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3937发布日期:2019-04-29 11:31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控制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中使用的控制阀也称调节阀,是一种在管道系统中调整液体或者气体流量的控制装置,这种调整靠改变串接于管道系统中的控制阀门的开口度,以此改变流体阻力来得已完成。

现有的空调控制阀都是手动调节的流量大小的手动阀门,这种阀门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每次使用时都要对水流的流量进行调节,所以需要一种能自动调节水流的控制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包括阀外壳,所述阀外壳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开口,且两个开口的内壁均套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阀外壳内壁设置有安装腔,且安装腔内壁插接有阀芯,所述安装腔顶部套接有密封垫,所述进水管靠近阀芯的一端内壁套接有流量传感器,所述阀外壳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阀盖,所述阀盖顶部外壁开设有通孔,且阀盖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机箱,所述通孔靠近机箱的一端内壁套接有轴承套,且轴承套内壁套接有传动轴,所述机箱顶部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所述传动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且传动轴的另一端固定在阀芯的顶部外壁上。

优选的,所述阀芯的外壁分为四个面积相等的区域,且三个区域均开设有开口,两个相对的开口内壁均通过螺栓固定有弧形的网孔板。

优选的,所述阀芯为圆柱体结构,且阀芯的底部外壁开设有圆形凹槽。

优选的,所述机箱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壁焊接有散热片,所述流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有微处理器。

优选的,所述电机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和微处理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通过流量传感器对水流的流量进行检测并反馈,然后通过电机驱动阀芯转动来控制水流的流速,实现了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

2、本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通过将阀芯的外壁分为四部分相对的两个部分设置网孔板另一区域开口,通过转动阀芯时正对进水管的面在网孔板和开口切换来调节水流,通过在阀芯上设两个网孔板以便网孔板堵塞方便切换,不影响控制阀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外壳、2进水管、3出水管、4安装腔、5阀芯、6流量传感器、7阀盖、8传动轴、9机箱、10电机、11散热片、12轴承套、13密封垫、14网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具有自动调节水流的空调控制阀,包括阀外壳1,阀外壳1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开口,且两个开口的内壁均套接有进水管2和出水管3,阀外壳1内壁设置有安装腔4,且安装腔4内壁插接有阀芯5,安装腔4顶部套接有密封垫13,进水管2靠近阀芯5的一端内壁套接有流量传感器6,阀外壳1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阀盖7,阀盖7顶部外壁开设有通孔,且阀盖7顶部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机箱9,通孔靠近机箱9的一端内壁套接有轴承套12,且轴承套12内壁套接有传动轴8,机箱9顶部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10,传动轴8的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在电机10的输出轴上,且传动轴8的另一端固定在阀芯5的顶部外壁上,阀芯5的外壁分为四个面积相等的区域,且三个区域均开设有开口,两个相对的开口内壁均通过螺栓固定有弧形的网孔板14,阀芯5为圆柱体结构,且阀芯5的底部外壁开设有圆形凹槽,机箱9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壁焊接有散热片11,流量传感器6的信号输出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有微处理器,电机10通过导线连接有开关,且开关通过导线和微处理器相连接,微处理器的型号为ARM9TDMI。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控制阀接入管道中当有水流通过控制阀时,流量传感器5检测水流的流量当流量超过设定的数值时,微处理驱动传动轴8带动阀芯5转动,使网孔板14正对进水管2的网孔数量减少,当流量正常时电机10停止动作,反正当流量低于设定的数值时电机10反转,使网孔板14正对进水管2的网孔数量增多直至数据正常为止,当阀芯5开口的位置正对进水管2时控制阀的流量为最大的状态,通过安装腔4上设置的密封垫13避免水流溢出,机箱9外的散热片11帮助电机9散热避免电机9烧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