6的齿轮6a。

齿圈43与第1小齿轮齿轮41啮合,第1小齿轮齿轮41与第2小齿轮齿轮42啮合。

第1小齿轮齿轮41以及第2小齿轮齿轮42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板52,第1车轴5与支承板52连接。

并且,第2小齿轮齿轮42与第2车轴6的齿轮6a啮合。

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车轴驱动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从马达驱动轴2传递驱动力时,第1阶梯小齿轮31被固定于马达驱动轴2的太阳轮21驱动。太阳轮21与第1阶梯小齿轮31的大齿轮31a啮合,第1阶梯小齿轮31利用小齿轮31b将驱动力传递向第2阶梯小齿轮32。由于从小齿轮31b传递输入到大齿轮31a的驱动力,因此驱动力被减速。

并且,在第2阶梯小齿轮32中也同样地将驱动力减速并传递向外小齿轮33。外小齿轮33借助于齿数比外小齿轮33多的齿圈34进行公转运动,因此驱动力被进一步减速。

驱动力从外小齿轮33被传递向支承外小齿轮33的差速器壳44,从而输入到差动机构4。

差速器壳44转动,从而与差速器壳44一体地设置的齿圈43转动。齿圈43与第1小齿轮齿轮41啮合,第1小齿轮齿轮41与第2小齿轮齿轮42啮合。

并且,第2小齿轮齿轮42与固定于第2车轴6的齿轮6a啮合。

此外,支承板52固定于第1车轴5的一端,支承板52与第1车轴5一体地转动。

由此,输入到差速器壳44的驱动力借助差动机构4被传递至第1车轴5和第2车轴6。

这样,在行星机构35内配置第1阶梯小齿轮31与第2阶梯小齿轮32,因此能够使行星机构35紧凑,同时能够得到大的减速比。此外,能够使第1阶梯小齿轮31和第2阶梯小齿轮32靠近第1车轴5及第2车轴6配置,因此能够减小行星机构35的旋转力矩。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仅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变形及应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