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螺母用止动垫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9612发布日期:2018-10-26 19:07阅读:1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圆螺母用止动垫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退垫圈。



背景技术:

在主轴单元中,轴承间隙对轴头的径向跳动与轴向窜动及发热、轴承寿命等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些高速主轴中,轴承间隙过大则精度达不到要求,过小则轴承内钢球与滚道挤压严重、易发热且影响轴承寿命。使用圆螺母是轴承间隙调整的常用方法,配以止动垫圈,可起到防松作用。但普通止动垫圈,外止动耳只有六个,且分两组、三个三个地集中布置,相邻的外止动耳相隔角度一致,调节分辨率不够精确,这样对一些轴向间隙要求高的主轴,就不能很好地调整,不是松了就是紧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圆螺母用止动垫圈,以提高轴承轴向间隙调节的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螺母用止动垫圈,包括平面圆环型的垫圈主体和由多个分别设于所述垫圈主体外侧周部上的外止动耳构成的外止动耳组,其中,所有的所述外止动耳沿周向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垫圈主体的外侧周部上并向所述垫圈主体的同一轴侧倾斜延伸,所述外止动耳组包括:沿所述垫圈主体的周向依次均匀间隔排布的第一主止动耳、第二主止动耳、第三主止动耳及第四主止动耳,以及设于所述第一主止动耳与第二主止动耳之间的第一副止动耳组、设于所述第二主止动耳与第三主止动耳之间的第二副止动耳组、设于所述第三主止动耳与第四主止动耳之间的第三副止动耳组、设于所述第四主止动耳与第一主止动耳之间的第四副止动耳组,

所述第一副止动耳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副止动耳,其中邻近所述第一主止动耳的所述第一副止动耳与所述第一主止动耳之间构成第一夹角;

所述第二副止动耳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副止动耳,其中邻近所述第二主止动耳的所述第二副止动耳与所述第二主止动耳之间构成第二夹角,

所述第三副止动耳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副止动耳,其中邻近所述第三主止动耳的所述第三副止动耳与所述第三主止动耳之间构成第三夹角,

所述第四副止动耳组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副止动耳,其中邻近所述第四主止动耳的所述第四副止动耳与所述第四主止动耳之间构成第四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及第四夹角之间依次等值递增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及第四夹角之间依次按照5°的角度增幅予以递增。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15°,所述第二夹角为20°,所述第三夹角为25°,所述第四夹角为30°。

优选地,所述第一副止动耳组包括多个等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副止动耳,所述第二副止动耳组包括多个等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二副止动耳,所述第三副止动耳组包括多个等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三副止动耳,所述第四副止动耳组包括多个等间隔分布的所述第四副止动耳。

进一步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副止动耳之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副止动耳之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副止动耳之间及相邻两个所述第四副止动耳之间的间隔角度相一致。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副止动耳、第二副止动耳、第三副止动耳及第四副止动耳均设置有3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副止动耳之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副止动耳之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副止动耳之间及相邻两个所述第四副止动耳之间间隔的角度均为20°。

优选地,所有的所述外止动耳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垫圈主体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均相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圆螺母的轴侧端面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锥形倒角面,当所述止动垫圈与所述圆螺母相配合时,所述外止动耳贴触在所述锥形倒角面上。

优选地,所述圆螺母的外侧周部上均布有四个开口槽,所述开口槽沿所述圆螺母的轴向贯穿延伸,当所述止动垫圈与所述圆螺母相配合时,所述外止动耳朝向所述圆螺母折弯时能够配合地卡设在所述开口槽中。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止动垫圈还包括设于所述垫圈主体内侧周部上的内止动耳,所述内止动耳与所述外止动耳位于所述垫圈主体的同一侧,且所述内止动耳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垫圈主体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将本实用新型的止动垫圈与圆螺母配合使用而用于主轴间隙的调整安装时,止动垫圈上分布的多个外止动耳能够更容易地与圆螺母上的开口槽达到位置匹配对应,使得止动垫圈与圆螺母之间更容易达到配合,从而能够实现主轴间隙的极微量调整,可以应用到轴向间隙要求高的主轴上。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附图2为图1在A-A向的剖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轴测视图;

附图4为与本实用新型配合使用的圆螺母的俯视图;

附图5为图4在B-B向的剖视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主轴装配的剖视图;

其中:100、止动垫圈;200、圆螺母;300、主轴;400、轴承;500、轴套组件;1、第一主止动耳;10、第一副止动耳组;11、第一副止动耳;2、第二主止动耳;20、第二副止动耳组;21、第二副止动耳;3、第三主止动耳;30、第三副止动耳组;31、第三副止动耳;4、第四主止动耳;40、第四副止动耳组;41、第四副止动耳;5、垫圈主体;6、内止动耳;7、开口槽;8、锥形倒角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圆螺母用止动垫圈100,包括平面圆环型的垫圈主体5和由多个分别设于垫圈主体5外侧周部上的外止动耳构成的外止动耳组,其中,所有的外止动耳沿周向间隔地设置在垫圈主体5的外侧周部上并向垫圈主体5的同一轴侧倾斜延伸,所有的外止动耳的延伸方向与垫圈主体5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均相同。

外止动耳组包括:沿垫圈主体6的周向依次均匀间隔排布的第一主止动耳1、第二主止动耳2、第三主止动耳3及第四主止动耳4,以及设于第一主止动耳1与第二主止动耳2之间的第一副止动耳组10、设于第二主止动耳2与第三主止动耳3之间的第二副止动耳组20、设于第三主止动耳3与第四主止动耳4之间的第三副止动耳组30、以及设于第四主止动耳4与第一主止动耳1之间的第四副止动耳组40,

第一副止动耳组1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副止动耳11,其中邻近第一主止动耳1的第一副止动耳11与第一主止动耳1之间构成第一夹角α1;

第二副止动耳组2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副止动耳21,其中邻近第二主止动耳2的第二副止动耳21与第二主止动耳2之间构成第二夹角α2,

第三副止动耳组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副止动耳31,其中邻近第三主止动耳3的第三副止动耳31与第三主止动耳3之间构成第三夹角α3,

第四副止动耳组40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副止动耳41,其中邻近第四主止动耳4的第四副止动耳41与第四主止动耳4之间构成第四夹角α4,

第一夹角α1、第二夹角α2、第三夹角α3及第四夹角α4之间依次等值递增地设置。

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第一夹角α1、第二夹角α2、第三夹角α3及第四夹角α4之间依次按照5°的角度增幅予以递增,且值依次分别为15°、20°、25°、30°。

第一副止动耳组10包含多个等间隔分布的第一副止动耳11,第二副止动耳组20包含多个等间隔分布的第二副止动耳21,第三副止动耳组30包含多个等间隔分布的第三副止动耳31,第四副止动耳组40包含多个等间隔分布的第四副止动耳41,且相邻两个第一副止动耳11之间、相邻两个第二副止动耳21之间、相邻两个第三副止动耳31之间及相邻两个第四副止动耳41之间的间隔角度相一致。本实施例中,第一副止动耳11、第二副止动耳21、第三副止动耳31及第四副止动耳41均设置有3个,相邻两个第一副止动耳11之间、相邻两个第二副止动耳21之间、相邻两个第三副止动耳31之间及相邻两个第四副止动耳41之间间隔的角度均为20°。

参见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与前一种实施例基本类似,区别在于:第一副止动耳11、第二副止动耳21、第三副止动耳31及第四副止动耳41均设置有2个。

参见图4和图5所示,与止动垫圈100配合使用的圆螺母200的轴侧端面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锥形倒角面8,该锥形倒角面8的倾斜角度与外止动耳的倾斜角度相一致,当止动垫圈100与圆螺母200相配合时,外止动耳贴触在锥形倒角面8上。

圆螺母200的外侧周部上均布有四个开口槽7,开口槽7沿圆螺母200的轴向贯穿延伸,当止动垫圈100与圆螺母200相配合时,对应开口槽7位置处的外止动耳朝向圆螺母200折弯时能够配合地卡设在开口槽7中。

止动垫圈100还包括设于垫圈主体5内侧周部上的内止动耳6,该内止动耳6与外止动耳位于垫圈主体5的同一侧,且内止动耳6的延伸方向与垫圈主体5所在的平面相垂直。具体使用中,止动垫圈100套在轴上时,内止动耳6配合地容纳在轴表面的轴槽中,保证止动垫圈100与轴不发生相对转动。

参见图6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轴组件中,主轴300设有轴肩301,轴肩301右侧在主轴300上依次套有轴承400、轴套组件500以及另一个轴承400,圆螺母200和止动垫圈100配合地将两个轴承400和轴套组件500固定在主轴300上,通过旋转圆螺母200可以调节轴肩301与圆螺母200之间的松紧度。当松紧度调整至合适时,找到离四个开口槽7最近的外止动耳,旋转圆螺母200至该外止动耳能被容纳进开口槽7的位置,将外止动耳压弯放入开口槽7中,实现圆螺母200的止动防松。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