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扫描用相机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70216发布日期:2018-09-07 22:4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相机辅助支架,具体是指一种三维扫描用相机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获取一个物品的三维信息,往往需要设置多台相机从不同高度,不同方向进行拍摄。为了获得良好的拍摄效果,需要对相机的摆设高度、拍摄距离、拍摄角度进行反复调试,直到达到理想效果。传统的多相机支架的支架高度往往固定,且可放置相机数量有所限制,无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此外,支架上缺乏标记相机摆设位置的参照物,当实现理想效果难以记录此时相机的摆设位置的信息,给之后再现同样的拍摄效果带来了不便,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放置多台相机,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增减相机放置座,能够调节相机放置座的高度,能够分别调节每台相机的拍摄位置及拍摄角度,且通过支架上的相关刻度尺能很方便地记录相机的位置相关信息,重现方便的三维扫描用相机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三维扫描用相机调节装置,包括板框、方口、滑动板、固定框、支撑杆、液压机、相机放置座、升降机、升降绳、套环。

所述板框的侧板之间设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两端与固定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框包住所述板框的侧板的两边,所述固定框与所述板框的侧板滑动活动连接;所述滑动板上设有相机放置座,所述相机放置座与所述滑动板滑动活动连接;所述滑动板两端的内部设有液压机和远程控制器,所述液压机与所述远程控制器相连,所述液压机的推杆上连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分为两部分,前部为有磁杆,后部为无磁杆;所述板框的侧板上设有方口,所述方口的内壁贴有磁力条,所述支撑杆放置在所述方口内并与所述方口的内壁紧贴;所述板框的顶部两端设有升降机,所述升降机中由壳体、电机、远程控制器和电机的转杆上的转轮组成,所述电机与所述远程控制器相连,所述升降机的壳体在所述转轮下设有导线孔,所述转轮上装有升降绳,所述升降绳穿过所述导线孔垂下;所述升降绳的末端连有套环,所述套环分为两部分,靠近所述板框的所述套环的部分为不可被铁吸附的金属制成,远离所述板框的所述套环的部分由可被磁铁吸附的金属制成。

所述固定框的形状为U形,所述固定框其中一个侧框架通过铰链与所述固定框的主框架相连,且所述侧框架的背面设有带螺纹的定位环,所述定位环内设有定位螺丝,所述定位螺丝旋紧时顶住所述滑动架的侧面。

所述板框的侧板上设有竖直高度刻度尺;所述滑动板的侧边上设有水平距离刻度尺。

所述套环的不吸磁部分制作材料为铝,吸磁部分制作材料为铁。

所述相机放置座包括底座、滑块、转杆、转动台、固定螺栓、转轴、锁紧螺栓、相机台、滑动框架;所述底座的底部的中间设有滑块,所述滑动板上设有滑槽,所述滑块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底座上设有转杆,所述转杆下设有环形凸起,所述底座上设有环形滑槽,所述环形凸起放置在所述环形滑槽内,所述转杆与所述底座转动活动连接;所述转杆上设有转动台,所述转动台上有带螺纹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旋紧时顶住底座制止所述转动台转动;所述转动台的上部的中间设有半环形凹槽,所述半环形凹槽内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内环与所述凹槽固定相连,所述转轴的外环与所述凹槽不相连,所述转轴的外环与所述转轴的内环转动活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外环的侧面设有带螺纹的通孔,所述通孔上设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旋紧时会顶住所述转轴的内环,制止所述转轴的外环转动;所述转轴的外环与相机台固定相连,所述相机台上设有滑动框架,所述滑动框架的数量为二,对称设置在所述相机台的前后两端,所述滑动框架上设有带螺纹的通孔,所述通孔有具有对称螺纹的螺纹杆穿过,所述滑动框架底部设有凸起,所述滑块放置在所述相机台上的滑槽内,所述滑动框架与所述相机台滑动连接。

所述转轴的内环上设有转动角度尺,所述转轴的外环上设有箭头标记指向所述转动角度尺。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需要的相机数量拆装板框上的滑动板,泛用性广;自带升降机,用于升降滑动板,操作便利,增加了相机可设置的拍摄高度的上限;板框、滑动板、相机放置座的转轴上设置了相应的刻度尺,用来记录相机扫描是的位置数据,给重现带来了便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图3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相机放置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相机放置座的主视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升降机的剖面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滑动板的俯视剖面图。

图中:1-板框,101-方口,2-滑动板,3-固定框,301-定位环,302-定位螺丝,4-支撑杆,5-液压机,6-相机放置座,601-底座,602-滑块,603-转杆,604-转动台,605-固定螺栓,606-转轴,607-锁紧螺栓,608-相机台,609-滑动框架,7-升降机,701-壳体,702-电机,703-转轮,704-导线孔,8-升降绳,9-套环,10-远程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三维扫描用相机调节装置,包括板框1、方口101、滑动板2、固定框3、支撑杆4、液压机5、相机放置座6、升降机7、升降绳8、套环9;板框1的侧板之间设有滑动板2,滑动板2的两端与固定框3固定连接,固定框3包住板框1的侧板的两边,固定框3与板框1的侧板滑动活动连接;滑动板2上设有相机放置座6,相机放置座6与滑动板2滑动活动连接;滑动板2两端的内部设有液压机5和远程控制器10,液压机5与远程控制器10相连,液压机5的推杆上连有支撑杆4,支撑杆4分为两部分,前部为有磁杆,后部为无磁杆;板框1的侧板上设有方口101,方口101的内壁贴有磁力条,支撑杆4放置在方口101内并与方口101的内壁紧贴;板框1的顶部两端设有升降机7,升降机7中由壳体701、电机702、远程控制器10和电机702的转杆上的转轮703组成,电机702与远程控制器10相连,升降机7的壳体701在转轮703下设有导线孔704,转轮703上装有升降绳8,升降绳8穿过导线孔704垂下;升降绳8的末端连有套环9,套环9分为两部分,靠近板框1的套环9的部分为不可被铁吸附的金属制成,远离板框1的套环9的部分由可被磁铁吸附的金属制成。

固定框3的形状为U形,固定框3其中一个侧框架通过铰链与固定框3的主框架相连,且侧框架的背面设有带螺纹的定位环301,定位环301内设有定位螺丝302,定位螺丝302旋紧时顶住滑动架的侧面。

板框1的侧板上设有竖直高度刻度尺;滑动板2的侧边上设有水平距离刻度尺。

套环9的不吸磁部分制作材料为铝,吸磁部分制作材料为铁。

相机放置座6包括底座601、滑块602、转杆603、转动台604、固定螺栓605、转轴606、锁紧螺栓607、相机台608、滑动框架609;底座601的底部的中间设有滑块602,滑动板2上设有滑槽,滑块602放置在滑槽内;底座601上设有转杆603,转杆603下设有环形凸起,底座601上设有环形滑槽,环形凸起放置在环形滑槽内,转杆603与底座601转动活动连接;转杆603上设有转动台604,转动台604上有带螺纹的通孔,通孔内设有固定螺栓605,固定螺栓605旋紧时顶住底座601制止转动台604转动;转动台604的上部的中间设有半环形凹槽,半环形凹槽内设有转轴606,转轴606的内环与凹槽固定相连,转轴606的外环与凹槽不相连,转轴606的外环与转轴606的内环转动活动连接,转轴606的外环的侧面设有带螺纹的通孔,通孔上设有锁紧螺栓607,锁紧螺栓607旋紧时会顶住转轴606的内环,制止转轴606的外环转动;转轴606的外环与相机台608固定相连,相机台608上设有滑动框架609,滑动框架609的数量为二,对称设置在相机台608的前后两端,滑动框架609上设有带螺纹的通孔,通孔有具有对称螺纹的螺纹杆穿过,滑动框架609底部设有凸起,滑块602放置在相机台608上的滑槽内,滑动框架609与相机台608滑动连接。

转轴606的内环上设有转动角度尺,转轴606的外环上设有箭头标记指向转动角度尺。

本实例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如下:

装载相机时,将相机放在相机放置座6的相机台608上,旋紧滑动框架609上的螺纹杆,使两个滑动框架609相互靠近从而夹紧相机。取下相机时旋开螺纹杆,使两个滑动框架609相互远离从而松开相机。

需要拆装滑动板2时,分别将固定框3两端的可活动的侧框架上的定位环301上的定位螺丝302旋开并取下,并将可活动的侧框架转开,便可进行滑动板2的拆装工作。

调节拍摄角度时,需要升降滑动板2,发出信号控制升降机7牵动升降绳8,将套环9调节到滑动板2所在位置,发出信号控制该滑动板2上的液压机5将支撑杆4推出并使支撑杆4穿过套环9,此时支撑杆4的有磁杆脱离方口101并吸附在套环9的吸磁部分,无磁杆处于方口101内并可在方口101上滑动,此时滑动板2与板框1滑动连接。控制升降机7提升或放下升降绳8,将滑动板2调节到相应位置后,发出信号控制液压机5将支撑杆4抽回,支撑杆4的无磁杆部分缩回滑动板2内,有磁杆部分缩回方口101内吸附在方口101内壁上,此时滑动板2与板框1固定连接。套环9的不吸磁部分的作用为使支撑杆4撤回时能顺利脱离,以及防止套环9吸附到方口101上。

调节相机的拍摄水平位置时,可通过移动相机放置座6在滑动板2上的位置来实现;调节相机的拍摄角度时,可通过转动相机放置座6上的转动台604和转轴606实现,调节至合适位置时,旋紧固定螺栓605和锁紧螺栓607来固定住。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