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靠背组装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5067发布日期:2018-12-18 21:02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靠背组装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椅子组装连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靠背组装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靠背连接装置大部分无弹性连接件,直接固定于某一装置上,无法与躯体产生互动,无法主动贴合人体,不符合人机工程学设计。公告号为CN20363379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一种椅背支架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套筒和垂直套筒,垂直套筒的上端垂直固定在水平套筒的中部下方,水平套筒和垂直套筒采用一体式注塑成型。即现有的一部分弹性连接装置也存在易脱落,产品性能结构无法完全达到贴合人体状态等技术缺陷,现有固定座安装复杂,不易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靠背组装连接装置,解决目前弹性装置易脱落且结构无法完全达到贴合人体状态等技术缺陷,固定座安装复杂,不易更换的问题。

一种靠背组装连接装置,包括连接件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燕尾槽,燕尾槽底部开设第一螺钉过孔、燕尾槽两侧设置第一工艺凹槽;

所述连接件包括:

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上带有第二螺钉过孔;

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上带有与所述第二螺钉过孔同轴的通孔、且远离第一固定件的一侧带有燕尾榫;

以及连接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弹性体。

组装时,固定座固定在椅子背架上,连接件与靠背固定,连接件与固定座之间同构燕尾槽与燕尾榫的配合,完成靠背与椅子背架的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和固定座组合不易脱离,且能更好的达到贴合人体状态能。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上设置一个所述第一螺钉过孔且位于固定座中心处。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减少组装工艺,安装方便,且与连接件螺钉孔对应。

优选地,所述燕尾槽一端封闭形成限位部;所述第一工艺凹槽对称设置于燕尾槽两侧。连接件与固定座组装时可通过固定座自身的限位部进行限位,方便快捷。

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上且与燕尾槽相对的另一侧设置定位块,所述第一螺钉过孔贯通该定位块中心处,定位块上且位于第一螺钉过孔两侧对称设置第二工艺凹槽。工艺凹槽的设置可以生产固定座时减少胶量和防止表面缩水。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为圆形或椭圆形座。

优选地,所述弹性体注塑成型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包覆于内,弹性体中心为贯通弹性体并将所述第二螺钉过孔和通孔连通的中心孔,弹性体与所述燕尾榫对应处的一端为与所述燕尾榫相适应且与所述燕尾槽相配合的燕尾榫形状。

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放入包胶模中,弹性体注塑成型,将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包覆在弹性体内,用于靠背组装时,第一固定件与靠背连接,第二固定件与固定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间距为5~30m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弹性体相对的两侧腰部对称设置腰槽。腰槽位于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高度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上还设有与第二螺钉过孔同轴贯通且孔径大于第二螺钉过孔的定位孔,所述第二螺钉过孔位于第一固定件上靠近第二固定件的一侧,所述定位孔位于第一固定件上背离第二固定件的一侧。

定位孔起定位作用,螺钉贯穿中心孔并穿过第二螺钉过孔与靠背固定连接,定位孔位于远离第二固定件的一侧,由于第二螺钉过孔孔径小于定位孔孔径,因此在中心孔中形成一个螺钉的限位台阶。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

第一基板,所述螺钉过孔位于该基板中心;

以及与所述第一基板一体连接且位于远离第二固定件一侧的中空定位柱,该中空定位柱的中空通孔为所述定位孔。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件还包括:

设于所述中空定位柱外侧的环形定位板,所述环形定位板底部与第一基板一体连接、侧面与中空定位柱固定连接;

以及对称设于所述环形定位板外侧壁上且与定位孔轴向一致的若干定位筋,该定位筋与第一基板连接处设置限位台阶,定位筋的定位面与限位台阶的限位面衔接成L形面;

所述定位筋贯通所述弹性体,且各定位筋的L形面与所述弹性体的外表面齐平。

在与弹性体一起注塑成型时,定位面起到放入包胶模时定位的作用;在组装靠背时起到定位作用。限位面在放入包胶模时起限位作用,在组装打螺钉时起受力作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环形定位板包括4块互成90°连接的定位板,每块定位板上设置两条所述定位筋。定位筋优选为8个,设置为8个时限位限位较稳,超过8个会增加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基板为长方形板,位于长方形长边侧的两块定位板与中空定位柱等高,位于长方形基板短边侧的两块定位板高度略低于中空定位柱。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板上开设若干第一过胶通孔。过胶通孔的设置易于包胶时弹性胶体的流通,同时增加该固定件与弹性体接触面积,增强撕裂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

第二基板,所述通孔位于该基板中心处,所述燕尾榫固定于该基板一侧且与该基板一体成型,第二基板上还开设若干第二过胶通孔;

以及对称设于所述燕尾榫外侧上且向外突起的定位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燕尾榫底面开设U形避让槽,通孔贯通该U形避让槽,组装时避开螺丝杯头。

第二基板过胶通孔的设置易于包胶时弹性胶体的流通,同时增加该固定件与弹性体接触面积,增强撕裂强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燕尾榫的每侧设置两个定位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基板上且位于通孔两侧对称设置两个防转孔,在放入包胶模时防止该固定件转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燕尾榫底面上对称设置四个限位柱。在放入包胶模时限位柱起限位作用,组装时限位柱可增加支撑受力。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安装便捷、方便装配与更换,具有撕裂强度高、断裂伸长率高、复位功能强。

本实用新型连接件与固定座组合使用结构牢固,不易脱落,安装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座和连接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座正面示意图。

图3是固定座背面示意图。

图4~图6是本实用新型连接件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连接件俯视图。

图8是图7中A-A剖视图。

图9是图7中B-B剖视图。

图10和图11是第一固定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和图13是第二固定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附图标记如下:

1-连接件 2-固定座

11-弹性体 12-第一固定件 13-第二固定件

111-腰槽 112-中心孔 113-螺钉限位台阶

121-第一基板 122-中空定位柱 123-定位孔

124-定位板 125-定位筋 126-第一定位面

127-限位面 128-第二螺钉过孔 129-第一过胶通孔

131-第二基板 132-燕尾榫 133-第二定位面

134-通孔 135-第二过胶通孔 136-防转孔

137-避让槽 138-限位柱

21-底板 22-燕尾槽 23-第一螺钉过孔

24-第一工艺凹槽 25-固定块 26-第二工艺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12所示,一种靠背组装连接装置,包括连接件1和固定座2,连接件与固定座装配后如图1所示。

固定座2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固定座包括一个底板21(本实施方式中底板为椭圆形或圆形底板),底板正面开设燕尾槽22,燕尾槽底部中心处开设第一螺钉过孔23,燕尾槽一端封闭形成限位部,燕尾槽两侧对称开设第一工艺凹槽24,底板背面设置定位块25,第一螺钉过孔贯穿该定位块,定位块上且位于第一螺钉过孔两侧对称设置第二工艺凹槽26。

连接件结构如图4~13所示,包括弹性体11、第一固定件12和第二固定件13,弹性体包裹在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外,弹性体通过注塑成型。

第一固定件的结构如图10和图11所示,包括第一基板121,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为长方形板,该基板的中心处设置第二螺钉过孔128,基板的一侧设置一个中空定位柱122,中空定位柱的中心通孔为定位孔123,定位孔孔径大于第二螺钉过孔孔径,第二螺钉过孔位于定位孔中心处。

定位柱外侧由4块定位板环绕,定位板底部与基板固定、侧壁与定位柱固定,位于基板长边侧的两块定位板与定位柱等高,位于基板短边侧的两块定位板高度略低于定位柱,4块定位板连接成环形,环绕在定位柱外,每块定位板外侧各设置两条定位筋125,定位筋沿定位孔的轴向延伸,底部与基板连接、顶部与对应定位板等高,两长边侧定位板上的定位筋对称设置,两短边侧定位板上的定位筋对称设置。

定位筋与基板连接一端且靠近基板处向内收形成限位台阶,限位台阶的顶面为限位面127,定位筋上与定位板相平行的侧面为第一定位面26,第一定位面与限位面相互衔接成“L”形面。第一基板上且与定位柱、定位板、定位筋错开位置处开设若干第一过胶通孔129。

第二固定件的结构如图12和图13所示,包括第二基板131,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基板为长方形板,短边与第一基板短边长度一致,长边长度略大于第一基板长边长度,该基板的一侧设置燕尾榫132,燕尾榫的底面(以图12所示方位中的底面)宽度与第二基板短边宽度一致,第二基板及燕尾榫中心处开设与第一固定件的定位孔孔径一致的通孔134,燕尾榫的两个外侧面上各设置两个向外突出的第二定位面133,燕尾榫底面(以图8所示方位中的底面)上设置4个对称的限位柱138,燕尾榫底面还与通孔134贯通的避让槽137,第二固定件上且位于通孔的外周开设若干贯穿基板与燕尾榫的第二过胶通孔135以及沿基板长边方向对称设置在通孔两侧的防转孔136。

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在弹性体内的相对位置及嵌入关系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固定件12以图10所示位置嵌入弹性体11中,第二固定件13以图12所示位置嵌入弹性体中,第一基板121和第二基板131相平行设置,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中空定位柱122和燕尾榫132位于对应基板朝外的一侧,即定位柱位于远离第二固定件的一侧,燕尾榫位于远离第一固定件的一侧。第一固定件的定位筋贯穿弹性体,由第一定位面和限位面构成的“L”形面暴露在弹性体外表面且与弹性体外表面齐平;第二固定件的第二定位面及限位柱贯穿弹性体,第二定位面与限位柱底面暴露在弹性体表面且与弹性体表面齐平。

弹性体11一端为与第二固定件的燕尾榫相适应且与燕尾槽22相配合的燕尾榫形状、另一端为与第一固定件定位柱侧相适应的形状,两侧腰部设置对称的腰槽111,腰槽大致位于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间隔位置处。弹性体中心为贯通的中心孔112,将第一固定件的定位孔、第二螺钉过孔以及第二固定件的通孔连通为一体,孔径与通孔及定位孔的孔径一致,第一固定件的第二螺钉过孔小于定位孔孔径,因此,在中心孔中由第一固定件的基板自身形成一个螺钉限位台阶113。

注塑成型后的产品外观立体示意图如图4~图6所示。

用于组装靠背与靠背背架时,第一固定件一端与靠背固定连接,定位孔及定位筋与靠背上的定位部件匹配,通过螺钉固定在靠背上,第二固定件一端与固定座配合,固定座上的限位部对连接件进行限位,完成靠背背架与靠背的组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具体实施案例,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