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51342发布日期:2019-11-06 00:21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阻尼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减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阻尼减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减震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电梯、车辆和建筑等领域,通过减震器对发生碰撞或震动的部件进行缓冲,以起到保护部件的作用。现有的减震器通常利用弹簧的弹性来实现减震。但是,弹簧在多次伸缩后,容易失效,不利于提高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对于大冲击的场合,弹簧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因而需要增大弹簧的尺寸,这会导致减震器的体积和重量较大,拆装不便,也会导致使用减震器的设备的重量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尼减震器,能够提高减震过程的平稳性,并有利于提高使用寿命、降低重量和占用空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阻尼减震器,包括:

外筒,具有密封的顶端部和底端部;

内筒,沿所述外筒的轴向设于所述外筒内,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顶端部密封配合,所述第二端向所述底端部延伸;所述内筒的侧壁设有气流通道和多个阻尼通道,各所述阻尼通道均位于所述气流通道靠近所述底端部的一侧,且沿轴向间隔分布;

浮塞,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内筒外,且同时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密封配合,以在所述浮塞与所述底端部间形成能容纳液压油的油腔,在所述浮塞与所述顶端部间形成能容纳气体的气腔;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气腔与所述内筒,各所述阻尼通道均连通所述油腔和所述内筒;

活塞轴,可滑动地穿过所述顶端部设置,且穿入所述内筒,并与所述顶端部密封配合;

活塞,可滑动地密封配合于所述内筒内,且与所述活塞轴连接;在所述活塞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活塞遮蔽或露出所述气流通道,且露出各所述阻尼通道,在所述活塞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塞至少遮蔽各所述阻尼通道中的一部分,且露出所述气流通道。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多个环形分布的气孔;和/或

每个所述阻尼通道均包括多个环形分布的阻尼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内筒的第二端与所述底端部间形成有连通内筒内外的油道,在所述活塞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塞遮蔽各所述阻尼通道,且露出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油道。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减震器还包括:

底座,配合设于所述外筒内,且与所述底端部连接,所述内筒的第二端顶抵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底座密封配合;所述油道设于所述底座,且连通所述内筒与所述油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为环形结构,所述底座的外周与所述外筒匹配,所述内筒的第二端顶抵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底座围成的空间连通;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内筒的端面的内缘设有环形槽,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内筒的端面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连通所述环形槽与所述油腔,以形成所述油道。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外筒包括:

筒体;

第一堵头,密封连接于所述筒体一端,以形成所述顶端部,所述活塞轴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一堵头;

第二堵头,密封连接于所述筒体的另一端,以形成所述底端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堵头包括:

第一密封部,密封配合于所述筒体内,且抵靠于所述内筒靠近朝向所述顶端部的一端;

第二密封部,密封配合于所述内筒内,且与所述第一密封部连接;

所述活塞轴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且至少与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之一密封配合。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堵头设有与所述气腔连通的安装孔,所述阻尼减震器还包括:

充气头,设于所述安装孔,用于向所述气腔输入气体。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充气头包括:

密封体,密封配合于所述安装孔内;

延伸部,连接于所述底端部靠近所述气腔的一侧,且与所述安装孔内壁间具有间隙;

气槽,设于所述延伸部的外周,且所述气槽为环形;

输气通道,一端位于所述密封体,并与外界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延伸部,并与所述气槽底部连通;

弹性环,设于所述气槽内且遮蔽所述输气通道,所述弹性环能被气体顶起,以使所述输气通道和所述安装孔连通。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堵头设有与所述油腔连通的输油孔,所述阻尼减震器还包括:

封堵件,可拆卸地封堵所述输油孔。

本公开的阻尼减震器,在活塞轴未受压的情况下,活塞可位于第一位置,此时,活塞遮蔽或露出气流通道,且露出各阻尼通道,由于各阻尼通道连通油腔和内筒,使得内筒内和油腔内均容纳有液压油。当活塞轴受压而向外筒内移动时,即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可带动活塞挤压内筒内的液压油,使内筒内的液压油经阻尼通道向油腔排出,随着活塞的移动,可逐个封堵阻尼通道。在此过程中,能供液压油排出的阻尼通道逐渐减少,使得液压油对活塞的阻尼作用逐渐增大,从而对活塞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与此同时,油腔的液压油增加,使浮塞向顶端部移动,浮塞可将气腔内的气体通过气流通道压入内筒中位于活塞靠近顶端部的空间,以保证活塞顺畅移动。

当活塞轴所受压力解除时,内筒内的气体可返回气腔并推动浮塞反向移动,将油腔内的液压油向内筒内挤压,从而使活塞反向移动,即向第一位置移动,在此过程中,活塞逐渐露出被遮蔽的阻尼通道,直至封堵返回第一位置,从而实现活塞和活塞轴的复位。

在上述过程中,避免了采用弹簧实现缓冲,有利于提高使用寿命、降低重量和占用空间。同时,通过活塞逐渐封堵阻尼通道,使液压油对活塞的阻尼逐渐变化,使活塞的移动更加平缓,从而提高减震过程的平稳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阻尼减震器未压缩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阻尼减震器被压缩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部的放大图。

图中:1、外筒;101、筒体;102、第一堵头;1021、第一密封部; 1022、第二密封部;103、第二堵头;2、内筒;21、气孔;22、阻尼孔; 3、浮塞;4、活塞轴;5、活塞;6、底座;61、环形槽;62、连接孔;7、充气头;71、密封体;72、延伸部;73、气槽;74、输气通道;75、弹性环;8、封堵件;9、第一油封;10、第二油封;11、第三油封;12、衬套;13、卡簧;100、气腔;200、油腔;300、安装孔;400、输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和“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阻尼减震器,该阻尼减震器可用于电梯、汽车的悬架系统,但不以此为限,还可用于飞机起落架等其它需要减震的设备,在不再一一列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示例实施方式的阻尼减震器可以包括外筒1、内筒2、浮塞3、活塞轴4和活塞5,其中:

外筒1可具有密封的顶端部和底端部。

内筒2沿外筒1的轴向设于外筒1内,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顶端部密封配合,第二端向底端部延伸;内筒2的侧壁设有气流通道和多个阻尼通道,各阻尼通道均位于气流通道靠近底端部的一侧,且沿轴向间隔分布。

浮塞3可滑动地套设于内筒2外,且同时与内筒2和外筒1密封配合,以在浮塞3与底端部间形成能容纳液压油的油腔200,在浮塞3与顶端部间形成能容纳气体的气腔100;气流通道连通气腔100与内筒2,各阻尼通道均连通油腔200和内筒2。

活塞轴4可滑动地穿过顶端部设置,且穿入内筒2,并与所述顶端部密封配合。

活塞5可滑动地密封配合于内筒2内,且与活塞轴4连接;在活塞 5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活塞5遮蔽或露出气流通道,且露出各阻尼通道,在活塞5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活塞5至少遮蔽各阻尼通道中的一部分,且露出气流通道。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阻尼减震器,由于避免了采用弹簧实现缓冲,而是采用阻尼通道和液压油实现缓冲,有利于提高使用寿命、降低重量和占用空间。可通过活塞5逐渐封堵阻尼通道,使液压油对活塞5的阻尼逐渐变化,使活塞5的移动更加平缓,从而提高减震过程的平稳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外筒1可以是具有顶端部和底端部的中空结构,顶端部和底端部均为密封结构,且顶端部和底端部之间形成有空腔。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外筒1可以包括筒体101、第一堵头102和第二堵头103,可通过第一堵头102和第二堵头103在筒体101 内形成空腔。活塞轴4可穿入筒体101的顶端部并可沿轴向往复滑动,且始终保持密封状态,防止液压油泄漏;其中:

筒体101可以是两端贯通的筒状结构,且具有底端和顶端,筒体101 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以椭圆形或多边形等。

第一堵头102可密封连接于筒体101一端,以形成外筒1的顶端部,第一堵头102可设有供活塞轴4配合穿过的轴孔,活塞轴4可滑动地穿过该轴孔,从而穿过第一堵头102。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堵头102可包括第一密封部1021 和第二密封部1022,其中,第一密封部1021可为柱状结构,其可密封配合于筒体101内,例如,第一密封部1021的外周设有一个或多个环形密封槽,该环形密封槽内可设有第一油封9,该第一油封9可与筒体101 的内壁密封配合,第一油封9可为骨架油封等,从而实现第一密封部1021 与筒体101的密封连接。第一密封部1021可抵靠于内筒2靠近外筒1 顶端部的一端。同时,第二密封部1022可为柱状结构,其可密封配合于内筒2内,且与第一密封部1021连接,例如,第二密封部1022的外周设有一个或多个环形密封槽,该环形密封槽内可设有第二油封10,该第二油封10可与内筒2的内壁密封配合,该第二油封10可为骨架油封等,从而实现第二密封部1022与内筒2的密封连接。此外,第一密封部1021 和第二密封部1022可一体成型连接。第一堵头102的轴孔可为贯穿第一密封部1021和第二密封部1022的通孔。

如图4所示,第二堵头103可以是柱状结构,并可密封配合于筒体 101的底端内,以形成外筒1的底端部。

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外筒1还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筒体101可以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的一体式筒状结构,其底端部封闭,顶端部开放,可免于在底端部安装第二堵头103,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外筒1的其它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内筒2可为两端贯通的管状结构,且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内筒2的外径小于外筒1的内径,内筒2可沿外筒1的轴向设于外筒1内,内筒2的第一端可与顶端部密封配合,举例而言,内筒2的第一端可套设于第一堵头102的第二密封部1022外,并密封连接。

内筒2的第二端可向外筒1的底端部延伸,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 4所示,内筒2的第二端与底端部间可形成有油道,该油道可将内外筒1 内部和外筒1与内筒2间的空间连通。在一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阻尼减震器还可包括底座6,底座6可配合设于外筒1内,且与外筒1的底端部连接,内筒2的第二端可顶抵于底座6并与底座6密封配合;油道可设于底座6内,且连通内筒2内的空间和与内筒2与外筒1间的空间,即连通内筒2和油腔200。举例而言,底座6可为环形结构,底座6的外周可与外筒1匹配,内筒2的第二端可顶抵于底座6,并与底座6围成的空间连通;底座6远离内筒2的端面的内缘可设有环形槽61,底座 6靠近内筒2的端面可设有连接孔62,连接孔62可连通环形槽61与油腔200,连接孔62和环形槽61形成的通路即为上述的油道。

当然,油道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油道可为内筒2与外筒1的底端部间的间隙,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要能将内筒2的内部空间与油腔 200连通即可。或者,内筒2的第二端也可直接与外筒1的底端部密封配合,而不通过油道连通。

内筒2的侧壁可设有气流通道和多个阻尼通道,各阻尼通道均位于气流通道靠近外筒1的底端部的一侧,且各阻尼通道沿内筒2的轴向间隔分布。

如图1和图2所示,气流通道的数量可为一个,且气流通道可以包括气孔21,气孔21的数量可为多个,且呈环形分布,每个气孔21均可将内筒2的内部空间与内筒2与外筒1间的空间连通起来,即连通内筒 2和气腔100。气孔21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当然,气流通道的气孔21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气流通道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多个气流通道可沿轴向分布,且均位于阻尼通道靠近外筒1的顶端部的一侧。在活塞5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塞5同时遮蔽或露出各气流通道。

每个阻尼通道均包括阻尼孔22,每个阻尼通道的阻尼孔22的数量均可为多个,且每个阻尼通道的阻尼孔22可呈环形分布,每个阻尼通道的阻尼孔22的数量可相同,例如每个阻尼通道的阻尼孔22均为四个。每个阻尼孔22均可将内筒2的内部空间与内筒2与外筒1间的空间连通起来,即连通内筒2和油腔200。阻尼孔22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矩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当然,每个阻尼通道的阻尼孔2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

如图1和图2所示,浮塞3可滑动地套设于内筒2外,且同时与外筒1和内筒2密封配合,通过浮塞3分隔外筒1和内筒2间的空间,该空间靠近顶端部的区域为气腔100,靠近底端部的区域为油腔200。气腔 100内可容纳气体,该气体可以是氦气等惰性气体,也可以是氮气或其它不可燃或不易燃的气体,油腔200内可以容纳液压油,液压油可以是硅油、蓖麻油、机油等。内筒2的气流通道可连通气腔100与内筒2,内筒2的各阻尼通道均连通油腔200和内筒2。

举例而言,浮塞3可为柱状结构,其具有一两端贯通的通孔,内筒 2可配合穿过该通孔,浮塞3的内周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内环槽,各内环槽内可设有内密封圈,各内密封圈可与内筒2的外壁密封配合且可滑动。同时,浮塞3的外周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外环槽,每个外环槽内均设有外密封圈,各外密封圈与外筒1的内壁密封配合且可滑动。当然,也可通过其它方式使浮塞3同时与外筒1和内筒2可滑动地密封配合,在此不再详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轴4可为柱状结构,其由外筒1的顶端部穿入外筒1,并可滑动地穿过顶端部设置,且穿入内筒2,活塞轴4的外径小于内筒2的内径。举例而言:活塞轴4的一端可配合穿过第一堵头 102的轴孔,从而穿过第一堵头102,并穿入内筒2。同时,轴孔内可设有供活塞轴4穿过的衬套12,轴孔内还可设有油封,通过油封可将活塞轴4与轴孔密封配合。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部1021和/或第二密封部1022内还可以设有环形密封槽,该环形密封槽内,可设有第三油封11,第三油封11 可与活塞轴4的外周滑动密封配合。此外,第一堵头102的轴孔内可设有供活塞轴4穿过的衬套12,筒体101的内壁卡接有环形的卡簧13,第一密封部1021具有台阶,该台阶可抵接于卡簧13靠近内筒2的表面,第三油封11位于该台阶和衬套12之间,衬套12配合穿过该卡簧13。

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5可为柱状结构,其可设于内筒2内,并与活塞轴4连接,例如,可通过焊接、卡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连接,当然,还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同时,活塞5可与内筒2滑动密封配合,例如,活塞5的外周可设有一个或多个环槽,每个环槽内均可设有与内筒 2内壁密封配合的密封圈。可通过活塞5将内筒2的内部空间分隔开。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活塞5滑动至第一位置时,该第一位置可为顶抵第一堵头102的第二密封部1022的位置,此时,活塞5可露出或遮蔽内筒2的气流通道,且露出各阻尼通道;在活塞5滑动至第二位置时,该第二位置可为活塞5与内筒2靠近第二堵头103的一端平齐的位置,此时,活塞5同时遮蔽各阻尼通道,且露出气流通道,且底座6的油道也保持连通。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阻尼减震器也可不包括底座6及其油道,内筒2的第二端直接与外筒1的底端部密封配合。在此情况下,由于没有常通的油道,且液体的压缩量可被忽略,使得活塞5逐个遮蔽阻尼通道的过程会在遮蔽最后一个阻尼通道前停止,此时的位置可作为第二位置。

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向气腔100内充气,第一堵头102可设有安装孔300,安装孔300可贯通第一堵头102,且与气腔100连通,同时,本公开实施方式的阻尼减震器还可以包括充气头7,充气头7可设于安装孔300内,并可向气腔100内输入气体,充气头7可为单向阀或其它单向充气器件。举例而言:充气头7可包括密封体71、延伸部72、气槽 73、输气通道74和弹性环75,其中:

密封体71可设于安装孔300内,并可通过密封圈与安装孔300密封配合。延伸部72可连接于密封体71靠近气腔100的一侧,且延伸部72 的外周与安装孔300的内壁间具有间隙。同时,气槽73可设于延伸部 72的外周,并可呈环形,且气槽73可为V型槽,即气槽73的横截面可为V形。

输气通道74可具有连通的两端,且一端位于所述密封体71,并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位于延伸部72内,并与气槽73的底部连通。举例而言,输气通道74可由相互垂直的两个孔段连通形成。

弹性环75可设于气槽73内,且遮蔽输气通道74,弹性环75可被气体顶起,以使输气通道74和安装孔300连通。

下面示例性说明通过第一堵头102进行充气的原理:

在向气腔100内输入气体时,可将一气源与密封体71的输气通道 74连通,气体可顶开弹性环75,并由延伸部72与安装孔300内壁的间隙进入气腔100内,从而可向气腔100内输入气体。在未向气腔100内输入气体时,弹性环75可遮蔽输气通道74,输气通道74无法通过气槽 73与气腔100连通,从而防止气腔100内的气体向外泄漏,起到单向止回的作用。

如图4所示,为了便于向油腔200内充入液压油,第二堵头103可设有输油孔400,输油孔400一端与油腔200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连通。本公开实施方式的阻尼减震器还可以包括封堵件8,封堵件8可拆卸地封堵于输油孔400内。在向油腔200内充入液压油时,可将封堵件8取出,通过输油孔400向油腔200内注入液压油;在使用时,可将封堵件 8封堵于输油孔400内,防止液压油泄漏。

下面结合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对本公开的阻尼减震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在活塞轴4未受压的情况下,活塞5可位于第一位置,此时,活塞5遮蔽或露出气流通道,且露出各阻尼通道;由于各阻尼通道连通油腔 200和内筒2,且底座6的油道连通油腔200和内筒2,使得内筒2内和油腔200内均容纳有液压油。当活塞轴4受压而向外筒1内移动时,即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可带动活塞5挤压内筒2内的液压油,使内筒2内的液压油经阻尼通道向油腔200排出;随着活塞5的移动,可逐个封堵阻尼通道,直至封堵全部的阻尼通道,但油道始终保持连通。在此过程中,能供液压油排出的阻尼通道逐渐减少,使得液压油对活塞5的阻尼作用逐渐增大,从而对活塞5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与此同时,油腔 200的液压油增加,使浮塞3向外筒1的顶端部移动,浮塞3可将气腔 100内的气体通过气流通道压入内筒2中位于活塞5靠近该顶端部的空间,以保证活塞5顺畅移动。

当活塞轴4所受压力解除时,内筒2内的气体可返回气腔100并推动浮塞3反向移动,将油腔200内的液压油通过油道向内筒2内挤压,从而使活塞5反向移动,即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在此过程中,活塞5逐个露出被遮蔽的阻尼通道,直至返回第一位置,露出全部阻尼通道,从而实现活塞5和活塞轴4的复位。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