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压阀芯及放压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5435发布日期:2019-06-13 12:3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放压阀芯及放压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压阀芯及放压阀。



背景技术:

注水井是用来向油层注水的井,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通过专门的注水井将水注入油藏,保持或恢复油层压力,使油藏有较强的驱动力,以提高油藏的开采速度和采收率。注水井因周边新钻井、修井等原因需放压降低地层压力。

注水井的井口通常都安装有向井底注水的单流阀。参照图1,现有的单流阀包括阀体6、阀盖7以及单流阀芯8,注井水从进液通道61流向出液通道62,到达井底。为了避开单流阀的影响,现有的注水井在放压时,一般从井口外侧生产阀门处连接临时放压管线,使污水进入油气生产系统,经油水分离后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但是,现有的放压方式需要动火焊接安装临时放压管线,放压完成后需要拆除临时放压管线,操作过程复杂,放压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放压阀芯及放压阀,以解决现有注水井放压方式需要动火焊接安装临时放压管线,放压完成后需要拆除临时放压管线,操作过程复杂,放压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放压阀芯,其包括:阀芯本体以及套设在所述阀芯本体外侧面的第一密封圈;所述阀芯本体设有放压通道,且所述阀芯本体的侧壁设有与所述放压通道连通的放压孔,所述放压孔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下方。

如上所述的放压阀芯,还包括套设在所述阀芯本体外侧面的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在所述放压孔的上方,所述阀芯本体外侧面设有挡环,所述挡环的上方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

如上所述的放压阀芯,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套设在所述阀芯本体外侧面的锁环和弹性挡圈;所述阀芯本体外侧面设有卡接槽;所述弹性挡圈卡入所述卡接槽内,以将所述第一密封圈固定在所述锁环和所述挡环之间。

如上所述的放压阀芯,其中,所述锁环与所述阀芯本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如上所述的放压阀芯,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阀芯本体上的外螺纹部以及螺套,且所述外螺纹部位于所述挡环的上方;所述螺套与所述外螺纹部螺纹连接,以将所述第一密封圈固定在所述挡环和所述外螺纹部之间。

如上所述的放压阀芯,其中,所述放压孔为圆形孔。

如上所述的放压阀芯,其中,所述放压孔为多个,沿所述阀芯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如上所述的放压阀芯,其中,在所述放压孔的下方,所述阀芯本体还设有设有阀瓣。

如上所述的放压阀芯,其中,所述阀芯本体的上端设有操作工具连接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放压阀,其包括阀体、与所述阀体固定连接的阀盖以及如上所述的放压阀芯;所述放压阀芯的放压通道与所述阀体内的进液通道连通,所述放压阀芯的放压孔与所述阀体内的出液通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放压阀芯及放压阀,放压阀芯可以直接安装在现有注水井单流阀的阀体内,放压通道与单流阀阀体的进液通道连通,放压孔与单流阀阀体的出液通道连通,第一密封圈对阀芯与阀体本体之间进行密封,注水井井底的水依次经过出液通道、放压孔、放压通道以及进液通道返回油气水处理系统,使得注水井井底的液体沿着注水时的管线,反向流回油气水处理系统,无需安装临时放压管线,操作过程简单,放压效率高。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单流阀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芯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芯的阀芯本体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芯与拉阀工具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的液体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阀芯本体;

11:放压通道;

12:放压孔;

13:挡环;

14:阀瓣;

15:操作工具连接螺纹孔;

2:第一密封圈;

3:锁环;

4:弹性挡圈;

5:第二密封圈;

6:阀体;

61:进液通道;

62:出液通道;

7:阀盖;

8:单流阀芯;

9:拉阀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芯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芯的阀芯本体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芯与拉阀工具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放压阀的液体流向示意图。

参照图2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放压阀芯,其包括:阀芯本体1以及套设在阀芯本体1外侧面的第一密封圈2;阀芯本体1设有放压通道11,且阀芯本体1的侧壁设有与放压通道11连通的放压孔12,放压孔12位于第一密封圈2的下方。

阀芯本体1可以为圆柱结构,放压通道11沿圆柱结构的轴向设置。放压通道11可以是圆形通道、椭圆形通道、方形通道等,优选地,放压通道11为圆形通道,且与圆柱结构的阀芯本体1同轴。阀芯本体1的侧壁设置有放压孔12,且放压孔12与放压通道11连通。放压孔12可以是圆形孔、方形孔、椭圆形孔等,优选地,放压孔12为圆形孔。可选地,放压孔12可以设置一个;或者,放压孔12还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多个放压孔12可以沿阀芯本体1的周向间隔设置。当然,多个放压孔12还可以沿阀芯本体1的轴向间隔设置,或者,多个放压孔12在阀芯本体1侧壁上螺旋排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放压孔12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不做限定。

注水井放压时,必须要控制放压速度,放压过快会损坏地层。为此,放压通道11的直径、放压孔12的直径和数量可以根据注水井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加工一系列放压通道11的直径不同的阀芯本体1,以适应不同压力的注水井。

为了实现阀芯与阀体的密封,阀芯本体1的外侧面设有第一密封圈2,且第一密封圈2位于放压孔12的上方。第一密封圈2可以是丁腈橡胶密封圈、天然橡胶密封圈、硅橡胶密封圈、尼伦密封圈等。优选地,第一密封圈2为尼伦密封圈。第一密封圈2与阀芯本体1可以有多种连接方式,例如,阀芯本体1上设有环形凹槽,第一密封圈2安装在该环形凹槽内;再例如,阀芯本体1上沿轴向间隔设置两个挡环,第一密封圈2安装在两个挡环之间;在例如,阀芯本体1上设有挡环,通过锁紧件将第一密封圈2固定在锁紧件和挡环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芯,在使用时,可以安装在现有注水井的单流阀阀体内。当注水井需要放压时,井口泄压后打开注水井单流阀的阀盖,拆卸下现有注水井单流阀的阀芯,装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芯,并阀盖固定安装在阀体上。此时,单流阀阀体的出液通道与放压孔12连通,单流阀阀体的进液通道与放压通道11连通,注水井井底的液体经由出液通道进入放压孔12、放压通道11,然后经由进液通道返回油气水处理系统,使得注水井井底的液体沿着注水时的管线,反向流回油气水处理系统,无需动火作业,无需反复焊接、安装、拆除临时放压管线,操作过程简单,放压效率高。

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芯对注水井放压,避免了动火作业,降低了操作难度。操作人员由多人减少为一人,操作时间也大幅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现有的放压方式放压一个井次需工程费大约6000元、材料费大约2000元,总花费大约8000元/井次。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芯进行放压,一井次只需加工阀芯本体费用大约500元,第一次使用即可节省大约7500元。以鄯善采油厂米登采油工区为例,一个阀芯本体应用四井次,直接节省作业费用大约31000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芯后续反复使用可实现材料费的低投入,每年只需少量的水嘴阀芯的维护加工费用,最终实现水井放压的基本零投入。按每井次节约大约8000元,鄯善采油厂每年水井放压50井次计算,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大约40万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放压阀芯,可以直接安装在现有注水井单流阀的阀体内,放压通道与单流阀阀体的进液通道连通,放压孔与单流阀阀体的出液通道连通,第一密封圈对阀芯与阀体本体之间进行密封,注水井井底的水依次经过出液通道、放压孔、放压通道以及进液通道返回油气水处理系统,使得注水井井底的液体沿着注水时的管线,反向流回油气水处理系统,无需安装临时放压管线,操作过程简单,放压效率高。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放压阀芯还包括套设在阀芯本体1外侧面的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在放压孔12的上方,阀芯本体1外侧面设有挡环13,挡环13的上方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第一密封圈2和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

具体地,阀芯本体1的外侧面设有挡环13,并且,挡环13位于放压孔12的上方。挡环13的外径大于阀芯本体1的直径。可选地,挡环13与阀芯本体1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为了保证密封的可靠性,挡环13的外径可以与第一密封圈2的外径相同。

在挡环13的上方设有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以将第一密封圈2固定在挡环13和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套设在阀芯本体1外侧面的锁环3和弹性挡圈4;阀芯本体1外侧面设有卡接槽;弹性挡圈4卡入卡接槽内,以将第一密封圈2固定在锁环3和挡环13之间。

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套设在阀芯本体1外侧面的锁环3和弹性挡圈4。其中,锁环3为环状结构,其外径与第一密封圈2的外径一致。弹性挡圈4可以是现有的弹性挡圈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挡环13的上方,阀芯本体1的外侧面设有环形卡接槽。挡环13的上方,从下向上依次安装有第一密封圈2、锁环3以及弹性挡圈4,且弹性挡圈4卡入卡接槽内,将第一密封圈2固定在锁环3和挡环13之间。

为了保证阀芯本体1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性,锁环3与阀芯本体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5。例如,在与锁环3配合部分的阀芯本体1上设有密封圈安装槽,第二密封圈5安装该密封圈安装槽内。第二密封圈5可以是是丁腈橡胶密封圈、天然橡胶密封圈、硅橡胶密封圈、尼伦密封圈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选地,第二密封圈5可以设置一个,例如,一个第二密封圈5可以设置在靠近第一密封圈2的一侧;或者,第二密封圈5也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多个第二密封圈5沿阀芯本体1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阀芯本体1上的外螺纹部以及螺套,且外螺纹部位于挡环的上方;螺套与外螺纹部螺纹连接,以将第一密封圈2固定在挡环13和外螺纹部之间。

第一密封圈组件还可以包括外螺纹部和螺套,其中,外螺纹部设置在挡环13上方的阀芯本体1上。螺套为筒形结构,其内壁设有与外螺纹部配合的内螺纹。螺套与外螺纹部螺纹连接,将第一密封圈2固定在挡环13和外螺纹部之间。

可选地,外螺纹部和螺套的螺纹可以是密封管螺纹,以提高阀芯本体1与阀体的密封性。

参照图3,在放压孔12的下方,阀芯本体1还设有设有阀瓣14,阀瓣14与阀体内的阀口接触,将阀体内的阀腔分隔为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并且,放压通道11的出口设置在阀瓣14的下端端面,与进液通道连通。阀瓣14可以包括圆柱部以及设置在圆柱部远离放压孔12一端的圆锥部。可选地,阀瓣14与阀芯本体1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

为了方便阀芯的拆装,阀芯本体1的上端设有操作工具连接螺纹孔15。操作工具连接螺纹孔15与阀芯本体1同轴,并且,操作工具连接螺纹孔15与放压通道11隔断不连通。

可选地,操作工具可以是拉阀工具9。参照图4,拉阀工具9可以包括拉杆、设置在拉杆一端的把手以及设置在拉杆另一端的外螺纹部,外螺纹部与操作工具连接螺纹孔15螺纹连接,方便阀芯的取出和安装。

参照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一种放压阀,其包括阀体6、与阀体6固定连接的阀盖7以及放压阀芯;放压阀芯的放压通道11与阀体6内的进液通道61连通,放压阀芯的放压孔12与阀体6内的出液通道62连通。

具体地,阀体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有法兰,用于与注水管道连接,阀体6的顶端也设有法兰,与阀盖7设置的法兰通过螺栓和螺母实现紧固连接。阀体6内形成有阀腔,放压阀芯的阀瓣14与阀体6内的阀口抵接,将阀腔分隔成进液通道61和出液通道62。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常的注水过程中,液体从进液通道流入出液通道,然后注入井底。

放压阀芯包括:阀芯本体1以及套设在阀芯本体1外侧面的第一密封圈2;阀芯本体1设有放压通道11,且阀芯本体1的侧壁设有与放压通道11连通的放压孔12,放压孔12位于第一密封圈2的下方。并且,放压阀芯的放压通道11与阀体6内的进液通道61连通,放压阀芯的放压孔12与阀体6内的出液通道62连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放压阀芯的结构、功能和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放压阀,放压阀芯可以直接安装在现有注水井单流阀的阀体内,放压通道与单流阀阀体的进液通道连通,放压孔与单流阀阀体的出液通道连通,第一密封圈对阀芯与阀体本体之间进行密封,注水井井底的水依次经过出液通道、放压孔、放压通道以及进液通道返回油气水处理系统,使得注水井井底的液体沿着注水时的管线,反向流回油气水处理系统,无需安装临时放压管线,操作过程简单,放压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