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波纹弹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16414发布日期:2020-01-31 19:17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螺旋波纹弹簧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使扁平的线材以沿轴线方向的高度的振幅蜿蜒且形成为螺旋状的螺旋波纹弹簧。



背景技术:

已知使扁平的线材以沿轴线方向的高度的振幅蜿蜒且形成螺旋状的螺旋波纹弹簧(有时也简称为“波纹弹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螺旋波纹弹簧例如在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单元中被配置为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在按压摩擦配合要素的活塞与被卡止于固定侧构件的弹簧固座圈之间,被配置为随着沿活塞的轴线方向的变位而伸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5-043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0-2010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样的现有技术文献所公开的螺旋波纹弹簧中,在伸缩时接触部分在周向上偏移,线材有变得不在顶点处接触的可能性(扭转)。另外,在从轴线方向偏移地伸缩的情况下各段在径向上偏移,线材有变得不在顶点处接触(倾倒)的可能性。进而,发生这样的周向的偏移或径向的偏移后,位于上下的线材的顺序有交换或缠绕的可能性(扭曲)。因此,在螺旋波纹弹簧中发生了这样的偏移的情况下,可能不能充分发挥所期望的弹簧功能。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线材的偏移,由此充分发挥所期望的弹簧功能的螺旋波纹弹簧。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螺旋波纹弹簧是在由被卷绕成螺旋状的线材构成的多段的卷部中以沿轴线方向的振幅交替地具有多个谷部和多个峰部的螺旋波纹弹簧,多个谷部和多个峰部中前段的各谷部与下一段的各峰部相互已能够接触的方式相对,该相对部位中的谷部及峰部具备与其他部位相比摩擦系数更大的阻力部。

也可以是,在上述螺旋波纹弹簧中,线材由金属材料形成,具有在径向上尺寸大的矩形的剖面形状;阻力部在相互相对的前段的谷部及下一段的峰部的至少一个的相对面上具备能够与另一的相对面接触的接触面。

也可以是,在上述螺旋波纹弹簧中,接触面通过具有沿周向或径向的至少一方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的至少一方从而使摩擦系数增大。

也可以是,在上述螺旋波纹弹簧中,接触面通过具有预先对表面施加了粗糙面加工的粗糙面构件从而使摩擦系数增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线材的偏移,由此充分发挥所期望的弹簧功能。

附图说明

图1的(a)、图1的(b)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图1的(a)是螺旋波纹弹簧的侧视图,图1的(b)是螺旋波纹弹簧的俯视图。

图2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平面地展开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的(a)、图3的(b)、图3的(c)、图3的(d)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图3的(a)是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3的(b)是谷部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峰侧面),图3的(c)是峰部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谷侧面),图3的(d)是将接触部的凹槽分别形成的示例的主要部分。

图4的(a)、图4的(b)、图4的(c)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图4的(a)是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4的(b)是谷部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峰侧面),图4的(c)是峰部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谷侧面)。

图5的(a)、图5的(b)、图5的(c)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图5的(a)是螺旋波纹弹簧的侧视图,图5的(b)是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5的(c)是表示阻力部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螺旋波纹弹簧。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10例如被配置于车辆的减震器单元、飞轮单元、差速器单元、离合器单元等。

关于以下所示的螺旋波纹弹簧10,例如,在变速器的离合器单元中,例示为配置于按压摩擦配合要素的活塞与卡止于固定侧构件的弹簧座圈之间、并作为复位弹簧发挥功能的部件。此外,螺旋波纹弹簧10优选以压缩的状态配置。

在螺旋波纹弹簧10中使用俯视下呈大致正圆形、且与周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在径向上尺寸长的矩形,即扁平的线材。螺旋波纹弹簧10是沿与径向正交的轴线方向以预定高度的振幅平缓地蜿蜒且形成为螺旋状的部件。在螺旋波纹弹簧10中,优选使用沿径向具有宽度的剖面为扁平的不锈钢钢材等金属材料作为线材。

除了包含附图上的最上位置及最下位置的两端10a、10b的不足一卷(1周)的部分以外,螺旋波纹弹簧10具备多段的卷部11~14。

在此,“卷部”是指螺旋波纹弹簧10的一卷的量(1周的量)的部分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螺旋波纹弹簧10的卷数除了包含图示最上位置及最下位置的两端10a、10b的不足一卷的部分以外,由4根(4段)卷部11~14构成。

此外,卷部11~14的卷数或蜿蜒的变位量(相当于振幅的高度)、线材s的宽度(径向)或厚度(轴线方向)、内径等条件,可根据使用螺旋波纹弹簧10的部位或弹簧常数等条件而进行适当变更。

另外,螺旋波纹弹簧10例如如图1所示,不限于被以轴线q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或铅垂方向)的方式配置(安装),有时也被以左右方向(或垂直方向)、或者被以倾斜方向配置。

另外,在各卷部11~14中,在针对图1的(a)所示的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状态下的构成要素的、关系性的说明中,除了以特定的卷部11~14为对象进行说明的情况以外,将图示上段侧称为“前段”、将图示下段侧称为“下一段”来进行说明。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在对特定的卷部11~14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从图1的(a)所示的上段侧起,称为第1卷部11、第2卷部12、第3卷部13、第4卷部14。

进而,对于包含位于最上位置及最下位置的两端10a、10b的不足一卷(1周)的部分,在图示例中表示了形成为蜿蜒状态并作为回弹力的一部分而起作用的构成,但也有不形成为蜿蜒状态而设为平坦构成的情况。因此,考虑到这种通过设为平坦的构成而不具有直接的回弹力的情况,省略详细说明,但关于与卷部11~14具有相同构成的部分,当作具备相同的构成、作用、效果。

如图2所示,第1卷部11交替地具备4个第1谷部1ta~1td与4个第1峰部1ya~1yd。第1谷部1ta~1td与第1峰部1ya~1yc在周向上等间隔地交替地连续(蜿蜒)。此外,伴随该蜿蜒的振幅数、高度、波长λ等,可根据使用螺旋波纹弹簧10的部位或设定的弹簧常数等进行适当变更(在以下说明中相同)。此外,波形例如能够使用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等。

第2卷部12从第1卷部11连续地延伸,位于第1卷部11的下方(下一段)。第2卷部12交替地具备4个第2谷部2ta~2td与4个第2峰部2ya~2yd。第2谷部2ta~2td与第2峰部2ya~2yd在周向上等间隔地交替地连续。此外,第1卷部11的靠周向下一段的端部(图示右侧端部)的第1谷部1td与第2卷部12的靠周向前段的端部(图示左侧端部)的第2谷部2ta,共用最向下突出的顶点作为边界。

在此,第2谷部2ta~2td与第1峰部1ya~1yd对应,第2峰部2ya~2yd与第1谷部1ta~1td对应。此外,“对应“是指图1的(a)所示的状态,即,以从径向观察螺旋波纹弹簧10时的周向(图1的(a)的纸面左右方向)及轴线方向(图1的(a)的纸面上下方向)为基准。

例如,第2谷部2ta~2td与第1峰部1ya~1yd对应表示第2谷部2ta~2td的谷底与第1峰部1ya~1yd的峰顶在沿轴线q的方向上处于最远的位置,且在周向上处于最近的位置。

具体地说,第2谷部2ta的谷底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1峰部1ya的峰顶最远离,第2谷部2tb的谷底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1峰部1yb的峰顶最远离,第2谷部2tc的谷底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1峰部1yc的峰顶最远离,第2谷部2td的谷底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1峰部1yd的峰顶最远离。

同样,第2峰部2ya~2yd与第1谷部1ta~1td对应表示第2峰部2ya~2yd的峰顶与第1谷部1ta~1td的谷底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处于最近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峰部2ya~2yd的峰顶与第1谷部1ta~1td的谷底至少在被以压缩状态配置于活塞与弹簧座圈之间时,相互为接触状态。

具体地说,第2峰部2ya的峰顶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1谷部1ta的谷底接触,第2峰部2yb的峰顶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1谷部1tb的谷底接触,第2峰部2yc的峰顶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1谷部1tc的谷底接触,第2峰部2yd的峰顶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1谷部1td的谷底接触。

此外,线材s在径向上尺寸长。因此,“接触”的状态严格地说是指各第2峰部2ya~2yd的峰顶中的前段侧表面的沿径向的棱线(以下,也称为“峰侧棱线”。)与各第1谷部1ta~1td的谷底中的下一段侧表面的沿径向的棱线(以下,也称为“谷侧棱线”。)相互一致并接触的意思。但是,包含误差,峰侧棱线与谷侧棱线并不限于以在周向上相互一致的状态接触。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也将“峰侧棱线”称为“峰侧顶点”或简称为“顶点”,将“谷侧棱线”称为“谷侧顶点”或简称为“顶点”。进而,因为棱线彼此在相互蜿蜒的状态下接触,所以根据压缩程度的不同,有时二者并非线接触而是伴随线材s的弹性变形而成为在周向上也具有长度的面接触。

第3卷部13从第2卷部12连续地延伸,位于第2卷部12的下方。第3卷部13交替地具有4个第3谷部3ta~3td与4个第3峰部3ya~3yd。第3谷部3ta~3td与第3峰部3ya~3yd在周向上等间隔地交替地连续。此外,第2卷部12的靠周向下一段的端部(图示右侧端部)的第2谷部2td与第3卷部13的靠周向前段的端部(图示左侧端部)的第3谷部3ta,共用最向下突出的顶点作为边界。

在此,第3谷部3ta~3td与第2峰部2ya~2yd对应,第3峰部3ya~3yd与第2谷部2ta~2td对应。

例如,第3谷部3ta~3td与第2峰部2ya~2yd对应表示第3谷部3ta~3td的顶点与第2峰部2ya~2yd的顶点在轴线方向上处于最远的位置,且在周向上处于最近的位置。

具体地说,第3谷部3ta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2峰部2ya的顶点最远离,第3谷部3tb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2峰部2yb的顶点最远离,第3谷部3tc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2峰部2yc的顶点最远离,第3谷部3td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2峰部2yd的顶点最远离。

同样,第3峰部3ya~3yd与第2谷部2ta~2td对应表示第3峰部3ya~3yd的顶点与第2谷部2ta~2td的顶点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处于最近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峰部3ya~3yd的顶点与第2谷部2ta~2td的顶点至少在被以压缩状态配置于活塞与弹簧座圈之间时,相互为接触状态。

具体地说,第3峰部3ya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2谷部2ta的顶点接触,第3峰部3yb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2谷部2tb的顶点接触,第3峰部3yc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2谷部2tc的顶点接触,第3峰部3yd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2谷部2td的顶点接触。

第4卷部14从第3卷部13连续地延伸,位于第3卷部13的下方。第4卷部14交替地具有4个第4谷部4ta~4td与4个第4峰部4ya~4yd。第4谷部4ta~4td与第4峰部4ya~4yd在周向上等间隔地交替地连续。此外,第3卷部13的靠周向下一段的端部(图示右侧端部)的第3谷部3td与第4卷部14的靠周向前段的端部(图示左侧端部)的第4谷部4ta,共用最向下突出的顶点作为边界。

在此,第4谷部4ta~4td与第3峰部3ya~3yd对应,第4峰部4ya~4yd与第3谷部3ta~3td对应。

例如,第4谷部4ta~4td与第3峰部3ya~3yd对应表示第4谷部4ta~4td的顶点与第3峰部3ya~3yd的顶点在轴线方向上处于最远的位置,且在周向上处于最近的位置。

具体地说,第4谷部4ta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3峰部3ya的顶点最远离,第4谷部4tb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3峰部3yb的顶点最远离,第4谷部4tc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3峰部3yc的顶点最远离,第4谷部4td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最远及在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3峰部3yd的顶点最远离。

同样,第4峰部4ya~4yd与第3谷部3ta~3td对应表示第4峰部4ya~4yd的顶点与第3谷部3ta~3td的顶点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处于最近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峰部4ya~4yd的顶点与第3谷部3ta~3td的顶点至少在被以压缩状态配置于活塞与弹簧座圈之间时,相互为接触状态。

具体地说,第4峰部4ya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3谷部3ta的顶点接触,第4峰部4yb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3谷部3tb的顶点接触,第4峰部4yc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3谷部3tc的顶点接触,第4峰部4yd的顶点与在轴线方向及周向上的距离最近的第3谷部3td的顶点接触。

像这样,各段的第1卷部11~第4卷部14,除了最上段及最下段以外以被前段和下一段夹着的状态交替地对应,即,各峰部与前段的谷部对应,各谷部与下一段的峰部对应。此外,该对应关系并不限于上述卷数是4根的情况,若卷部的数量具有2根以上的卷数,则无关卷数地以相同的状态对应。

此外,这样的螺旋波纹弹簧10在伸缩时可能发生各接触部分处的周向的偏移(扭转),各段的径向的偏移(倾倒)、线材s的顺序的交换或缠绕(扭曲)。

因此,在各段的第1卷部11~第4卷部14的各振幅的顶点彼此最接近(接触)的相对部位中,以相互可卡合的方式设有与其他部位相比摩擦系数更大的阻力部20或阻力部30(参照图1的(b))。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在对除了特定的部位以外的谷部及峰部的说明中,简称为“谷部t”及“峰部y”或“谷峰ty”。

以下,根据图3的(a)~(d)对本实施方式的阻力部2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阻力部20在相互相对的前段的谷部t及下一段的峰部y的至少一方上具备与另一方可接触的接触面。

具体地说,阻力部20具备:谷侧阻力部21,其形成于前段的谷部t的顶点附近且与下一段的峰部y相对的相对面tm上;以及峰侧阻力部22,其形成于下一段的峰部y的顶点附近且与前段的谷部t相对的相对面ym上。

阻力部20的谷侧阻力部21,例如如图3的(b)所示,在相对面tm上,通过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3a及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3b,从而具备与其他部位相比摩擦系数更大的接触面23作为大致格子状的粗糙面。

同样,阻力部20的峰侧阻力部22,例如如图3的(c)所示,在相对面ym上,通过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4a及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4b,从而具备与其他部位相比摩擦系数更大的接触面24作为大致格子状的粗糙面。

此外,接触面23及接触面24并不限定于由凹槽(或凸条)23a、23b及凹槽(或凸条)24a、24b形成的大致格子状的粗糙面。例如,也可以是,如图3的(d)所示,将形成于相对面tm(ym)的顶点附近的阻力部25设为与其他部位相比摩擦系数更大的接触面26,该接触面26作为粗糙面而分开地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6a、以及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6b。

这时,凹槽(或凸条)26a与凹槽(或凸条)26b优选配置为:将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6a以将顶点夹在中间的方式沿周向均等地配置从而抑制线材s的径向的偏移,并且将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6b在凹槽(或凸条)26a的两端侧相邻配置从而抑制线材s的周向的偏移。

即,线材s的径向的偏移易于在包含顶点的位置发生,线材s的周向的偏移是以离开顶点的方式延迟发生(日文:ずれ込む)。因此,为了有效地抑制这些偏移,可以在顶点附近配置凹槽(或凸条)26a,并在其周向两端以相邻的方式分别配置凹槽(或凸条)26b。此外,也可以是,以与凹槽(或凸条)26a重叠的方式从顶点到两端配置凹槽(或凸条)26b。

在这样的基本构成中,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10抑制线材s的偏移、由此充分发挥所期望弹簧功能,因此是在由被卷绕成螺旋状的线材s构成的多段的卷部11~14中以沿轴线方向的振幅交替地具有多个谷部t和多个峰部y的螺旋波纹弹簧10,多个谷部t和多个峰部y中前段的各谷部t与下一段的各峰部y相互已能够接触的方式相对,该相对部位中的谷部t及峰部y具备与其他部位相比摩擦系数更大的阻力部20。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1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上述构成中,螺旋波纹弹簧10受到沿轴线q的方向、特别是压缩方向的载荷时,根据该载荷对抗作用力而被压缩。

这时,因为各谷部t及各峰部y的顶点的接触部分是相互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圆弧状,所以特别是欲在周向上偏移的作用易于起作用。另外,在伸缩方向的基础上还受到径向等上的载荷时,也在径向上偏移。

但是,在相互可接触的相对部位中的各谷部t及各峰部y中,设有与其他部位相比摩擦系数更大的阻力部20。

该阻力部20在相互相对的前段的谷部t及下一段的山部y的相对面tm、ym上分别具备谷侧阻力部21与峰侧阻力部22,在其各顶点附近具备相互可接触的接触面23、24。该接触面23、24通过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3a、24a及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3b、24b从而与其他部位相比使摩擦系数更大。

因此,通过该接触面23与接触面24处于接触状态,从而在沿径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3b、24b相互卡挂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线材s的周向上的偏移,在沿周向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23a、24a相互卡挂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线材s的径向上的偏移。

像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10是在由被卷绕成螺旋状的线材s构成的多段的卷部11~14中以沿轴线方向的振幅交替地具有多个谷部t和多个峰部y的螺旋波纹弹簧10,多个谷部t和多个峰部y中前段的各谷部t与下一段的各峰部y相互已能够接触的方式相对,通过该相对部位中的谷部t及峰部y具备与其他部位相比更大的摩擦系数的阻力部20,能够抑制线材s的偏移,由此充分发挥所期望的弹簧功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阻力部20的线材s由金属材料形成并具有在径向上尺寸大的矩形的剖面形状;阻力部20通过在相互相对的前段的谷部t及下一段的峰部y的至少一个的相对面tm、ym上具备与另一个的相对面ym、tm可接触的接触面23、24,从而并非在包含顶点的线上而是获得大范围的阻力部,能够有效地抑制周向及径向的偏移。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10中,由于接触面23及接触面24是沿周向或径向的至少一方延伸的多个凹槽(或凸条的至少一方)23a、23b、24a、24b,所以虽然是简单的加工,但能够有效地抑制线材s在周向上的偏移。

这时,阻力部20形成于周向的多处,并使棱线沿着径向。因此,各阻力部20的整体的协同效应,即,针对径向上的载荷,例如由于具有沿与载荷输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棱线的阻力部20的存在,从而能够抑制线材s的径向上的偏移。

[第2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4的(a)、图4的(b)、图4的(c)对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谷部t及峰部y的各相对面tm、ym上采用了设有预先对表面施加了粗糙面加工的粗糙面构件31、32的阻力部30。

粗糙面构件31、32具备通过预先对表面施加粗糙面加工从而使摩擦系数增大的接触面33、34。此外,在图4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作为接触面33、34的粗糙面加工,例如,也可以设置喷砂状的粗糙面加工构件。另外,作为接触面33、34的粗糙面加工,例如,也可以设置橡胶片等摩擦阻力构件。

像这样,接触面33、34通过具有预先对表面施加了粗糙面加工的粗糙面构件31、32而使摩擦系数增大,由此无需经过专用的加工工序,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周向及径向的偏移。

[螺旋波纹弹簧的应用例]

图5的(a)、图5的(b)、图5的(c)表示通过将上述实施方式的螺旋波纹弹簧40设为使波长缩短了相位值α的波长λ-α从而使接触部分的相位偏移的示例。此外,在图5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螺旋波纹弹簧10的各顶点沿轴线q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如图5所示,对于以角度θ使接触部分的相位偏移的螺旋波纹弹簧40也能够适用。

即,图5的(a)、图5的(b)、图5的(c)所示的螺旋波纹弹簧40与图1所示的螺旋波纹弹簧10由相同内径及相同段数形成,但通过如图5的(a)所示,以比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波长λ短的波长λ-α形成螺旋状,并如图5的(b)所示,使顶点位置偏移相位值α,从而使接触部分(顶点)的相位偏移。此外,在图5的(b)中,附图标记c1表示前段的谷部t即第1谷部1ta的顶点位置,附图标记c2表示下一段的峰部y即第2峰部2ya的顶点位置,附图标记c3表示前段的谷部t即第3谷部3ta的顶点位置,附图标记c4表示下一段的峰部y即第4峰部4ya的顶点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的(c)所示,例如,因为前段的谷部t的顶点位置与下一段的峰部y的顶点位置偏移了相位值α,所以通过将其中间位置p作为接触部分,使接触面23、24、26、33、34以中间位置p为中心配置在相位值α的范围内,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

[其他应用例、变形例]

此外,本公开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阻力部20、30通过加工或固体物质构成,但也可以是粘性高的液状物质。另外,阻力部20、30也可以是前段的谷部t或下一段的峰部y的任意一者。进而,阻力部20、30例如也可以在凹槽23a、23b与凹槽24a、24b中,通过改变槽的深度或间隔,从而使前段的谷部t与下一段的山部y为不同的摩擦系数。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在外观上的尺寸或大小存在“相同”、“相等”、“不同”、“一致”、“沿”等记载的情况下,这些各记载并不是严格的意思。即,“相同”、“相等”、“不同”是指在允许设计上或制造上等的公差或误差,“实质上相同”、“实质上相等”、“实质上不同”、“实质上一致”、“实质上沿”的意思。此外,这里的公差或误差是指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构成、作用、效果的范围内的单位。

本申请基于2017年6月15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117467),并将其内容作为参考援引至此。

[工业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线材的偏移,由此充分发挥所期望的弹簧功能。

[附图标记说明]

10螺旋波纹弹簧

11第1卷部(卷部)

12第2卷部(卷部)

13第3卷部(卷部)

14第4卷部(卷部)

20阻力部

21谷侧阻力部

22峰侧阻力部

23接触面

23a凹槽

23b凹槽

24接触面

24a凹槽

24b凹槽

25阻力部

26接触面

26a凹槽

26b凹槽

s线材

q轴线

t谷部

tm相对面

y峰部

ym相对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