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2618发布日期:2019-08-09 20:5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厂房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管件系统。



背景技术:

半导体、电子及光伏等行业日益兴起,对制程中产生的特殊废气排放管道要求逐步提高,其中废气排放管作为一种通流管,在进行安装时,需要安装在支撑梁,由支撑梁直接对通流管进行支撑。

对于其中水平放置的通流管,在安装状态下,后进场安装其它物件或者管道的工作人员,常常出现踩踏通流管的现象,而在踩踏过程中,再加上自身的重力,此时通流管与支撑梁搭接的地方,由于通流管强度不够,所以常常会因为踩踏而向内凹陷,继而会造成通流管的通流面积减小。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管件端部容易受力变形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件系统,该管件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管件端部容易受力变形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件系统,包括水平设置且呈圆柱形的通流管和用于对所述通流管支撑的支撑梁,还包括上支撑架和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梁上的下支撑架,所述下支撑架与所述上支撑架相对设置且之间组成与所述通流管外侧相配合的安装孔,所述上支撑架与所述下支撑架可拆卸连接以在拆卸状态下所述通流管能够径向放入至所述下支撑架的所述安装孔中。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知道在该管件系统中,在安装需要水平设置的圆柱形通流管时,打开上支撑架,以露出下支撑架上的安装孔,使得通流管可以直接放入到下支撑架,进而由支撑梁进行支撑,而在放置好通流管后,盖上上支撑架,然后将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进行固定连接,以锁闭安装孔,以与通流管相对固定。在该管件系统中,水平设置的通流管不再是直接放置在支撑梁上,而是通过安装孔进行支撑,进而使得通流管不再是仅仅通过底部最低点对通流管整体提供支撑力,而是整个下部均提供支撑力,且安装孔下部的两侧侧壁还具有阻止通流管下部两侧变形的效果,同时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并不会影响通流管的安装难度。综上所述,该管件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管件端部容易受力变形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架与所述下支撑架的两端均通过螺杆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架和所述下支撑架的中部均为半圆型部、且两端均为连接耳部。

优选地,所述螺杆竖直设置且下端穿设所述支撑梁且通过螺母锁固,上端依次穿设所述下支撑架的连接耳部和所述上支撑架的连接耳部并通过螺母锁固。

优选地,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螺杆上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上端与所述下支撑架的连接耳部下侧相抵,下端与所述支撑梁相抵。

优选地,所述下支撑架的中部下侧与所述支撑梁相抵。

优选地,所述支撑管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梁之间,以及所述支撑管的上端与所述下支撑架的连接耳部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垫。

优选地,所述螺杆上还螺纹连接有上端用于与所述下支撑架连接耳部下侧相抵的上内螺母和下端用于与所述支撑梁上侧面相抵的下内螺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流管轴向方向上的管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流管径向方向上的管件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通流管1、支撑梁2、上支撑架3、下支撑架4、螺杆5、螺母6、支撑管7、减震垫8。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管件系统,以有效地解决管件端部容易受力变形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流管轴向方向上的管件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流管径向方向上的管件系统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件系统,具体的该管件系统中具有多个管件以及对各个管件进行支撑的支撑组件,以使各个管件保持在稳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其中,至少部分管件为用于导流废气的通流管1,以进行废气导流,以排出废气。

具体的该管件系统包括水平设置的通流管1和用于对通流管1支撑的支撑梁2。其中水平设置的通流管1,指的是该通流管1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并非要求完全水平设置,也可以是存在一些倾斜的通流管。其中通流管1一般为圆柱形管道,而具体的尺寸大小根据排气量决定,并非本申请的改进之处,在此不做赘述。而通流管1的材质,一般为镀锌钢材质,具体的材质也可以根据排气对象决定。其中支撑梁2应当是支撑组件的一部分,该支撑梁2至少能够用于对通流管1进行支撑。支撑梁2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一般来说,均为槽型梁,如槽钢,也可以是工字梁,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结构,具体的可以根据现场安装环境决定。

具体的,还包括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其中下支撑架4固定安装在支撑梁2上,以由支撑梁2提供支撑力,具体的固定安装方式具有多种,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只需要能够保证下支撑架4与支撑梁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稳定即可。

其中下支撑架4和上支撑架3之间相对设置且之间组成与通流管1外侧相配合的安装孔,具体的,即在下支撑架4上设置有安装孔的下半部,而在上支撑架3上设置有安装孔的上半部,以组合形成安装孔,一般在安装状态下,下支撑架4与上支撑架3之间并非处于相接触状态,以保证之间预留一定的间隙,以方便调整安装孔的大小,以适应管件的偏差。

其中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可拆卸连接,以在拆卸状态下通流管1能够径向放入至下支撑架4的安装孔中。一种最好的可拆卸连接是使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可以完全脱离连接,如在两侧,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均通过螺栓连接或卡接连接,以封闭安装孔,以固定支撑通流管1。还可以是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使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螺栓连接或卡接连接,以使上支撑架3可以转动至脱离上支撑架3的上方,以方便通流管1径向放入安装孔,而不必在安装时要求轴向放入至通流管1中,这样可以不增加通流管1的安装难度。

在该管件系统中,在安装对象为需要水平设置的圆柱形通流管1时,打开上支撑架3,以露出下支撑架4上的安装孔,使得通流管1可以直接放入到下支撑架4,进而由支撑梁2进行支撑,而在放置好通流管1后,盖上上支撑架3,然后将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进行固定连接,以锁闭安装孔,以与通流管1相对固定。在该管件系统中,水平设置的通流管1不再是直接放置在支撑梁2上,而是通过安装孔进行支撑,进而使得通流管1不再是仅仅通过底部最低点对通流管1整体提供支撑力,而是整个下部均提供支撑力,且安装孔下部的两侧侧壁还具有阻止通流管1下部两侧变形的效果,同时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并不会影响通流管1的安装难度。综上所述,该管件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管件端部容易受力变形的问题。

进一步的,考虑到在安装现场,管件比较多,所以管件的安装限制也会比较多,相对应的上支撑架3也会拆装不方便,基于此,此处优选上支撑架3与下支撑架4两端通过螺杆5固定连接,以使两端可以拆卸下来,以可以将整个上支撑架3拆离下来。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上支撑架3的一端和下支撑架4的一段通过螺杆连接,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螺杆5穿设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然后通过螺母6锁紧,以限制沿螺杆5的轴向移动,进而实现锁固。其中螺杆连接,具体的可以是螺栓连接,也可以是螺钉连接。

进一步的,其中下支撑架4可以是整体呈板型,且在上侧开槽设置,以形成安装孔的下半部,其中上支撑架3也可以做相应设置,但是这种结构整体重量比较重,不利于应用在管件系统中。基于此,此处优选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的中部均为半圆型部,而两端均为连接耳部,其中上支撑架3的连接耳部和对应的下支撑架4的连接耳部通过螺杆5连接。其中半圆型部一般为半圆型板件件,而在半圆型板件的两端的连接耳部,一般为板状结构,具体的可以将一条带状的金属板,中部弯曲呈半圆型,两端预留一部分沿弯折至径向延伸。

其中下支撑架4需要固定安装在支撑梁2上,以与支撑梁2保持相对固定。如上述所述的其中上支撑架3和下支撑架4均是呈半圆形,为了更好的固定下支撑架4,至少需要在下支撑架4的两端设置支撑件。基于此,为了更好的固定下支撑架4,此处优选在下支撑架4两端处,将上支撑架3与上支撑架3进行连接的螺杆5,下端向下延伸,以穿设支撑梁2且通过螺母6进行锁固,以使螺杆5与支撑梁2相对固定。而此时螺杆5的上端依次穿设下支撑架4的连接耳部和上支撑架3的连接耳部并通过螺母6锁固。

一种较为简单的固定方式,即使螺杆5自上而下均是螺纹段,在螺杆5的下端螺纹连接两个下螺母,两个下螺母位于支撑梁2的上下两侧,并分别与支撑梁2的上下两侧侧面相抵,以通过两个下螺母进行锁紧。并且在螺杆5的上端螺纹连接两个上螺母,所以螺杆5的上端从上至下依次穿设设置第一上螺母、上支撑架3的连接耳部、下支撑架4的连接耳部和第二上螺母,第一上螺母和第二上螺母从上下方向对上支撑架3的连接耳部和下支撑架4的连接耳部进行锁紧固定。

进一步的,考虑到螺杆5的直径不宜过大,而且过小会导致支撑效果不好。基于此,为了避免整体质量过大,此处优选还包括套设在螺杆5上的支撑管7,支撑管7的上端与下支撑架4的连接耳部下侧相抵,下端与支撑梁2相抵,以提供支撑力。其中支撑管7可以采用圆柱管,一般选择高强度的不锈钢管。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直接相抵,也可以是间接相抵。因为支撑管7壁薄的问题,不适宜直接与支撑梁2和下支撑架4相抵,以破坏上述两者的表面。基于此,此处优选支撑管7的下端与支撑梁2之间,而支撑管7的上端与下支撑架4的连接耳部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垫8,具体的该减震垫8上侧还与上述两个下螺母中位于上侧的下螺母相抵。进一步的,其中两个下螺母中,位于下侧的下螺母与支撑梁2之间优选也设置有减震垫8。

在设置支撑管7的同时,还可以如上所述,设置两个上螺母和设置两个下螺母。具体的使螺杆5上还螺纹连接有上端用于与下支撑架4连接耳部下侧相抵的上内螺母和下端用于与支撑梁2上侧面相抵的下内螺母。其中下内螺母即为上述的两个下螺母中位于上侧的下螺母,而其中上内螺母即为两个上螺母中位于下侧的上螺母,即上述第二上螺母。其中支撑管7的两端可以分别与上内螺母相抵和下内螺相抵。也可以分别与下支撑架4的连接耳部下端和支撑梁2相抵,此时支撑管7套设在上内螺母和下内螺母上,其中下内螺母的下侧应当不突出支撑管7的下端设置,而其中上内螺母的上侧应当不突出支撑管7的上端设置。

进一步的,考虑到通流管1对下支撑架4的作用力会集中在下支撑架4的中部,这会造成下支撑架4存在一定的弯曲变形,为了更好的支撑下支撑架4,此处优选所述下支撑架4的中部下侧与支撑梁2相抵。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