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省电恒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0344发布日期:2019-02-19 19:19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省电恒流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省电恒流阀,适用于不同用水场合,如家庭、酒店、医院、公寓。



背景技术:

传统的恒流阀通常采用改变通道大小的方式用来控制液体的流量,从而保证水流的恒流,例如中国专利申请201621369909.5公开了一种限压恒流阀,包括阀体,阀体上设有限压腔、进水口和出水口,限压腔分别连通进水口和出水口;限压腔内设置有限压装置和导向筒;限压腔通过导向筒连通进水口;限压装置活动在导向筒内,且同时密封封闭限压腔和导向筒的同一侧,限压腔和导向筒的另一侧通过可变通道相互连通;工作时,高压水作用限压装置使可变通道变小,实现对高压水降压。

此外,中国专利申请201510829458.2公开了一种变刚度弹簧式恒流阀,阀体包括圆筒形的外壳;在外壳内依次固定有挡环和固定支撑;阀芯包括固定在固定支撑上的导向杆;导向杆穿过挡环中心并与外壳的轴线重合;在导向杆上安装有一个可沿导向杆滑动的挡板;在所述挡板和挡环之间固定有变刚度弹簧;变刚度弹簧一端与挡板固定,另一端与挡环固定。当一定压力的流体通过弹簧的缝隙时,产生压差,该压差作用在变刚度弹簧一端的挡板,压缩变刚度弹簧,改变变刚度弹簧的缝隙高度,保证一定的通流量。

还有中国专利申请201420197369.1一种恒流阀,包括前板、后板和若干侧板,前板、后板和侧板形成一个腔体,在前板上设置有进口,若干所述侧板中,其中一块侧板上设置有出口,其余侧板表面平滑,在后板上固定有弹性隔板,所述弹性隔板中心处开设有通孔,所述弹性隔板将腔体分为流速调节腔和液体流道。

综上,现有技术当中,为了稳定水流流量,通常是通过弹性回复构件来控制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由于弹簧的弹性系数是固定不变的,当需要将水流量稳定在一个自由设定的值下时,上述技术方案则不能实现,并且上述弹性构件设置在水流通道当中,造成管道的结构复杂,流场复杂,造成水流不稳定,并且不利于维修人员维修。

尤其是在水流量达不到所需的最低水流量要求时,上述技术方案不具备水流量的提升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省电恒流阀。

该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该恒流阀包括外盖、阻尼外壳、阻尼构件、连接管道、阻尼叶轮、驱动电机(内置转速传感器)、连接柱。

其中阻尼外壳通过连接柱与连接管道固定连接,阻尼外壳为圆柱状的壳体,阻尼外壳具有一圆形侧板,沿着圆形侧板圆周突出一圆形侧壁,圆形侧壁具有一固定厚度,阻尼外壳的以上结构形成一容纳腔体,用于容纳阻尼构件。并且外盖与阻尼外壳配合形成密封的腔体结构。

该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其中,连接管道由左侧一段矩形管道,中间段位一圆柱形拥有密封腔体的通道,右侧段具有一段矩形管道,三段通道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段连接而成。其中矩形管道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结构的管道。其中圆柱形通道的中心轴位于矩形管道竖直方向的偏上侧,以便水流与容纳在圆柱形通道里的阻尼叶轮合理接触,使得阻尼叶轮朝单一方向旋转。

其中阻尼叶轮具有一叶轮轴,阻尼叶轮与叶轮轴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叶轮轴与圆柱形通道的中心轴同轴,并且叶轮轴可转动的支撑在圆柱形通道的两端侧壁上,侧壁的平面平行于水流的流向。

叶轮轴一端连接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固定在圆柱形通道一端的侧壁上。叶轮轴另一一端连接离合器,并且叶轮轴通过离合器与阻尼构件连接轴连接,可实现二者的同步转动。

该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阻尼构件包括转轴连接座、前挡板、后挡板、带轨槽支撑架、圆弧段、流体通道、弹簧、左轨道槽、右轨道槽、上移动块、下固定座、带丝杠电机,前密封板、后密封板。

阻尼构件的转轴连接座与阻尼构件连接轴固定连接,阻尼构件随阻尼构件连接轴的转动而转动。

该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带轨槽支撑架由两部分组成,下端部分为U形块状物体,通过U 形块状物体中间的开槽形成了左右支撑臂,左支撑臂靠近开槽一侧的平面上开设有左轨道槽、右支撑臂上靠近开槽一侧的平面上开设有右轨道槽,在左右支撑臂上端设置有一圆弧形挡块,圆弧形挡块与阻尼外壳圆弧形内壁接触连接,二者之间可以相对运动,上移动块为长方体结构,其左右两端的中间位置设置凸出块,左右两端的凸出块分别嵌入左轨道槽、右轨道槽,从而上移动块可以在带轨槽支撑架的开槽内上下移动。

上移动块的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前密封板、后密封板,前密封板、后密封板的一侧平面分别与上移动块的前后端面贴合,前密封板、后密封板下端超出上移动块的下端面。

其中下固定座与上移动块具有相同的外形以及凸出块,下固定座同样通过凸出块嵌入左轨道槽、右轨道槽,并且能够实现在带轨槽支撑架的开槽内上下移动。

与上移动块不同的是:下固定座的下端面中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带丝杠电机的丝杠配合连接,带丝杠电机固定连接在带轨槽支撑架的下端面。从而带丝杠电机通过丝杠结构驱动下固定座上下移动。

带轨槽支撑架前后端面还设置有前挡板、后挡板,前挡板、后挡板位于带轨槽支撑架下侧部分,该设置使得下固定座被遮挡,起到密封的作用。

该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在上移动块与圆弧段之间形成有一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便于阻尼外壳中的流体通过。

下固定座与上移动块之间设置有一弹簧,弹簧的弹性系数根据需要设置,在上移动块下端面还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设置于左右两侧。在初始状态下,支撑板下端与下固定座接触。工作状态下,支撑板下端远离下固定座。

该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恒流阀的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设置面板、离合器、驱动电机、转速传感器、带丝杠电机,控制器,其中设置面板、转速传感器作为输入端与控制器连接,驱动电机、离合器、带丝杠电机作为输出端与控制器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外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构件的剖视图。

图3-2是图3-1的A-A向剖视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构件与叶轮连接关系图。

图4-2是图4-1的局部放大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构件的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图5-2是图5-1的C-C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构件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构件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框架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1、恒流阀的总体结构:

参见图1、2,该恒流阀包括外盖1、阻尼外壳2、阻尼构件3、连接管道4、阻尼叶轮5、驱动电机6(内置转速传感器601)、连接柱7。

其中阻尼外壳2通过连接柱7与连接管道4固定连接,阻尼外壳2为圆柱状的壳体,阻尼外壳2具有一圆形侧板,沿着圆形侧板圆周突出一圆形侧壁,圆形侧壁具有一固定厚度,阻尼外壳 2的以上结构形成一容纳腔体,用于容纳阻尼构件3。并且外盖1与阻尼外壳2配合形成密封的腔体结构。

其中,连接管道由左侧一段矩形管道,中间段位一圆柱形拥有密封腔体的通道,右侧段具有一段矩形管道,三段通道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段连接而成。其中矩形管道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结构的管道。其中圆柱形通道的中心轴位于矩形管道竖直方向的偏上侧,以便水流与容纳在圆柱形通道里的阻尼叶轮5合理接触,使得阻尼叶轮5朝单一方向旋转。

参见附图4-1,其中阻尼叶轮5具有一叶轮轴8,阻尼叶轮5与叶轮轴8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叶轮轴8与圆柱形通道的中心轴同轴,并且叶轮轴8可转动的支撑在圆柱形通道的两端侧壁上,侧壁的平面平行于水流的流向。

叶轮轴8一端连接驱动电机6,驱动电机6固定在圆柱形通道一端的侧壁上。叶轮轴8另一一端连接离合器801,并且叶轮轴8通过离合器801与阻尼构件连接轴802连接,可实现二者的同步转动。

参见附图3-1、4-1、6,进一步描述阻尼构件3的结构以及连接关系。

阻尼构件3包括转轴连接座9、前挡板11、后挡板12、带轨槽支撑架10、圆弧段13、流体通道14、弹簧18、左轨道槽19、右轨道槽20、上移动块16、下固定座15、带丝杠电机17,前密封板21、后密封板22。

阻尼构件3的转轴连接座9与阻尼构件连接轴802固定连接,阻尼构件3随阻尼构件连接轴 802的转动而转动。

进一步的通过图5-1-图7详细描述阻尼构件3的内部结构,带轨槽支撑架10由两部分组成,下端部分为U形块状物体,通过U形块状物体中间的开槽形成了左右支撑臂,左支撑臂靠近开槽一侧的平面上开设有左轨道槽19、右支撑臂上靠近开槽一侧的平面上开设有右轨道槽20,在左右支撑臂上端设置有一圆弧形挡块,圆弧形挡块与阻尼外壳圆弧形内壁接触连接,二者之间可以相对运动,上移动块16为长方体结构,其左右两端的中间位置设置凸出块1601,左右两端的凸出块1601分别嵌入左轨道槽19、右轨道槽20,从而上移动块16可以在带轨槽支撑架10的开槽内上下移动。

上移动块16的前后端面分别设置有前密封板21、后密封板22,前密封板21、后密封板22 的一侧平面分别与上移动块16的前后端面贴合,前密封板21、后密封板22下端超出上移动块 16的下端面。

其中下固定座15与上移动块16具有相同的外形以及凸出块1502,下固定座15同样通过凸出块1502嵌入左轨道槽19、右轨道槽20,并且能够实现在带轨槽支撑架10的开槽内上下移动。

与上移动块16不同的是:参见图5-1下固定座15的下端面中间位置开设有螺纹孔1501,螺纹孔1501与带丝杠电机17的丝杠1701配合连接,带丝杠电机17固定连接在带轨槽支撑架 10的下端面。从而带丝杠电机17通过丝杠结构驱动下固定座15上下移动。

进步一的,参见图4-1,带轨槽支撑架10前后端面还设置有前挡板11、后挡板12,前挡板 11、后挡板12位于带轨槽支撑架10下侧部分,该设置使得下固定座15被遮挡,起到密封的作用。

此外,在上移动块16与圆弧段13之间形成有一流体通道14,流体通道14便于阻尼外壳2 中的流体通过。

进一步的通过图7详细描述阻尼构件3的具体结构,下固定座15与上移动块16之间设置有一弹簧,弹簧的弹性系数根据需要设置,在上移动块16下端面还设置有支撑板17,支撑板设置于左右两侧。在初始状态下,支撑板17下端与下固定座15接触。工作状态下,支撑板17下端远离下固定座15。

2、恒流阀的智能控制系统。

恒流阀的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设置面板100、离合器801、驱动电机6、转速传感器601、带丝杠电机17,控制器200,其中设置面板100、转速传感器601作为输入端与控制器200连接,驱动电机6、离合器801、带丝杠电机17作为输出端与控制器200连接。

3、恒流阀的工作原理。

第一步设定需要的水流速度n0,根据水流速度n0计算出转速kn0,通过转速传感器601对阻尼叶轮的转速进行监控,并且控制器根据水流速度n0通过带丝杠电机17将下固定座15设置在一确定位置,该位置通过实验获得,该位置与水流速度n0相对应;

当实际的水流速度在t0时间内(t0取20s)大于n0时并且在驱动电机6停止驱动的情况下,阻尼叶轮5的转速大于kn0,此时控制器200控制离合器801接合,此时叶轮轴8与阻尼构件连接轴802同步转动。此时阻尼机构3旋转,上移动块16也开始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上移动块16远离下固定座15,上移动块16靠近圆弧段13,因而导致流体通道14开口截面减小,由于通过流体的截面减小,阻尼构件3受到的阻尼增大,从而阻尼叶轮5转速减小,最终将过快的水流速度稳定在n0。

当水流速度在持续的t1(t1可取10s)范围内小于n0时并且在驱动电机6停止驱动的情况下,此时转速传感器601检测的转速在持续的10s范围内小于kn0,此时通过控制器200断开离合器801,阻尼构件3与阻尼叶轮5脱离,驱动电机6以n0转速带动阻尼叶轮5转动,并且持续时间t2(t2可取3分钟),然后停止驱动驱动电机6,此时判断实际的水流速度与转速n0的大小。

上述控制系统可以通过阻尼机构对水流进行降速,也可通过电机对水流进行提速,并且由于是联合阻尼机构与电机对水流进行控制,该控制系统具有智能稳流以及节约电能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