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内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6167发布日期:2019-05-15 22:43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内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传动零件技术领域,涉及轴承,特别涉及一种轴承内盖。



背景技术:

轴承端盖是轴承端面的盖子,轴承端盖用以固定轴承、调整轴承间隙并承受轴向力,在防震、轴承受力大的场合,轴承内盖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轴承内盖可以承 受部分轴向力和径向力,可以对轴承形成有效的保护,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轴承端盖的结构有嵌入式和凸缘式两种,每种又有闷盖和透盖之分,嵌入式轴承端盖结构简单、紧凑,无需固定螺钉,外径小,重量轻,外伸轴尺寸短。

现有市场上的轴承内盖大多都是通过嵌入的方式进行安装的,在拆装内盖时存在耗时费力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性能稳定、便于拆装的轴承内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轴承内盖,该轴承包括轴承内圈以及与轴承内圈相配合的轴承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内圈的端部具有径向凸起的连接平台,所述的连接平台上设置有竖直向上的连接套耳,连接平台的侧部设置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形成槽,所述的轴承内盖上具有插入到形成槽内部的固定耳以及与连接套耳相配合的插块,所述的插块与连接套耳之间设置有用于两者固连的连接件,所述的轴承内盖的外端侧具有向内收口的包边,所述的包边与轴承内圈的外端壁之间设置有环形插板。

在上述的一种轴承内盖中,所述轴承内圈的本体上设计有呈螺旋状的油通槽,所述的油通槽自上而下贯穿轴承内圈的整个本体。不仅可以实现轴承上滚子的润滑,油液还会通过油通槽渗透到内部,多连接轴进行润滑。

在上述的一种轴承内盖中,所述的连接件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接套耳相配合的环圈,所述的环圈与连接套耳过盈连接,连接件另一端具有与插块相配合的插槽。采用连接件连接,方便轴承内盖与轴承内圈之间的拆装效率。

在上述的一种轴承内盖中,所述的插槽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摩擦条,所述的摩擦条横向设置,且相邻摩擦条之间竖向均匀排列。提高轴承内盖与轴承内圈连接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轴承内盖中,所述环形插板的侧端具有伸入到轴承内圈内部的固定卡边。环形插板在安装时,不仅可以提高其配合度方便安装,而且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轴承内盖在连接上采用轴承内盖与轴承内圈相连接的固定方式,在两者中设置有环形插板提高连接稳定度,在外部的连接上通过连接件来实现轴承内盖与轴承内圈之间的固定连接,使得整体具有结构合理。、性能稳定、便于拆装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轴承内盖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轴承内盖中轴承内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轴承内盖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轴承内圈;2、连接平台;3、连接套耳;4、形成槽;5、固定耳;6、插块;7、连接件;8、包边;9、环形插板;10、油通槽;11、环圈;12、插槽;13、摩擦条;14、固定卡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轴承内盖,该轴承包括轴承内圈1以及与轴承内圈1相配合的轴承内盖,轴承内圈1的端部具有径向凸起的连接平台2,连接平台2上设置有竖直向上的连接套耳3,连接平台2的侧部设置有向内凹陷形成的形成槽4,轴承内盖上具有插入到形成槽4内部的固定耳5以及与连接套耳3相配合的插块6,插块6与连接套耳3之间设置有用于两者固连的连接件7,轴承内盖的外端侧具有向内收口的包边8,包边8与轴承内圈1的外端壁之间设置有环形插板9,环形插板9设置于两者之间起到一个平稳过渡的作用,可以有效减缓轴承内圈1窜动造成的连接的不稳定。

轴承内圈1的本体上设计有呈螺旋状的油通槽10,油通槽10自上而下贯穿轴承内圈1的整个本体,不仅可以实现轴承上滚子的润滑,油液还会通过油通槽10渗透到内部,多连接轴进行润滑。

进一步细说,连接件7的一端设置有与连接套耳3相配合的环圈11,环圈11与连接套耳3过盈连接,连接件7另一端具有与插块6相配合的插槽12。

进一步细说,插槽12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摩擦条13,摩擦条13横向设置,且相邻摩擦条13之间竖向均匀排列。

进一步细说,环形插板9的侧端具有伸入到轴承内圈1内部的固定卡边14,环形插板9在安装时,不仅可以提高其配合度方便安装,而且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轴承内圈1、连接平台2、连接套耳3、形成槽4、固定耳5、插块6、连接件7、包边8、环形插板9、油通槽10、环圈11、插槽12、摩擦条13、固定卡边1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