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链的轴向防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0166发布日期:2018-11-02 22:0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拖链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引导和保护软管、电缆等柔性物体的功能拖链,具体涉及一种拖链的轴向防脱结构。



背景技术:

拖链是一种用于往复运动场合对其内置的电缆、软管等物体起到牵引和保护作用的功能链条,通常由多个链节通过轴连接而成。每个链节各有两个链板,每个链板上设置两个用于安装轴的孔。两相邻的链节之间通过轴与孔的配合连接在一起,在运转过程中可以使其在平面内旋转。

但是,目前现有的拖链在运行过程中,若运行速度较快,彼此相对的两个链板之间,会因为轴与孔之间的间隙发生抖动、弯曲甚至脱节的现象。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拖链的轴向防脱结构是本实用新型主要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拖链的轴向防脱结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彼此相对的两个链板之间,会因为轴与孔之间的间隙,产生抖动、弯曲甚至脱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拖链的轴向防脱结构,包括设在一拖链链节上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上下对称布置;

在第一横杆的至少一端设有一第一挡块,所述第一挡块由第一横杆的内侧面朝向第二横杆的方向凸设;

在第二横杆的至少一端设有一第二挡块,所述第二挡块由第二横杆的内侧面朝向第一横杆的方向凸设;

所述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成对出现,且在拖链链节上呈对称布置,所述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上均具有一侧装配面和一圆弧面;

在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均通过各自的侧装配面抵靠在拖链链节中链板的一内侧面上,以使上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尾部和下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首部在交接区域的内侧拼接面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的圆弧面位于同一圆周面上

2、上述方案中,在第一横杆的两端各设有一第一挡块,在第二横杆的两端各设有一第二挡块。

3、上述方案中,在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一横杆上的两个第一挡块以及第二横杆上的两个第二挡块的所有圆弧面均位于同一圆周面上。

4、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横杆可相对链节打开。

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横杆为拖链链节的下部横杆,且与拖链链节中链板一体连接。

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挡块为一半封闭的限位套结构,该半封闭的限位套结构套设在第二横杆上。

7、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挡块内侧通过卡扣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第二横杆上。

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挡块与拖链链节中链板一体连接。

9、上述方案中,拖链中的一个链节是指由两个相对间隔布置的链板和一上一下分别架设在两个链板的顶面和底面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连接而成的一个拖链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均通过各自的侧装配面抵靠在拖链链节中链板的一内侧面上,以使上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尾部和下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首部在交接区域的内侧面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的圆弧面位于同一圆周面上,能够有效保证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的强度,从而使得拖链每一侧的链板均保持直线运行,从而避免因链板与链板由于轴与孔之间的间隙而发生抖动、弯曲甚至脱节的现象。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可靠性好、结构简单、稳定性佳、构思巧妙,使得拖链每一侧的链板均保持直线运行,从而避免因链板与链板由于轴与孔之间的间隙而发生轴向抖动、弯曲甚至脱节的现象。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施例中两个链节的立体图一;

附图2为本实施例中两个链节的立体图二;

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杆和第二挡块的爆炸图;

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一个链节的俯视图;

附图5为附图4中链节沿D-D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6为附图4中链节沿C-C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7为本实施例一个链节脱开第一横杆的立体图;

附图8为本实施例两个链节脱开第一横杆的立体图;

附图9为附图8中A处的放大图。

以上附图中:1、链节;10、链板;100、上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尾部;101、下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首部;102、拼接面;2、第一横杆;20、第一挡块;200、第一侧装配面;201、第一圆弧面;3、第二横杆;30、第二挡块;31、包边;32、卡扣;33、凹槽;300、第二侧装配面;301、第二圆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拖链的轴向防脱结构

参见附图1-9,本实施例中,整个拖链由若干个首位连接的链节1构成,每个链节1均包括两个相对布置的链板10,以及包括设在一拖链链节1上的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所述第一横杆2和第二横杆3上下对称布置,且分别架设在两个相对布置的链板10 的顶面或者底面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杆2为上部横杆,第二横杆3为下部横杆。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成对出现,各设有两个,且在拖链链节1上呈对称布置,即在第一横杆2的两端各设有一第一挡块20,在第二横杆3的两端各设有一第二挡块30,即两个第一挡块20和两个第二挡块30在空间的位置均位于同一个矩形的四个角上。

具体为:在第一横杆2的两端各设有一第一挡块20,该第一横杆2上的两个第一挡块20均由第一横杆2的内侧面朝向第二横杆3的方向凸设,其中,两个第一挡块20均与拖链链节1中链板10一体连接。

在第二横杆3的两端各设有一第二挡块30,该第二横杆3上的两个第二挡块30均由第二横杆3的内侧面朝向第一横杆2的方向凸设,其中,两个第二挡块30均与拖链链节1中的链板10分体设置,即第二挡块30为一单独的拖链零部件。

所述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上均具有一侧装配面和一圆弧面,即在两个第一挡块20上各设有一第一侧装配面200和一第一圆弧面201,第一横杆2上的两个第一挡块20在第一横杆2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其中一个第一挡块20上的第一圆弧面201和另一个第一挡块20上的第一圆弧面201面对面布置,两个第一侧装配面200均设在各自对应的第一圆弧面201的背面。同理,在两个第二挡块30上各设有一第二侧装配面300和一第二圆弧面301,第二横杆3上的两个第二挡块30在第二横杆3长度方向上相对布置,其中一个第二挡块30上的第二圆弧面301和另一个第二挡块30上的第二圆弧面301面对面布置,两个第二侧装配面300均设在各自对应的第二圆弧面301的背面。

在装配状态下,所述第一挡块20和第二挡块30均通过各自的侧装配面200、300抵靠在拖链链节1中对应链板10的内侧面上,以使上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尾部100和下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首部101在交接区域的内侧拼接面102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上,即以使上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尾部100和下一个链节的一侧链板首部101在交接区域处两者在链板内侧面的连接缝隙处的拼接面102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上;且两个第一挡块20和两个第二挡块30的所有圆弧面位于同一圆周面上,即两个第一圆弧面201和两个第二圆弧面301位于同一个圆弧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杆2可相对链板10打开,所述第二横杆3为拖链链节1的下部横杆,且与拖链链节1中链板10一体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挡块30为一半封闭的限位套结构,该半封闭的限位套结构具有两个对称的包边31,从而在内部形成一个套结构,该半封闭的限位套结构套设在第二横杆3上,所述第二挡块30内侧通过卡扣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第二横杆3上,此时在第二挡块30的半封闭的限位套结构的内侧面上设有凸出的卡扣32,对应第二横杆3上设有对应的凹槽33,通过卡扣32和凹槽33的配合实现限位固定。

下面针对以上实施例的进一步解释和变化如下:

1、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横杆2的两端各设有一第一挡块20,在第二横杆3的两端各设有一第二挡块30。事实上,也可以在第一横杆2的其中一端设有一第一挡块20,在第二横杆3的其中一端设有一第二挡块30,第一挡块20可以设在链节1沿水平方向的同一侧(例如同设在链节1左侧,或者同设在链节1右侧),也可以在链节1沿竖直方向的同一侧(例如同设在链节1上侧,或者同设在链节1下侧),也可以沿对角线方向设置。

2、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杆2可相对链节1打开,第二横杆3与链节1的链板10为一整体,事实上,也可以将第二横杆3设置成可相对链节1打开。

3、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块30内侧通过卡扣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第二横杆3上,也可以通过螺栓等其它方式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二横杆3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

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申请主题的一部分。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申请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申请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