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9915发布日期:2018-11-20 19:19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阀控制装置,尤其涉及利用制动机构对输出离合机构进行控制的排水阀控制装置,其中,驱动源的驱动力经由输出离合机构传递至阀芯。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排水阀控制装置,其如图9所示,具有驱动源2X、输出离合机构3X、阀芯8X以及联动机构41X和制动机构42X,其中,输出离合机构3X包括离合机构和行星齿轮机构32X,制动机构42X包括能绕第一轴线转动的制动部件421X、能绕与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转动的过渡部件422X和回复弹性件423X。并且,驱动源2X的驱动力经由离合机构和行星齿轮机构32X传递至阀芯8X,且驱动源2X的驱动力使联动机构41X动作而对制动部件421X施力,以使该制动部件421X的卡合部42131X与从动于行星齿轮机构32X(具体是行星齿轮机构32X的齿圈)的过渡部件422X的被卡合部42211X卡合,回复弹性件423X朝解除制动部件421X的卡合部42131X与过渡部件422X的被卡合部42211X之间的卡合的方向对制动部件421X施力。

在上述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为了使阀芯8X动作,需要利用过渡部件422X锁定行星齿轮机构32X的齿圈,也就是说,需要克服从行星齿轮机构32X的齿圈传递至过渡部件422X的欲使制动部件421X旋转而解除制动部件421X的卡合部42131X与过渡部件422X的被卡合部42211X之间的卡合状态的力。

以往,在上述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为了可靠地保持制动部件421X的卡合部42131X与过渡部件422X的被卡合部42211X之间的卡合状态,以免两者脱开,常常将联动机构41X对制动部件421X施加的力设定得较大,不过,这样不利于成本控制,并且,制动部件421X的卡合部42131X与过渡部件422X的被卡合部42211X在相互卡合时还容易产生磨损,导致排水阀控制装置的使用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阀控制装置,即使对制动部件施加较小的力,也能保持制动部件与过渡部件的卡合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提供一种排水阀控制装置,包括驱动源、输出离合机构、阀芯以及联动机构和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包括制动部件、过渡部件和回复弹性件,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经由所述输出离合机构传递至所述阀芯,并且,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使磁感应式的所述联动机构动作而对所述制动部件施力,以使该制动部件与从动于所述输出离合机构的所述过渡部件卡合,所述回复弹性件朝解除所述卡合的方向对所述制动部件施力,其中,所述制动部件能绕第一轴线转动,且具有轴部和卡合部,所述轴部以所述第一轴线为中心,所述过渡部件能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转动,且具有能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状态和解除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的状态之间切换的被卡合部,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被卡合部对所述卡合部施加的作用力经过所述轴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在制动部件的卡合部与过渡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被卡合部对卡合部施加的作用力经过制动部件的以第一轴线为中心的轴部,因此,无论该力有多大,都不会使制动部件旋转,也就是说,无需为了抵抗该力而将联动机构对制动部件施加的力设定得较大,即使对制动部件施加较小的力,也能保持制动部件与过渡部件的卡合状态。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制动部件具有:扇形齿轮部,该扇形齿轮部从所述轴部朝径向外侧延伸,且与所述联动机构具有的齿轮部直接啮合或经由过渡齿轮啮合;以及反向延伸部,该反向延伸部从所述轴部朝向与所述扇形齿轮部相反的一侧延伸,所述反向延伸部包括所述卡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扇形齿轮部和反向延伸部设置在轴部的径向两侧,因此,有助于确保制动部件的旋转平衡,提高制动部件与过渡部件的卡合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过渡部件包括:盘状部,该盘状部以所述第二轴线为中心,且设有所述被卡合部;齿轮部,该齿轮部设置于所述盘状部的在所述第二轴线的方向上的一侧,且与所述输出离合机构具有的齿轮部啮合;重块,该重块设置于所述盘状部的在所述第二轴线的方向上的另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在切断驱动源的动力而解除制动部件与过渡部件的卡合时,过渡部件能平稳地旋转,因此,与过渡部件存在联动关系的阀芯能平稳地动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被设置成: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被卡合部朝向所述第一轴线对所述卡合部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有助于缩小制动部件的径向尺寸,从而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通过磁感应而联动旋转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依次经由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而传递至所述制动部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输出离合机构包括离合机构和行星齿轮机构,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依次经由所述离合机构和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传递至所述阀芯,所述过渡部件从动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离合机构包括能相互接合或分离的离合轮和过渡轮部,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经由所述离合轮传递至所述过渡轮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与所述过渡轮部连接的恒星齿轮部;与所述恒星齿轮部啮合的行星齿轮;与所述阀芯连接的行星齿轮架;以及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的齿圈,所述过渡部件从动于所述齿圈。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排水阀控制装置还包括旋转输出部件和切换限位机构,所述输出离合机构包括离合轮和过渡轮部,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依次经由所述离合轮、所述过渡轮部、所述旋转输出部件传递至所述阀芯,所述切换限位机构包括切换限位杆和施力部件,所述切换限位杆随所述旋转输出部件转动,所述施力部件沿所述过渡轮部和所述离合轮的旋转轴线方向,施加使所述过渡轮部与所述离合轮分离的作用力,所述切换限位杆一体地具有切换部和限位部,所述切换部设置成在所述阀芯处于初始位置时使所述过渡轮部克服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与所述离合轮接合,且在所述阀芯变位到动作位置时使所述过渡轮部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从与所述离合轮接合的位置变位至与所述离合轮分离的位置,所述限位部设置成在所述阀芯变位到动作位置时限制所述过渡轮部逆转。

此处,所谓“过渡轮部逆转”,是指过渡轮部朝向与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至过渡轮部时过渡轮部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在阀芯从初始位置驱动变位到动作位置时,为了使驱动源的驱动力不再传递至阀芯且使阀芯和旋转输出部件保持在阀芯处于动作位置时的状态,只需利用一体地具有切换部和限位部的切换限位杆这一个部件对过渡轮部的动作进行控制即可,因此,排水阀控制装置的结构简化,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过渡轮部包括:轴部,该轴部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延伸;以及盘状部,该盘状部从所述轴部朝径向外侧扩展,在所述盘状部的外周缘处设置有与所述离合轮卡合、分离的卡定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通过在过渡轮部的盘状部的外周缘设置卡定爪,有助于减小卡定爪在与离合轮卡合时受到的冲击力,延缓卡定爪的磨损,从而延长过渡轮部的使用寿命。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过渡轮部包括:轴部,该轴部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延伸;以及盘状部,该盘状部从所述轴部朝径向外侧扩展,在所述盘状部的外周缘处设置有当所述阀芯变位到动作位置时供所述限位部卡定的卡定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通过在过渡轮部的盘状部的外周缘设置卡定片,有助于减小卡定片在与切换限位杆的限位部卡定时受到的冲击力,延缓卡定片的磨损,从而延长过渡轮部的使用寿命。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盘状部的外周缘处设置有与所述离合轮卡合、分离的卡定爪,该卡定爪朝向所述离合轮突出,所述卡定片朝向与所述离合轮相反的一侧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通过在过渡轮部的盘状部的外周缘设置卡定爪和卡定片,有助于减小卡定爪和卡定片在与离合轮卡合时受到的冲击力,延缓卡定爪和卡定片的磨损,从而延长过渡轮部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将卡定片形成为朝向与离合轮相反的一侧突出,容易在阀芯变位到动作位置时使切换限位杆的限位部与卡定片卡定。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施力部件是设置在所述离合轮与所述过渡轮部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

根据上述结构的排水阀控制装置,施力部件的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驱动源是电机。

根据上述结构的排水阀控制装置,有助于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排水阀控制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被卡合部对所述卡合部施加的作用力经过所述第一轴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控制装置,在制动部件的卡合部与过渡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能更为可靠地保持制动部件与过渡部件的卡合状态。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制动部件的卡合部与过渡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被卡合部对卡合部施加的作用力经过制动部件的以第一轴线中心的轴部,因此,无论该力有多大,都不会使制动部件旋转,也就是说,无需为了抵抗该力而将联动机构对制动部件施加的力设定得较大,即使对制动部件施加较小的力,也能保持制动部件与过渡部件的卡合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外壳的一部分的图示。

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其中省略了外壳的一部分的图示。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侧剖图,且表示输出离合机构的离合轮和过渡轮部相互接合时的状态。

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输出离合机构的离合轮和过渡轮部相互接合时的状态。

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另一立体图。

图7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剖视图,且表示输出离合机构的离合轮和过渡轮部相互分离时的状态。

图8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输出离合机构的离合轮和过渡轮部相互分离时的状态。

图9是示意表示现有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俯视图,其中省略了外壳的一部分的图示。

(符号说明)

1 外壳

11 第一外壳

12 第二外壳

2 电机

3 输出离合机构

31 离合机构

311 离合轮

3111 轴套部

3112 盘状部

3113 周壁部

312 过渡轮部

3121 轴部

3122 盘状部

31221 卡定爪

31222 卡定片

32 行星齿轮机构

321 恒星齿轮部

322 行星齿轮

323 行星齿轮架

3231 轴部

32311 小齿轮部

3232 盘状部

324 齿圈

3241 轴套部

3242 盘状部

32421 外周齿部

3243 周壁部

4 联动制动机构

41 联动机构

42 制动机构

421 制动部件

4211 轴部

4212 扇形齿轮部

4213 反向延伸部

42131 卡合部

422 过渡部件

4221 盘状部

42211 被卡合部

4222 齿轮部

4223 重块

423 回复弹性件

5 切换限位机构

51 切换限位杆

511 切换部

512 限位部

513 孔部

514 突起部

52 施力部件

6 旋转输出部件

61 齿轮部

62 带轮部

7 拉动部件

8 阀芯

9 供电端子

SS1 支承轴

SS2 支承轴

SS3 支承轴

SS4 支承轴

TG 过渡齿轮

TR 传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外壳的一部分的图示,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其中省略了外壳的一部分的图示,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侧剖图,且表示输出离合机构的离合轮和过渡轮部相互接合时的状态,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输出离合机构的离合轮和过渡轮部相互接合时的状态,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另一立体图,图7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剖视图,且表示输出离合机构的离合轮和过渡轮部相互分离时的状态,图8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输出离合机构的离合轮和过渡轮部相互分离时的状态。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交叉的三个方向分别作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进行说明,并且,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方向,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方向。

<排水阀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排水阀控制装置包括作为驱动源的电机2、输出离合机构3、阀芯8以及联动制动机构4,联动制动机构4包括联动机构41和制动机构42,制动机构42包括制动部件421、过渡部件422和回复弹性件423,电机2的驱动力经由输出离合机构3传递至阀芯8,并且,电机2的驱动力使磁感应式的联动机构41动作而对制动部件421施力,以使该制动部件421与从动于输出离合机构3的过渡部件422卡合,回复弹性件423朝解除制动部件421与过渡部件422之间的卡合的方向对制动部件421施力。

此外,如图3所示,制动部件421能绕第一轴线转动,且具有卡合部42131,过渡部件422能绕与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转动,且具有能在与卡合部42131卡合的状态和解除与卡合部42131的卡合的状态之间切换的被卡合部42211,在卡合部42131与被卡合部42211卡合的状态下,被卡合部42211对卡合部42131施加的作用力经过上述第一轴线。

此处,如图2和图3所示,排水阀控制装置包括:外壳1;以及设置于外壳1的电机2、传动机构TR和阀芯8,传动机构TR包括输出离合机构3、联动制动机构4、切换限位机构5、旋转输出部件6和拉动部件7,传动机构TR进行从电机2向阀芯8的动力传递、控制。

<外壳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1包括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沿图1中的Z方向进行组装,并通过螺钉(未图示)而连接在一起,从而在第一外壳11与第二外壳12之间形成收纳电机2、传动机构TR的至少一部分的空间。具体而言,第一外壳11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顶壁和从顶壁的周缘朝向第二外壳12一侧立起的侧壁,第二外壳12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底壁和从底壁的周缘朝向第一外壳11一侧立起的侧壁,由第一外壳11的顶壁和侧壁、第二外壳12的底壁和侧壁围成收纳电机2、输出离合机构3、联动制动机构4、切换限位机构5和旋转输出部件6的空间。并且,外壳1具有端子座部123,该端子座部123对与电机2电连接的供电端子9进行支承。

<电机的结构>

电机2具有转子(未图示)和包围该转子的定子(未图示),其中,转子具有转轴和固定于该转轴的磁体,在转轴的一端具有小齿轮(未图示),该小齿轮与输出离合机构3包括的离合轮311啮合,定子具有与供电端子9电连接的线圈。

<传动机构的结构>

如上所述,传动机构TR包括输出离合机构3、联动制动机构4、切换限位机构5、旋转输出部件6和拉动部件7,电机2的驱动力依次经由输出离合机构3包括的离合轮311和过渡轮部312、旋转输出部件6和拉动部件7传递至阀芯8,并通过联动制动机构4和切换限位机构5对输出离合机构3进行控制,以在阀芯8从初始位置切换到动作位置后,使电机2的驱动力不再传递至阀芯8,且使阀芯8、拉动部件7和旋转输出部件6保持在阀芯8处于动作位置时的状态。

下面对传动机构TR包括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输出离合机构的结构>

如图2和图4所示,输出离合机构3包括离合机构31和行星齿轮机构32,其中,离合机构31包括能相互接合或分离的离合轮311和过渡轮部312,电机2的驱动力经由离合轮311传递至过渡轮部312。

此处,离合轮311具有:轴套部3111,该轴套部3111套设于过渡轮部312的下述轴部3121和下述齿圈324的轴套部3241;盘状部3112,该盘状部3112从轴套部3111朝径向外侧扩展(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从轴套部3111的上端朝径向外侧扩展,但并不局限于此);以及周壁部3113,该周壁部3113从盘状部3112的外周缘立起(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朝向Z2方向立起,但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如图4所示,行星齿轮机构32包括:与过渡轮部312连接的恒星齿轮部321;与恒星齿轮部321啮合的行星齿轮322(行星齿轮322的数量可根据需要适当设定);与旋转输出部件6连接(在图示的例子中是经由过渡齿轮TG与旋转输出部件6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的行星齿轮架323;以及与行星齿轮323啮合的齿圈324,过渡部件422从动于齿圈324。

此处,行星齿轮架323具有轴部3231和盘状部3232,其中,轴部3231具有小齿轮部32311(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在轴部3231的上端设置小齿轮部32311,但并不局限于此),盘状部3232从轴部3231朝径向外侧扩展。并且,齿圈324具有轴套部3241、盘状部3242和周壁部3243,其中,轴套部3241套设于过渡轮部312的下述轴部3121,盘状部3242从轴套部3241朝径向外侧扩展,在盘状部3242的外周面设置有外周齿部32421,周壁部3243在盘状部3242的外周缘附近立起。并且,行星齿轮架323和齿圈324围成收纳行星齿轮322的空间。

并且,如图4所示,过渡轮部312的旋转轴线方向和离合轮311的旋转轴线方向相同。过渡轮部312与恒星齿轮部321形成一体,且包括轴部3121和盘状部3122,其中,轴部3121沿过渡轮部312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且贯穿离合轮311,恒星齿轮部321设置于轴部3121的比离合轮311靠轴部3121的一端侧(Z1方向侧)的位置,盘状部3122设置于轴部3121的比离合轮311靠轴部3121的另一端侧(Z2方向侧)的位置,且从轴部3121朝径向外侧扩展,过渡轮部312在盘状部3122的外周缘处与离合轮311卡合、分离。

此处,在过渡轮部312中,在盘状部3122的外周缘处设置有与离合轮311卡合、分离的卡定爪31221,该卡定爪31221朝向离合轮311突出,并且,在盘状部3122的外周缘处设置有当阀芯8变位到动作位置时供切换限位机构5的下述限位部512卡定的卡定片31222,该卡定片31222朝向与离合轮311相反的一侧(Z2方向侧)突出。

并且,在外壳1上设置有支承轴SS1,该支承轴SS1对离合轮311和过渡轮部312进行支承。具体而言,支承轴SS1沿离合轮311和过渡轮部312的旋转轴线方向延伸,支承轴SS1的一端被第一外壳11支承,支承轴SS1的另一端被第二外壳12支承,并且,支承轴SS1贯穿过渡轮部312的轴部3121和行星齿轮架323的轴部3231的中心,且插入切换限位机构5所包括的切换限位杆51的下述孔部513。

<联动制动机构的结构>

如图2所示,联动制动机构4包括联动机构41和制动机构42。

联动机构41采用磁感应式的主从结构,其包括能绕相同的旋转轴线旋转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被与支承轴SS1平行的支承轴SS4支承,该支承轴SS4的一端支承于第一外壳11,该支承轴SS4的另一端支承于第二外壳12),第一部分例如通过过渡齿轮(未图示)而与设置于电机2所包括的转轴的一端的小齿轮啮合,在第一部分高速旋转时,第二部分因磁感应力作用而跟着旋转。更具体而言,第一部分包括磁钢轮和磁钢轴齿,在该磁钢轮与磁钢轴齿之间连接有扭簧,磁钢轴齿将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至磁钢轮,第二部分包括感应件,该感应件具有一体形成的圆形顶板部和筒形侧壁部,并收纳磁钢轮,并且,感应件与磁钢轮以同一支承轴(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支承轴SS4)为中心旋转,在磁钢轮和感应件之间形成很小的固定间隙(此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结构也可互换)。

制动机构42包括制动部件421、过渡部件422和回复弹性件423(此处是弹簧,但并不局限于此),其中,制动部件421被支承轴SS3(其与支承轴SS1平行,且一端支承于第一外壳11,另一端支承于第二外壳12)支承成能转动,且由联动机构41的第二部分(感应件)驱动(在图示的例子中制动部件421经由过渡齿轮而与第二部分连接,但并不局限于此)。

此处,制动部件421具有:轴部4211,该轴部4211以上述第一轴线为中心(此处被支承轴SS3贯穿并支承,但并不局限于此);扇形齿轮部4212,该扇形齿轮部4212从轴部4211朝径向外侧延伸,且与联动机构41具有的齿轮部直接啮合或经由过渡齿轮啮合(此处是经由过渡齿轮啮合);以及反向延伸部4213,该反向延伸部4213从轴部4211朝向与扇形齿轮部4212相反的一侧延伸,反向延伸部4213包括卡合部42131。并且,过渡部件422包括:盘状部4221,该盘状部4221以上述第二轴线为中心,且设有被卡合部42211;齿轮部4222,该齿轮部4222设置于盘状部4221的在第二轴线的方向上的一侧(此处是Z2方向侧),且与输出离合机构3具有的齿轮部(此处是行星齿轮机构所包括的齿圈324的外周齿部32421)啮合;重块4223,该重块4223设置于盘状部4221的在第二轴线的方向上的另一侧(此处是Z1方向侧)。并且,卡合部42131与被卡合部42211对位匹配,当卡合部42131与被卡合部42211接触时,能阻止过渡部件422转动。

此外,在卡合部42131与被卡合部42211卡合的状态下,被卡合部42211朝向第一轴线对卡合部42131施力。

<切换限位机构的结构>

如图4所示,切换限位机构5包括切换限位杆51和施力部件52,其中,切换限位杆51随旋转输出部件6转动,施力部件52沿离合轮311和过渡轮部312的旋转轴线方向,施加使过渡轮部312与离合轮311分离的作用力。

并且,如图5所示,切换限位杆51一体地具有切换部511和限位部512,其中,切换部511设置成在阀芯8处于初始位置时使过渡轮部312克服施力部件52的作用力而与离合轮311接合,且在阀芯8变位到动作位置时使过渡轮部312通过施力部件52的作用力从与离合轮311接合的位置变位至与离合轮311分离的位置,限位部512设置成在阀芯8变位到动作位置时限制过渡轮部312逆转。

此处,如图2所示,在外壳1上设置有与支承轴SS1平行的支承轴SS2,该支承轴SS2对切换限位杆51进行支承。具体而言,支承轴SS2的一端支承于第一外壳11,支承轴SS2的另一端支承于第二外壳12,切换限位杆51以能绕支承轴SS2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SS2,并且,支承轴SS2还对下述过渡齿轮TG进行支承。

并且,如图5所示,切换限位杆51具有第一板部51A、第二板部51B和连接部51C,第一板部51A和第二板部51B以相互平行且在Z方向上错开的方式沿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连接部51C将第一板部51A和第二板部51B连接在一起,第一板部51A具有被支承轴SS2插入的插入孔,在第一板部51A的远离切换限位杆51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处形成有切换部511和供支承轴SS1插入的孔部513,其中,切换部511是从第一板部51A朝向Z1方向突出的凸轮部,孔部513沿Z方向贯穿第一板部51A,在第二板部51B的远离切换限位杆51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处形成有限位部512和突起部514,其中,限位部512由第二板部51B的外周面构成,突起部514从第二板部51B朝向Z1方向突出,且插入在旋转输出构件6上形成的限位槽部,从而在旋转输出构件6旋转时使切换限位杆51随旋转输出部件6转动,并且,限位部512和突起部514形成于第二板部51B的不同位置处,限位部512在阀芯8变位到动作位置时与过渡轮部312的盘状部3122抵接来限制过渡轮部312逆转。

并且,施力部件52是设置在离合轮311与过渡轮部312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

<旋转输出部件和拉动部件的结构>

如图2所示,旋转输出构件6包括齿轮部61和带轮部62,其中,齿轮部61例如通过过渡齿轮TG而与行星齿轮架323的轴部3231所具有的小齿轮部32311啮合,带轮部62的外周形成有供拉动部件7收纳的收纳槽。

拉动部件7是线材,拉动部件7的一端例如与旋转输出构件6卡定,拉动部件7的另一端与阀芯8连接。

<排水阀控制装置的工作>

在阀芯8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切换限位杆51的切换部511使过渡轮部312克服施力部件52的作用力而与离合轮311接合。

在上述状态下,当对电机2供电时,电机2的驱动力例如经由过渡齿轮等传递至联动机构41的第一部分而使第一部分高速旋转,藉此,第二部分因磁感应而跟着旋转,从而带动制动部件421旋转,使得制动部件421的卡合部42131与过渡部件422的被卡合部42211接触(此时,第一部分成为空转状态),阻止过渡部件422转动,从而阻止输出离合机构3的齿圈324旋转。

另一方面,电机2的驱动力经由离合轮311传递至过渡轮部312,继而传递至与恒星齿轮部321啮合的行星齿轮322,此时,由于输出离合机构3的齿圈324的旋转被阻止,因此行星齿轮架323旋转,从而带动与行星齿轮架323的小齿轮部32311啮合的过渡齿轮TG旋转,进而带动与过渡齿轮TG啮合的旋转输出构件6旋转,将拉动部件7卷绕于旋转输出构件6的带轮部62,使阀芯8驱动变位到动作位置,将阀门打开。

在阀芯8驱动变位到动作位置时,切换限位杆51的切换部511使过渡轮部312从与离合轮311接合的位置变位至与离合轮32分离的位置,藉此,电机2的驱动力不再传递至阀芯8。

另一方面,在阀芯8驱动变位到动作位置时,限位部512与过渡轮部312的卡定片31222抵接而限制过渡轮部312逆转,并且,电机2的驱动力继续传递至联动机构41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通过磁感应力作用,使得制动部件421的卡合部42131继续与被卡合部42211接触,阻止过渡部件422转动,从而阻止输出离合机构3的齿圈324旋转,藉此,能将行星齿轮架323锁定,使阀芯8、拉动部件7和旋转输出部件6保持在阀芯8处于动作位置时的状态。

此外,当停止对电机2供电时,阀芯8因自身带有的复位力,开始向初始位置做复位动作,此时,联动机构41的第一部分停止旋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磁感应力消失,因此,在制动机构42的回复弹性件423的作用下,制动部件421解除对过渡部件422的约束,输出离合机构3的齿圈324成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藉此,阀芯8在上述复位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阀门成为关闭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在制动部件421的卡合部42131与过渡部件422的被卡合部42211卡合的状态下,被卡合部42211对卡合部42131施加的作用力经过制动部件421的第一轴线,因此,无论该力有多大,都不会使制动部件421旋转,也就是说,无需为了抵抗该力而将联动机构41对制动部件421施加的力设定得较大,即使对制动部件421施加较小的力,也能保持制动部件421与过渡部件422的卡合状态。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由于无需将联动机构41对制动部件421施加的力设定得较大,因此可将联动机构41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磁感应力设定得较小,藉此,能减少第一部分的磁性材料的使用量,进而减小回复弹性件的负荷和尺寸,削减成本,并且,无需因电机2负荷的增加而改变回复弹性件的尺寸并提高产品的通用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扇形齿轮部4212和反向延伸部4213设置在轴部4211的径向两侧,因此,有助于确保制动部件421的旋转平衡,提高制动部件421与过渡部件422的卡合的稳定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过渡部件422包括重块4223,因此,在切断电机2的动力而解除制动部件421与过渡部件422的卡合时,过渡部件422能平稳地旋转,因此,与过渡部件422存在联动关系的阀芯8能平稳地动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在卡合部42131与被卡合部42211卡合的状态下,被卡合部42211朝向第一轴线对卡合部42131施力,因此,有助于缩小制动部件421的径向尺寸,从而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在阀芯8从初始位置驱动变位到动作位置时,为了使电机2的驱动力不再传递至阀芯8且使阀芯8和旋转输出部件6保持在阀芯8处于动作位置时的状态,只需利用一体地具有切换部511和限位部512的切换限位杆51这一个部件对过渡轮部312的动作进行控制即可,因此,排水阀控制装置的结构简化,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通过在过渡轮部312的盘状部3122的外周缘设置卡定爪31221,有助于减小卡定爪31221在与离合轮311卡合时受到的冲击力,延缓卡定爪31221的磨损,从而延长过渡轮部312的使用寿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通过在过渡轮部312的盘状部3122的外周缘设置卡定片31222,有助于减小卡定片31222在与切换限位杆51的限位部512卡定时受到的冲击力,延缓卡定片31222的磨损,从而延长过渡轮部312的使用寿命。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通过将卡定片31222形成为朝向与离合轮311相反的一侧突出,容易在阀芯8变位到动作位置时使切换限位杆51的限位部512与卡定片31222卡定。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水阀控制装置,施力部件52是设置在离合轮311与过渡轮部312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因此,施力部件的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卡合部42131与被卡合部42211卡合的状态下,被卡合部42211对卡合部42131施加的作用力经过上述第一轴线,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卡合部42131与被卡合部42211卡合的状态下,被卡合部42211对卡合部42131施加的作用力经过制动部件421的轴部4211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源是电机,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采用直线致动器等作为驱动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传动机构TR包括输出离合机构3、联动制动机构4、切换限位机构5、旋转输出部件6和拉动部件7,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要,传动机构的具体结构可适当变更,例如,也可采用专利文献CN104264423A中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提及的传动机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拉动部件7是线材,但并不局限于此,拉动部件也可以是块状部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