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散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8328发布日期:2019-03-30 09:29阅读:1041来源:国知局
放散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输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放散阀。



背景技术:

步入二十一世纪,新能源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广泛用于能源行业,其中天然气、CNG、LNG逐步得以推广应用,与之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安全辅助设备,各种各样的放散阀相继出现,其工作原理,也都离不开传统放散阀的基本工作原理。

放散阀是CNG、LNG、城市门站、调压箱(柜)、调压装置、使用过程中必备配件,其作用是将管道装置内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介质放散出来,以便于检修、运行,实施操作、控制。在管道燃气的输配过程中,当调压器的下游无用户使用燃气时,则调压器会自动关闭,使通过调压器的燃气流量为零,此时,调压器的下游管路处于密封状态;在这种密封状态下,如果下游管路周围的环境温度发生升高或者调压器在上下游之间发生泄漏,则下游管路的压力会不断升高,从而使下游管路上的用气设备的安全受到威胁,为此,需要在压力上升到一定值后对下游管路的燃气进行自动放散,以维持下游管路的压力在安全范围之内。

现有的放散阀的阀口设置在阀体上,加工繁琐,阀口与阀芯垫为线密封,阀芯垫容易损坏,耐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散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阀口设置在阀体上,加工繁琐,阀口与阀芯垫为线密封,阀芯垫容易损坏,耐用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放散阀,包括阀体、上壳、膜片、阀杆组件、压紧件和固定盘;

所述上壳的一端与阀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膜片连接在上壳与阀体之间,所述上壳与膜片的一面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所述压紧件连接在第一腔体内部,用于提供压紧膜片的弹性力,所述压紧件的一端与上壳的内壁抵接,所述压紧件的另一端与膜片抵接;所述阀体与膜片的另一面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阀杆组件与固定盘连接在第二腔体内部,所述阀体的底部沿轴心线上设有一圆筒结构,所述阀杆组件的一端穿出所述膜片与压紧件的另一端接触,所述阀杆组件的另一端与圆筒结构的端面形成密封结构,所述圆筒结构的另一端作为出口与外界相连通,所述固定盘套接在所述阀杆组件的外侧,所述固定盘的外侧与阀体内壁连接,所述固定盘上设有通气孔,所述阀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膜片的一面上扣接有膜片托盘。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件包括弹性元件和固定座;

所述固定座的一端与上壳的内壁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固定座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膜片托盘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件还包括调节杆;

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伸出所述上壳,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与固定座的另一端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阀杆组件包括阀杆、阀芯座和阀芯盖;

所述阀杆的一端穿出所述膜片及膜片托盘与膜片托盘连接,所述阀杆的另一端穿出所述阀芯座及阀芯盖连接在圆筒结构内部,所述阀芯盖与圆筒结构的一端形成密封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阀杆组件还包括衬套;

所述衬套连接在阀杆与固定盘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衬套与膜片之间连接有垫片。

进一步的,所述衬套与固定盘之间连接有内衬。

进一步的,所述阀芯盖与阀芯座之间连接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与阀体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放散阀,所述上壳的下端与阀体的上端连接,所述膜片连接在上壳与阀体之间,所述上壳与膜片的上面之间形成第一腔体,方便压紧件的放置,所述压紧件的上端抵接在上壳的内壁上,所述压紧件的下端与膜片抵接;所述膜片的下面与阀体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阀杆组件与固定盘连接在第二腔体内部,阀体的底部设有圆筒结构,所述阀杆组件的上端穿出所述膜片与压紧件的下端接触,所述阀杆组件的下端与圆筒结构的上端形成密封结构,所述圆筒结构的下端与外界连通,所述固定盘套接在阀杆组件的外侧,固定盘的外侧与阀体内壁连接,所述固定盘上设有通气孔,所述阀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口,使用时,将被保护管路通入阀体的进气口上,气体从进气口通入,进入到阀杆组件与圆筒结构之间的空间内,经通气孔,进入到膜片与固定盘之间的空间内部,在未达到整定压力设定值前,密封结构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压力持续稳定,密封结构处于密封状态;当被保护管路的压力高于整定压力时,气体推动膜片向上运动,克服压紧件的弹性力,膜片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使得阀杆组件向上移动,使得阀杆组件的下端与圆筒结构的上端之间的密封结构打开,流体的压力从密封结构处放散,实现对流体压力的调节;通过设置阀杆组件和固定盘连接在第二腔体内,且固定盘上设置通气孔,使得流体压力直接作用到膜片上,通过设置阀杆组件与圆筒结构上端的密封结构实现由线密封到面密封的作用,提升整体设备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放散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1-阀体;12-上壳;13-膜片;14-阀杆组件;15-压紧件;16-固定盘;17-第一腔体;18-第二腔体;19-圆筒结构;20-密封结构;21-膜片托盘;22-垫片;23-内衬;24-连接件;111-进气口;141-阀杆;142-衬套;143-阀芯座;144-阀芯盖;145-密封圈;151-弹性元件;152-固定座;153-调节杆;161-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放散阀,所述放散阀包括阀体11、上壳12、膜片13、阀杆组件14、压紧件15和固定盘16;所述上壳12的一端与阀体11的一端连接,所述膜片13连接在上壳12与阀体11之间,所述上壳12与膜片13的一面之间形成第一腔体17,所述压紧件15连接在第一腔体17内部,用于提供压紧膜片13的弹性力,所述压紧件15的一端与上壳12的内壁抵接,所述压紧件15的另一端与膜片13抵接;所述阀体11与膜片13的另一面之间形成第二腔体18,所述阀杆组件14与固定盘16连接在第二腔体18内部,所述阀体11的底部沿轴心线上设有一圆筒结构19,所述阀杆组件14的一端穿出所述膜片13与压紧件15的另一端接触,所述阀杆组件14的另一端与圆筒结构19的端面形成密封结构20,所述圆筒结构19的另一端作为出口与外界相连通,所述固定盘16套接在所述阀杆组件14的外侧,所述固定盘16的外侧与阀体11内壁连接,所述固定盘16上设有通气孔161,所述阀体11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口111。

如图1所示,所述上壳12的下端与阀体11的上端连接,所述膜片13连接在上壳12与阀体11之间,所述上壳12与膜片13的上面之间形成第一腔体17,所述压紧件15的上端抵接在上壳12的内壁上,所述压紧件15的下端与膜片13的上面抵接;所述膜片13的下面与阀体11之间形成第二腔体18,所述阀杆组件14与固定盘16连接在第二腔体18内部,阀体11的底部设有圆筒结构19,所述阀杆组件14的上端穿出所述膜片13与压紧件15的下端接触,所述阀杆组件14的下端与圆筒结构19的上端形成密封结构20,所述圆筒结构19的下端与外界连通,所述固定盘16套接在阀杆组件14的外侧,固定盘16的外侧与阀体11内壁连接,所述固定盘16上设有通气孔161,所述阀体11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口111;使用时,将被保护管路通入阀体11的进气口111上,流体从进气口111通入,进入到阀杆组件14与圆筒结构19之间的空间内,经通气孔161,进入到膜片13与固定盘16之间的空间内部,在未达到整定压力设定值前,密封结构20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压力持续稳定,密封结构20处于密封状态;当被保护管路的压力高于整定压力时,流体推动膜片13向上运动,克服压紧件15的弹性力,膜片13在流体压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使得阀杆组件14向上移动,使得阀杆组件14的下端与圆筒结构19的上端之间的密封结构20打开,流体的压力从密封结构20处放散,实现对流体压力的调节;通过设置阀杆组件14和固定盘16连接在第二腔体18内,且固定盘16上设置通气孔161,使得流体压力缓慢作用到膜片13上,保证整个放散过程的速度的缓慢性,提高放散精度,同时提高放散阀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膜片13为柔性的圆碟形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膜片13的一面上扣接有膜片托盘21。

如图1所示,所述膜片13的上面的中部扣接有膜片托盘21,所述膜片托盘21用于承接压紧件15的压力,对膜片13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件15包括弹性元件151和固定座152;所述固定座152的一端与上壳12的内壁连接,所述弹性元件151的一端与固定座15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弹性元件151的另一端与膜片托盘21抵接。

如图1所示,所述弹性元件151为弹簧,所述固定座152为弹簧座,所述弹簧座的上端与第一腔体17的内壁连接,所述弹簧座的下端与所述弹簧的上端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膜片托盘21的上端抵接,所述压紧件15为密封结构20的密封提供一个放散压力设定值,保证放散阀的准确放散。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弹簧的数量可以为多组,多组弹簧并列设置在第一腔体17内部,保证压紧件15能够为密封结构20提供足够的放散压力设定值。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件15还包括调节杆153;所述调节杆153的一端伸出所述上壳12,所述调节杆153的另一端与固定座152的另一端接触。

如图1所示,所述调节杆153的上端伸出所述上壳12的上端,所述调节杆153的下端与固定座152的上端接触,调节杆153能够对弹簧座所受的压力进行一定的调节作用,调节杆153向下移动时,弹簧被压缩,可以提供相应的放散压力设定值。

进一步地,所述阀杆组件14包括阀杆141、阀芯座143和阀芯盖144;所述阀杆141的一端穿出所述膜片13及膜片托盘21与膜片托盘21连接,所述阀杆141的另一端穿出所述阀芯座143及阀芯盖144连接在圆筒结构19内部,所述阀芯盖144与圆筒结构19的端面形成密封结构20。

如图1所示,所述阀杆141为空心杆,所述阀杆141的上端穿过膜片13及膜片托盘21与膜片托盘21的上端通过锁紧螺钉固定连接,所述阀杆141的下端穿出阀芯座143及阀芯盖144连接在圆筒结构19的内部,阀杆组件14实现在第一腔体17与第二腔体18之间的贯穿,通过设置阀杆组件14缩小第二腔体18的体积,实现对流体压力的缓解;当流体压力大于压紧件15的弹性力时,流体压力带动膜片13向上移动,进而带动阀杆141向上移动,进而使得阀芯座143及阀芯盖144向上移动,使得阀芯盖144的下端与圆筒结构19的上端的密封结构20打开,实现对流体压力的释放,保证放散阀内压力的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阀杆组件14还包括衬套142;所述衬套142连接在阀杆141与固定盘16之间。

如图1所示,所述衬套142连接在阀杆141与固定盘16之间,阀杆141与固定盘16之间采用螺纹连接,设置衬套142能够实现对阀杆141与固定盘16的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衬套142与膜片13之间连接有垫片22。

如图1所示,所述衬套142与膜片13之间连接有垫片22,设置垫片22实现对衬套142与膜片13之间的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衬套142与固定盘16之间连接有内衬23。

如图1所示,所述衬套142与固定盘16之间连接有内衬23,实现对衬套142及固定盘16的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阀芯盖144与阀芯座143之间连接有密封圈145。

如图1所示,所述阀芯盖144与阀芯座143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145,保证阀芯盖144与阀体11的上端面之间的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12与阀体11之间通过连接件24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件24为压力调节螺钉,通过使用压力调节螺钉连接上壳12与阀体11,实现紧固与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阀体11的材料为工业黄铜、不锈钢、压铸铝合金等耐蚀材料,采用耐蚀材料使得放散阀的体积轻便,重量轻,上壳12承压强度高,响应迅速,提高了整定压力精度和等级,而且改阀口密封为端面密封,提高了耐用性。

具体的,放散阀的工作原理是,在阀体11的第二腔体18内流体压力即是所保护压力系统的压力;位于第一腔体17内的压紧件15的弹性力作用在膜片13上,使得上壳12与阀体11、阀杆组件14与圆筒结构19的上端面形成密封,无泄露;当阀体11的第二腔体18内有一定流体压力的时候,此时流体压力经固定盘16上的通气孔161作用在膜片13的下面上产生推力;在压紧件15的弹性力和流体压力力的共同作用下,膜片13和密封结构20均产生一个密封力;放散阀的压紧件15的弹性力一旦调定,密封力的大小就取决于流体作用力的大小,即取决于阀体11的第二腔体18的流体压力;阀体11的第二腔体18的流体压力越大,密封力越小,反之,阀体11的第二腔体18的流体压力越小,密封力越大;当阀体11的第二腔体18的流体压力较小时,密封力大于能保持密封结构20密封状态的最小密封力时,放散阀处于关闭状态;当阀体11的第二腔体18内压力升高,也即是受保护压力系统的压力升高,超出压力设定值时,阀杆组件14上行,密封结构20开启放散;流体向外排出,系统泄压,膜片13和阀体11之间、阀杆组件14和密封结构20之间的压力迅速降低,当低于放散压力设定值时,放散阀重新关闭,停止工作;使放散阀开启的流体压力值是放散阀的放散压力,系设定值;调节压紧件15的弹性力的大小就可以调节放散压力值的大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