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装置及其煲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6529发布日期:2018-12-07 22:2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尼装置及其煲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尼装置及其煲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阻尼装置,都存在缺陷,下面以煲具为例,对应用于煲具上的阻尼装置存在的缺陷进行说明。

目前,使用的煲具开盖结构主要由弹簧和橡胶阻尼块进行控制。在煲具开盖结构处,通过橡胶阻尼块进行控制。现有的应用于煲具上的阻尼装置的结构复杂,在开启盖体和合盖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外壳罩相互作用的另一支撑部件的配合,才能使得外壳罩受力,外壳罩与煲具的煲体间接触,以形成着力点。现有的阻尼装置的结构复杂,由于还要包括另一支撑部件,因此,现有的阻尼装置占用的空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阻尼装置及其煲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阻尼装置的结构复杂、且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设置在盖体和主体之间,所述阻尼装置包括内芯和外壳罩,所述内芯的外侧壁上设有摩擦件,所述外壳罩包括固定部和支撑部,且固定部内壁上设置弹性部件、以使所述摩擦件与所述弹性部件能够接触而发生阻尼摩擦,所述支撑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外周、且所述支撑部包括从所述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所述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具有两端开口的空腔,所述内芯能够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空腔内。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支撑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摩擦件与所述弹性部件间的阻尼摩擦所对应的形变量,与所述阻尼摩擦所对应的缓冲力的大小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内芯的摩擦件为凸出于所述内芯外表面的凸块。

可选地,所述内芯通过铰链轴固定在所述盖体上,所述内芯具有与所述铰链轴形状相匹配的D形孔。

可选地,所述外壳罩两端开口设置有端盖。

与上述相匹配,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煲具,包括:以上所述的阻尼装置。

可选地,所述煲具还包括煲体和固定在所述煲体上的煲盖,所述煲盖通过铰链轴固定在所述煲体上,所述内芯固定于所述铰链轴上。

可选地,所述铰链轴为D形轴。

可选地,所述煲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两条限位筋条,所述支撑部能够插设于相邻限位筋条所形成的空腔内,以对所述支撑部进行限位。

可选地,所述限位筋条的形状与所述支撑部的形状相匹配,以使得所述支撑部能够插设于相邻限位筋条所形成的空腔内,和/或,所述限位筋条的尺寸与所述支撑部的尺寸相匹配,以使得所述支撑部能够插设于相邻限位筋条所形成的空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所述阻尼装置设置在盖体和主体之间,所述阻尼装置包括内芯和外壳罩,内芯的外侧壁上设有摩擦件,外壳罩包括固定部和支撑部,且固定部内壁上设置弹性部件、以使摩擦件与弹性部件能够接触而发生阻尼摩擦,支撑部设置于固定部外周、且支撑部包括从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罩包括固定部和支撑部,支撑部设置于固定部外周,外周、且支撑部包括从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这样,外壳罩能够利用自身支撑部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外壳罩自身提供受力的着力点,使得外壳罩与煲具的煲体间接触,从而得到了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小的阻尼装置。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这样,外壳罩能够利用自身支撑部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外壳罩自身提供受力的着力点,使得外壳罩与煲具的煲体间接触,从而得到了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小的阻尼装置。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固定部具有两端开口的空腔,内芯能够设置于固定部的空腔内;这样,便于内芯和外壳罩相互配合。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所述阻尼装置设置在盖体和主体之间,所述阻尼装置包括内芯和外壳罩,内芯的外侧壁上设有摩擦件,外壳罩包括固定部和支撑部,且固定部内壁上设置弹性部件、以使摩擦件与弹性部件能够接触而发生阻尼摩擦,支撑部设置于固定部外周、且支撑部包括从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罩包括固定部和支撑部,支撑部设置于固定部外周,外周、且支撑部包括从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固定部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这样,外壳罩能够利用自身支撑部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外壳罩自身提供受力的着力点,使得外壳罩与煲具的煲体间接触,从而得到了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小的阻尼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的各个部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的各个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罩内部的弹性悬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煲具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内芯;2、外壳罩;21、固定部;22、支撑部;3、端盖;4、煲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阻尼装置,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的各个部件的装配示意图。其中,1为内芯,2为外壳罩,21为固定部,22为支撑部,3为端盖。

如图1所示,所述阻尼装置设置在盖体和主体之间,所述阻尼装置包括内芯1和外壳罩2,内芯1的外侧壁上设有摩擦件,外壳罩2包括固定部21和支撑部22,且固定部21内壁上设置弹性部件、以使摩擦件与弹性部件能够接触而发生阻尼摩擦,支撑部22设置于固定部21外周、且支撑部22包括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罩2包括固定部21和支撑部22,支撑部22设置于固定部21外周,外周、且支撑部22包括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这样,外壳罩2能够利用自身支撑部22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外壳罩2自身提供受力的着力点,使得外壳罩2与煲具4的煲体间接触,从而简化了现有的阻尼装置的结构,且获得阻尼装置占用空间小。

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由于外壳罩2能够利用自身支撑部22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外壳罩2自身提供受力的着力点,因此,相对于现有的阻尼装置而言,可以减少一个外部的支撑部件,从而,相对于现有的阻尼装置,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不仅结构简单,还节省了占用的空间。

如图1所示,外壳罩2的支撑部22包括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且第一悬臂对应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悬臂对应的第二方向相反;这样,外壳罩2能够利用自身支撑部22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外壳罩2自身提供受力的着力点,使得外壳罩2与煲具4的煲体间接触,从而得到了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小的阻尼装置。

为了使得内芯1和外壳罩2更好地相互配合,固定部21具有两端开口的空腔,内芯1能够设置于固定部21的空腔内。

为了减少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占用的空间,可以将外壳罩2的固定部21与支撑部22设计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就可以设置于拥有较小体积的煲具4的煲盖和煲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中,摩擦件与弹性部件间的阻尼摩擦所对应的形变量,与阻尼摩擦所对应的缓冲力的大小相匹配。具体而言,当摩擦件与弹性部件间的阻尼摩擦所对应的形变量越大时,因阻尼摩擦所生成的缓冲力也越大;反之,当摩擦件与弹性部件间的阻尼摩擦所对应的形变量越小时,因阻尼摩擦所生成的缓冲力也越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中,为了加大摩擦件与弹性部件间因阻尼摩擦所生成的缓冲力,将内芯1的摩擦件设置为,凸出于内芯1外表面的凸块。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内芯1外表面设置多个凸块,且凸块对称、且均匀地布设于内芯1外表面上。

内芯1通过铰链轴固定在盖体上,内芯1具有与铰链轴形状相匹配的D形孔;这样,内芯1与铰链轴配合运动,在盖体开启或关闭的过程中,内芯1跟着盖体同步运动。

为了将内芯1稳固设置于外壳罩2固定部21的空腔内,外壳罩2两端开口设置有端盖3。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的各个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内芯,2为外壳罩,21为固定部,22为支撑部,3为端盖。具体描述烦请参见对图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该各个部件的结构示意图仅仅为了更加清晰地显示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的各个部件的结构。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罩内部的弹性悬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2为外壳罩。具体描述烦请参见对图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煲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4为煲具。从图4可以看到,跟煲具4配合使用的阻尼装置的结构。具体对阻尼装置的描述烦请参见对图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述阻尼装置设置在盖体和主体之间,所述阻尼装置包括内芯1和外壳罩2,内芯1的外侧壁上设有摩擦件,外壳罩2包括固定部21和支撑部22,且固定部21内壁上设置弹性部件、以使摩擦件与弹性部件能够接触而发生阻尼摩擦,支撑部22设置于固定部21外周、且支撑部22包括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罩2包括固定部21和支撑部22,支撑部22设置于固定部21外周,外周、且支撑部22包括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和从固定部21的外周壁上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这样,外壳罩2能够利用自身支撑部22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外壳罩2自身提供受力的着力点,使得外壳罩2与煲具4的煲体间接触,从而得到了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小的阻尼装置。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这样,外壳罩2能够利用自身支撑部22的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为外壳罩2自身提供受力的着力点,使得外壳罩2与煲具4的煲体间接触,从而得到了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小的阻尼装置。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固定部21具有两端开口的空腔,内芯1能够设置于固定部21的空腔内;这样,便于内芯1和外壳罩2相互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煲具4,本实用新型的煲具4包括:以上所述的阻尼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煲具4还包括煲体和固定在煲体上的煲盖,煲盖通过铰链轴固定在煲体上,内芯1固定于铰链轴上;其中,铰链轴为D形轴。

为了防止本实用新型的阻尼装置发生横向移动,煲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两条限位筋条,阻尼装置外壳罩2的支撑部22能够插设于相邻限位筋条所形成的空腔内,以对支撑部22进行限位。具体而言,限位筋条的形状与支撑部22的形状相匹配,以使得支撑部22能够插设于相邻限位筋条所形成的空腔内。除此之外,限位筋条的尺寸也与支撑部22的尺寸相匹配,以使得支撑部22能够插设于相邻限位筋条所形成的空腔内。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煲具4包括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小的阻尼装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煲具4的体积也可以相应地减少。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煲具4的阻尼装置包括内芯1和外壳罩2,内芯1的外侧壁上设有摩擦件,外壳罩2包括固定部21和支撑部22,且固定部21内壁上设置弹性部件,以使摩擦件与弹性部件能够接触而发生阻尼摩擦,进而因该阻尼摩擦生成足够的缓冲力,以将煲具4的煲盖平稳地开启或关闭,减少了现有的煲具4的煲盖所存在的驼背、起跳问题的出现,从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