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脉冲的增强型液压胶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82657发布日期:2019-09-29 16:59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脉冲的增强型液压胶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脉冲的增强型液压胶管,属于机械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技术领域因其越来越高的集约化以及自动化,提升了生产效率以及生产品质,满足了人类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这也对机械的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以及性能好坏提出了要求,作为液压系统重要的技术组成部分,液压胶管承担了维持动力系统的运转循环这一重要职责,在抗脉冲抗压等方面要求有足够优异的性能才能满足工业需要,目前工业应用的液压胶管在使用中抗压能力能够达到需求,然而使用寿命上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一种耐脉冲的增强型液压胶管,其在保证良好抗脉冲性能的前提下,充分提升了使用寿命上的性能上限,并且能够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愈能力,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耐脉冲的增强型液压胶管,包括内胶管、中胶管与外胶管,所述内胶管与中胶管之间、中胶管与外胶管之间均嵌套有缠丝强化层,所述缠丝强化层由4-6根纵向的强化钢丝以及网编状的钢丝线编织连接,并在缝隙中填充有粘合剂,所述钢丝线编织方式为45°斜角方向三上一下的方式环绕编织,所述缠丝强化层外侧设有波浪状外表面的防滑层,内侧设有抗压层,与防滑层接触的中胶管以及外胶管内表面形状相互匹配,所述内胶管为丁腈橡胶,所述中胶管为丁基橡胶,且所述内胶管与中胶管外表面、外胶管内表面均涂有聚脲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粘合剂为高分子聚丁乙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胶管为ABS树脂材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抗压层为环氧树脂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滑层为SBR-1712乳聚丁苯橡胶。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具有良好的抗脉冲性能,并且自身稳定性好,密封性能高,具有很好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了维护周期,确保了工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由于自身具有相当一定程度自愈能力,因此对于一些破损事故能够控制危害在最小范围内直至维修人员将故障排除,保障了工业活动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剖面局部放大图。

其中:内胶管1、中胶管2、外胶管3、缠丝强化层4、粘合剂5、防滑层6、抗压层7、聚脲涂层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相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相关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本身而举的优选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如下的实施例中,并且本实用新型涉及本技术领域的相关必要部件,应当视为本技术领域内的公知技术,是本技术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所能知道并掌握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使子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图2所示,一种耐脉冲的增强型液压胶管,包括内胶管1、中胶管2与外胶3管,所述内胶管1与中胶管2之间、中胶管2与外胶管3之间均嵌套有缠丝强化层4,所述缠丝强化层4由4-6根纵向的强化钢丝以及网编状的钢丝线编织连接,并在缝隙中填充有粘合剂5,所述钢丝线编织方式为45°斜角方向三上一下的方式环绕编织,所述缠丝强化层4外侧设有波浪状外表面的防滑层6,内侧设有抗压层7,与防滑层6接触的中胶管2以及外胶管3内表面形状相互匹配,所述内胶管1为丁腈橡胶,所述中胶管2为丁基橡胶,且所述内胶管1与中胶管2外表面、外胶管3内表面均涂有聚脲涂层8。

优选的,所述粘合剂5为高分子聚丁乙烯,该材质能够最大限度确保缠丝强化层本身形态不易被改变,且能够使其不会因为自身间隙影响胶管的稳定性,还能实现内外的紧密结合。

优选的,所述外胶管3为ABS树脂材质,外胶管3需要有良好的拉伸、耐腐蚀、耐压、耐热、耐磨性能,因此选用了ABS树脂。

优选的,所述抗压层7为环氧树脂涂层。

优选的,所述防滑层6为SBR-1712乳聚丁苯橡胶,防滑层6需要有良好的摩擦性能以及拉伸性能,并且化学性质稳定,因此乳聚丁苯橡胶是最为合适的材质之一,本实用新型选用了SBR-1712乳聚丁苯橡胶。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具有良好的抗脉冲性能,并且自身稳定性好,密封性能高,缠丝强化层4其自身布线结构可以有效吸收脉冲波,使得胶管自身的内部物理性能的改变最小化,因而具有很好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了维护周期,确保了工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由于自身具有相当一定程度自愈能力,聚脲分子层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能,且在损伤发生时,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自我收缩止损,因此对于一些破损事故能够控制危害在最小范围内直至维修人员将故障排除,保障了工业活动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