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作平稳的车用双筒式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1785发布日期:2019-01-29 18:23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作平稳的车用双筒式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器,尤其涉及一种工作平稳的车用双筒式减振器。



背景技术:

减振器作为降低车辆整车振动的主要功能部件。减振器的结构是带有活塞的活塞杆插入筒内,筒中充满油液,活塞上有节流孔,使被活塞分隔的两部分空间中的油可互相补充。在节流孔出口处设一个圆盘状板簧阀门,油液压力变大时,阀门被顶开,阻尼是在具有黏性的油液通过节流孔时产生的。孔壁与油液的摩擦及液体分子的内摩擦形成对振动的阻尼力,使车身和车架的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被油液和减振器壳体吸收,从而消耗了振动能量,使得振动衰减,提高了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然而,汽车在恶劣的路面工况下行驶时,减振器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往复运动,容易引起内部结构的变形和撞击并发出噪声,严重影响了减振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当伸张行程中的活塞运动速度达到某一值后,补偿阀补偿的油液就不能充分满足下腔(活塞下面的腔室),油液来不及填充下腔,出现补油不足现象,下腔油液在瞬态压力极低情况下发生油液气化,油液中产生气泡,同时压缩阀孔中油液由于伸张行程惯性作用而继续向上腔(活塞上面的腔室)溢出,油液气泡积聚在活塞与下腔油液间出现的较小空隙进一步形成空程,使减振器的吸振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了汽车行驶舒适性。

中国专利CN205503852U公开了“具有补油及时、充分的双筒液压减振器”,该专利提供了一种在储油缸内安装环形气囊的减振器,由于储油缸内的油液流入减振器下腔始终要经过补偿阀,即始终需要克服补偿阀给油液所带来的阻力,导致储油缸内的油液仍难以迅速及时补偿到减振器下腔内,从而难以有效解决空程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相互连通的气囊,一个粘附在中空活塞杆的内壁,一个粘附在防尘罩的内部顶端,两者通过活塞杆上的小孔进行连通,通过两者的变形来减少减振器内部的撞击和产生的噪声,以及有效避免减振器在伸张行程中的空程现象,增强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延长了减振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汽车行驶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工作平稳的车用双筒式减振器,此减振器能有效的减缓减振器内部部件之间的撞击,从而避免产生过大噪声;同时可有效解决减振器伸张行程中的空程问题,达到较理想的减振效果,延长了减振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以及舒适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工作平稳的车用双筒式减振器,包括防尘罩、活塞杆、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工作缸以及储油缸;所述第一气囊粘附在所述中空活塞杆的内部,所述第二气囊粘附在所述防尘罩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一气囊通过所述活塞杆上的小孔与所述第二气囊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均为橡胶材料,两者均可随气囊内部气压和外部油压的变化而被压缩或膨胀。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加工成中空活塞杆,所述第一气囊宽度为所述活塞杆中空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长度大于其中空区域的二分之一,小于其中空区域的十分之七,所述第二气囊为环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减振器内部安装两个连通的气囊,在压缩行程中,第一气囊被压缩时,第二气囊膨胀,避免了汽车在恶劣工况下行驶时减振器储油缸与防尘罩发生撞击,降低了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延长了减振器的使用寿命。

在伸张行程中,由于第一气囊的膨胀,推动活塞杆中空区域的油液进入下腔,有效解决了补偿阀补偿的油液不能充分满足下腔且补偿不及时而导致的空程问题,达到了成本较高的单筒式充气减振器的作用,提升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以及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压缩行程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伸张行程时的工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防尘罩1,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3,活塞杆4,工作缸5,储油缸6,活塞7,流通阀8,补偿阀9,压缩阀10,伸张阀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际结构和真实比例。

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工作平稳的车用双筒式减振器,包括防尘罩1、活塞杆4、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3、工作缸5以及储油缸6;所述第一气囊2粘附在所述活塞杆4的内部,所述第二气囊3为环形状,粘附在防尘罩1的内部顶端,所述第一气囊2通过所述活塞杆4上的小孔与所述第二气囊3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气囊2和所述第二气囊3均为橡胶材料,两者均可随气囊内部气压和外部油压的变化而被压缩或膨胀。在减振器压缩行程中,由于第二气囊3的膨胀,避免了汽车在恶劣工况下行驶时减振器储油缸6与防尘罩1发生撞击;在伸张行程中,由于第一气囊2的膨胀,为下腔及时、快速补充油液,有效避免了空程现象,延长了减振器的使用寿命,提升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以及舒适性。

其中活塞杆4加工成中空状,所述第一气囊2的宽度为所述活塞杆4中空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长度大于其中空区域的二分之一,小于其中空区域的十分之七,具体规格根据制造的减振器大小和应用而定。对于第一气囊2的宽度,如果小于活塞杆4中空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第一气囊2在被压缩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第二气囊3体积变化也较小,难以实现本实用新型防止撞击的效果;如果大于活塞杆4中空区域宽度的二分之一,第一气囊2在膨胀过程中体积变化不大,不能提供足够的压力使活塞杆4中空区域的油液及时、快速的补充到下腔,难以实现本实用新型避免空程现象的效果。

对于第一气囊2的长度,如果小于活塞杆4中空区域长度的二分之一,将会出现和第一气囊2宽度过小一样的缺陷,难以实现本实用新型避免空程现象的效果;如果小于活塞杆4中空区域长度的十分之七,第一气囊2在被压缩过程中长度变长,易伸到活塞杆4中空区域的外部,在减振器压缩行程中易与减振器底阀组件发生接触,从而影响减振器工作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2和附图3对本发明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汽车在恶劣的行驶工况下行驶时,在减振器的压缩行程中(参阅图2),减振器活塞7下移,减振器下腔油压快速增加,油液不仅会推开压缩阀10进入储油缸6,由于急剧增加的压力,活塞杆4中空区域的第一气囊2被压缩,此时第二气囊3膨胀,避免了储油缸6与防尘罩1内部的撞击现象,使减振器工作更加平稳。

在减振器的伸张行程时(参阅图3),减振器活塞7上移,减振器下腔油压快速下降,储油缸6中的油液经过补偿阀9流入下腔,而储油缸6中油压较低,导致补偿阀9补偿的油液不能充分满足下腔且补偿不及时,但是由于下腔油压很低,此时被压缩的第一气囊2内部压力较高,第一气囊2快速膨胀起来,推动活塞杆4中空区域的油液快速流入减振器下腔,有效解决了空程现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