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头延时阀芯及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1243发布日期:2019-01-18 19:24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水龙头延时阀芯及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闭阀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龙头延时阀芯及水龙头。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延时水龙头开关主要有以下两种:1、采用人体红外线传感器控制水龙头的控制开关,利用红外发射及接收方式,将信号通过智能控制芯片控制电磁阀的开启或关闭,如当人的手部接近红外传感器时,红外传感器向控制单元输出检测信号,控制单元根据检测信号控制电磁阀控制水龙头出水;但是该类型的产品的缺点是红外传感器需要持续的待机工作,耗电量大,制造成本高,同时电子产品潮湿的环境下容易损坏。2、通过水龙头内部机械机构中的延时装置进行开关控制,采用控制水流进行储水腔达到活塞的升降,在活塞升降过程中,储水腔内形成的压强差使活塞的升降得到延迟,但是大部分的延时阀芯的延时时间很短,以至于使用者还没有洗干净就已经停止出水,带来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增长延时时间的水龙头延时阀芯。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增长延时时间的水龙头。

为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龙头延时阀芯包括按钮、回弹弹簧、阀芯本体以及活塞组件,阀芯本体内设置有第一内孔,活塞组件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的第一端贯穿第一内孔后与按钮连接,回弹弹簧抵接在按钮与阀芯本体之间,连接杆内设置有中空部,连接杆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流通槽,中空部与流通槽连通;延时阀芯还包括支撑架、底盘、内胆以及压簧,支撑架支撑阀芯本体,支撑架包括支撑板以及多个抵接块,两个相邻的抵接块之间设置有出水口,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内孔,第二内孔与出水口连通,多个抵接块沿第二内孔的周向设置,抵接块设置在支撑板朝向阀芯本体的一侧上,多个抵接块邻接阀芯本体,连接杆贯穿第二内孔,底盘邻接支撑架,支撑架设置在阀芯本体与底盘之间,底盘内设置有储水腔室与出水腔室,底盘上设置有多个进水口,进水口与出水腔室连通,出水腔室与第二内孔连通,连接杆的第二端位于出水腔室与储水腔室之间,储水腔室设置在进水口与底盘的底部之间,多个进水口分别与流通槽连通,内胆设置在连接杆朝向底盘的底部的一端上,内胆上设置有延时孔,延时孔连通在中空部与储水腔室之间,中空部、延时孔与储水腔室相互连通,压簧抵接在内胆和底盘的底部之间。

由此可见,连接杆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支撑架的第二内孔与阀芯本体的第一内孔后和按钮连接,在按压按钮的过程中,回弹弹簧被压缩,按钮的移动带动连接杆朝向底盘的底部的移动,使得连接杆逐渐脱离第二内孔,使得水龙头内的水可以从底盘上的多个进水口进入底盘的出水腔室内,再流向第二内孔最后从两个抵接块之间的出水口流出水龙头,与此同时,连接杆的第二端移动并挤压底盘中储水腔室内的水,使其流出底盘,释放按钮,回弹弹簧伸展带动按钮复位,同时带动连接杆朝向阀芯本体移动,此时压簧也伸展推动内胆移动,同时水可从进水口通过连接杆上的流通槽流入连接杆的中空部,然后流至内胆的延时孔进入储水腔室中,从而水慢慢流入底盘中,逐渐减小储水腔室内外的压强差,使得连接杆逐渐穿过第二内孔与第一内孔,连接杆完全复位后,水龙头关闭停止出水,在整个出水过程中,水流通过内胆的延时针流出储水腔室实现连接杆的复位,从而可通过控制延时孔的大小来控制水流回流至储水腔室的速度,从而控制连接杆复位的速度,从而可有效延长延时时间,使用户使用更方便。

进一步的方案是,支撑架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柱,多个支撑柱设置在支撑板朝向阀芯本体的一侧上,支撑柱设置在抵接块与第二内孔之间,支撑柱在支撑板的高度大于抵接块在支撑板上的高度,两个相邻的支撑柱之间的间距相等,一个抵接块、一个支撑柱以及第二内孔共线设置,两个相邻的支撑柱之间的间隙与出水口连通。

可见,当连接杆脱离第二内孔后,水从支撑板上的第二内孔流至支撑架上,并从两个相邻的抵接块之间的出水口流出,而支撑柱的设置用于增大支撑架的储水空间,使得水更加顺畅地从支撑架上出水口流出。

进一步的方案是,抵接块远离第二内孔的一侧朝向第二内孔倾斜设置。

可见,由于支撑架支撑阀芯本体,抵接块邻接阀芯本体,倾斜设置可增大支撑架与阀芯本体的连接空间。

进一步的方案是,阀芯本体外套设有封水圈。

可见,延时阀芯安装在水龙头内,阀芯本体外的封水圈紧贴水龙头的内壁,使得水只能从阀芯中流出,才能更好地控制水龙头的开启与关闭,同时提高水龙内的密封性,避免水龙头漏水,浪费水资源。

进一步的方案是,阀芯本体朝向支撑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邻接第一内孔,第一密封圈的内圈与第一内孔连通,连接杆穿过第一密封圈。

可见,在连接杆穿过第一内孔后,阀芯无法出水,实现水龙头的关闭,连接杆贯穿与第一内孔邻接的第一密封圈,提高连接杆与阀芯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在水龙头处于关闭状态时,水龙头出现漏水的情况。

进一步的方案是,活塞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圈,连接杆外设置有凹槽,第二密封圈设置在凹槽内,凹槽靠近支撑架设置,第二密封圈邻接第二内孔。

可见,连接杆穿过第一内孔的同时还穿过支撑架上的第二内孔,第二密封圈可提高连接杆与第二内孔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杆外套设有软性防水圈以及封水盖,连接杆朝向储水腔室的一端设置有底板,软性防水圈设置在底板朝向出水腔室的一侧上,软性防水圈径向上的宽度大于底盘径向上的宽度,封水盖套设在连接杆外,封水盖邻接软性防水圈,封水盖设置在支撑架与软性防水圈之间,封水盖上设置有开孔,开孔、进水口以及流通槽相互连通,底板在底盘内移动。

可见,在阀芯处于关闭状态时,底板与软性防水圈覆盖底盘的储水腔室,使得储水腔室内的水不能流出,设置在支撑架与软性防水圈之间的封水盖进一步提高软性防水圈的密封效果,在阀芯处于开启状态时,水流从进水口依次流至开孔、流通槽后流入内胆腔室,最后流至储水腔室,实现活塞组件的回弹。

进一步的方案是,内胆朝向储水腔室的一侧设置有内胆腔室,内胆腔室内设置有延时针,延时针的第一端穿过延时孔,延时针的第二端连接压簧的第二端,延时孔与延时针之间形成有间隙。

可见,延时针的第二端连接压簧的第二端,使得在压簧被挤压的过程中,延时针保持不动,并且在此过程中,内胆腔室内的延时孔朝向延时针移动,使得延时针穿过延时孔,清理延时孔内的杂质,保持水流顺畅,延时孔与延时间之间形成有间隙,保证延时针贯穿延时孔时,水流依然能够从延时孔流至储水腔室内。

进一步的方案是,压簧径向上宽度从压簧的第一端至压簧的第二端逐渐减小。

可见,压簧径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使得压簧能被压簧的程度更大,更容易形成储水腔室内外的压强差。

为实现上述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龙头内设置有上述的水龙头延时阀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延时阀芯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延时阀芯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延时阀芯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延时阀芯实施例中阀芯本体上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延时阀芯实施例中活塞组件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延时阀芯实施例按压按钮后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水龙头延时阀芯实施例的底盘上的爆炸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水龙头延时阀芯应用在水龙头内,延时阀芯用于控制水龙头的延时出水的开启与关闭,从而达到控制出水量,一定程度上节省用水,本实用新型的延时阀芯通过控制内胆的延时孔的流水速度和回弹弹簧的弹力控制延时时间,可实现延时时间的延长。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水龙头延时阀芯包括按钮1、回弹弹簧2、阀芯本体3、活塞组件4、支撑架5、底盘6、内胆7以及压簧8,回弹弹簧2设置在按钮1与阀芯本体3之间,支撑架5支撑阀芯本体3,阀芯本体3内设置有第一内孔31,支撑架5上设置有第二内孔51,活塞组件4包括连接杆41,连接杆41的第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内孔51与第一内孔31后与按钮1连接。连接杆41的第二端远设置在底盘6内。连接杆41靠近底盘6的一端连接内胆7,内胆7与底盘6之间抵接有压簧8。支撑架5设置有阀芯本体3与底盘6之间,底盘6上设置有多个进水口61,底盘6内设置有储水腔室62与出水腔室64,连接杆41的第二端位于储水腔室62与出水腔室64之间,储水腔室62设置在进水口61与底盘6的底部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连接杆41的第二端的位置将底盘6划分出储水腔室62与出水腔室64,相对于储水腔室62的位置,出水腔室64更靠近第二内孔51。出水腔室64与第二内孔51连通。

支撑架5包括支撑板52,支撑板52朝向阀芯本体3的一侧设置有多个抵接块53与多个支撑柱54,两个相邻的抵接块53之间设置有出水口531,出水口531与第二内孔51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抵接块53沿第二内孔51的周向设置,多个支撑柱54也沿第二内孔51的周向设置,多个支撑柱54设置在多个抵接块53与第二内孔51之间。相邻的两个抵接块53之间的间距相等,多个抵接块53邻接阀芯本体3,多个支撑柱54也邻接阀芯本体3。两个相邻的支撑柱54之间的间距相等,两个相邻的支撑柱54之间的间隙541与两个相邻的抵接块53之间的出水口531连通。水流从第二内孔51流入支撑架5内后从出水口531流出并流至水龙头的出水口,实现阀芯的出水。支撑柱54在支撑板52的高度大于抵接块53在支撑板52上的高度,多个支撑柱54的设置用于增大支撑架5内的流水空间,使得水流流动更为顺畅。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抵接块53、一个支撑柱54以及第二内孔51共线设置,使得支撑架5上的抵接块53与支撑台布置更有序,水流在支撑架5内水流流动更为顺畅。抵接块53远离第二内孔51的一侧自支撑架5的底部朝向第二内孔51倾斜设置,由于支撑架5支撑阀芯本体3,抵接块53邻接阀芯本体3,抵接块53的倾斜设置可增大支撑架5与阀芯本体3的连接空间。

参见图5,连接杆41内设置有中空部411,连接杆41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流通槽412,中空部411与流通槽412连通,流通槽412与进水口连通。连接杆朝向底盘的底部的一端上设置有内胆7,其中连接杆与内胆7可一体成型设置。内胆7朝向底盘6的一侧设置有内胆腔室71,内胆腔室71与储水腔室62连通。内胆7朝向储水腔室62的一侧设置有延时孔72,延时孔72连通在中空部411与储水腔室之间,中空部411、延时孔72与储水腔室62相互连通。

压簧8抵接在内胆7与底盘6的底部之间,压簧8上沿压簧8的弹力方向设置有第一端81与第二端82,压簧8的第一端81邻接内胆腔室71,压簧8的第二端82邻接底盘6,在本实施例中,底盘6的底部还有定位槽63,压簧8的第二端82设置在定位槽63内。内胆腔室71内设置有延时针83,延时针83的第一端81穿过延时孔72,延时针83的第二端连接压簧8的第二端82,延时针83与延时孔72之间形成有间隙,延时针83贯穿延时孔72时,水流依然能够从延时孔72流至储水腔室62内。延时针83的第二端连接压簧8的第二端82,使得在压簧8被挤压的过程中,延时针83保持不动,并且在此过程中,内胆腔室71内的延时孔72朝向延时针83移动,使得延时针83穿过延时孔72,清理延时孔72内的杂质,保持水流顺畅。压簧8径向上宽度从压簧8的第一端81至压簧8的第二端82逐渐减小,压簧8径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使得压簧8能被压簧8的程度更大,储水腔室62内外更容易形成压强差。

本实施例中的延时阀芯的工作原理为:参见图2,活塞组件中的连接杆41的第一端依次穿过支撑架5的第二内孔51、阀芯本体3的第一内孔31后和按钮1连接,连接杆41的第二端设置在底盘6内,水流可从底盘6上的进水口61流入出水腔室64与储水腔室62内。参见图6,在按压按钮1的过程中,回弹弹簧2被压缩,按钮1的移动带动连接杆41朝向底盘6的底部移动,使得连接杆41与第二内孔51之间逐渐形成间隙,继而使得水可以通过底盘6上的进水口61流入出水腔室64后,再流向第二内孔51并且从出水口531流出,最后从而水龙头的出水口流出,实现水龙头的出水。此时,连接杆41的第二端挤压底盘6中储水腔室62内的水,使其流出底盘6,在挤压的过程中,内胆腔室71储存一定量的水,挤压完成后,底盘6内的储水腔室62内外存在压强差。为使储水腔室62内的水尽可能被挤出,活塞组件4远离支撑架5的一端径向上的宽度可尽可能接近底盘6内宽度。释放按钮1,回弹弹簧2伸展带动按钮1复位,同时带动连接杆41朝向阀芯本体3移动,此时压簧8也伸展推动内胆7移动,使得内胆腔室71内的水流至储水腔室62中,同时水可通过连接杆41上的流通槽412流入连接杆41的中空部411,然后通过延时孔72进入储水腔室62中,从而水慢慢流至储水腔室62中,逐渐减小储水腔室62内外的压强差,使得连接杆41逐渐穿过第二内孔51与第一内孔31,连接杆41完全复位后,水龙头关闭停止出水,在整个出水过程中,水通过延时针83流至储水腔室62实现连接杆41的复位,从而可通过控制延时孔72径向的宽度来控制水流至储水腔室的速度,来控制储水腔室62内外的压强差减小的速度,从而控制连接杆41复位的速度,从而可延长延时时间,使使用者使用更方便。

参见图4,阀芯本体3外套设有封水圈21。延时阀芯安装在水龙头内,阀芯本体3外的封水圈21紧贴水龙头的内壁,使得水只能从阀芯中流出,才能更好地控制水龙头的开启与关闭,同时提高水龙内的密封性,避免水龙头漏水,浪费水资源。

阀芯本体3朝向支撑架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2,第一密封圈22邻接第一内孔31,第一密封圈22的内圈与第一内孔31连通,连接杆41穿过第一密封圈22。在连接杆41穿过第一内孔31后,阀芯无法出水,实现水龙头的关闭,连接杆41贯穿与第一内孔31邻接的第一密封圈22,提高连接杆41与阀芯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在水龙头处于关闭状态时,水龙头出现漏水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22为V形密封圈,第一密封圈22的内圈的宽度从第一密封圈22靠近第一内孔31的一端到第一密封圈22远离第一内孔31的一端逐渐减小,使得连接杆41在穿过第一密封圈22时,第一密封圈22与连接杆41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提高密封性。

参见图5,活塞组件4还包括第二密封圈42,连接杆41外设置有凹槽421,第二密封圈42设置在凹槽421内,凹槽421靠近支撑架5设置,第二密封圈42邻接第二内孔51。连接杆41穿过第一内孔31的同时还穿过支撑架5上的第二内孔51,第二密封圈42可提高连接杆41与第二内孔51之间的密封性。

连接杆41外套设有软性防水圈43以及封水盖44,连接杆41朝向储水腔室62一端设置有底板45,底板45与连接杆41的第二端可一体成型。软性防水圈43设置在底板45朝向出水腔室64的一侧上,软性防水圈43径向上的宽度大于底盘6径向上的宽度,由于软件防水圈43的软性特质,使得软件防水圈43内底盘6内被挤压并且移动,封水盖44套设在连接杆41外,封水盖44邻接软性防水圈43,封水盖44设置在支撑架5与软性防水圈43之间,封水盖44上设置有开孔441,开孔441、进水口61以及流通槽412相互连通,底板45在底盘6内移动。软性防水圈43设置在底板45外后,两者组合后的径向上的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尽可能接近底盘6内的宽度。在阀芯处于关闭状态时,软性防水圈43与底板45覆盖底盘6的储水腔室62,使得储水腔室62内的水不能流出,设置在支撑架5与软性防水圈43之间的封水盖44进一步提高软性防水圈43的密封效果,并且在阀芯处于开启状态时,水流从进水口61依次流至开孔441、流通槽412以及延时孔72,最后流至储水腔室62,实现活塞组件4的回弹。

参见图7,在底盘6内还设置有过滤网9,过滤网9同时与多个进水口61邻接,设置过滤网9可避免水中杂质进入底盘6内,避免杂质对阀芯造成堵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龙头,该水龙头内设置有上述的延时阀芯,其中阀芯中的阀芯本体外套设的封水圈21与水龙头的内壁紧贴,提高阀芯与水空头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出现水龙水漏水滴水的情况。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