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7985发布日期:2019-01-08 21:4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及交通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及交通工具,属于制动器件领域。



背景技术:

自行车、电动车及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制动一般由前制动和后制动组成。当车辆在骑行过程中达到一定速度时,紧急制动后刹车,在不同的速度、路况、天气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甩尾现象。当紧急制动前刹车时极易造成车辆前翻或者前叉直接断裂,这两种情况很容易造成恶性的交通事故,骑手得不到相应的安全保障。

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出台两轮车辆前后同时制动的强制性标准,现有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双刹的刹车载体,但是其传动和分配能力还不能满足相关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及交通工具,能够有效满足双刹的要求。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包括上挂、平衡件和挂钩,上挂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刹车拉线的拉线安装部,上挂的另一端为平衡件安装部,平衡件包括转动部和挂钩安装部,平衡件通过转动部转动式安装在平衡件安装部上,所述挂钩安装部位于平衡件上相对转动部远离拉线安装部的一侧,挂钩设置于挂钩安装部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挂钩安装部远离拉线安装部的结构设计,将缩减了分配器整体的宽度设计,使得分配器更加有利于安装,并且提升了分配效率。本实用新型的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安装后使得刹把握力仅为传统刹车的30%,满足了双刹最关键的指标,完成了双刹的前后制动力分配和自动调节平衡,解决了刹车使用中前后刹磨损的不同,并且能做到两个刹把互不干扰,各项数据均表示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单刹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平衡件的形状为三角形,转动部设置于平衡件的一个顶点部位,挂钩安装部设置在平衡件的另外两个顶点部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平衡件的形状为圆形,转动部及挂钩安装部均设置于平衡件的边缘,所述挂钩安装部以平衡件圆心与转动部中心的连线为对称轴线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平衡件的形状为矩形,转动部设置于平衡件的其中一条侧边的中点部位,挂钩安装部设置在转动部所对的平衡件的侧边旁。

本实用新型所述平衡件的形状为正方形,转动部设置于平衡件的一个顶点部位,挂钩安装部设置在平衡件上与转动部相邻的两个顶点部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挂钩数量为两个,分别为一号挂钩和二号挂钩,一号挂钩和二号挂钩转动式安装在挂钩安装部上,且一号挂钩和二号挂钩位于转动部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拉线安装部的侧边围成限位空间,非制动时,一号挂钩和二号挂钩均位于限位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拉线安装部上开设有滑槽,滑槽的边缘和挂钩上均设置有供刹车拉线进出的拉线拆装口。

本实用新型所述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还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用于防止拉线套头脱离壳体的拉线卡口。

一种交通工具,安装有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上挂、平衡件和挂钩组装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上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平衡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二号挂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后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拆除前壳)的非制动状态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拆除前壳)的制动状态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平衡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平衡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平衡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上挂;11、下转孔;12、上挂前板;13、上挂后板;14、一号滑槽;15、二号滑槽;16、上挂板连接块;2、平衡件;21、上转孔;22、一号下转孔;23、二号下转孔;3、挂钩;31、一号挂钩;311、一号转孔;312、一号挂钩前板;313、一号挂钩后板;314、一号刹车线孔;315、一号挂板连接块;32、二号挂钩;321、二号转孔;322、二号挂钩前板;323、二号挂钩后板;324、二号刹车线孔;325、二号挂板连接块;4、壳体;41、前壳;42、后壳;43、限位件;44、拉线卡口;51、中心铆钉;52、一号铆钉;53、二号铆钉;6、拉线拆装口;71、一号上刹车线;72、二号上刹车线;73、一号下刹车线;74、二号下刹车线;8、拉线套头;81、限位槽;9、拉线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参见图1-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包括壳体4、上挂1、平衡件2和挂钩3。平衡件2转动式安装在上挂1的下端,平衡件2与挂钩3相连。上挂1、平衡件2和挂钩3均设置在壳体4内。

具体的,上挂1的上端设有用于连接刹车拉线的拉线安装部,下端为平衡件安装部。平衡件2包括转动部和挂钩安装部。平衡件2通过转动部转动式安装在平衡件安装部上,挂钩安装部位于平衡件上相对转动部远离拉线安装部的一侧,即本实施例中挂钩安装部位于转动部的下方。挂钩3设置于挂钩安装部上。

使用状态下,通过安装在上挂1上的刹车拉线带动上挂1上移,进而通过平衡件2带动挂钩3上移。挂钩3上移过程中,带动与挂钩3相连的刹车拉线运动,从而进行刹车制动。

平衡件2的形状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仅需保证挂钩安装部位于转动部远离拉线安装部的一侧即可。

例如本实施例中平衡件2的形状选为三角形。此时转动部设置于平衡件2的一个顶点部位上,挂钩安装部设置在平衡件2的另外两个顶点部位。此时转动部位于挂钩安装部的上方,而拉线安装部位于转动部的上方。挂钩3一般采用转动式安装的方式安装在挂钩安装部上。由于挂钩安装部位于整个平衡件2的外侧,故而挂钩3的转动过程相对自由,受到上挂1的影响较小。

现有技术中,平衡件2的形状同样为三角形,转动部设置于平衡件2的一个顶点上,挂钩安装部设置在平衡件2的另外两个顶点部位。但是,挂钩安装部位于转动部的上方,即挂钩安装部位于转动部和拉线安装部之间。相比本实施例的平衡件2,现有技术中的平衡件2为倒立结构。此时平衡件2自身的转动就会受到上挂1的阻碍,此外挂钩3的转动同样也会受到上挂1的阻碍,使得整个分配器的分配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相对现有技术来说,本实施例在挂钩3的活动便捷性以及分配效率上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现有技术中挂钩3的位置和形状受制于上挂1的形状和结构,因此挂钩3需要设置在上挂1的侧部,继而壳体4需要额外增加宽度用以容纳挂钩3和较宽的挂钩安装部,造成壳体4宽体的结构设计。而分配器所安装的空间并不利用宽体结构壳体4的安装。

而本实施例中平衡件2采用“正立”的安装方式,挂钩3和挂钩安装部能够位于上挂1的下方,挂钩3和挂钩安装部的形状和尺寸能够相对自由设计,所受上挂1影响显著减小,使得壳体4形状能够适应于窄长设计,更加有利于壳体4安装至交通工具中。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上挂1包括前后平行设置的上挂前板12和上挂后板13。上挂前板12的上端和上挂后板13的上端通过一上挂板连接块16进行连接,以使得上挂前板12和上挂后板13之间留下用于安装转动部的空隙。上挂前板12、上挂后板13和上挂板连接块16可以采用一体成型或者其他方法进行固定连接。上挂前板12的左上部和上挂后板13的左上部均设置有一号滑槽14,上挂前板12的一号滑槽14和上挂后板13的一号滑槽14相对。上挂前板12的右上部和上挂后板13的右上部均设置有二号滑槽15,上挂前板12的二号滑槽15和上挂后板13的二号滑槽15相对。本实施例中上挂前板12的一号滑槽14、上挂后板13的一号滑槽14、上挂前板12的二号滑槽15和上挂后板13的二号滑槽15两两平行,且共同形成了拉线安装部。

上挂前板12的下端和上挂后板13的下端各设置有一个下转孔11,上挂前板12下端的下转孔11和上挂后板13下端的下转孔11相对连通,上挂前板12下端的下转孔11和上挂后板13下端的下转孔11共同组成了平衡件安装部。

本实施例中转动部选为上转孔21。上转孔21设置在上挂前板12下端的下转孔11和上挂后板13下端的下转孔11之间,上挂前板12下端的下转孔11、上转孔21和上挂后板13下端的下转孔11依次贯通,以使得两个下转孔11通过上转孔21贯通。上挂前板12的下转孔11、上转孔21和上挂后板13的下转孔11内设置有一中心铆钉51,以使得上转孔21转动式安装在两个下转孔11之间。

本实施例中挂钩3数量为两个,两个挂钩3分别为一号挂钩31和二号挂钩32。对应的,挂钩安装部共有两个。

优选的,挂钩安装部选为转孔,两个挂钩安装部分别为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一号下转孔22位于平衡件2底部左侧的顶点部位处,二号下转孔23位于平衡件2底部右侧的顶点部位处。

一号挂钩31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一号挂钩前板312和一号挂钩后板313,一号挂钩前板312设置在一号挂钩后板313的前方,一号挂钩前板312的下端右侧和一号挂钩后板313的下端右侧之间设置有一号挂板连接块315,以使得一号挂钩前板312和一号挂钩后板313之间留下用于安装一号下转孔22的空隙。一号挂钩前板312、一号挂钩后板313和一号挂板连接块315三者采用一体成型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固定。一号挂钩前板312的上端和一号挂钩后板313的上端各开设有一个一号转孔311,一号下转孔22位于两个一号转孔311之间。一号下转孔22以及两个一号转孔311内设置有一号铆钉52,以使得一号挂钩31能够相对平衡件2进行转动。一号挂钩前板312的下端和一号挂钩后板313的下端各开设有一个一号刹车线孔314,一号挂钩31安装刹车拉线后,刹车拉线上圆柱形的拉线头9的两端分别设在两个一号刹车线孔314中。

二号挂钩32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二号挂钩前板322和二号挂钩后板323,二号挂钩前板322设置在二号挂钩后板323的前方,二号挂钩前板322的下端左侧和二号挂钩后板323的下端左侧之间设置有二号挂板连接块325,以使得二号挂钩前板322和二号挂钩后板323之间留下用于安装二号下转孔23的空隙。二号挂钩前板322、二号挂钩后板323和二号挂板连接块325三者采用一体成型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固定。二号挂钩前板322的上端和二号挂钩后板323的上端各开设有一个二号转孔321,二号下转孔23位于两个二号转孔321之间。二号下转孔23以及两个二号转孔321内设置有二号铆钉53,以使得二号挂钩32能够相对平衡件2进行转动。二号挂钩前板322的下端和二号挂钩后板323的下端各开设有一个二号刹车线孔324,二号挂钩32安装刹车拉线后,刹车拉线的拉线头9的两端分别设在两个二号刹车线孔324中。

安装完成后,上挂前板12、一号挂钩前板312和二号挂钩前板322位于同一平面内,上挂后板13、一号挂钩后板313和二号挂钩后板323位于同一平面内。

壳体4包括前壳41和后壳42,前壳41设置于后壳42的前方,上挂前板12、一号挂钩前板312和二号挂钩前板322所在平面靠近前壳41,上挂后板13、一号挂钩后板313和二号挂钩后板323所在平面靠近后壳42。后壳42的顶部以及底部均设置有拉线卡口44,后壳42的拉线卡口44侧壁上设置有限位件43。前壳41的顶部以及底部同样均设置有拉线卡口44,前壳41的拉线卡口44侧壁上同样设置有限位件43。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43选为凸环。前壳41和后壳42拼接后,前壳41顶部的拉线卡口44和后壳42顶部的拉线卡口44拼接,前壳41底部的拉线卡口44和后壳42底部的拉线卡口44拼接,前壳41顶部的凸环与后壳42顶部的凸环拼接,前壳41底部的凸环与后壳42底部的凸环拼接,共同对刹车拉线上的拉线套头8进行定位,防止拉线套头8从壳体4上脱离掉落。

其中拉线套头8上开设有限位槽81,限位槽81与凸环相互配合,凸环卡在限位槽81中起到对拉线套头8的固定作用。此时刹车拉线在壳体4内进出过程中不会将拉线套头8带离壳体4,保证拉线套头8运行稳定。

以本实施例为例,与挂钩3数量相对,前壳41底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并排的两个拉线卡口44,后壳42的底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并排的两个拉线卡口44,前壳41顶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并排的两个拉线卡口44,后壳42顶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并排的两个拉线卡口44。整个前壳41和后壳42呈镜像对称。

本实施例中刹车拉线包括一号上刹车线71、二号上刹车线72、一号下刹车线73和二号下刹车线74。一号上刹车线71的下端、二号上刹车线72的下端、一号下刹车线73的上端和二号下刹车线74的上端均固定有拉线头9。

工作状态时,前壳41底部位于左侧的拉线卡口44与后壳42底部位于左侧的拉线卡口44内设置一号下刹车线73,一号下刹车线73上的拉线头9位于一号刹车线孔314内。

为了方便安装一号下刹车线73,一号挂钩前板312的左侧边缘开设有拉线拆装口6,位于一号挂钩前板312上的拉线拆装口6与位于一号挂钩前板312上的一号刹车线孔314连通。安装一号下刹车线73时,一号下刹车线73通过位于一号挂钩前板312上的拉线拆装口6安装至一号挂钩前板312和一号挂钩后板313之间,同时使得一号下刹车线73的拉线头9的两端分别位于一号挂钩前板312的一号刹车线孔314和一号挂钩后板313的一号刹车线孔314中,然后转动一号下刹车线73至平行于一号挂钩前板312和一号挂钩后板313,使得一号下刹车线73在拉动过程中不会从一号挂钩前板312上的拉线拆装口6中脱落。

现有技术中,一号下刹车线73的安装必须依赖于分体的一号挂钩前板312和一号挂钩后板313,在将一号下刹车线73的拉线头9的两端分别安装至一号挂钩前板312的一号刹车线孔314和一号挂钩后板313的一号刹车线孔314后,再将一号挂钩前板312和一号挂钩后板313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通过拉线拆装口6,使得一号挂钩31能与一号下刹车线73的安装和拆卸都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同理工作状态下,在二号挂钩前板322的右侧边缘、一号滑槽14的左侧边缘和二号滑槽15的右侧边缘均设置拉线拆装口6。二号挂钩前板322的拉线拆装口6与二号刹车线孔324连通,二号刹车线孔324内转动安装二号下刹车线74的拉线头9。一号滑槽14左侧边缘的拉线拆装口6与一号滑槽14连通,一号滑槽14内滑动安装一号上刹车线71的拉线头9。二号滑槽15右侧边缘的拉线拆装口6与二号滑槽15连通,二号滑槽15内滑动安装二号上刹车线72的拉线头9。

拉动一号上刹车线71或二号上刹车线72,能够同时带动一号下刹车线73和二号下刹车线74进行制动。

非制动时,一号上刹车线71的拉线头9位于一号滑槽14的顶部,二号上刹车线72的拉线头9位于二号滑槽15的顶部。制动时,本实施例以拉动二号上刹车线72为例,二号上刹车线72的拉线头9通过二号滑槽15带动整个上挂1上移,而一号上刹车线71相对壳体4不动,上挂1上移利用平衡件2将力矩分别传动给一号挂钩31和二号挂钩32,进而实现双刹的目的。此外,由于平衡件2、一号挂钩31和二号挂钩32受到上挂1的限制较小,使得平衡件2对一号挂钩31和二号挂钩32的分配能力获得有效提高,解决了制动力分配问题。

拉动一号上刹车线71时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的工作过程与本实施例相似。

此外,拉线安装部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围成一个限位空间,限位空间的边界在壳体4的左侧边和右侧边之间。非制动时,一号挂钩31的左侧边和二号挂钩32的右侧边均位于该限位空间内。此时,在制动状态下,一号挂钩31和二号挂钩32转动较小,所需的壳体4宽度依然能够维持在较低数值,相比现有技术能够最大化缩减壳体4所需宽度。

实施例2。

参见图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平衡件2的形状为圆形,上转孔21、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均设置于平衡件2的边缘,上转孔21的形状、一号下转孔22的形状和二号下转孔23的形状均为圆形。

优选的,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全等,一号下转孔22的圆心和二号下转孔23的圆心连线为平衡件2的直径,且该直径不经过上转孔21。

进一步优选,以上转孔21的圆心与平衡件2的圆心连线为对称轴,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对称设置。

实施例3。

参见图1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平衡件2的形状为矩形。

优选的,上转孔21的形状、一号下转孔22的形状和二号下转孔23的形状均为圆形,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全等。

上转孔21的圆心设置于平衡件2上侧边的对称轴上,即上转孔21设置于平衡件2的其中一条侧边的中点部位。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分别设置在平衡件2下侧边的两个顶点部位上。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以平衡件2上侧边的中垂线为对称轴对称。

实施例4。

参见图1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平衡件2的形状为正方形。

优选的,上转孔21的形状、一号下转孔22的形状和二号下转孔23的形状均为圆形,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全等。

上转孔21设置于平衡件2的上顶点部位上,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分别设置在平衡件2的左顶点部位和右顶点部位上。一号下转孔22的圆心和二号下转孔23的圆心连线在上转孔21所对的平衡件2的对角线上。以平衡件2穿过上转孔21的对角线为对称轴,一号下转孔22和二号下转孔23对称设置。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该交通工具安装有实施例1提供的扁长型分配式制动器。

该交通工具可以为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摩托车等二轮交通工具,也可延伸至三轮或四轮驱动的交通工具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