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5057发布日期:2018-12-18 21:02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保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对用于手机震动马达的缓冲弹片和阻尼片进行按压的保压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震动马达可以在充电情况下发生较为激烈的震动、带动手机整体发生震动。手机的内部元器件较为精密且脆弱,为减少手机震动马达在震动过程中对手机内部的电器组件造成损坏,通常会于手机震动马达外侧设置缓冲弹片、于缓冲弹片和马达之间设置弹性件,并于马达两端、缓冲弹片、及缓冲弹片内侧分别设置有缓冲块或阻尼片,以对马达的震动进行缓冲、减少手机内部的其他元器件受到的震动冲击。

目前,多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将阻尼片贴付到缓冲弹片上。由于缓冲弹片和阻尼片的尺寸非常之小,人工作业效率低下且无法保证生产品质,亟需自动化设备以取代人工作业。阻尼片和缓冲弹片之间通过设置于阻尼片一侧的压敏胶实现连接,在将阻尼片初连接到缓冲弹片的对应位置后,需要对阻尼片进行按压,方能实现阻尼片和缓冲弹片的可靠连接。

对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保压装置,以对初装到缓冲弹片的阻尼片进行按压,以实现缓冲弹片和阻尼片的可靠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压装置,以对初装到缓冲弹片的阻尼片进行按压,以实现缓冲弹片和阻尼片的可靠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保压装置,用于对贴付于手机震动马达的缓冲弹片的阻尼片进行按压,以实现缓冲弹片和阻尼片的连接,所述保压装置包括用于按压阻尼片的保压头和用于驱动所述保压头向贴付于缓冲弹片的阻尼片的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保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保压头和所述驱动机构之间的保压控制机构,所述保压控制机构用于测量所述保压头对所述阻尼片的按压力并进而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动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压装置,包括用于按压阻尼片的保压头和用于驱动所述保压头向贴付于缓冲弹片的阻尼片的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并于保压头和驱动机构之间设置保压控制机构,以控制被驱动机构所驱动的保压头对阻尼片施以恒定的压力和并保持一定的按压时间,从而使得阻尼片和缓冲弹片可靠地连接。

较佳的,所述保压控制机构包括测压单元,所述测压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所述测压单元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保压头。

具体的,所述测压单元和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或通信连接,以根据所述测压单元的测量结果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动作。

具体的,所述测压单元为压力计。

较佳的,所述保压控制机构还包括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设置于所述测压单元和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之间,且所述缓冲单元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测压单元和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

具体的,所述缓冲单元为压簧。

具体的,所述保压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保压头和所述测压单元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缓冲单元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测压单元且所述缓冲单元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

较佳的,所述保压头远离所述保压控制机构的一端向外凸伸形成用于按压阻尼片的按压端。

附图说明

图1为缓冲弹片和阻尼片的贴付过程示意图。

图2为全自动贴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全自动贴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全自动贴装机的俯视图。

图5为设置于传送通道的定位夹具和保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定位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部的放大图。

图8和图9为保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保压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所示的用于手机震动马达的缓冲弹片a10,其包括两个弹性支撑脚a11,且两个弹性支撑脚a11的一端相连接并夹持呈一定角度,使得缓冲弹片a10的结构近似V型。阻尼片b10需要被贴付到一弹性支撑脚a11的内侧。可以理解的,用于手机震动马达的缓冲弹片a10的尺寸非常小,而阻尼片b10的尺寸更甚,在本实施例中,阻尼片的尺寸为1.8mm*1.8mm*0.18mm。可以理解的,阻尼片b10和弹性支撑脚a11之间的连接依靠阻尼片b10朝向弹性支撑脚a11一侧的压敏胶来实现,故在阻尼片b10初贴付到缓冲弹片a10的弹性支撑脚a11内侧后,需要对阻尼片b10向弹性支撑脚a11的方向按压,以使得阻尼片b10朝向弹性支撑脚a11一侧的压敏胶被激活、阻尼片b10能够和弹性支撑脚a11可靠地连接。

如图2-4所示,全自动贴装机包括机架100,机架100的下部内部设置有马达、控制线路、PLC等控制部件,而于机架100的上侧分别设置前述的多个装置,于机架100的外部还设置有外壳200,该外壳200将前述的大部分机构包覆其中,仅留下上料装置400和下料装置500的操作部在外,以便对该全自动贴装机进行上料和下料、不会干涉其内部作业。外壳200上还设置有操作面板、监控器等机构,以便对该全自动贴装机进行监控和操作。

结合图3-图4所示,于机架100的上侧,两传送通道300呈平行地设置于远离上料装置400和下料装置500的一侧,上料装置400和下料装置500位于两传送通道300的一端外侧,而两传送通道300的另一端侧设置有贴付装置800。两传送通道300上分别滑动设置有承载机构900。取料机构600设置于传送通道300和上料装置400之间,用于将上料装置400处的缓冲弹片a10移送至传送通道300处的承载机构900内,卸料机构700设置于传送通道300和下料装置500之间,用于将传送通道300处的承载机构900内的贴付阻尼片b10后的缓冲弹片a10移动至下料装置500处实现下料。两传送通道300的另一端处,固定设置有用于供给阻尼片b10的自动送料装置1100,贴付装置800于自动送料装置1100和两传送通道300之间移动,以将阻尼片b10移送至传送通道300处的承载机构900内的缓冲弹片a10处,并将阻尼片b10贴付到缓冲弹片a10的一弹性支撑脚a11的内侧。

结合图5和图6所示,承载机构900的下侧滑动连接于传送通道300,承载机构900的上侧具有用于承载缓冲弹片a10的承载部910,且承载机构900还包括用于驱动承载部910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920,以使得缓冲弹片a10的一弹性支撑脚a11与承载机构900相对传送通道300的滑动方向相平行或相垂直。可以理解的,由于缓冲弹片a10的两弹性支撑脚a11可弹性张合,直接夹持缓冲弹片a10的两弹性支撑脚a11可能存在夹持不稳的情况。为此,在承载机构900中,其上侧设置有用于定位缓冲弹片a10的定位夹具930。通过定位夹具930对缓冲弹片a10可靠的限位,以使得缓冲弹片a10随着承载机构900于上料装置300、贴付装置800、及下料装置400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缓冲弹片a10贴付阻尼片b10。

被定位夹具930夹持定位的缓冲弹片a10,随着承载机构900沿着传送通道300被移送至贴付装置800,并被贴付装置800将阻尼片b10贴付到缓冲弹片a10的一弹性支撑脚a11的内侧。可以理解的,被贴付装置800将阻尼片b10贴付到缓冲弹片a10的一弹性支撑脚a11的内侧缓冲弹片a10和阻尼片b10仅为初步贴付,为使得阻尼片b10朝向弹性支撑脚a11一侧的压敏胶被激活、阻尼片b10能够和弹性支撑脚a11可靠地连接,还需要对初步贴付到阻尼片b10的缓冲弹片a10进行按压。

为此,沿两传送通道300的传送方向上,还具有悬设于两传送通道300上方的保压机构1000,保压机构1000的一侧为贴付装置800,保压机构1000的另一侧为上料装置400和下料装置500。保压机构1000用于对贴付到缓冲弹片a10的一弹性支撑脚a11内侧的阻尼片b10进行按压,以经由阻尼片b10的压敏胶使得其与弹性支撑脚a11的连接更为可靠。

结合图5、图8-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压装置1000,包括用于按压阻尼片的保压头1030和用于驱动保压头1030向贴付于缓冲弹片的阻尼片的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1010,保压装置1000还包括设置于保压头1030和驱动机构1010之间的保压控制机构1020,保压控制机构1020用于测量保压头1030对阻尼片的按压力并进而控制驱动机构1010的动作。更具体的: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压装置1000通过横跨传送通道300的龙门架悬设于传送通道300的上方,以对移经传送通道300的被定位夹具930夹持定位的缓冲弹片a10进行按压操作,从而实现阻尼片b10和缓冲弹片a10的可靠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压装置1000,包括驱动机构1010、保压控制机构1020、及保压头1030。其中,保压头1030和保压控制机构1020在驱动机构1010的驱动下,可以沿着龙门架于两传送通道300之间滑动,并可移动至靠近被定位夹具930夹持定位的缓冲弹片a10,并进而按压贴付于缓冲弹片a10的阻尼片b10。

可以理解的,驱动机构1010可以包括驱动保压头1030和保压控制机构1020沿着龙门架于两传送通道300之间滑动的纵向驱动件、驱动保压头1030和保压控制机构1020竖向移动以靠近被定位夹具930夹持定位的缓冲弹片a10的竖向驱动件,及驱动保压头1030和保压控制机构1020以使得保压头1030的输出端按压贴付于缓冲弹片a10的阻尼片b10的按压驱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行设计纵向驱动件、竖向驱动件及按压驱动件的具体结构和选择动力元件的规格,具体在此不再加以累述。

如图8-图10所示,保压控制机构1020连接于保压头1030和驱动机构1010之间,以调整和控制驱动机构1010的动作,以使得保压头1030以预期的压力之和预期的保压时间作用于贴付于缓冲弹片a10的阻尼片b10上,以确保缓冲弹片a10和阻尼片b10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10所示,保压控制机构1020具体包括测压单元1021和缓冲单元1022。其中,测压单元1021的一端连接于驱动机构1010的输出端,测压单元1021的另一端连接于保压头1030,根据该结构,测压单元1021可以测量保压头1030施加于阻尼片b10的按压力。优选的,测压单元1021可以为压力计。测压单元1021和驱动机构1010通过电连接或通信连接,如此测压单元1021可以将测得的压力值传输到驱动机构1010或直接将测得的压力值转换成的控制信号传输到驱动机构1010,进而控制驱动机构1010的动作,其包括且不限于:驱动机构1010输出的保压头1030施加于阻尼片b10的压力值、驱动机构1010在保压时间届满后停止继续施压并驱动保压头1030和保压控制机构1020离开该阻尼片b10。此后,夹具承载机构900可以沿着传送通道300继续移动至靠近下料装置500的位置,并经由卸料机构700将承载机构900内的贴付阻尼片b10后的缓冲弹片a10移动至下料装置500处实现下料。

如图10所示,保压控制机构1020还包括缓冲单元1022,缓冲单元1022设置于测压单元1021和驱动机构1010的输出端之间,且缓冲单元102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测压单元1021和驱动机构1010的输出端。驱动机构1010驱动保压控制机构1020的动作,可以于保压头1030处产生较大的冲击作用,该冲击作用有可能导致承载机构900内的缓冲弹片a10发生变形。对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压装置1000,于位于驱动机构1010和保压头1030之间的保压控制机构1020处,设置有缓冲单元1022,该缓冲单元1022可以对驱动机构1010施加于按压头的驱动力进行缓冲,以使得保压头1030可以平稳地按压贴付于缓冲弹片a10的阻尼片b10并逐渐增压至预设压力值。优选的,缓冲单元1022为压簧。

如图8所示,保压头1030远离保压控制机构1020的一端向外凸伸形成用于按压阻尼片b10的按压端1031。保压头1030可以经由该按压端1031伸入定位夹具930内,以对被定位于定位夹具930内的缓冲弹片a10处的阻尼片b10进行按压。

更具体的,如图8-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保压装置1000还包括底座1040,保压头1030和测压单元1021滑动连接于底座1040,缓冲单元1022的一端连接于测压单元1021且缓冲单元102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底座1040,驱动机构10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底座1040。如此使得保压控制机构1020可以作为一整体,被驱动机构1010控制的保压头1030能够更加平稳且可靠地按压贴付于缓冲弹片a10的阻尼片b10。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保压头1030和测压单元1021固定连接,且位于下侧保压头1030通过下侧的导轨与底座1040滑动连接;当驱动机构1010驱动底座1040时,缓冲单元1022受力驱动测压单元和保压头1030,此时测压单元和保压头1030在冲击作用下会沿着导轨向反向移动并被缓冲单元1022吸收冲击,以使得按压端1031可以以较为平稳的按压力作用于位于定位夹具930内的缓冲弹片a10处的阻尼片b10。

再请结合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压装置1000中,与承载机构900处的8个定位夹具930相对应的,设置有8个保压控制机构1020和分别连接于8个保压控制机构1020的8个保压头1030。8个保压控制机构1020和8个保压头1030连接于同一底座1040上,且固定有8个保压控制机构1020和8个保压头1030的底座1040在驱动机构1010的同一纵向驱动件和同一竖向驱动件的驱动下靠近定位夹具930夹持定位的缓冲弹片a10,而8个保压控制机构1020和8个保压头1030的底座1040分别由驱动机构1010的8个按压驱动件对应驱动,以使得被定位于承载机构900的8个定位夹具930内的缓冲弹片a10的按压力和按压时间被分别控制,以进一步保证对缓冲弹片a10的按压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压装置1000,包括用于按压阻尼片的保压头1030和用于驱动保压头1030向贴付于缓冲弹片的阻尼片的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1010,并于保压头1030和驱动机构1010之间设置保压控制机构1020,以控制被驱动机构1010所驱动的保压头1030对阻尼片施以恒定的压力和并保持一定的按压时间,从而使得阻尼片和缓冲弹片可靠地连接;其中,测压单元1021通过测得保压头1030对阻尼片b10的压力值并通过测量结果控制驱动机构1010的动作,以使得保压头1030对阻尼片b10的压力值处于预定值,而压力缓冲单元1022可以吸收驱动机构1010的按压冲击力,以使得按压端1031可以以较为平稳的按压力作用于位于定位夹具930内的缓冲弹片a10处的阻尼片b10。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