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1400发布日期:2019-08-07 01:44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就常常需要使用手机进行导航,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震动,因此需要通过手机支架对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进行安装固定。

现有常见的车载手机支架为重力支架,即利用手机自身的重力,通过一底部支撑臂带动两侧的夹臂移动以将手机夹持固定,并通过弹簧实现复位,然而,现有的重力支架都是将弹簧连接在底部支撑臂与支架壳体之间,由弹簧带动底部支撑臂复位从而间接地使支架两侧的夹臂复位,这样的结构会让两侧夹臂过于松动,使支架整体的稳定性较差、手机易脱落,而且支架会因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抖动而产生异响,容易导致驾驶员分心,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高且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异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用于支撑移动终端,包括壳体,分别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的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下方的滑动支承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和所述滑动支承部之间的联动组件,以及用于使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复位的第一弹性复位件和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滑动支承部活动连接,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夹臂和所述滑动支承部活动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一定位销轴,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呈交叉设置,且所述定位销轴穿设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中;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或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臂或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当所述滑动支承部在外力作用下朝下方移动时,所述联动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向彼此靠近,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和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发生变形;当作用于所述滑动支承部的外力消失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弹力使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复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支架的弹性复位件连接在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之间,或者,弹性复位件分别连接在第一夹臂与壳体(或联动组件)之间、第二夹臂与壳体(或联动组件)之间,使得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随着滑动支承部的上下活动对应地相互背离或相互靠近的运动时,弹性复位件始终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稳定地连接,防止第一夹臂或第二夹臂产生晃动,从而提高移动终端支架的稳定性且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异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移动终端支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移动终端支架移除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移动终端支架在夹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弹性复位件另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弹性复位件再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支撑臂调整位置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移除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移除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移动终端支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移动终端支架移除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支架100,用于支撑手机等移动终端,包括壳体1,分别可活动地设置在壳体1两侧的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可活动地设置在壳体1下方的滑动支承部12,连接于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和滑动支承部12之间的联动组件4,以及用于使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复位的弹性复位件5;当滑动支承部12在外力作用下朝下方移动时,联动组件4带动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向彼此靠近,弹性复位件5发生变形;当作用于滑动支承部12的外力消失时,弹性复位件5的弹力使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复位。

壳体1包括前壳110和后壳111,前壳110与后壳111围成一容置空间112,壳体1相对的两侧设有与容置空间112连通的第一通孔113和第二通孔114。前壳110上设有与第一通孔113连通并向容置空间112内延伸的第一导向槽1131、以及与第二通孔114连通并向容置空间112内延伸的第二导向槽1141,第一导向槽1131与第二导向槽1141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设置,或者第一导向槽1131与第二导向槽1141在水平方向上朝彼此相互倾斜。壳体1上设有一定位销轴117,定位销轴117位于容置空间112内,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销轴117固定连接在前壳110上,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销轴117也可以固定连接在后壳111上。后壳111外表面设有接合部1111,接合部1111可与外部固定装置(例如夹子)连接以将移动终端支架100固定到特定位置,例如将移动终端支架100固定到汽车的空调出风口或中控台上。

前壳110下端设有第一行程槽115和第二行程槽116,且第一行程槽115靠近第一夹臂2所在侧、第二行程槽116靠近第二夹臂3所在侧设置,第一行程槽115与第二行程槽116具有相同的长度且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滑动支承部12朝向前壳110的表面凸设有第一转轴122和第二转轴123,第一转轴122穿过第一行程槽115设置,第二转轴123穿过第二行程槽116设置。具体地,滑动支承部12包括滑盖120,以及和滑盖120连接的第三夹臂121,滑盖120可滑动地连接在壳体1下方,优选地,滑盖120可滑动地连接在前壳110下方,第三夹臂121一端连接在滑盖120后侧,第三夹臂121的另一端竖直向下伸出于滑盖120外侧,第三夹臂121在滑盖120外侧的一端设有第三夹持部1211,第三夹持部1211位于滑盖120的外表面上方。由于滑盖120可随滑动支承部12上下活动,因此移动终端支架100的对移动终端的支撑面积可根据移动终端在移动终端支架100中的夹持位置而相应改变,进一步提高了夹持稳固性。

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的一端分别可滑动地设置在容置空间112内,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的另一端分别穿过第一通孔113、第二通孔114设置。具体的,第一夹臂2的内侧端部24穿过第一通孔113后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导向槽1131中,第二夹臂3的内侧端部34穿过第二通孔114后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二导向槽1141中;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的外侧端部分别设有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第一夹持部23、第二夹持部33,第一夹持部23与第二夹持部33位于前壳110的外表面上方,第一夹持部23、第二夹持部33与第三夹持部1211形成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空间。前壳110在第一导向槽1131和第二导向槽1141中分别设有限位柱1132、1142,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分别对应限位柱1132、1142设有限位槽21、31,以限制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滑动的距离。

联动组件4包括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第一连接件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夹臂2和滑动支承部12活动连接,第二连接件4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夹臂3和滑动支承部12活动连接。第一连接件41与第二连接件42呈交叉设置,具体地,第一连接件41与第二连接件42上分别设有第一定位槽412、第二定位槽422,定位销轴117穿设在第一定位槽412和第二定位槽422中,使得第一连接件41与第二连接件42在滑动支承部12的带动下能同步的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槽412、第二定位槽422为条形孔,且第一定位槽412、第二定位槽422分别沿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的长度方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与第一夹臂2之间通过定位柱和滑槽配合实现活动连接,第一连接件41的另一端与滑动支承部12之间通过铰接实现活动连接;第二连接件42的一端与第二夹臂3之间通过定位柱和滑槽配合实现活动连接,第二连接件42的另一端与滑动支承部12之间通过铰接实现活动连接。具体地,第一夹臂2的内侧端部24上设有第一滑槽22,第二夹臂3的内侧端部34上设有第二滑槽32;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设有第一定位柱411,第一定位柱411与第一滑槽22滑动连接,第一连接件41的另一端与滑动支承部12铰接,优选地,第一连接件41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123铰接;第二连接件42的一端设有第二定位柱421,第二定位柱421与第二滑槽32滑动连接,第二连接件42的另一端与滑动支承部12铰接,优选地,第二连接件42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122铰接。第一滑槽22与第二滑槽32在竖直方向上对称设置,且第一滑槽22与第二滑槽32朝向彼此的方向倾斜,第一滑槽22与第二滑槽32两者上端的距离小于两者下端的距离,使第一定位柱411、第二定位柱421分别在第一滑槽22、第二滑槽32中滑动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一定位移,以配合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的水平移动。

请结合参考图3,弹性复位件5设置在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之间,具体地,弹性复位件5为弹簧,其一端抵接在第一夹臂2的内侧端部24,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夹臂3的内侧端部34,只要弹性复位件5能够提供一个使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复位的弹力即可。

请结合参考图5及图6,图5是图3中弹性复位件另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弹性复位件再一种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弹性复位件5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51和第二弹性复位件52,第一弹性复位件51的一端与壳体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夹臂2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52的一端与壳体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臂3连接。具体地,第一弹性复位件51和第二弹性复位件52为弹性钢丝且形状均为弧形,壳体1在容置空间112内设有第一固定部1101和第二固定部1102,第一夹臂2的内侧端部24设有第一连接部241,第二夹臂3的内侧端部34设有第二连接部341;第一弹性复位51的一端与第一固定部110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41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52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部110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341连接。第一固定部1101设置在靠近第二夹臂3的一侧,第二固定部1102设置在靠近第一夹臂2的一侧,使得第一弹性复位件51和第二弹性复位件52呈交叉设置以提高弹力。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弹性复位件51也可以与第二固定部1102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52也可以与第一固定部1101连接;而且,第一连接部241、第二连接部341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上,使得第一弹性复位件51连接在壳体1与第一连接件41之间、第二弹性复位件52连接在壳体1与第二连接件42之间,只要能够提供一个使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复位的弹力即可。

请结合参考图4,图4是图3中移动终端支架在夹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当移动终端放置到滑动支承部12上时,滑动支承部12会在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下朝壳体1外移动,此时滑盖120的第一转轴122和第二转轴123分别在第一行程槽115和第二行程槽116中滑动,并带动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向下移动,此时第一定位槽412、第二定位槽422与定位销轴117发生相对滑动,同时第一连接件41与第二连接件42绕定位销轴117发生相对转动,使得第一定位柱411与第二定位柱421分别在第一滑槽22与第二滑槽32中向下滑动,且第一定位柱411和第二定位柱421相互靠近,从而带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朝容置空间112内移动;当第一夹持部23和第二夹持部33分别抵接到移动终端的两侧壁时,即完成对移动终端的夹持,此时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及第三夹臂121稳固地将移动终端夹持在夹持空间中;当拿取移动终端时会撤去对滑动支承部12的下压力,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在弹性复位件5的弹力作用下会向壳体1外侧移动复位,并带动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向上移动和转动,进而由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带动滑动支承部12向上移动复位。

请结合参考图7,图7是图4中移动终端支架的支撑臂调整位置后的结构示意图。滑盖120与第三夹臂121可活动连接,具体地,滑盖120后侧设有竖直延伸的卡合槽1201,第三夹臂121可滑动地设置在卡合槽1201中,卡合槽1201中设有限位柱1202,第三夹臂121对应于限位柱1202设有限位槽1212,限位柱1202穿设在限位槽1212中以限制第三夹臂121上下活动的范围;卡合槽1201中还设有卡紧部1203,用于将第三夹臂131固定在卡合槽1201中,使得用户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尺寸相应的调整第三夹臂121伸出卡合槽1201的长度,从而方便调节移动终端支架100的夹持位置,以达到更稳固的夹持效果。卡紧部1203优选采用橡胶材质。

第二实施例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移除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0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联动组件4、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前壳110和滑动支承部12的局部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与第一夹臂2通过铰接实现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滑动支承部12通过定位柱和滑槽配合实现活动连接;第二连接件42的一端与第二夹臂3通过铰接实现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滑动支承部12之间通过定位柱和滑槽配合实现活动连接。具体地,滑动支承部12上设有第三滑槽1204和第四滑槽1205,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与第一夹臂2的内侧端部24铰接,第一连接件41的另一端设有第三定位柱413,第三定位柱413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三滑槽1204内;第二连接件42的一端与第二夹臂3的内侧端部34铰接,第二连接件42的另一端设有第四定位柱423,第四定位柱423可滑动地设置在第四滑槽1205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滑槽1204与第四滑槽1205在竖直方向上对称设置,且第三滑槽1204与第四滑槽1205朝向彼此的方向倾斜,第三滑槽1204与第四滑槽1205两者上端的距离大于两者下端的距离,使第三定位柱413、第四定位柱423分别在第三滑槽1204、第四滑槽1205中滑动时,可以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一定位移,以配合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的水平移动。

当移动终端放置到滑动支承部12上时,滑动支承部12会在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通过滑盖120的第三滑槽1204、第四滑槽1205带动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向下移动,此时第三定位柱413、第四定位柱423分别在第三滑槽1204、第四滑槽1205中向下滑动,而第一定位槽412、第二定位槽422与定位销轴117发生相对滑动,同时第一连接件41与第二连接件42绕定位销轴117发生相对转动,使得第一夹臂2的内侧端部24和第二夹臂3的内侧端部34相互靠近,即带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朝容置空间112内移动;当第一夹持部23和第二夹持部33分别抵接到移动终端的两侧壁时,即完成对移动终端的夹持,此时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及第三夹臂121稳固地将移动终端夹持在夹持空间中;当拿取移动终端时会撤去对滑动支承部12的下压力,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在弹性复位件5的弹力作用下会向壳体1外侧移动复位,并带动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向上移动和转动,进而由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带动滑动支承部12向上移动复位。

第三实施例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移除后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100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联动组件4、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前壳110和滑动支承部12的局部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夹臂2和滑动支承部12通过定位柱和滑槽配合实现活动连接,第二连接件4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夹臂3和滑动支承部12通过定位柱和滑槽配合实现活动连接。具体地,第一定位槽412、第二定位槽422为圆形孔,第一连接件41与第二连接件42分别通过第一定位槽412、第二定位槽422与定位销轴117铰接;第一夹臂2的内侧端部24、第二夹臂3的内侧端部34分别设有第五定位柱241、第六定位柱341,滑动支承部12的第一转轴122靠近第一夹臂2所在侧,第二转轴123靠近第二夹臂3所在侧;第一连接件41的两端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滑槽414和第六滑槽415,第五滑槽414可滑动地套设在第五定位柱241上,而第六滑槽415可滑动地套设在第二转轴123上;第二连接件42的两端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七滑槽424和第八滑槽425,第七滑槽424可滑动地套设在第六定位柱341上,而第八滑槽425可滑动地套设在第一转轴122上。

当移动终端放置到滑动支承部12上时,滑动支承部12会在移动终端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此时滑盖120的第一转轴122和第二转轴123分别在第一行程槽115和第二行程槽116中滑动,且第一转轴122、第二转轴123分别与第八滑槽425、第六滑槽415发生相对滑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绕定位销轴117发生相对转动,使得第五定位柱241在第五滑槽414中发生相对滑动、第六定位柱341在第七滑槽424中发生相对滑动,进而让第一夹臂2的内侧端部24和第二夹臂3的内侧端部34相互靠近,即带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朝容置空间112内移动;当第一夹持部23和第二夹持部33分别抵接到移动终端的两侧壁时,即完成对移动终端的夹持,此时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及第三夹臂121稳固地将移动终端夹持在夹持空间中;当拿取移动终端时会撤去对滑动支承部12的下压力,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在弹性复位件5的弹力作用下会向壳体1外侧移动复位,并带动第一连接件41、第二连接件42转动,进而由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带动滑动支承部12向上移动复位。

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支架100包括壳体1、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和联动组件4,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分别可活动地设置在壳体1两侧,还包括一可活动地设置在壳体1下方的滑动支承部12,以及用于使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复位的弹性复位件5,且弹性复位件5连接在第一夹臂2与第二夹臂3之间,或者,弹性复位件5分别连接在第一夹臂2与壳体1(或联动组件4)之间、第二夹臂2与壳体1(或联动组件4)之间,使得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随着滑动支承部12的上下活动对应地相互背离或相互靠近的运动时,弹性复位件5始终与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稳定地连接,防止第一夹臂2或第二夹臂3产生晃动。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支架稳定性高且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异响。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