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杆端滚动关节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36575发布日期:2018-12-28 20:3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杆端滚动关节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杆端滚动关节轴承。



背景技术:

杆端滚动关节轴承由杆端体、外圈和钢球装配而成。关节轴承内部装入钢球,实现滚动摩擦。现有的杆端关节轴承主要有:衬垫挤压型和断裂外圈型。

现有的杆端滚动轴承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

1)接触形式为面接触,应力接触面积较大,使轴承摩擦力矩较大;

2)高速下发热严重,造成轴承过早失效;

3)采用挤压方式装配轴承,挤压后接触配合面平整度、配合度等不易控制,造成个别位置接触应力过大,损坏衬垫;

4)轴承的摩擦力矩较滚动轴承大;

5)挤压装配方法虽然相对简单,但除上述缺点外,还增加了对轴承的原始游隙和灵活性有不可精确计算和难以控制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杆端滚动关节轴承,它能实现轴承游隙的可靠控制,防止接触面在装配后变形,有限减小摩擦力矩,而且装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杆端滚动关节轴承,包括带有球头的杆端体、外壁呈圆柱形的外圈和滚动体;所述杆端体的球头位于外圈的内腔中;其中,

所述外圈由外径相同的前外圈和后外圈拼合而成,所述前外圈的内壁的中部设有圆弧形前滚道;所述后外圈的内壁的中部设有圆弧形后滚道;

所述滚动体由一组设在前外圈的前滚道上的前滚动体和一组设在后外圈的后滚道上的后滚动体,所述前滚动体和后滚动体均为钢球且前滚动体的直径大于后滚动体的直径;

装好前滚动体的前外圈与装好后滚动体的后外圈面对面拼合;

所述杆端体的球头从后外圈的背面依次伸入后外圈和前外圈中,使一组后滚动体位于杆端体的球头与后外圈之间,并使一组前滚动体位于杆端体的球头与前外圈之间。

上述的杆端滚动关节轴承,其中,所述前外圈的宽度小于后外圈的宽度。

上述的杆端滚动关节轴承,其中,所述前外圈和后外圈的外部通过一外圈固定套拼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杆端滚动关节轴承具有以下特点:

1.以滚动摩擦替代滑动摩擦,因而降低了摩擦力矩;

2.采用选配的装配方式,易可靠控制轴承的游隙,而且装配方便;

3.防止接触面在装配后变形,能保证接触面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杆端滚动关节轴承的轴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杆端滚动关节轴承,包括带有球头10的杆端体1、外壁呈圆柱形的外圈和滚动体;其中,

杆端体1的球头10位于外圈的内腔中;

外圈由外径相同的前外圈21和后外圈22拼合而成,前外圈21的宽度小于后外圈22的宽度,前外圈21的内壁的中部设有圆弧形前滚道;后外圈22的内壁的中部设有圆弧形后滚道;

滚动体由一组设在前外圈21的前滚道上的前滚动体31和一组设在后外圈22的后滚道上的后滚动体32,前滚动体31和后滚动体32均为钢球且前滚动体31的直径大于后滚动体32的直径;前滚动体31的直径为3.175mm,后滚动体32的直径为2mm;

装好前滚动体31的前外圈21与装好后滚动体32的后外圈22通过一外圈固定套30面对面拼合;

杆端体1的球头10从后外圈22的背面依次伸入后外圈22和前外圈21中使一组后滚动体32位于杆端体1的球头10与后外圈22之间,并使一组前滚动体31位于杆端体1的球头10与前外圈21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杆端滚动关节轴承在装配时,先把后外圈22放在专用工装上,装入后滚动体32后,取出工装芯棒,接着将杆端体1的球头10放入后外圈22中;再将前外圈21放在专用工装上,装入前滚动体31;然后拿起后外圈22和杆端体1,抓住杆端体1的杆端,翻转杆端体1和后外圈22,使杆端体1的球头10向上;把前外圈21与后外圈22面对面地合在后外圈22上并套好外圈固定套30,使前外圈21和后外圈22不散开,然后在专用工装上进行轴向游隙测量。

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杆端滚动关节轴承时,将该轴承装入轴承安装孔中,装入过程中通过挤压退出外圈固定套30,装配到位后,后外圈22的端面由螺纹锁紧固定。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或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应由各权利要求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